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新文学学会、湖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湖南理工学院、《文艺争鸣》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岳阳隆重举行。
湖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余三定教授致辞说,文艺批评在当下全民写作且作品海量増长的时代尤为重要,“黄沙吹尽始见金。”余三定同时指出,批评可“新锐”,学问则“老沉”才好。与前不久他在《人民日报》撰文“做学问切莫‘买椟还珠’”相呼应,余三定还强调,学术研究要回到学术本体、本质,要深研孜求学问之“珠”,而不是颟顸哗取学问之“椟”。《文艺争鸣》杂志社王双龙主编从文艺理论的学术建构、文艺批评的态式与伦理等方面发表了生动幽默的主题讲话。作为本次活动的发起人代表,岳阳楼文学顾问、诗人柳忠秧作了重点发言。他说自己经长期学习、研究汉语诗歌的三千年发展史后深以为:作为人类诗歌神殿的诗神“主力阵容”之一,汉诗形成了自己博大深厚醇美的诗性传统。汉诗传统尤须大力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动辄行颠覆和虚无主义的研究与评判。他强调汉诗写作有重要两点:一是“说人话”,指诗歌表达不可或缺人性的光辉和良知,写出大美无限至美惊绝的“人”的语言与品格和“人性”的关怀与情感。二是“求神性”,指诗歌精神内涵的深度求索和诗人心灵终极的“神性追求”。好诗的不懈追求应是:超凡脱俗而达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本质,最终追奉“与神同在”的神美无言、圣美无追。
学者古远清教授点评两岸文学成就:“团体赛”大陆与台湾有一比,“个人赛”台湾则占优。武汉大学樊星教授的书面发言以其评判长诗《楚歌》为例,强调同时关注作品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樊教授认为《楚歌》填补了史诗抒写楚文化的空白。南京大学张光芒教授认为集体概念的“人民”应以个体为前提,鼓励作家表现自我,创作兼具个体性与人民性的文学作品。武汉大学昌切教授谈到了全媒体时代的“现场性”问题,觉得读者与作者直接交流的“现场”很有意义。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则以“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批评态势与批评伦理”为题展开论说,提倡一种短小精悍的创意批评。徐肖楠教授肯定了诗人柳忠秧以古体形式写当代生活的成功创作实践,倡导诗歌要写“古典情怀和生命顿悟”。南开大学周志强教授提出了关注身份、阶层、性别等政治批评和具备总体化、轰动效应、社会学想象力三重特征的寓言批评。毕光明教授则呼吁当下批评家应回归本位,他着重倡导批评家的"田园意识",并为之赋予新的内涵。海归学者、华侨大学教授庄伟杰立足于跨文化视野,提出了富有创建性的批评术语“第三文化空间”。他认为海外华文文学是独立于中华文化母体之外的边缘性另类文学空间,一方面是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冲突给华文作家带来了思维的多重视角,另一方面是形成了文学的多元、差异和混杂性特征。湖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陈善君谈到了全媒体时代由于媒介霸权而导致批评的缺失及误导。论坛总发起人谭五昌博士指出了当下批评界存在的几种非正常现象并对各位的发言作了点评。
作为系列活动的特邀嘉宾,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尹汉胤、《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舫、《羊城晚报》文艺部主任陈桥生等与会并受邀游览了岳阳楼,尹汉胤、李舫、柳忠秧还与岳阳楼管委会负责人共商了进一歩深度开掘岳阳楼文化等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