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馄饨摊,不用说在北京,就是在我居住的小城通州也有很多。每日清晨,馄饨生意格外红火。勿勿而来的“上班族”们,坐在摊前几张简陋的桌旁,要一碗馄饨,来两根油条,吃饱喝足,勿勿而去。 我家门口便有一个馄饨摊儿,两年多来,我成了这里的常客,摊主儿是个安徽人,和他弟弟、女儿、侄女一块经营这个摊儿。大概是经过名师指点,摊主的手艺巧,做工讲究,皮儿擀得薄,馅儿做的鲜,道道工序,绝不含糊。日子一长,生意也格外兴隆。 小时候,家住农村,直到十五六岁,还没尝过馄饨的滋味儿。听常去北京的大人们说:北京崇文门内,有个李记馄饨铺,店门口汤锅里煮着一只大肥鸡,下馄饨的时候把鸡捞出放在锅边铁丝筐上往下滴油。食者想吃几两鸡肉下酒,店主从鸡上切一小碟就卖,差不多每天煮一只,卖一只,第二天再煮一只新的。总听别人讲,自然涌起对馄饨的向往,想看看它是什么模样,尝尝是什么味道。 长大后到县城来求学,终于抽个假日到通州小楼饭店尝到了馄饨的味道。虽然没见到汤锅上的肥鸡,但那汤也格外鲜美。馄饨的皮儿很薄,似乎能看见里面的肉馅。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能吃上这样的美味佳肴,真有不枉此生之感!不过,那时馄饨只在店里卖,街头是绝然找不到一个馄饨摊的。没想到今日街头上处处卖馄饨,竟成了晨光中的城市一景。 爱吃馄饨,便爱和老友们侃馄饨。中华的饮食文化,实在是博大精深。古诗中有一句:“秀州城外鸭浑浑”即是鸭馄饨。既然写进了诗中,想必是诗人满意的美味了。 据说广东把馄饨叫做“云吞”,四川人把馄饨叫做“龙抄手”,那红油,辣得人出汗。鲁迅的故乡绍兴不仅有汤馄饨,还有蒸馄饨和油炸馄饨……各地有各地的风味,争奇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