记得中小学生“减负”之前,无论老师还是家长,最常说的四个字便是“刻苦学习”。学生的作文里也很爱引用两句古训,一句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另一句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两句古训,其实是一个意思:学习是件苦差事,不吃苦难得成才。对此观点,我早就心存疑惑,今年“减负”呼声一起,我更觉得此论不切实际,很值得重新审视了。
“刻苦”二字,实在很空洞。若叫起真来,非要把刻苦的具体表现、严格标准说清楚不可,恐怕教育专家也得犯难。上课认真听讲叫“苦”吗?按时完成作业叫“苦”吗?背背课文、做做习题这也叫“苦”吗?显然都不是。如果说学生真“苦”,那正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之所在:一考试就排名次,自然给不少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书包过沉,作业繁多,挑灯夜战,头脑昏昏,其烦躁和痛苦可想而知;再加上家长会后,那些成绩欠佳者,必然有“今夜有暴风雨”之忧,个别学生可能遭到家长斥骂,挨上棍子也不鲜见。诸如此类,莘莘学子们确实有点难堪重负,苦不堪言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头悬梁、锥刺股”,甘愿损害健康也要出人头地的人中,确也有凤毛鳞角的人才冒出,但吃尽了苦头,也未能跻身人才行列的更如天上繁星,多得不可胜数。古人有“车胤囊萤,匡衡凿壁”的苦读轶事,但纵观史书,没见二人有何突出成就可言。况且萤火虫何来?是雇人去捉还是自己白天捉虫,单单为了晚上读书?至于“凿壁”就更加不合情理,把墙凿个窟窿,且莫说耽误时间,这种破坏行为,自家或邻家能答应吗?
古人编出的荒唐故事姑且不论,就今日校园而言,上课时学生们死读硬记、抄抄写写,课堂上死气沉沉,简直扼杀了青春少年的天真烂漫和创新的活力,这样的“苦”吃得值吗?学生的书包里塞满了各种资料、习题集、练习册,码起来有半尺高,称一称,不下三公斤。学生整日在题海里泡着,精疲力竭也难看到彼岸。“眼镜”年年增多,体质年年下降,这样的“苦”,谁愿意去吃?
“减负”也是“减缚”,“苦作舟”也该改成“乐作舟”。教师教的灵活些,再能体谅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自然就学得轻松快乐。过去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则言“书中自有乐无穷”。每门学科都有引人入胜之处。那些孜孜不倦的求学者,在别人眼里,好像是在“吃苦”,其实,在他们自己心里正是其乐无穷、喜不自胜呢!
新世纪即将到来,“陈年黄历”应该扔到垃圾桶里去了。对求学者不必强调吃苦,倒应该鼓励学子们在欢乐中探求。对于那句流传甚广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的那句名言,也一样不堪仔细推敲的。是译得不准确,还是有意夸大“汗水”的作用?不得而知,但总归是不大合乎实际的。
总之,我赞成学生们每日轻松活泼地学习,不同意让孩子们无端吃苦。并非有意要赶“减负”的潮流,实在是深有感触,不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