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爱书爱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爱到有时自己都莫名其妙为什么会那么爱!我和书的故事最早要从小时候,很小很小的时候开始说起。
出生前
听妈妈说,在我出生以前就已经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看来这渊源还真的颇深哦!妈妈还说,在她怀着我的时候就常常抚摸着自己的肚子看书,看到精彩的地方就会情不自禁地读给肚子里的我听,我就那么日久天长地听着,听着听着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出来了,想看看这个有书的世界。
一两岁
在这个期间我和书的缘分以及感情都是父母协助培养的。呵呵,因为每天他们都会不辞辛苦给我‘宝宝晚安’。也就是天天给我读书读报讲各种各样的故事。然后说晚安。(当然不一定是晚上,因为一两岁的孩子是随时都可以睡觉的。)我爸爸因为自己是音乐的狂热份子,所以很希望从小就培养我的音乐细胞,但无奈放再多的磁带歌曲也是枉然,不如给我读一段故事时,我眼睛睁得大。妈妈笑着说,我对书的这份痴狂是打娘胎里带出来的,就像那小乳牙一样合适且坚固。看来是无法改变了。就这样我在各种书籍和音乐的熏陶下随着风儿偷偷长大。
三岁~五岁
从三岁开始,我就有模有样的自己拿着书啃了。从最早的《宝宝晚安系列》《看图说话》《幼儿智力世界》到《小朋友》《小猕猴》《儿童时代》等等。我一步步地开始接近自己喜欢的书,和日后狂恋的文学。这期间主要的阅读工作其实还是交给父母的,要不你以为我能认识几个大字啊?但随着我的渴求量日趋壮大,父母不得不使出绝招,教我认字。不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教也得先从拼音开始,于是我的书柜里又多了很多书,什么《拼音一百句》啊,《看图学拼音》《学前拼音大全》啊之类的等等。在它们的帮助下慢慢的我就可以照着拼音自己看小画书了,其实我又不笨当然能学会啦。只是偶尔的遇到生僻的字还是需要请教父母的。而且在我自己懒得用大脑思考时,我也会使出我的绝招——撒娇!然后我就可以坐享其成的听他们读故事啦,嘿嘿~天才就是聪明。学前的读书经历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忘了告诉大家到我上学时,已经可以不依赖拼音看书了,当然还是局限于小人书一类。不过妈妈说,已经很棒了!
六~十一岁
这期间一开始我接触的全都是五花八门的教科书,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图片和扁扁的文字,闻一闻还有着那么一股油墨特有的清香。我不禁爱不释手。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虽然那些只是教科书,但一看到它们那新崭崭的样子,我就爱从心来。舍不得多折一下,也舍不得少包一本。从那开始我就注定了是个爱书主义者。宿命啊,宿命啊~呵呵。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的教科书的魅力在我眼里已经荡然无存,当然在考试和学习时还是有利用价值的,嘿嘿。我开始又把视线转移到了课外书籍上,先是在妈妈的引导下订阅了一些报刊和杂志。比如什么《小学生作文》《语文报》《作文报》之类的。但没看两期,我就厌恶到了极点,因为我发现这些不是我想看的东西,不是。所以我毅然向妈妈提出了异议,要求自主权利。妈妈笑笑说,反正订哪个都一样的花钱,你就自己选吧,但你给我订了可要看哈!我猛地点头,点得像个波浪鼓似的。幸好这次只订了半年的…妈妈扔下这句话就跑回厨房忙活去了。而我就开始兴奋地原地三级跳,嘴里耶!耶!的。现在想来傻透了,呵呵。经过长时间的考虑我决定订《小朋友》,因为我喜欢上面的故事。好看极了。当我升上二年级的时候,我又加订了《小猕猴》。升上三年级的时候,我又加订了由冰心奶奶创立的《儿童时代》,就从这开始我的脑海里对于文学这两个字有了模模糊糊的概念,不算清晰但也不再陌生。于是在刚刚读到四年级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订了《儿童文学》好一包眼福。其实也是迫切地想知道什么是文学而已。不过大家别以为我就这样轻易满足了,在我每个月看完这几份杂志后,我还会不停的阅读,基本上是抓到什么看什么。就这样我还常常处于饥渴状态。所以当我在大舅房内看到那个书柜时,你可以想象我是多么的激动与兴奋,因为在那儿我看到了好多我看也没看过听也没听过的书,于是从那以后我就一次次地把寒假和暑假献给了这个枣红色的书柜。比如说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就把整个暑假献给了中国四大名著。虽然当时读得并不是很懂,但那时读名著的感觉却是很棒的!
十二~十五岁
这是个让我对文字产生很多想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时常在作文和文学之间徘徊和迷茫。我开始疑惑什么是文学,就是作文吗?只要像老师说的那样抓住中心思想进行深入刻画就行了?就是文学了?难道每一个字,每一篇文章都得有精神意义吗?假如是这样的话,我就常常没有,那也许我不懂文学吧。那我还看书干什么!但这样迷离的时间没过多久,就被我看到的一句话打得灰飞烟灭了。阅读是为了活着——福楼拜。有人不能没有音乐,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死亡是什么?就是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有人不能没有篮球,就像《灌篮高手》里面的每一个人,没有篮球就意味着他们夏天的提前结束。有人不能没有麻将,就像我身边每一个庸俗的成年人,他们嗜赌为生。而我则不能没有书,因为我要活着,我还要活得更好,所以我要看更多的书。这时大舅的书柜又出场了,在那里我找到了我喜欢的书,我不喜欢的书,我感兴趣的书,我厌恶的书,我看得轻松的书,我看不懂的书。从琼瑶的《燃烧吧,火鸟》到《东方快车谋杀案》,从《聊斋》到《被绑架的爱情》,从《孙子兵法》到《神雕侠侣》我看得是如痴如醉,如梦初醒。原来文字可以有这么多种风格啊。这才让我对文学对自己的文学潜力,重新拾起了信心,也许我也能写写呢!想到这我忽然明白了,契诃夫说的大狗叫,小狗也要叫,是什么含义了。接下来的时光因为从儿童步入了青年,所以难免开始对日本漫画,青春杂志,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致。不可能本本买啊,所以租书店和书店就成为了我的两点一线。记得在漫画里,我非常喜欢齐藤千穗,她的画风我异常迷恋。男主角尖尖的下巴修长的剑眉,女主角大大的眼睛,飘逸的头发。哇~都不知加快了我多少次心跳,浪费了我多少眼泪,谋杀了我多少真情哦!不过其他人画的我也看,比如运动类的《长腿妹妹》《篮球飞人》《棋魂》,侦探类的《名侦探柯南》,荒诞类的《红舞鞋》《尼罗河》等等。还有我最喜欢的《机器猫》《圣斗士》。太多太多了,数也数不清,忘也忘不掉。直到现在漫画对我还是影响颇深的,我还是会不定期的去淘漫画看,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买下一张张印有帅气的男主角和漂亮的女主角的海报,不同的只是以前是用来高高挂着,而现在是把它们珍藏起来。接下来就不得不说说言情小说了,说真的,其实我没读过多少,但琼瑶和席娟的还是看了一些的。因为在大舅的书柜里也就只有她们的啦。对于姐姐最钟爱的席娟,我唯一记忆的深刻的也就是那本《穿越时空的爱恋》了,剩下的我就不发表评论了。至于琼瑶嘛,我很想说,相比其他的言情作家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她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她的作品一搬上荧幕那种质感就变了,变得连我都不敢告诉别人我挺喜欢她作品的。特别是我看过的第一本《燃烧吧,火鸟》我个人非常喜欢!当然《菟丝花》《窗外》《烟雨濛濛》也留给我很深的印象。看来我只能说文学和肥皂剧还是不同的吧。假如你真想了解一部作品还是看文字的感觉比较直观,别轻易相信那唯美的画面和煽情的眼泪。也许它们反而是扼杀文学的毒药。这就是琼瑶的失败,她要知名度和热播度,却忽略了她为什么要写字的初衷,她抛弃了文学,文学最后也选择遗弃了她。于是听说她要为了老公封笔,其实这是个很好的台阶,让人们开始遗忘她时还能记得她的一点灿烂。至于青春杂志和武侠小说嘛,我也看了不少。特别是有一段时间我的零用钱都花在了买杂志上。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荒唐,你说看看什么《少男少女》《中外少年》《花季》《少女》《学生》《校园》这些也就算了,我竟然还去为了追星买了一大堆八卦杂志。天哪!!真是可怜了我的钱。不过现在想来也是一种乐趣。最后是武侠小说了,因为相比较这个是看的最少的一种但却是我异常热爱的一种。也许就算是女生也总有一份自己的侠骨柔情吧。我想我总有一天要写一本属于自己的武侠小说的,因为我爱武侠。
十六岁~十八岁
别看只是短短两年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我的口味可是发生了不少的变化哦。我已经没有时间再去看漫画,没有心情再去看杂志,没有激情再去看言情,更没兴趣去看武侠了。现在的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转向了国内外名著。从《傲慢与偏见》到《羊脂球》,从《巴黎圣母院》到《红与黑》,从《穷爸爸富爸爸》到《狼图腾》。我游历于世界感受于沧桑。从张爱玲的小说到席慕容的小诗。一个是精致的完美,一个是雕琢的柔美。我都喜欢。从余杰到余秋雨,一个是乖戾而独特,一个是大气而独到,没有阅历的人是无法写出来的。从小仲马到大仲马,一个是简约的细致,一个是浑厚的诙谐。从莎士比亚到村上春树,一个是亘古不变的文学鼻祖,一个是新文学的领袖。还有那让我无法忘怀的勃朗特三姐妹,一个的故事超越世俗,一个的故事惊世骇俗,一个的故事未能聚集太多的世俗注视。不过不管怎样,她们都将永远屹立于文学之上。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曲到现代诗,从论语到诗经,从希腊神话到圣经,从李煜到李清照,从金河仁到徐志摩,从王安忆到张小娴,从倪匡到那多,从到痞子蔡到安妮宝贝,从韩寒到郭敬明,从张悦然到可爱淘,……我全部都在用我的青春去品味,用我的生命去感受。
十八岁半的我,现在最爱干的事就是逛书店,在那儿我永远不会感觉到累,在那儿我永远会觉得愉悦舒畅,在那儿我可以知道自己有多渺小,在那儿我也可以使自己变得很伟大。在那儿我能得到一切。在那儿一切可以认识我。
昏黄的灯光下,一个女孩一边凝视着手中的书,一边悄悄地闻着翻动扉页时,散发出来的那股挥之不去的墨香。
人群窜动的街头,一群人拼死拼活地拽走了一个拉住书店门框不肯松手的女孩,并有人早早地围成人墙挡住了下一个书店的入口。
一个女孩左手握着一张被提空了的存折,右手搭在一堆刚买来的新书上,痴痴地傻笑着。心里却碎碎念着,完了这下子手机费又没着落啦!
不错这个女孩就是我。有着‘处书情节’怪癖的我,宁愿让书落满灰尘也不肯轻易外借的小气的我,为了书而无可救药的我。我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女孩,但也十分特别,所以我是个特别平凡的女孩,唯一不平凡的地方就是我爱书,爱到发疯。只要看到我中意的书,不管多远,无论多累,也不在乎多贵,我都会拼了命地把它带回我的书柜,让它成为我下一本床前的故事。就像儿时父母在耳边呢喃的宝宝晚安。一样。
这就是我和书之间的故事。
李 一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