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一方 文章来源: 《科学》
一.引言
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应用多学科(考古学、古文献学等)综合方法确定先秦三代,夏商周的历史时期及相关史绩的重要研究工作。
中国虽然在世界上号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但比起埃及6000年的历史,巴比伦和印度5500的历史[1],中国历史从比较确定的有甲骨文为证的殷商算起仅有3400年,从夏禹王开始是4100年,从黄帝起是4600年。现在,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如史前考古学、物理考古学、分子考古学、航空考古学等[2])的采用,人类及人类文明史正向更古老的年代延伸。目前已发现最早的古城有最早的9000年前中东的耶利哥,6000年前的埃利都,波斯5000年前的古都苏萨,土耳其5000年前的特洛伊城,以希腊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代表的爱琴文明已经确定具有4000至5000年的历史[1,3]。1994年报道在南美洲利马以北350公里处发现3800年前居住有成千上万人的安第斯古城,其文明约有4000年的历史[3]。面对这些科学事实,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也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关注。
当然,中国历史到底有多长是一个科学问题,绝不能无中生有的杜撰,如汉纬书中所说的几百万年。因为中国历史具有3000年连绵不断、详细记载的文献毕竟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作为反思,外国考古学家把神话传说变成历史,最著名的例子是1870到1890年德国考古学家H.谢里曼对特洛耶城的发掘证实了荷马长诗《伊利亚特》的历史真实性。而中国的某些学者却把可能的历史归为神话,不仅否定伏羲、神农,甚至认为黄帝、大禹都是传说。这些过于强烈地反差,是否值得国人深思?!
二.华夏二字探源
中国号称华夏。华夏二字源于何处?现代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各无华夏条。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华夏(Hua Xia)条目为:“中国和汉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的夏人、商人、周人和其它部落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华夏族。”《辞海》华夏条为:“中国古称华夏。《左传.定公十年》(孔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疏:‘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疏:‘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由此可知华夏之称早于春秋,先于中国。然而由左传引文可见,华为荣,夏为大等解释均为不妥。这似乎只是中华成为泱泱大国以后的望文生义。我认为,华夏应类似炎黄,源于实体,并非形容词。夏应源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名字。正如阴历又名夏历,据说因为夏朝就已经采用此历。华先于夏,与夏并称,故来源应相似。遍阅辞源、古典,华应该源于中华始祖伏羲的故土,华胥国之名。
三.伏羲和华胥古国
华夏初祖为伏羲(太昊),见于《尚书.大传》、《礼》、《易.系辞》、《汉书》、《路史》、《春秋运斗枢》、《白虎通》、《帝王世纪》、《春秋命历序》等典籍。同时伏羲的别名还见于《伪三坟》、《左传》、《管子》、《淮南子》、《尸子》、《世本》等书。《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也述及以太昊为祖。据《帝王世纪》、《舆地广记》、《遁甲开山图》等记载,伏羲生于成纪。不晚于清乾隆年间的《通鉴辑览》记载[4]:“太昊伏羲氏。帝生于成纪。帝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华胥古国,寰宇记,蓝田县有华胥氏陵。成纪故城在今甘肃秦州秦安县。”明代袁黄、王世贞所缉《纲鉴合编》记载与此类似[5]。《路史.太昊纪》:“华胥注,谓纪云所都国,有华胥之渊,当时殆为国名。”因此,我们相信华胥国并非子虚乌有,结合考古学的一系列发现,本文从空间、时间和史迹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通鉴辑览》纪元为[4],伏羲距神农1260年,神农距黄帝520年,黄帝为公元前2698年,故伏羲约为公元前4478年。于是上述古文献构成一个初步的时空参考系。
发人深省的是,明清记载的华胥在陕西蓝田,成纪在甘肃秦安。而1963年-1964年在蓝田县陈家窝和公主岭考古发现78-85万年前的蓝田人遗址。因此,这是华夏人类的发源地之一。1978-1982年在秦安发现具有仰韶文化不同时期的大地湾遗址,分为公元前5850-5400年的前期和公元前4050-2950年的后期[3]。先人所载神也,岂妄言乎!与蓝田、秦安相距不远的考古遗址[3]还有仰韶文化前期(公元前5500-4800年)的陕西华县元君庙墓地和老官台遗址,仰韶时期的西安半坡遗址(公元前5000-4500年),临潼姜寨遗址(公元前4600-3690年),宝鸡北首岭遗址(公元前5150-3790年),其余还分布于华阴、渭南、华县等地。仰韶文化后期的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2050年)遗址存在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兰州青岗岔、永昌鸳鸯池、青海乐都柳湾等地。此外,与陕西相邻的河南渑池仰韶、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山西芮城西王村、夏县西阴村、万荣荆村等处都发现同期遗址。因此,从伏羲诞生前到炎黄出现时存在的华胥古国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约为公元前4600-2700年,地域主要为甘肃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及黄河流域之一段。
《通鉴辑览》记载[4]:伏羲“始结网罟以教畋渔”,“养牺牲以充庖厨”,用书契代替结绳纪事,制嫁娶,画八卦。由考古学可知[3],仰韶时期猎渔业中确有网坠、鱼钩、箭头等,饲养家畜,出现刻划符号形式的原始文字,存在夫妻制的迹象,并且已出土7000年前的八卦符号。同时,从伏羲、女娲的轮流为主可以推测,这是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社会交替时期,而它正好与考古结果一致。
以后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2500年)晚期和龙山文化(公元前2900-2000年)相当于炎黄时期到夏朝建立。夏(公元前21-17世纪)可能相应于更晚的晋南、豫西的二里头文化(公元前21-17世纪)。这与典籍所载夏禹、夏启建都城于安邑(山西夏县)、钧台(河南开封)[4]一致。
四.几个问题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华胥古国已经是一个宫殿巍峨、等级森严的王国。伏羲 “神灵首出,开物成务”,“德协上下”,“有圣德,象日月之明”[4],可能更类似非洲近代的某些聪明睿智、德高望重的酋长。或者至多只是一个太平洋诸岛上的国王。但是半坡、姜寨、马家窑等地已经出土的就有上百座房屋,中心广场,上千人的墓葬,有烧陶、纺织、制革业,甚至有铜器、商业和殉葬人[3]。这些都需要有组织人、召集人、高贵者。并且宽6-8米,深5-6米的大壕沟围成的遗址应该是一个草创的古城镇了。而且各城镇之间一定会产生交易、竞争等关系,由此就会形成一个或者多个古城构成的国家。
由于此时国家还处于雏型阶段,其残酷的一面尚未充分暴露出来,所以历经战乱,渴望和平安宁,故崇古之风甚炽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可为代表之一)的《列子》说[6]:“华胥氏之国在合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適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咳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于是黄帝梦游的华胥国(庄子也曾两次谈到赫胥氏)演变成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更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华夏文化在长达550年的战乱后再遭浩劫。因此注重史料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始把黄帝作为中华之祖。结果华夏、中华的“华”字反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应用多学科综合的方法,乘着由古代典籍文献和现代考古结果共同编织的小舟,沿着悠悠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对华夏的由来和中国上古史的重建进行一些新的探访。“威慴万乘,华夏称雄”(曹植)。我们相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考古学的不断进步,华夏古史将会重露风采。我们也殷切希望各界专家和人士的深入研究、多方合作定能使这一工作得到进一步的确定和展开。
参考文献
[1].朱锡强等编,外国历史大事纪年.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2].Scientific American(科学).V258-271(1988-1994).
[3].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
[4].两朝增批历代通鉴辑览(乾隆丁亥年)
[5].袁了凡,王凤洲,纲鉴合编.世界书局(1936).
[6].列子,岳麓书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