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外国文学 >> 欧洲文学 >> 比昂斯蒂恩·比昂松
  • 比昂斯蒂恩·比昂松
  • 来源:原创 作者: 佚名 日期:2008/6/15 阅读:916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比昂斯蒂恩·比昂松于1832年12月 8日生于挪威一个叫克维尼的小村庄,是比德·比昂松和艾丽丝·诺德拉克的长子。比德·比昂松的父亲是农民,他本人是教区牧师。母亲是音乐家理查德·诺德拉克的一位姑妈。很多人注意到,比昂松似乎是从他父亲那儿继承了道德观念,人母亲那儿继承了艺术才华。他的童年在挪威乡村度过,使他心中产生了对乡土深沉持久的热爱。

      比昂松在莫尔德镇上读完小学后,于1850年到奥斯陆上中学,他的同学还有亨利克·易卜生和约那斯·莱伊。比昂松在学校成绩不太好, 不过1854年还是勉强通过学业考试。 在奥斯陆期间,比昂松对戏剧产生了浓厚兴趣,交为几家出版社担任文学和戏剧评论工作。比昂松的文学生涯始于1857年的历史剧《战役之间》。从1857年至1859年,比昂松在卑尔根的挪威国家剧院任舞台导演。1860年, 比昂松第一次居留欧洲大陆并在罗马度过了大部分时间。 他于1863年回到挪威,随即担任克里斯蒂亚娜剧院的导演。1866年到1871年,他任《诺斯克福报》编辑。1874年,比昂松在奥勒斯塔购置了房屋并安了家,这便成了他以后毕生活动的主要基地,尽管他又到过罗马、巴黎,在那儿住过更长的时间,甚至还去了一次美国。

      比昂松毕生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多年来他作过多次政治演说。19世纪60年代,比昂松鼓动建立挪威国家剧院,并组织运动,为挪威在挪瑞联盟中争取更大的自由。在丹麦—普鲁士战争中他支持丹麦,不过后来又敦促斯堪的纳维亚与德意志之间实现和解与合作。

      70年代,比昂松经历了一场宗教危机并与教会决裂。80年代,他花了大部分时间与放荡的不道德行为作斗争,并支持妇女运动。90年代,比昂松一直站在挪威人要求解散挪瑞联盟运动的最前列。

      在晚年,比昂松又是政治上无权无势的人们的代言人。在著名的德雷福斯案件中,他挺身为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辩护。他为被压迫民族积极活动,如斯洛伐克人、卢斯尼亚人、捷克人、芬兰人。比昂松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千方百计寻求开展一场国际和平运动。

      比昂松在自己的国度广受爱戴。1903年他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许多人把他看作是挪威的无冕之王。后来他健康状况恶化,便赴巴黎求治,于1910年 4月26日在巴黎写作一首将要题为“善行拯救世界”的诗时去世。

                        评论

      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比昂松,几乎被一致认为是奖励他对挪瑞联盟解体所采取的温和立场。有些挪威人已准备好投身于武装冲突以加速分离进程,而比昂松这位在挪威极具影响的人物却坚决主张只有通过谈判才能实现挪威与瑞典的分离。其实,瑞典文学院的决定是在比昂松作了一系列讲演、敦促挪威人不要过激而要谈判之前作出的,不过大多数普通人无从知道这一点。

      人们对比昂松获奖反应不一,有冷漠也有政治性的影射《纽约时报》(1903年12月11日)和《芝加哥论坛报(1903年12月11日)均对居里夫人获诺贝尔物理奖和克莱默获诺贝尔和平奖表示了更多的兴趣。 只是捎带提了一下比昂松, 说他是“挪威诗人和戏剧家”。不过《旧金山纪事报》(1903年12月有11日)的一位记者看出了此次授奖的政治含义,报上的文章强调指出了这一事实,即比昂松是亲自从瑞典君主手里接过此奖的,他“表达了对瑞挪关系改善的欢欣”。

      该文接着尖锐指出,“比昂松一贯献身于争取自治的事业,坚决提倡民主主义思想,反对君主统治。然而不久前他与王储会面后便改变了对皇室的观点……”这段话的意思是比昂松对皇室受宠若惊,放弃了他本人坚持的解散联盟的主张,而诺贝尔奖就是对这一变节行为的奖赏。

      挪威国内的激进派人士也从同样角度看待比昂松的获奖。

      这样,传统上就将比昂松的获奖看成是瑞典文学院政治倾向的典型例子。

      《星期六评论》(1965年12月 4日)有一篇题为“诺贝尔奖是政治文学奖吗?”的文章,作者罗伯特·J·克莱门兹声称, 将此奖授予比昂松就是为了缓解与挪威紧张的政治关系。同样,吉洛拉莫·拉穆尼在《研究》(1983年10月号)中宣称,该奖是对比昂松政治转向的奖赏。克莱门兹和拉穆尼都将比昂松作品的文学素质与易眩生相比较,而后者却未获当年的文学奖,以此为他们的断言寻求佐证。

      这种论点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根据诺贝尔遗嘱,文学奖不完全是对文学才华的承认,而是对文学才华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承认。尽管比昂松的文学老华尚可争议,但他确是19世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之一。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圣经诗选 箴言(3)    935 次 2008/6/16
 匈牙利文学    930 次 2008/6/15
 17世纪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    859 次 2008/6/15
 爱尔兰文学    887 次 2008/6/15
 蠢猪 (马莱巴)    940 次 2008/6/9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