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节在通州
文学工作者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北京文学节于2004年9月拉开序幕。北京文学节是首次举办,它意味着今后还将举办二届、三届、四届......
文学的功能在这里就无须再说了,无外乎教育、知识、审美、娱乐......而文学节的举办,则标志着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它的国家文化中心的地位越来越明确了。
通州作为北京新城区,并以运河文化著称,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北京文学节重要活动场所之一。为此,我区作协会员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人艺举行的大型的北京文学成就颁奖会,在通州电影院放映了根据老舍先生名著改编的电影《茶馆》,又于9月19日在运河苑举办了由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授课的"小说的理想读者"讲座。
年年不知过几节,唯有此节最清新。
清新在于它在全国是首创,清新在于它是在除法定节日及民族传统节日的牡丹、桃花、啤酒、小吃、苹果、柿子、西瓜、葡萄等等实物实惠节日之上的精神文化层面上的节日。我们这期《运河》就是为庆祝北京文学节而捧出的一束鲜花。
本期首次全文刊登长篇小说,即中国情爱小说家张宝玺的《出山三天的美女》。题目诱人并富于刺激,而它的内容却别开生面,有所出新。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私营企业遍地开花,但花开花落又知多少?它的症结在哪里?--现代企业的家族式管理。这个传统的貌似亲和的绫绡--绳索,将众多生机无限的私企扼杀。而作家却敏锐地抓住这点,于人物的情感、情节的传奇推进之中,显现这一重要主题。并不是说作品在内容、艺术上尽善尽美了,我们所欣喜的是作家的敏锐发现!
武怀义的小说《大地野人》则是另一种韵昧的写实小说。它以近乎吝啬的笔墨、冷静的叙述,让我们看到、听到、感觉到社会底层芸芸众生的真实心跳。
中国山东诗人栾承舟的诗歌《高山流水亭》意境幽远、语言精粹自不必说了;有两组诗歌不得不提到--"潮白诗友会"、"台上台下(组诗)"。前者是几位通州诗人的即兴之作,后者是一位老干部近似顺口溜的有感而发。一为古典,一为通俗,-形式上我们还是鼓励多写现代诗的,但二者在追求自然、敢于表达别人不敢之言的胆识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文学节自有它不同于其它节日之处,文人贵有独立的思考、独立的人格。如果都是官声官腔,如作报告,或平庸之语、人云亦云,那就让它随着运河流水自生自灭吧!
2004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