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小说分类 >> 人物传记 >> 笑星马季(下)
  • 笑星马季(下)
  • 来源:原创 作者: 佚名 日期:2008/5/22 阅读:1855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周总理说起这件事,表情异常庄重严肃,叮嘱说:“你们针对这种情况,写段相声,每逢国际比赛,现场广播,对球迷进行教育,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马季向周总理保证:尽快完成任务。

      后来马季写成了《球场丑角》,开头是这样写的:

      乙:你这个人是球迷吧?

      甲:对我特别喜欢足球,工人体育场一有比赛,那汽车多挤呀。

      乙:是呀,专线快车多少辆,接送不过来。

      甲:那我也得去。汽车一拉门儿,甭管我排到哪儿,也得挤上去。

      乙:那也得守秩序排队上去呀。

      甲:我有中锋的本领。左边一“拐”,右边一“涮”,前边一“扛”,后边一“绊”,那位一趴下,我就进大门儿了。

      乙:踢球哪?

      甲:我就进那汽车大门儿了。

      乙:你这样,人家不答应你。

      甲:只要上车,你说什么,我只当没听见。

      乙:好嘛为了看球,人格都丢了。

      甲:人格有什么,一看球全忘了。

      乙:这叫什么行为?

      周总理后来看了这个段子,十分满意。

      十一、初恋

      马季的初恋也就是和于波的初次会面,时间是1967年7月18日,地点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

      男女双方都有人陪同前来,于波一方是同乡兼战友张宝昌;马季一方是后来被称做“马唐赵”中的赵连甲。

      彼此见面,寒暄落座。

      于波悄悄打量着马季,不由倒吸一口凉气:“皮肤好黑”原来,那时候,作为运动冲击对象,马季早已靠边站,既不能“抓革命”,又无法“促生产”,整天“独钓寒江雪”,弄得圆圆的脸活像放大了的煤球。上身穿簇新、雪白、肥大的衬衫,黑白映衬,更显黑中透黑。她想:“相声式的审美观念,真受不了。”下身倒穿了条军裤,不过,怎么瞧怎么不像解放军,还是像送煤的。

      饭后,于波起身“拜拜”,眼看将到手的“鱼”要溜,马季赶忙趋前相送。好在于波没有拒绝。

      这一送距离还真不近,从中山公园到西单,从西单到铁道兵文工团驻地的玉泉路,他们边走边聊。马季这些日子,心里实在憋闷苦了,有嘴不能说话,似乎比没嘴还痛苦些。话匣子一打开,犹如开了闸的滔滔洪水,他从苦涩的童年说到从艺后的酸甜苦辣……

      听着听着,于波渐渐分不清他在说谁,是他呢,还是自己。如果不是出自马季之口,倒有几分像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未见面前对说相声的惊恐,适才忙于“拜拜”的急切,早已烟消云散。她仿佛不是耳朵在听,而是心在抚摸,抚摸那颗鲜红透亮、怦怦跳动的心!

      两天后,于波再次和马季见面,见面的方式很奇特:到局里看大字报。是马季提议的。他选择这种史无前例的招数,为的是真诚地向对方敞开心扉。他们走到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大字报集中的处所,一起看了给马季贴的大字报,字里行间尽是些惊天地、泣鬼神,却又没头没脑、不着边际的事情,无须也无法一一尽述。不大工夫,他们从四海翻腾、五洲震荡的大字报海洋中脱身出来,躲进附近的街心花园——难得的一片静土。

      马季终于开了口,充满了真挚和赤诚。是啊成败关头,来不得半点相声味:“于波同志,大字报都看了,问题够严重的吧!”

      也许大字报实在太吓人了,看了反而并不害怕,于波会心地笑了笑。

      马季尽量放缓语气,诚挚地说:“我今年都33岁了,婚姻事没时间等啦。你瞧这阵势,还能再等吗?”

      于波深情地点了点头,意思是说:“说吧,说吧,我听着呢。”

      马季一字一顿地说:“大字报上说的,甭说条条落实,就是一条两条,现行反革命,没跑。我自信是党一手养育大的,从来不曾忘恩负义。咳!说这些有什么用呢?谁相信我,谁相信呀?”

      于波心在呼喊:“我!我!我!”马季说的一切,她都感同身受啊!

      马季还是一字一顿地说:“于波同志,万一当真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人只有一辈子,你得慎重……”

      于波只觉得心在跳荡,血在沸腾,双手也在抖动。她多么想抬起头来,却又怕触及那热切期待的目光。于波默默下了决心:她有种种理由拒绝任何人的爱,唯独没有权利伤害那颗真诚凝就的正在滴血的心!

      十二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马主持”

      从1983年起,马季一连三届参与主持春节联欢晚会,博得“马主持”的美名。除马季外,参与主持的还有姜昆、王景愚、刘晓庆,号称四大主持。这些享誉海内外的“大腕”级的艺术家为晚会增添了分量和色彩。此外,他们除了担任主持外,还要奉献拿手节目。以1983年为例,马季、姜昆还是老本行,表演相声;刘晓庆能歌善舞,演唱了电影《小花》插曲和四川民歌《送红军》;作为话剧演员,王景愚当然不能把自己的本行搬上晚会,来首诗朗诵吧,又与晚会热闹、欢腾的基调不协调。苦思良久,精心筹划,献上哑剧小品《吃鸡》,果然大获成功。

      作为主持,最重要的使命是为整台晚会穿针引线,贯通衔接,使几十个互无联系的节目串在一起,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首尾呼应,波澜起伏,成为浑然整体,真是难煞人也。观众看着热热闹闹,自然流畅,殊不知要花费多少心血,几乎绞尽脑汁。

      此中的关键是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首次正式亮相,突破口就是由马季找到的。他想:一台大型的综合文艺晚会,必须有强大的持久的吸引力,才有可能从头到尾把观众聚住,否则,人家就会扭动电视旋钮,转移频道。

      相声的吸引力从何而来呢靠笑——相声术语叫做“包袱”。“包袱”的神髓是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乎情理之中,不仅有强大的吸引力,而且有非凡的艺术魅力。然而,一台大型晚会总不能从头到尾都是相声吧他把思想放开,又想到了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它与“包袱”恰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是众百姓逢年过节乐之不疲的娱乐活动,用来作为春节联欢晚会的贯穿线索,再合适也不过了。他和大家一起,设计了作为晚会贯穿线索的猜谜活动。谜语分为四组,每小时推出一组,并设有小小的奖品。如果观众全部答对,就会得到带纪念性的礼物。后来的事实表明,这个突破口找得好,十分成功。

      许多届春节联欢晚会上,马季都推出呕心沥血、脍炙人口的新作,主要有《成语新篇》、《山村小景》、《说一不二》、《“宇宙”香烟》、《卖酒》、《五官争功》、《训徒》、《送别》等。

      《“宇宙”香烟》最轰动。有人说它像单口相声,有人又说它像独白剧,其实,它兼具二者的优势而又独辟蹊径,成为既成功运用电视手段而又突出语言特色的小品。请看结尾:

      同志们呀,我们还准备采取有奖销售的办法咧。怎么叫有奖销售呢?你有我一套图案,你可以上我厂领取20英寸彩色电视机一台,千载难逢,机会难得呀。请你从速购买,电视机我们发完为止。

      那位同志说,你们厂里准备了多少台电视机呀?跟你说实话吧,我预计今明两年还不会有人领走咧。咋回事儿呢?每套图案我都少印3张。

      语言高度夸张,自铺自刨,自捧自逗,机智灵活,收到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生动地体现了相声的魅力;而情节的曲折跌宕、首尾贯通,又体现了戏剧的某些特色。

      十三、交农民朋友

      作为性情中人,马季的性格中有许多闪光点。

      他虽然是名冠全国的笑星,但,作风平易,待人亲切。他的诸多爱好都染上了质朴、真诚的性格魅力,不管是打球、钓鱼,还是书法、美食,都不失普通人风格。不论身份、年龄,谁到他家里,都以礼相待,真正是“来的都是客”,而且“座上客常满”。

      他喜欢生活中的新事物,一度迷恋开汽车。乘车外出,遇有机会,就和司机调换位置。司机有些担心,一副惶惶然的样子。他反而把车开得更快,吓得司机直闭眼睛。他却兴奋得大笑,一副童心未泯的模样。

      有一次,守卫在边疆前哨的战士汇来50元人民币,要求购买马季相声的录音带。马季收到后,就从自己仅存的两套资料磁带里取出一套,另又复制了两盒,连同那50元钱一起寄给了前线战士,并附一信。信中说:

      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们在前线保卫祖国,你们的贡献用金子也难以衡量。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表示一下我的心情,感到无比的欣慰。

      马季和全国劳动模范张富贵交往多年,感情深挚,对张富贵十分敬佩。1963年,马季随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到山东文登,与张富贵结识,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呆了好几个月。张富贵是四十年代解放区授予的劳动模范,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在农村第一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生活又极为简朴,一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房子里除大炕以外,最珍贵的是保存有中央文件的保险箱。他勤勤恳恳,终日劳作,胸怀坦荡,与世无争,对马季影响很深。于波曾这样分析马季性格的成因:“在马季的生活中,对他影响最深的人有两个:一个是他的母亲,给予他坚强刚毅的性格;另一个就是张富贵,赋予他脚踏实地的朴实作风。”后来,马季到山东,必到文登看望张富贵;张富贵到北京开会,也必定专程看望马季。他们之间的友谊持续了将近30年之久。

      马季的另一位农民朋友是徐辉。马季结识徐辉时,徐辉还是在家务农的农民。马季欣赏他的书法,佩服他的才能,不遗余力,到处推荐,终于使徐辉的才能得以展现。1987年,马季突患心肌梗塞,处于病危,徐辉一家赶到医院,呜呜痛哭。马季病情好转,回到北京,徐辉又背着一袋绿豆,进京探望。他告诉马季:这袋绿豆是他一家人精心挑选的,小的挑出去,大的才留下来。这朴实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了马季。1993年,徐辉患病,瘫痪在床,马季心如火燎,奔走于各大医院之间,求医问药,最后选定中日友好医院,接徐辉前来治疗。马季对农村一往情深,深入生活,常常主动选择农村。他熟悉农村,了解农民,农民朴实的心灵和情感常常引起他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相声《画像》、《海燕》、《黑斑病》、《跳大神》、《我爱新农村》、《山村小景》等都是这种情感的结晶。

      十四、“文革”后的再崛起

      马季为相声事业拚搏几十年,先后有两度崛起:一是在五十年代的拚搏中崛起;再就是“文化大革命”后的再崛起。

      粉碎“四人帮”以后,马季面对怎样的处境呢一是年龄渐大,在“文化大革命”中饱受摧残,身心俱疲;二是离开舞台多年,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急欲再创辉煌;三是百业待兴,相声艺术尤甚,亟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如果说,五十年代末的崛起动力来自党的领导激发的原发生命力,那么,粉碎“四人帮”后的再崛起,则凭着历经坎坷、磨练焕发出的青春,凭着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实力和对相声事业的渴望。

      还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期间,就创作了相声《老站长》。落实政策回到北京后,改写了脍炙人口的相声《友谊颂》。粉碎“四人帮”后,一马当先,创作了相声《舞台风雷》、《白骨精现形记》。率先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表演相声。开创了相声露演于广交会之先河,演出了《新桃花源记》。推出了风靡一时的相声小品《“宇宙”香烟》。“马季相声作品演出会”在全国六省巡回演出,大受欢迎。

      马季的再崛起还表现在拓宽相声的题材方面,新创作品几乎囊括了古今中外、五行八作。如果说,相声发端于北京,属于市民艺术,那么仅从马季再崛起中的题材拓展,就清晰地勾勒出从市民艺术向全民艺术过渡的轨迹。其中最令人赞赏的是古为今用和针砭时弊。

      马季创作了许多歌颂型相声的精品。比较而言,要把歌颂型相声写好,难度比创作讽刺型相声要大些。举凡歌颂型相声,都必须从正面事物中开掘喜剧性,并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实在是难上加难。再崛起以来,马季把歌颂功能加以拓展,与对外开放和中外交流结合起来。回顾相声发展的历史,传统相声也有涉外的,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反映抗日斗争的,典型的如《牙粉袋》,显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另外是学外语,大都是拿外语抓哏取笑。如自称会说法语,当场教授。未教之前,先问人家去过法国没有人家说没去过,就说什么“没去过,这就好办了”。学英语,说什么“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碗比碟深。缸最深,碟子最浅”,实际上是带外国腔调的汉语。马季在继承基础上拓新,创作了《友谊颂》、《彬彬有礼》、《我爱新加坡》等佳作。《彬彬有礼》把介绍日本风土人情和歌颂中日人民友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请看其中的一段:

      乙:银座是……

      甲:是我们东京最繁华的地方,请看,那里就是北京饭店……

      乙:那我知道,旁边就是王府井。

      甲:到北京啦?

      乙:不是北京饭店吗?

      甲:象征着中日友好,我们这里也开设了北京饭店。

      乙:噢。

      甲:生意非常兴隆。北京的烤鸭子已经在我们这里落了户。

      乙:鸭子也为中日友好作出了贡献?

      甲:是的!

      乙:谢谢鸭子鞠躬……我谢它干嘛呀?

      北京饭店也好,烤鸭子也好,都通过幽默诙谐的表现方式,与中日人民友谊挂上了钩。

      十五、相声界的“马家军”

      1994年4月1日,《长江日报》发表“京城人物速写之三”,专门介绍了马季及其弟子,大字标题:《笑坛马家军》。文章说:

      姜昆、冯巩、黄宏等人的名字,在中国的响亮度是够可以的,可您知道,这几位笑星均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的徒弟。

      姜昆,马季的大弟子,从小喜爱相声。有一次,马季等到黑龙江慰问演出,姜昆头一次欣赏马季的表演,立刻像是被磁石牢牢地吸住,他紧盯着那独具魅力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为春雷般的掌声和潮水般的笑声所激动,暗下决心:一定要像马季那样,登上相声舞台。他与马季相识,是在1976年,他和师胜杰一起,赴北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作为评委的马季,以独具的慧眼相中了这对新苗,要把姜昆调进京来。那时候,姜昆在黑龙江已然小有名气,被誉为“曲苑新葩”。调他进京,对马季来说,属于伯乐式的识才、聚才,而对兵团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马季思虑再三,遂想出一个妙招,他带领一支曲艺演出队,直奔姜昆所在的兵团,打起慰问演出的旗号,走了一处又一处,演了一场又一场,一直搞得兵团领导同志满腹疑团:“嗯?马季这是干什么来啦”解放军胸襟坦荡,直言快语,当面置问,马季也就开诚相见,坦然相告:目标是调姜昆。兵团领导同志深为其识才、爱才的精神所感动,慨然允诺。

      马季识才,不拘一格。在他的弟子里,既有当今享誉相声界的诸如姜昆、赵炎、王谦祥、李增瑞、刘伟、冯巩这样的中流砥柱,又有以唱享名的笑林,以小品享名的黄宏,还有台湾的喜剧演员李国修。尤其是收“江南第一徒”刘喜尧,更是耐人寻味。刘喜尧能用日语说相声,曾多次为日本友人献艺,大受欢迎。在马季的关照下,刘喜尧应中国唱片总公司的邀请,录制了日语相声《钟声传友情》,《钟声传友情》曾先后为日本友人表演900多场,获得了广泛的反响。后来,刘喜尧正式拜马季为师,马季在拜师仪式上说:“喜尧是我在江南收的第一位徒弟,也是北方相声第一次在江南沃土上撒下种子。”

      马季曾如数家珍地谈论姜昆、赵炎、刘伟、冯巩各自的风格特色。

      十六、开拓创新

      马季早期的相声“一头沉”居多,以娓娓动听的叙述为基础,组织“包袱”,刻画人物,历来为人民所称道。七十年代后期,马季在表现形式方面也在努力开拓创新。

      传统的“子母哏”相声,典型的如《蛤蟆鼓儿》,以辞锋犀利,舌剑唇枪取胜,着重表现过人的机智和聪敏,给人以艺术享受。马季在继承基础上有所突破。就“子母哏”而言,重在语言而又不局限于语言。如《百吹图》,构思新颖精妙,并非单纯的吹,一吹到底,而是吹到一定程度,改为假作谦虚,互相吹捧。请看其中一段:

      乙:……您可以和卓别林媲美。

      甲:你可以和莫里哀并列。

      乙:你的相声作用太大啦!

      甲:你的相声效果极佳呀!

      乙:上回,东郊一个工厂着火,全城的消防队都去了,愣没救灭。没办法,他们把您找去了。您到了那儿,啵啵说了一段相声,眼瞅着那火苗子出溜出溜,叭叽,就灭啦作用太大了!

      甲:我这相声还管救火哪?

      乙:作用大呀!

      甲:那也没您作用大。上回,西郊奶牛场牛不下奶啦,找您去了。您是风尘仆仆,不顾疲劳,到那儿对着牛就吹上啦。

      乙:噢,吹呀!

      甲:不,对着牛就说上啦感动得牛啊,顺着两只眼睛就淌牛奶呀。哗——哗——

      乙:行啦你开闸啦!

      一些“子母哏”相声有别于单纯的文字游戏,而生动地反映了某些社会时弊和人性弱点,闪现着人物形象的影子。当然,相声式的人物个性化者少,类型化者多。这类人物形象大都依托于相声式的片断的跳跃和生动的情节。请看相声《特种病》中的一段:

      甲:他什么干不出来呀他有本事,他倒卖黄金,一点儿事没有。我买条黄瓜,都差点儿挨一顿揍。

      乙:嗯!

      甲:我没给人钱!

      乙:废话!

      甲:我给上级写了封控告信,揭发他!

      乙:你写这样的信,可要负法律责任。

      甲:我先痛快痛快再说!

      乙:领导上见到信,可要找你核对事实!

      甲:领导上找也找不到我头上。

      乙:怎么?

      甲:我这封信没署我的真名。

      乙:你写的谁?

      甲:我写的是××

      乙:你可太缺德了!这是地地道道的匿名信。

      甲:这就叫一封信,八分钱,让他小子恶心大半年。

      这类相声用“子母哏”,则难度增大,但,一旦运用成功,则人物和情节倍增光彩。

      传统相声中有所谓语言文字游戏,属于技巧性、娱乐性的段子,马季创作的《儿女赞》则有新的开拓。

      既有对中国传统象形文字的趣味理解,又有对男女平等的社会新风尚的颂扬,二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从语言看,运用巧妙,技巧纯熟,表现了高深的造诣。不论正讲,还是歪讲,都保持了清新淳朴、雅俗共赏的格调。

      十七、为刘伟捧哏

      马季和姜昆搭档,姜昆为他捧哏。通过搭档演出,马季发现姜昆更适合逗哏,于是改捧为逗,并促成与以冷面滑稽著称的李文华的合作,一冷一热,相反相成,成为相声界屈指可数的响档。当时姜昆改捧为逗,对于马季来说,当然是忍痛割爱,而对姜昆乃至整个相声事业来说,则可说是功在千秋,显示了马季的开阔胸襟。马季带领姜昆坚持创新,姜昆也不负师教,锐意求新,终于形成了以新为特征的艺术风格。

      赵炎加入广播说唱团时,马季和唐杰忠刚刚分手,正缺少捧哏,赵炎正好补了缺。马季喜欢这颇有灵性、悟性的相声苗子,却又深知他还稚嫩,亟需摔打,就带着他冲上舞台的风口浪尖,在惊涛骇浪中学游泳。

      一天早晨,马季把刚刚脱稿的《舞台风雷》交给赵炎,习以为常地说:“快点背词,中午对对,下午背熟了,今儿晚上在清华大学就演这段。”

      赵炎初来乍到,不便推脱,怯生生地说:“马先生,行吗?”

      马季却很爽快:“没事,我给你兜着!”

      赵炎急了,说:“别介呀我是初生牛犊,谁也不认识我,就算我在台上出了丑,也没什么。您可要不一样,别影响您呀!”

      马季笑着摇摇头,拍拍赵炎的肩膀,说:“快背词吧!”

      整整一天,赵炎的神经都紧绷绷的,嘴里分秒不停地念叨着新编的《舞台风雷》。当晚登台表演,效果之好,像相声界常说的:山崩地裂。马季带着赵炎,在艺术的风浪中搏击,历经十几个寒暑,终于使赵炎成为享誉全国的笑星。

      “抢救大熊猫”,在弟子中传为佳话。所谓“大熊猫”,系指刘伟。马季是看着刘伟长大的,情同父子。刘伟几天不登门,或是不打电话来,马季一家都念叨:刘伟呢?刘伟的小姨子在澳大利亚定居,邀请刘伟及家人前往探亲观光。也许是名人效应吧,成行之日,也就是传说纷起之时:刘伟出国不回来啦!

      刘伟到澳大利亚不到一个礼拜,就明白啦:说相声的在这儿没饭吃,更甭说什么求发展啦。逗留数月,打道回国,谁知山河依旧,人事皆非,从小的搭档冯巩已与笑星牛群结伴。虽说与冯巩和平分手,心里到底不是滋味,更有火上烧油的,抛出一番高论:人挪活,树挪死,相声也不必固定搭档,合久必分,兴许能更上一层楼。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伟的心情更加落寞,情绪更加低沉。马季看在眼里,心急似火,暗下决心:像抢救大熊猫那样,扶刘伟一把。

      机会来了,1989年春节联欢晚会正在紧张筹备之中。刘伟虽曾几度在春节联欢晚会露面,但“失踪”半载之后,再次出现在亿万父老面前,意义非比寻常。马季选定了相声《送别》,与刘伟合演,而且破例为弟子捧哏。刘伟诚恳地说:“您的心意我明白,可是您从来没给我捧过,而这一捧,又不是平常去处,春节联欢晚会,行吗?”

      马季依旧笑呵呵的:“的确,这次演出不比寻常,选的就是这种场合。叫你放心,你就把心放在肚子里。我说没问题就没问题。”

      那一年,有的节目是先期录像。俗语说:言必行,行必果。这话适用于马季。他说“没问题”,不是随口说说,而是脚踏实地拚,拚的结果必然是“没问题”。先期录像效果之好,当在马季意料之中,却使刘伟深受鼓舞。

      十八、架设无形的桥

      1982年4月,中国广播说唱团首次赴香港访问演出,规模空前,阵容强大,受到香港人民的瞩目和欢迎。

      也许出于对演出市场的考虑,当地负责安排广播说唱团演出的单位特意选定了能容纳600观众的寿辰剧场。它跟大茶园、小剧场差不多大小,便于台上台下交流;舞台音响设备先进,堪称一流,对相声表演来说,再理想不过了。

      孰料,首场演出那天,尚未开锣,剧场里早已座无虚席,门外等退票的还有上百人。后来走道、乐池都加了座儿还不行,只好又卖了一些站票,就差像传统相声里说的那样卖挂票。

      节目一场接着一场演下去,掌声、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轮到马季,他与唐杰忠合说新相声《美》。它反映新的时代生活,歌颂新的道德风尚,内容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加上这两位表演艺术家台风热情火爆,风格清新活泼,尤其是串珠似的“包袱”,抖得干脆利落,不文不火,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在排山倒海般的掌声中,马季噙着激动的泪花,一次又一次返场。如果不是主办单位再三提醒,演出如不打住,就要加收场租,马季他们恨不得把全部技艺献出来,回报香港的父老乡亲。演出结束,谢幕达数分钟之久。观众一面鼓掌,一面欢呼:“下次再来,下次再来!”

      首场演出的成功打乱了原来的演出计划,香港一家有胆识的公司出面承办全部演出活动,演出地点由寿辰剧场移至享有盛名的新光剧场。这座剧场楼下有1000多个座位,二楼已封了四五年,这时也开封使用,又增加700个座位。演出场次也由原定的四场增至八场,最后竟然演了13场。

      演出期间,当地电台、电视台频繁播放北方曲艺节目。报纸杂志也大量刊载有关消息、评论和剧照。当时,适逢香港的赛马季节,一家报纸载文俏皮地说:“马季在香港肯定会受欢迎,因为现在是‘马季’。”

      香港各界朋友都对马季的相声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演出中间休息和最后结束,一些热情的香港朋友拥到后台问长问短,嘘寒问暖。他们手捧演出节目单,兴冲冲地请演员签名留念。

      在港演出临近结束之际,中国广播说唱团专门召开了座谈会,与会者热情洋溢,争相发言。一位任教于美国一所大学的美籍华人老上海,激动地拉着马季的手,说:“我从报纸上看到你们演出的海报,特地从美国赶来,就盼着听听乡音啊我曾见过侯宝林大师,如今他年纪大了,虽说宝刀不老,但毕竟是岁月不饶人啊你的演出太精彩了,我场场看。你把相声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他说到动情处,眼里闪着泪花:“离开祖国四十多年了,怀念之情刻骨铭心哪。”还有一位台湾的退役将军,听到演出的消息,乘飞机赶到香港。看了演出,还不过瘾,又托人找到马季,借了相声本子复印,准备带回台湾,给那些一起从大陆去的老哥儿们看。马季听说这件事情,深受感动,心想:“是啊我们在台上的每句话、每个‘包袱’,都不是单纯的表演,而是在架设无形的桥,把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吸引着海内外游子,一声乡音,一份乡情,联系着民族的血脉,慰藉着骨肉同胞的心灵。

      十九、轰动新、马

      新加坡华人居多,也有欢庆春节传统。1989年春节期间,当地举办“春到河畔迎新春”的大型联欢活动,马季、赵炎应邀前往参加。这项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由新加坡《联合晚报》主办,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八仙过海,精彩纷呈,同时也是激烈的竞赛竞争。

      新加坡观众最喜欢见景生情、机智多变的幽默诙谐,而相声的“现挂”和灵活多变的表演方式正好投其所好。马季选择了智慧型的娱乐段子《四字歌》。与赵炎搭档,你来我往,舌剑唇枪,处处离不开“四”字。请看其中的一段:

      乙:……你贵姓?

      甲:姓马。

      乙:没“四!”

      甲:有“四”三横一竖一拐弯儿,四个小点儿在下边儿。

      乙:噢,这么找着了。那您叫什么呢?

      甲:马季。

      乙:这没“四!”。

      甲:一年四季的“四”呀?

      乙:也找着了。马季同志,您今年多大岁数?

      甲:52岁。

      乙:52没“四!”

      甲:1934年生人。

      乙:三四年?

      甲:你算去吧!没错!

      乙:几月几号?

      甲:6月17日。

      乙:这没“四!”

      甲:那天星期四!

      乙:嘿!记性倒不错52岁,属什么的?

      甲:我属狗的。

      乙:这没“四!”。

      甲:我那是四条腿儿的狗!

      乙:废话!狗有三条腿儿的吗?

      他们精妙绝伦的表演果然引起了轰动。星辰在《联合晚报》著文评价《四字歌》,说:“《四字歌》在相声的表现形式里属‘子母哏’,语言简洁紧凑,一环扣一环,就像子母扣一样,互相紧咬不放。在《四字歌》里,一方百般诘难,另一方则一一化解,颇有点斗智的味儿,有时看来像抬杠。眼看一方要被难倒了,没想到他言出惊人,看来有点强辩,但倒还能自圆其说。”

      马季和赵炎在狮城掀起的相声热潮,引起了新加坡广播局的注意。新加坡正在推广华语,号召人民学习汉语普通话,而马季相声说的是标准普通话,又把普通话的种种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助于学习和了解汉语,提高学习热情。

      双方签订协议:录制13集题为《笑一笑,少一少》的系列电视相声节目,在新加坡电视台陆续播放。

      1989年2月18日,播完前四集,调查统计表明,该节目跃居收视率的排行榜首。当地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马季的大幅照片和有关评论。当时担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夸赞说:“中国相声好”在音像商店里,马季、赵炎的相声磁带成了热门的抢手货。青少年更把它当作宝贝,有时一边聆听,一边照猫画虎,学上几句。马季出现在街头巷尾,常常被热情的新加坡朋友团团围住。不少人自诩为“马季迷”。有一次,马季一行到一家饭店用餐,饭店老板认了出来,马上吩咐伙计奉上美味肴馔,希望马季多多品尝。结帐时,老板无论如何不肯收钱,动情地说:“款待马先生,我是求之不得啊”马季虽然不曾喝酒,但,新加坡人民美酒般的热情,使他真有几分醺醺然了。

      马季在新加坡刮起的不是一般的旋风,而是被称之为“相声龙卷风”。

      二十、下海弄潮

      1987年一场大病,马季死里逃生,不能像先前那样拚搏了。且已年届花甲,渐渐息影舞台,不免有些孤寂惶惑之感。

      时逢商潮兴起,马季又成为幸运的弄潮儿。

      马季曾患严重的心脏病,服用特效药山海丹,效果挺好。后来,电视台的一位朋友带来信息:河南山海丹制药厂想请马季拍广告。马季从未拍过电视广告,但此次建议出自一位德高望重的朋友之口,重在友谊,只好勉为其难。

      广告拍成,获得了一致好评。中央电视台播放,加上名人效应,效果绝佳。山海丹的销路直线上升,高峰时一年产值曾创两亿元的纪录。厂里聘请马季为顾问。

      马季和广东河源三友文化实业总公司携手,也是出于巧合。有一次,马季到广东惠州参加全国名人钓鱼比赛,河源的两位朋友跟踪而至,一直找到钓鱼池边。他们见马季所获不多,比赛前景堪忧,开玩笑说:“鱼市场有的是大鱼,买几条来,保险大获全胜。”说笑之间,钓鱼比赛结束,马季果然榜上无名。马季心里明白:这两位朋友决不是来欣赏钓鱼比赛的,问其来意,他们开门见山地说:“如今明星、‘大腕’到处投资,运用名人效应,影响不容低估。河源市想请您过去,共商兴办文化企业公司之大计。”马季觉得这个想法不错,遂即前往河源,受到市领导的接待。

      经过认真协商,双方达成协议。马季也接到了一纸聘书,荣任三友文化实业总公司董事长,主要分管影视部。

      马季“下海”,井非一帆风顺。也交过学费。有一次,马季在南京,与徐州附近某村党支部书记同住在一家饭店里。吃饭时,那位书记诚挚地说:“县里下了命令,找外资合办一个果茶厂。两年之内找不到,我这书记就得下台。我上哪找去,您是名人,帮我一把吧!”马季的心肠永远是热乎乎的,禁不住再三再四的苦苦哀求,答应帮忙。

      经过多方联络,马季终于找到两位对此颇感兴趣的港商。双方签订了合同,明文规定:港方提供用于购置先进设备的资金人民币100万元;村里提供资源、厂房、劳力以及部分资金。双方一致推举马季担任董事长,马季坚辞,却无形之中成了此项合同的保人。

      村里热情极高,果茶厂改建进展顺利,然而,两位港商签约之后却不见了踪影。人家找不着神出鬼没的港商,就抓住了好心办坏事的马季。马季极重情面,凑了一笔为数不少的人民币寄到村里,还不好意思,说是港方提供的首期资金。稳住这头,连忙追索那头,拖了几个月,好不容易得到回音:资金周转困难,无力履行合同,你们瞧着办吧!马季既无可“瞧”,又没法“办”,只有向村里吐露实情。村里为马季这种人间罕见的赤诚之情所感动,为他垫付的那笔款打了欠条,后来如期归还。总算还好,没吃大亏。马季犹自唏嘘不止:商潮可以载舟,亦可覆舟啊!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文章
 我与赵爷    1665 次 2008/7/19
 汪老大的日子    1578 次 2010/8/10
 红色精英周文彬    1851 次 2008/7/19
 你是骏马    1870 次 2008/7/19
 疯女人    1750 次 2011/8/29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