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类
转类法又称多音法或异音法,它与同音、谐音等方法利用汉字同音异字不同,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词义通假的特点,造成同一个字在联中的音调变化,给人以奇诡绝妙之感。多音法楹联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山海关姜女庙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联语上联连用七个“朝”字,下联连用七个“长”字,如果不懂读法,很难理解联意。其实,这里运用了通假法,就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的特点构成联句。如果熟谙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征,则深觉此联妙趣无穷。对该联的读法,方舟认为共有十种,有的则认为更多,但大家熟悉的是以下两种: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涨,长涨长涨,长长消。
如此一读,其景自现,它将天与云的变化规律高度概括,使水与云的景观跃然纸上:碧冥沧海,日日潮起潮落;皓穹长空,常常云涌云消。再将孟姜女望夫哭长城的故事加以联想,岂不令人感慨万千。与此联用字、格式相同的楹联在我国很多,像福州罗星塔联、江西赣南梅江畔古庙联、浙江温州江心寺联、四川长宁朝云庙联等,足见此联影响之大之广。
有一副豆芽店门联,比上一副楹联更加奇特,其联云:
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
对此,有人如此解读:上联第一、三、五、六字读“cháng,经常”,第二、四、七字读“zhǎng,生长”,下联则正好相反,上下联的意思就是所生豆芽经常长,越长越大的意思。
上述两联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了汉字通假字的特点。再看下面一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从字面上看去,上下联相同,一字不差。如果不是运用转类法,就不能称其为联了。此联就是巧用“好”的多义效能。上联第一个“好”字读“hǎo”,第二个“好”字读“hào”,下联则相反。其联中之意是:有利于读书时却不喜欢读书,等到年老喜欢读书之时却又不便于读书了。此联用来解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十分贴切。
飞白
明知某一词有错而故意使用,将错就错,这种修辞方法称为“飞白”。“白”是“别”、“错”的意思。飞白原是书法绘画中的一种手法,后来借作修辞之用,这是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的。在制联方法中,同样有这种技巧,通过飞白手法,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请看下联:
礼记一书无母狗;
春秋三传有公羊。
相传清初苏州有一个叫韩慕庐的秀才,在某家教私塾,这家的主人自以为很有才学,经常替韩上课以炫耀自己的学问。有一天他教学生读《礼记》中的《曲礼》一篇,竟将“临财毋苟得”,读成“临财母狗得”。此时,一位饱学之士由此经过,错认为是韩念的,觉得好笑,因此在窗外高声念出上联。韩慕庐一听,知道是冲他来的,于是立即应声答出下联。那人听后,方知此先生不是凡俗之辈,于是登门求见。二人见面一谈,才知念“母狗”者不是韩先生,后来韩中了进士。韩以“《春秋》三传有公羊”为对句,对得很妙。公羊是复姓,即指给《春秋》做注释的作者之一公羊高,另二位先生是左丘明、谷梁赤。三传是指《左传》、《谷梁传》、《公羊传》。那位学士将错就错地将“母狗”直接替代了“毋苟”,即飞白法,下联以“公羊”对“母狗”更是妙语惊人。
再看一联:
一代奇书镜花录;
千秋名士杜林胡。
传说文革期间,有一个半文盲被派到某图书馆担任驻馆代表。此人将《镜花缘》误读为《镜花録》,还有一次,其人领导学习《反杜林论》,杜林是十九世纪德国一位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说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人们在批判他时,常有“杜林胡说什么”一语。这位驻馆代表听不懂,误以为“杜林胡”是一位中国的什么人,便大声说“杜林胡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应该拉出去枪毙!”于是有人以此为题,撰成上面一联。这副对联先录其错读,后录其错断并加以嘲讽,用的正是飞白手法。
回文
使联语的上下联顺读、倒读皆能成联,且贴切而不混乱,这种制联方法称作回文法。回文法楹联写作极不容易,写好就更不容易,不过一旦写好了,就能产生引人注目的效果。用回文法制作的楹联常见的有两种格式:
一是上下联是中间为界,两边用字相同,这样不论倒读正读,联意都是一样的,这种联一般称为对称回文。在回文法楹联中,这种格式最为常见。试举几例: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过大佛寺,寺佛大过僧。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前门出租车租出门前。
我爱邻居邻爱我;
水傍鱼活鱼傍水。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称回文中,还有一种谐音回文,其文字虽不能倒排,但字音倒读却与顺读一样。谐音回文中,最有名的首推传说为唐寅所作的一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二是上下联使用不同的字,但顺读倒读均能读通,有点类似于回文诗,此种联称为反复回文。这种楹联顺读倒读往往会产生联意上的不同。如:
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这副写景楹联把春风吹拂红花送来阵阵花香、细雨滋润春树大地一派澄清的盛景描绘的很细腻生动。如果将该联倒读,则为:
天连碧树春滋雨;
地满红香花送风。
联意则变成了蓝天连碧树,春景润春雨;大地红香满,花儿随风舞。我们仿佛能够感觉到春雨春风中送来的阵阵清香。
列品
列品法有点类似于修辞手法中的排比,要求连续列举三个以上类似的、或有联系的事物成联,所列举的事物之间不掺杂任何间隔词语。使用列品方法,可以强化对联所吟咏的事物,收到其它方法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请看下联:
白马秋风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只将几种事物和谐地列举出来,不加任何渲染,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悠远的艺术空间。
请看浙江莫干山十二生肖公园联: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上联列十二地支,下联列十二种动物,此外不加一字一语,干净利索,自然出奇。
再看清代窦垿所撰岳阳楼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列举杜、范、滕、吕四人史事,“五言绝唱”,指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两字关情”指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忧”、“乐”二字,“百废俱兴”是指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今岳阳)时的政绩,“三过必醉”指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岳阳醉酒的轶事;下联列洞庭湖等四处风景特征应对,上下数百年,纵横上千里,使读者对岳阳楼这一千古名楼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堪称联中佳对。
列品与排比、分总两种制联方法有相似之处,其异同点参排比、分总法简介。
排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短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的意思,这种制联方法称作排比法。运用排比仅限于上下联的内部,而以长联较多。运用排比法要注意排比的事物要有内容上的联系,而且要求次序须有规律,给人以审美之感。
请看李联芳题武昌黄鹤楼联: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凤凰孤屿,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水残山。极目古今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尽留下残阳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作者利用排比之法,将武汉三镇的主要胜迹囊括无作。联语颇富文采,只是因其历史之局限,格调及情绪较为低沉。
再看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写的桂林小广寒楼联:
甲天下名不虚传: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佳拟紫金,高若鹫峰,穆方牯岭,妙逾雁荡,古比虎丘。激动着倜傥豪情,志奋鲲鹏,思存霄汉,目空培楼,胸涤尘埃,心旷神怡消块垒;
冠寰球人皆向往: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放歌叠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赏雨花桥,赋诗芦笛。引起了联篇遐想,弄甘陇亩,士乐缥湘,工展宏图,商操胜算,河清海晏庆升平。
该联上联写桂林之胜景,“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八个排比句式衬托得其风光无与伦比;下联叙桂林的名胜,“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令人向往,引人入胜。全联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借景抒情,颂今怀古,对仗工整,文采斐然,堪称佳构。
排比法与列品法有相似之处,都是相关、相似事物的罗列。所不同的是,排比法要求各分句间结构相似,字数相等,既可以说是当句对的进一步扩展,也可以看作是列品法的特殊形式。
分总
像列品法排列物品那样组句,但有分述有总述的制联方法称为分总法。使用分总法,必须集三个以上的物品并列排列,而且中间不用其它词语混杂间隔。分总法主要有先总后分和先分后总两种形式。
1.先总后分
请看北宋文学家刘攽对王安石联:
三代夏商周;
四诗风雅颂。
刘攽才华出众,王安石有意以此联难他,然刘稍思片刻便对出了下联。此联难度在于解决下联总括数目与列品数目字、义与上联的矛盾,或多或少都很难成对。刘以巧取胜,别开洞天,从《诗经》中独辟蹊径。风、雅、颂为《诗经》的四个组成部分,其中雅分大雅、小雅,历史上通称为四诗。以“四诗”对“三代”,以“风雅颂”对“夏商周”,妙语惊人,被称为传世绝对。
2.先分后总
请看一副春联: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暖一家。
即是先分后总式。上联先列松、竹、梅,再以文人雅称“岁寒三友”总之;下联亦然,桃、李、杏在初春相继开花,且有红、白、粉等不同颜色,古人常以之代春,故曰“春暖一家”。
邓琰的自题碧山书屋联也属此类: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作者在这副联中,上下嫌分别用九种事物排列,这种对法又称连环法,此联即为九连环,环环相扣,节奏紧凑,音调铿锵,回环跌宕,气势宏大,可谓波澜壮阔,在对联中是不多见的。制作这种对联,应当注意上下联所排列的事物、结构必须一致,比如上联是偏正结构,下联也应当采用偏正结构。
组串
组串,或称串组,就是将一些本来没有联系的事物的名称按一定的规律串联起来,从而使之表示出某种意思。用组串法制作的对联,常见的有组串人名、地名、植物名、词牌名等。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这副对联是一爱国人士为欢庆抗日战争胜利而写的。乍一看这副对联的上联是三个国名,下联则是中国的三个城市名。但其更深层的意思,上联是中国胜利地打败了日本(这里捷克转义为克敌),下联是南京重新庆祝成为首都。这样,就用三个国名和三个城市名,巧妙地组合成一副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贺联。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碧野田间牛得草;
金山林里马识途。
这是在1982年,由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春节征联活动中,择优选出的一副对联。上联为出句,下联为首选对句。上下联各由三个人名连缀成句,意义连贯,毫无生硬之感,堪称组串佳对。
再看由词牌组串的一副巧联: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行来步步娇。
联中串出六个词、曲牌名《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描绘出了一幅美人轻移莲步,观月赏景的美丽卷。
集引
集引,就是收集和引用的意思。楹联创作中的集引法,是指摘取或引用别人的诗句、词句、文章佳句、成语、格言以及书名、刊名、影视名等,运用在自己楹联之中,“活”用前人佳句,构成新的意境。比如大家经常见到这样一副春联:
飞雪迎春到;
风雨送春归。
该联就是集引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而成。集引联有的全联皆是摘引他人词语,像上联就是;有的联中部分摘引他人词语,如“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上联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佳句,下联乃作者董必武自撰;还有的将集引的内容简化压缩后用于联语之中,如“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上联之“后乐先忧”与下联之“昔闻今上”,乃分别简化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杜甫《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而来。
用集引法制作楹联,可供集引的内容很多,如前人佳句、成语俗语、人名地名、书籍报刊、戏剧电影等等,试举数例于下:
梅花欢喜漫天雪;
玉宇澄清万里埃。(集毛泽东诗句)
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
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集毛泽东词句)
沧海横流,云蒸霞蔚;
春风得意,人寿年丰。(集成语)
十分货物十分价;
一寸光阴一寸金。(集俗语)
《中华少年》《探索》《大自然》;
《风流一代》《追求》《健与美》。(集刊名)
《马兰花》《苦菜花》《白莲花》《蒙根花》《五朵金花》《战地黄花》《生活的浪花》《繁花似锦》;
《雁荡山》《杜鹃山》《六盘山》《火焰山》《雪海银山》《万水千山》《沸腾的群山》《江山多娇》。(集电影名)
“白头翁”“牵牛”耕“熟地”;
“女贞子”“打马”过“淮山”。(集中药名)
帝女合欢,水仙含笑;
牵牛迎辇,翠雀凌霄。(集花卉名)
用典
将联语之意寓历史掌故之中,借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以表达联语的思想内容的作联方法叫用典法。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可用的典故很多,比如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等,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因此,用典法在联语制作中运用的比较广泛。大家看一看李渔所著《笠翁对韵》,就会发现其中近一半的内容是用典,比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灭项兴刘,狡兔尽时走狗死;连吴拒魏,貔貅屯处卧龙归”等等。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制作中也不例外,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如下联:
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在当代文人中是制联较多的,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喜欢用典。上联是郭老为济南辛弃疾祠的题联,其中“铁板铜琵”、“美芹”、“悲黍”等,分别出自俞文豹《吹剑续录》、《列子·杨朱》、《诗经·王风》之中典故,通过用典和描写,评述了辛弃疾词章的豪放和艺术成就的高超,赞扬了辛弃疾爱国之心至死不变的豪情壮志,典故起了很好的烘托和强化作用。再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此联为赵朴初同志所作,联中用了五个典故:“老柏”系指岳飞墓前的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皆出自岳飞《满江红》词。
在对联中用好典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用典准确、恰当,有的放矢,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用典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上联以蔡锷比周瑜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作李靖。全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无情
无情联是巧妙联中最有趣味性,最能体现“对”这一特点的一类对联。其特点是上、下联中相应最小的词素贴得很近,对得很工,但是词义各异,相去甚远,简直对不起来。一般对联讲究上下联内容相关,无情对偏偏不相关。它有两个标准,一是类别要互不相干,二是内容上要离题千里。
请看下联:
妹妹我思之;
哥哥你错了。
这是一副风格奇特的即席对。说的是清朝某年科考,试题中有句:“昧昧我思之”。一考生粗心将“昧”字写成“妹”字,嘲为上联。评卷先生见此,不禁失笑,于是顺手批曰:“哥哥你错了”。此联以回答方式出现,寄无限情趣于对话中,待你发现精妙处,顿有豁然开朗之感。此联奇中见奇,考生误将“昧”置成“妹”,音同而意迥,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奇在阅卷先生将错就错顺水推舟,竟以妹妹身份出现,称此考生为“哥哥”以戏之,宛若含羞怯之意曰“你错了”。无情之格中含有情之态,真乃楹坛之佳品。
无情对,多为字与字严格相对,而联句立意却风马牛不相及,造成一种对联艺术的差距美。
请看下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上联是院中花开的景象,下联则是人文称呼,句意相去甚远。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上下联的每一个字都对得异常工稳。“庭”与“阁”为宫室小类工对,“前”与“下”同为方位词,“花”与“李”同属植物类,“始”与“先”同为副词作状语,“放”与“生”则是动词相对。字字工对却意远千里,这正是无情对的妙处。
再看下联:
树已半残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这也是一副无情佳对。上下句意义毫不相干,上联为一古诗句,是说要爱护树木,不要乱伐残树。下联却以萧何献策定汉业的历史故事相对,相差十万八千里,却在字性上结成缘份,有天造地设之妙。上联尾字“斧”是工具,下联尾字“刘”指兵器,在本句中则指汉高祖刘邦;“树”对“萧”,萧,植物名即艾蒿,乃植物小类相对;“已”对“何”,为虚词相对;“半残”对“三策”为数量词相对;“休纵”对“定安”都为虚词相对。联中惟“残”与“策”乍看不似工对,但二字在这里均可视为动词,“残”为伤害之意,“策”有拄、扶之意,仍然对仗工整。
两兼
两兼即指在一副对联中一个字可与前后的字同时组词,在读时可读成两种组合句式,两种效果。
请看下联:
李东阳气暖;
柳下惠风和。
此联巧在以不同句式的读法读出不同的效果,若按三、二句式读,可读出两个人名的名字:李东阳和柳下惠。李东阳,明代诗人,天顺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此人秉性温和,善依附周旋。柳下惠,春秋鲁国大夫,任士师(掌管刑狱的官吏),以善讲贵族礼节和坐怀不乱而著称。联以“气暖”、“风和”喻二人,十分贴切、自然。如按二、三式去读,其意义则变成了这样的意思:李树的东边阳气暖,柳树的下边惠风和。
不管以何种句式读,对仗、结构都很工整。其一,“李东阳”对“柳下惠”,人名相对,“气暖”对“风和”,主谓语词组相对。其二,“李”对“柳”是植物对,“东”对“下”方位对,“阳气”对“惠风”偏正词组对,“暖”对“和”形容词相对。
再看下联:
孟光轧姘头,梁鸿志短;
宋江吃败仗,吴用威消。
据说此联为著名画家吴湖帆讽刺汉奸梁鸿志、吴用威所做。孟光是梁鸿的妻子,《后汉书·逸民传》记载:梁鸿每归,妻子孟光为其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说的是夫妻相敬相爱的故事。吴用是梁山宋江的军师,足智多谋,计谋迭出。上联“梁鸿”、“梁鸿志”均为人名,下联“吴用”、“吴用威”也均为人名。名套名,以乱读者视觉。作者将梁鸿夫妻的故事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讽梁鸿志,下联亦然。作者撰联之时乃抗战胜利,外寇投降、汉奸失宠之时,以此联喻之,大快人心。
衬托
将楹联的创作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借助其它事物从侧面或反面去显示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为衬托法,或映衬法。被衬托的对象称为主体,做衬的事物称衬体。运用这种方法创作的楹联,主题含蓄,耐人寻味。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方法。正衬的日的是使被衬托的主题在形象上更加鲜明。如:
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照日月;
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这是一副悼念周总理的挽联。全联用“日月”、“山岳”、“湖海”等来映衬总理之丰功伟绩,形象之高大,联语错落有致,当称佳对。
再看孙中山挽黄兴联: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
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死后何堪。
《晋书·刘元海载记》:“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指随何、陆贾、绛侯周勃、灌婴同是辅刘邦的大臣;“九等”,古代将士分为九品;夷惠指伯夷、柳下惠等古贤人;“彭殇”,指彭祖、殇子。作者旨在挽黄兴,却以古人兴亡衬之,实旨未写古人,“此才不易”褒在黄兴。下联写彭祖之寿,只在惋惜黄兴之青春夭折。作者情感悲绝,可谓一字一泣也。
再看一联:
鼠因粮绝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此联相传为一个屠夫所写。有一年除夕,他家中穷得连过年之物也难以准备,便满怀愤懑之情写了这样一副楹联。全联以鼠的“潜踪去”与狗的“放胆眠”,明白如画地映衬出家中的穷苦因境,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凄苦与无奈。
反衬即用相反的事物,从反面衬托主题。
如下联: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此联为清代鄂比赠曹雪芹联,全联巧用反义词相对,旨在使读者明了褒贬之意,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对曹的赞颂。
借代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借代》中说:“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在楹联创作中,为了简明扼要地说明一个事物,也常采用借代手法,即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原体,而借用另外一种与其有可换关系的名称。借代与本体有可换关系,借体可以代表本体。如:
家有万金不算富;
命里五子还是孤。
传说古时一老翁无人养老,遂贴出此联,外人不解,老翁说:“我有十个女儿,人称女儿千金,我不是家有万金吗?我有十个女婿,都说女婿半子,我不是命里五子吗?可女儿女婿都不管我,岂能算富不孤!”这里就是以“千金”指代女儿,“半子”指代女婿。老人的对联贴出后,女儿女婿十分惭愧,乃争相赡养。由此看来,楹联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又如:
千古此诗王,流寓遍襄阳烟水,蜀道云山,故国有思,常感秋风怀杜曲;
五陵孰年少,知交祗陇右词臣,咸阳节度,京华在望,每因泪雨忆长安。
这是一副表示对诗圣杜甫思念之情的楹联,其中以“陇右词臣”指代诗仙李白,以“咸阳节度”指代对杜甫多有帮助的严武。再如:
未晚先投二十八;
鸡鸣早看三十三。
旧时小旅店常见的楹联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副楹联中的“二十八”、“三十三”乃是借用神话传说中的“二十八宿”和“三十三天”,指代“宿”和“天”,别有一番情趣。
湖南醴陵红拂墓有一联
红拂有灵应惜我;
青山何幸此埋香。
红拂,原为隋朝宰相杨素侍姬,钟情于李靖,随李靖于军中,后病逝于醴陵。下联的“香”在古时多喻妇女所用饰品,故古诗文中常借称为妇女。此处代称红拂,此是以物代人。
拟声
拟声是对联的写作技巧之一,也称摹声。它是通过模拟人物、动物、神仙、器物等事物的声音的手法来取得一种艺术效果。有这样一副别致有趣的对联:
独榄梅花扫腊雪;
细睨山势舞流溪。
看上去这不失为一副诗味浓郁的写景联。然而,细心品读,你会发现另有所指。原来,上联是由乐谱1、2、3、4、5、6、7的谐音而来;下联则是阿拉伯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的谐音化出,不过这种读音只是浙江地区的方言而已。
又如,旧时有一讽刺袁世凯称帝的对联: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情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上下联均是模拟锣鼓的敲击声。 “当”拟小锣声, “庆“拟小钹声, “情”拟大钹声, “狂”拟大锣声。从内容上来讲,“普天同庆”当然应是“当庆”,“举国情狂”,“情狂”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情狂”二字是贬义词,有指男女苟合之意。用在窃国大盗袁世凯及其追随者身上很合乎情理。
以上二联是模拟人物、器物之声,下面一联则是模拟动物之声,请看:
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一个;
小鸟上树,酒醉酒醉无半杯。
“谷多谷多”是仿母鸡的叫声,“酒醉酒醉”是仿小鸟的叫声。联语意境含蓄,生活气息犹浓,读之情趣盎然。
绘态
绘态也称摹状。即是描绘人们对客观事物情状的感觉的方法。它直观地临摹事物的情状、声音和色彩等。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多用于讽刺、诙谐联中。
如:
著!著!著!主子洪福;
是!是!是!皇上圣明。
此联是讽刺清道光年间两个军机大臣潘世恩和穆彰阿的。他们惯于阿谀奉承,凡是皇帝说的话,他俩无不头。 “著!著!著!”“是!是!是!”是对二人奴颜形象的描绘。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状,形象生动。
近年有人写了一副嘲讽“妻管严”联:
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
娇妻只呶嘴:哦哦哦,噢噢噢。
作者以漫画的手法,刻划出这种对母逆、对妻纵的面孔。上、下联尾重用六个语气词,绘形绘声,妙不可言。
再看一副于谦反讥和尚联:
三丫成鼓架;
一秃似擂槌。
传说明代于谦自幼聪慧。一天,一过路的和尚见了在门口游玩的于谦,摸着他头上的小爪髻,出上联逗他。没想到于谦却马上以下联进行反讥。全联对于谦爪髻、和尚秃头的描绘可谓维妙维肖,但于谦的下联却未免有点刻薄。
假称
假称也称借称。是作者有意将对联中要表达的意思,将有关的对象用第一人称说出来。
如一庙联: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庙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土,空费了多少钱财。
联语借庙中泥塑木雕的菩萨口吻,说出作者劝世良言。言辞诙谐、有趣,容易被人接受。
杭州岳飞墓有一联这样写道: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如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至今朝。
清道光年间.有人在杭州岳飞墓前题此联悬挂,形象地表现了一对奸贼互相埋怨,垢厉的口吻,真是刻画入微,维妙维肖。
还有—副为道土写的挽联:
吃的是老子,穿的是老子,一生到老全靠老子;
唤不回天尊,拜不灵天尊,两脚朝天莫怪天尊。
作者借道教鼻祖老子的口吻成联,意在讽刺道士的寄生生涯,天尊亦指老子,唐朝老子被封为“太清道德天尊”。
比拟
根据感情的需要,作者特意以人喻物,或者以物喻人,或把甲当作乙来描绘,这种制联方法称为比拟法。通常人们将被比拟的对象称为主体,比拟的部分称拟体。运用比拟法,可以使楹联更加生动,意味深长。比拟法有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
与文学修辞方法一样,拟人法也是把没有感情和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描绘,从而使所描绘的事物人格化,增强感情色彩。如下面一副挽联:
杨柳春风怀逸致;
梨花寒食动哀思。
作者把杨柳、春风、梨花、寒食等植物、时令都人格化了,宛如它们也如现实世界中的人们一样,对死者寄予无限的哀思。
2.拟物
与拟人法相反,拟物是将人当作物来描绘。拟物的目的较为复杂,有的褒扬,有的讽刺,有的调侃。请看下联:
红莲开并蒂;
彩凤喜双飞。
作者将一对新婚夫妇比作“红莲”、“彩凤”,因红莲、彩凤之类在人们的习惯意识中是美丽、吉祥的象征,把喜庆中的新人喻为红莲、彩凤,是符合情理和人们的审美意识的。
比喻
在修辞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比喻,无论诗词曲赋、散文韵文,这一方法可说无处不在。其基本的含义就是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在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形式。
1.明喻
这种形式多带有比喻词,以“如”、“像”、“似”、“若”等连接本体和喻体。请看下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两件具体的事件,来比喻“学”和“心”这两件难以捉摸的事物,使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抽像为具体、模糊为清晰,比喻贴切,富于哲理。
再看下联: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不是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吗?
2.隐喻
即省去比喻词,隐去了比喻的形迹。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隐喻的形式却是相合的关系。如:
谷乃园之宝;
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
3.借喻
即把比喻的事体借来,当作被比喻事物来说,而被比喻的事物在联中不出现。借喻的喻体不能取代本体,只是相似而已。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这副对联在于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夸张
与比喻一样,夸张也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将其巧妙地夸大或缩小,以造成一种奇观效果,如运用得法,可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楹联创作中,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言过其实”的语言,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的制联方法就是夸张法。夸张可分两种,一种是把所要表达的事物从性质、状态、数量等方面直接夸大或缩小,类似的描写叫做单纯夸张;另一种是通过比喻、比拟、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夸张法,称作间接夸张。
请看下联:
猛虎一杯山中醉;
蛟龙两盏海底眠。
一看就知这是悬挂于酒店的楹联。作者借助于自己的想象,把酒店中酒的威力作了极力的夸张,这在生活中是不真实的,但在艺术创作中却是真实的,因为这正是夸张的效果,通过夸张,把所要表达的内容,尽情地表现出来了,其效果必“三碗不过岗”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看一副名胜联:
声驱千骑急;
气卷万山来。
这是钱塘江观潮亭联。联语以“千骑急”、“万山来”极力夸张潮势之汹涌,“潮”与“骑”、“山”虽无共同之处,但利用“千骑急”和“万山来”之气势,来形容“潮”之涨落之势,在艺术表现上仍给的以真切之感,不愧为写潮佳作。
再如下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此联巧妙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突发联想,借题发挥。作者在夸张的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突出对联的艺术色彩,属于间接夸张。
还有的对联运用借代、比拟等形式进行夸张,都是可以的,但要注意运用夸张务比做到合乎情理才会收到好的艺术效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对称
对称亦称玻璃对,其特点就字型而言,上、下或左、右字型结构基本对称一致,造成字本身的一种形态美。这样的字用篆书写在玻璃上,无论正看、反看字体均相同。如“大”、“文”、“因”、“天”之类。
有一玻璃联这样写道:
山中日出;
水里风来。
清代梁章钜《楹联续语》中说:吴山尊学士,始出意制玻璃联子。一片光明,雅可赏玩。玻璃联因用篆字书于玻璃上,选字必须要求对称统一,以达正反如一。这副对联,简练精短,用词严谨,而且符合玻璃对的基本要求,是一副极妙的绝对。
请看下联:
文同画竹两三个;
丁固生松十八公。
此联载于清人李伯元的《南亭四话》,联语中的文同为宋代大画家.以善画竹和山水著称。“两三个”是指竹叶,恰似“个”字。丁固为三国时吴国人,初仕尚书,因梦松树生于腹上,便对人说:“松字拆开乃十八公也,再过十八年我当为公。”后果官至司徒(汉时称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此联不仅反正皆宜,且用典自然,可称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
下联出句为1990年辽宁营口市环保局等单位联合征联:
山水林田,至营口宜赏美景;
桑蚕米果,出盖县富甲关东。
出句写营口市的环境特点,对句写盖县(营口辖)的农土特产。对句在句式、词性等方面与出句基本相对,用玻璃对式相对,实属不易。
换位
换位法是为了某种需要,故意将句子中的词语作对换位置的一种修辞方法。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可国民党军队却一退再退,大吃大喝。当时有人写一副对联讽之:
前方吃紧;
后方紧吃。
这副对联通俗、直白、语句精短。仅八个字,一个“前方”,一个“后方”;一个“吃紧”,一个“紧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两种势态。上联“吃紧”,指情况紧张。下联做了—下换位,则变为大吃大喝,不可终日的意思。稍动一字,差之千里。从中不仅领会作者遣词之妙。同时,也悟到了中国汉字的神奇魔力。看来好联不在辞众,而在意法之妙。
1905年,慈禧七十大寿,章太炎为此写了一副寿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全逢万岁祝疆无。
作者在联尾,故意将“有庆”、 “无疆”二词做换位处理,其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联尾句变成了只为一人祝寿歌舞,却使黎民百姓膏血全枯;下联尾句变成了每次到慈禧庆寿之际,总是被割掉疆土之时。作者对慈禧进行了尖锐、辛辣的讥讽,无情地揭露了慈禧不顾百姓死活和国土沦亡的卑劣行径,得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乾隆五十五年,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乾隆一行北巡热河。一日,在万松岭住下,准备去承德为自己祝寿。随行的有纪晓岚等几位重臣。其中有一位叫彭羡门的出一上联,想难一难纪晓岚。联曰: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此联很有深度,这年正是乾隆八十岁,而十八公喻指万松岭的松树,故将松字拆成“十八公”,与前面的八十正好颠倒换位,纪听后,随即以对: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帝王所居之所称“九重”,时逢重阳节又称“重九”,也正好与“九重”换位。此句实属难得,非大家不能为之。
偏旁
所谓偏旁法,是利用汉字的偏旁为构思方法,以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成联。同旁组合千姿百态。有的利用相同偏旁,有的在对仗处使用一个偏旁,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这类对联的难点和妙处在于串组的自然合理,一旦生硬牵强,便索然无味。
请看下联:
寂寞寒窗空守寡;
惆怅忧怀怕忆情。
出句是一副古联,据说是一大家闺秀,及笄之年向求婚者悬一副联。声言谁若对上此联,便许出嫁。当时无人应对,其女也“寂寞”而死。下联为近人所对,平仄似乎欠妥,但做为巧对,是可以的。
虎门有一副对联:
烟锁河堤柳;
炮镇海城楼。
与上联不同的是,上联上下句各用一个同旁,此联则在对仗处使用同旁,独具特色。联语自然贴切,如诗如画,而且字义贯通,意境高远,实属难得之佳作。
再请看下联:
王老者一身土气;
朱先生半截牛形。
上联“王老者”三字带有土字旁,说一身土气实不为过,下联“朱先生”三字都可看出牛的字形。语言谈谐,令人发笑。
绕口
采用汉语一字多音,异字同音的特点组成复杂的有趣联语,以造成变读绕口的效果,这种制联方法称作绕口法。
请看下联: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据说这是一位叫徐晞的文人和太守的应对。出句为太守求对联,对句是徐的即兴应对。出句除“北”外,其它字的韵母都是“u”,下联字的韵母都是“i”。对句高出句一筹,而内容更为丰富、自然。
清代楹坛大家梁章钜写过一副联: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呼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此联为押韵对,只是对句的“娱”押“ü”韵,与“粗”、“疏”相比,稍有变韵之嫌。
再如: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寻进士,遇近视,近视中进士,尽是近视。
上联“西湖”与“锡壶”两个截然不同的词却声韵相同。下联“进士”、“近视”也然。作者采用了同音异词之妙,组装成联,使二词相互关联,读之上口,又别有情趣。
互文
互文也称互参,它的手法是把本应该合起来的话分做两句说,使两者互相补充、渗透。
请看毛泽东为刘胡兰烈士的题词: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上联写生,下联写死,从两个方面入笔,却写的都是一种精神,是说她生与死都是伟大而光荣的。
再看下联:
诸葛一生唯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人生处事,要谦虚谨慎,小事要通融马虎,大事要坚持原则。联语借用了两个古人为典,从两个方面去写,说明的却是一个道理,这也是互文的一种。
再请看:
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
此联写做人之道,应刚直不阿、无私无畏、一身正气,不奴颜婢膝、苟且偷生。作者在上联以“玉”自誉,下联以“瓦”点化。两个角度,一种精神,闻声见物,令人叹止,乃精妙之笔。
反语
反语即是将意义相同或相反的两个或几个词组成联,从而产生一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效果。这种手法在对联中极为常用。它含蓄有味,能增强讽刺性和幽默感。
例如,在军阀混战时期,南京城内有人写了这么一副春联:
许多豪杰;
如此江山。
“豪杰”的本意是指才能出众的人。但联中却指的是那些割地分封的军阀。“如此江山”原为褒意,在这里喻为军阀混战中的破碎山河。
再看下面这副对联:
红黑炭火,烫冷热美酒,名传远近;
大小布匹,裁老少新装,美化短长。
这是为一门两店写的对联。一店是酒馆,一店为裁缝铺。作者抓住两种事物的特点,发挥开去,使生意性质得到了升华。可以说,这种手法对于二者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一副运用技巧非常高妙的反语对联。
再看下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这是蒲松龄早年应对一位姓石的塾师先生的对联。据说,一日老师将蒲松龄喂养的家雀摔死,放在原处,用砖头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蒲松龄发现家雀死了,又见墙上对联,断定是先生所为,于是续了一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当面质问学生不该这样来辱驾老师,蒲松龄从容地解释道:我是按老师的联属对的,如果写得有错,请老师指教。老师再仔细分析,发现联中用的反语属对,可以说是对得天衣无缝,挑不出半点毛病,无言以对,只好拂袖而去。
越递
越递又称巧意、层递。即在联语中将某一词语越过一词,而使之递进。此法有两类: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推进方法叫阶升法。反之为阶降法。
1.阶升法
请看下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此联传说是清代学者阮元游平山堂,寺庙方丈将阮元当做一位普通游客,只说了一声“请”,又对下人说“茶”。随之交谈,觉出语不凡,便改了口气“请坐”,吩咐下人“泡茶”。后来当他知道是大学土阮元时又换成了“请上坐”、“泡好茶”,到了阮元临走时,方丈恳求墨宝,阮即出此联,活脱脱描绘了一个前倨后恭者的面目。作者以方丈的言语入联,对仗十分工整,别开生面,确是一副很难得的佳联。
再看陶行知先生为晓庄师范学校题联:
认请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好教育;
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文明。
作者从事物最初层次着笔,不断向中高层次递进,采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观察方法,给人们揭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不仅文字工整,立意也巧。
2.阶降法
请看下联:
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支耍手,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都缘街乞食闹莲花。
此联以戏谑为快,不免有狂妄不当之弊。但其手法却为独特。把所评对象分别以“生”、 “净”、 “丑”、 “末”、“耍手”、 “奴婢”对号入座。用的是阶降的手法。
也有一联,是采用阶升、阶降两种手法同时运用的。
例如:
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十佛寺;
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平桥。
上联使用了阶升法,下联使用阶降法。这两种方法层次清楚,能给读者一种新鲜的感觉。
物色
物色即饰“物“以“色”,在巧联中有重要作用。它能创造鲜明的视觉形象,反映事物的特征,从而提高对联的深刻内涵。
如下联:
鹅黄鸭绿鸡冠紫;
鹭白鸦青鹤顶红。
将自然界中最能表现颜色的几种禽鸟入联,虽多种颜色堆砌却不觉生硬,语言自然,风格绮丽,被人喜爱。
有一关帝庙联不仅使用物色,还是一副迭字对:
赤面赤心扶赤帝;
青灯青史映青山。
物色应注重色彩在联中的主导作用,方能显出其特色。
请看下联:
绿水搅黄泥,红火黑烟,烧出青砖白瓦;
翠湖凌紫阁,丹梁碧枝,停浮玉殿金宫。
其中色彩字绿、黄、红、黑、青、白、翠、紫、丹、碧、玉、金,几乎占去联中一半,把一个凌紫阁的建筑过程细微地描绘出来。
数字
数量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意义,用数量词组成的对联的作用主要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仗难度、进行数学运算、数字合称词的阐释、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请看下联: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此联巧用了数字成对,出句构思奇特,下联对仗贴切,用数应用乘法,合理、自然,而且符合事理。
下联是庐山东林寺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上联叠用“三”字,“三教”,指儒、释、道三教;“三人”,指儒陶渊明、释慧远、道陆修静;“一花”,指菩提花;“一世界”,指佛家过去现在将来为一世,东西南北上下为一界;“一叶”,指禅宗的一个宗派;“如来”,指释迦牟尼。此联为后人写三人谈儒论道流连忘返而且留下言谈三笑的故事。联语以一对三,工整独到,境界优美。作者善于从驳杂的事物中提取完美和谐的艺术体裁,有巧夺天工之妙。
方位
所谓方位法,即在对联中重用方位词,以造成描写空间上的特殊效果。常用的方位词主要是“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前后”等。
江西滕王阁有一名联,为清同治进士金桂馨所撰:
大江东去;
爽气西来。
作者抓住滕王阁的自然特点,以最洗练的语言进行高度的概括,达到一种超然洒脱、大气磅礴的境界。一“东”一“西”,囊括了事物的独特情韵。犹如一副写意画,给人一种横空出世之感。
再看下联: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东甩;
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向右翻。
联句中巧妙嵌用了“北南西东,前后左右”八个方位词,其实真正表达方位的只有“北”、 “南”、 “东”、“西”,其余的方位词与别的词搭配,词义产生了变化。比如“西瓜”是瓜名,《左传》是书名,两者与方位无关系,“思前想后”是时间范畴词,其意义与方位词关系不甚紧密,然而读起来仍和谐统一。或许,这就是作者的创作初衷。
再看下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相传此联为乾隆下江南经通州时与纪晓岚相对而成。联句以南北东西入联,此迭字法上联三出“通州”,三现“南北”;下联三出“当铺”,三现“东西”,然而联尾的东西两字在这里也产生了变化,从方位词变成了名词。形同而义变,情味盎然。
虚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请看下联: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副对联是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称为名联。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不是东西”,上联的“也“字和下联的“之”字都运用得很好,如去掉虚字,则难称佳作。
联绵
在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所谓联绵词,就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们或有双音、迭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窈窕”、“磅礴”;或无双声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蜈蚣”、“胭脂”、“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白白”、“津津”、“脉脉”等等。在对联中,联绵词必须对应联绵词,不能与其它词性的词相对。古代严式对更主张在联绵词中必须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例如:
独抱琵琶寻旧曲;
数教鹦鹉念新词。
联中“琵琶”对“鹦鹉”,此联属联绵对。
再如:
入室饮茶,直步可登麒麟阁;
临池染翰,何年得到凤凰台。
联中以“麒麟”对“凤凰”,视为联绵对。
福州春意亭联:
莺啼燕语芳菲节;
蝶影蜂声浪漫诗。
江西蓝桥公园佳婚事联:
有情终配鸳鸯侣;
相爱总结连理枝。
再有杭州梅竹亭联:
雪里梅花红烂漫;
霜间竹叶碧玲珑。
第一联中“芳菲”对“浪漫”,第二联中“鸳鸯”对“连理”,第三联中“烂漫”对“玲珑”,都属于联绵词相对。
标点
所谓标点法,即在对联中突出标点符号的特殊作用,多以符号代替数字使用,以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下面是1976年“四·五”运动悼念周总理的一副对联:
?
!
全联仅用两个标点符号成联,隐含着极深沉的意义。上联一个“?”,下联一个“!”,如果不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中,是难以评断其内在的含义的。全联没有文字却胜过千言万语。可说是楹联史上最短的对联。
请看下联:
? ?? ???
! !! !!!
1949年,南京大专院校举行反饥饿、反内战游行,国民党特务镇压学生运动,打死两名学生。在举行的追悼会上就有这样—副无字联。对联巧用12个标点,并采用层盖手法,问叹相对,悲痛交织,情感层层递进。上联是向反动当局质问,血泪控诉;下联是写向反动势力讨还血债的决心,真乃“此处无声胜有声”。
1948年3月,南京政府召开国民党代表大会,中央大学教授乔大北撰写一联嘲讽之:
费国民血汁已?亿;
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联语直抒胸襟,愤不可遏,骂得痛快淋漓,有理有据。作者为国人鸣不平,怒目之态跃然纸上。上联的一个“?”是说南京政府盘剥了人民多少资财,本来就是一个未知数,不得而知。作者的无限愤懑,也许就在这一“?”中。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