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汤,其实就是面粥。茶汤的美味又远非面粥可比。去年,通州举办小吃节,引来京城数名茶汤名家,我逐一品尝之,更觉得茶汤美味可比做玉液琼浆。光顾所至,吟小诗一首专道茶汤之妙:“铜壶玉碗自生光,细流入肚口舌香,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 小时候,有一回感冒发烧躺在炕上。不知何时,奶奶端来一碗茶汤。茶汤?我第一回听到这个名称,觉得十分奇怪,尝了几口,味道真美,一口气喝完,出了一身汗,感冒便好了。便问奶奶:“茶汤是怎么做的?”奶奶说:“用开水沏的。”我又问:“茶汤是什么面做的?”奶奶说:“咱家用的是白面,要是用糜子面更好吃了。” 问了这两句,我算是对茶汤有了初步认识,但那时仍不明白,这名字起得实在是怪怪的,既没有茶,又不是汤,怎么硬叫成茶汤了。长大进县城当了中学教师,才慢慢悟出其中的奥妙来:这“茶”字是说它的制作方法同沏茶相似,这“汤”字,是说它的样子稀溜溜的,和面汤一样,用碗盛着吃。“茶”“汤”二字合起来,用一句别扭的句子表述起来应是:像沏茶一样制成的、像面儿汤一样用碗盛来入口的一种小吃。句子是别扭些,但也许正是对茶汤的准确解释吧! 六十年代初,我在通州师范读书。星期天,和几名同学在通州城内闲逛,心中总想找到一个能买到茶汤的地方,可惜我们踏遍了通州小城,居然没找到一处卖茶汤的商家。放暑假时,我和一位姓孟的同学骑车20公里,到北京来寻茶汤,终于在东城区南小街一家坐西朝东的小饭店里尝到了茶汤的美味。小饭店一间门面,中间用柜台隔开,外面的半间房只能坐两个人。看来是专营茶汤,连饭桌也没有。柜台上放着几大盘茶汤面,柜台后一把大铜壶咕嘟嘟的冒着热气。我和那位同学这一回大饱口福,两人共喝了整整十碗,把卖茶汤的老人逗得直乐。那时的茶汤一毛钱一碗,老人收了我俩一元钱,送到门外向我们扬了扬手,说了声再见。之后,我们再也没去,也许如今这位老人成了通州小吃节上的茶汤专家了吧! 十几年前,我和妻子摸索着自制过好多回茶汤面。开始,听别人介绍过,茶汤面又叫油茶面,也叫油炒面,必须得把面用干锅炒熟。我听了亲自掌勺,头回炒糊了,二回不大熟,三回便成功了。以后又在面里加上瓜子仁、核桃仁、糖、青丝红丝一类的佐料。当时我们全家共同努力,让我们的茶汤赶上饭店水平,将来也开个茶汤小店,让一方百姓都品尝到此等美味。 通州小城接连办了几届小吃节,每次小吃节上的茶汤都使我情有独钟,既大开了眼界,又大饱了口福,喝了人家名师料理的茶汤,我家自制的茶汤便大为逊色,不值一提了。于是开个茶汤店的想法,也自然溜之乎也,不过总想呼吁京城内外的餐饮业老板们,应该添上茶汤早餐这道美味了,要知道老百姓有多少人盼着天天能喝上几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