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现代文学 >> 现代文学 >> 郭沫若一封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信
  • 郭沫若一封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信
  •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 新生代 日期:2008/10/31 阅读:1346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近日,至原长沙市剧协主席钟黔宁先生家聊天。聊到诗。钟先生说,他至今还珍藏着一封一九六○年郭沫若先生给他写的回信。说罢,只见他走进书房,拿出来一本发了黄的一九五九年四月号的《诗刊》。他把《诗刊》轻轻翻开,小心翼翼地取出来那一封他珍藏了四十八年的信。

        信曰:

        黔宁同志:

        您的诗和《胡笳十八拍》试译接到了。

        诗读了两首,稍微改了些字句,供您参考。试译也改了几句。

        您的诗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打磨。诗既有韵脚,有时突然失去韵脚是不熨帖的。用词要有选择,要使诗的意境成为一个完整的世界。

        小画两张,学得相当像,颇有趣。

        敬礼!

        郭沫若

        一九六○、三、八

        诗件附还

        钟黔宁先生少年得志,一九五七年他还在长沙市一中读高二时,就在当时《湖南文学》的前身《新苗》杂志上发表了一首五百四十多行的长篇叙事诗,题为《花姐与青郎》,得稿费一百六十八元。那可是一笔大数目,两年的学杂费加伙食费都够了,当时他们每月的伙食费为九元。钟先生说,那时他还和几位同学一道发起成立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蓓蕾文学社,还创办了油印的杂志《蓓蕾》,辅导老师便是有名的诗人、学识渊博的彭靖先生。

        然而,也就是因了“蓓蕾文学社”的缘故,高中毕业后,他被剥夺了继续升学的权力,被下放至长沙县的跳马公社参加劳动。在那特殊的年代,好多的事都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

        钟先生说,那时候还不到二十岁,写诗正写到发疯发狂的份上。而且,他又非常幸运,一九五九年四月号的《诗刊》,一下子发表了他八首诗,总题为《初升的太阳》;同年八月号的《诗刊》,又发表了他的两首《桐子花开的时候》和《火把》。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他给时在中国科学院的郭沫若先生寄去了一封信,信中还附寄了新创作的一首百余行的新诗《太阳出来了》和试译的一首古诗《胡笳十八拍》。新诗的前面一部分是押韵的,可写到后来,因受艾青诗的影响,便越来越自由体了。韵也不押了。因此,郭沫若先生在回信中便有“诗既有韵脚,有时突然失去韵脚是不熨帖的”之句。遗憾的是,这首诗的原稿在“文革”中不幸遗失,上面有郭沫若先生修改过的好几处笔迹。

        《胡笳十八拍》的试译还在,那是写在一个小笔记本上的。钟黔宁先生把那本子翻开给我看,其中有三句是郭沫若先生亲笔改动过的。其一,原句为:我降生时国家还勉强得到治理。郭改为:我降生时天下还算太平无事。其二,原句为:降生后汉朝的天下却一败涂地。郭改为:我降生后汉朝的江山便已破碎支离。其三,原句为:两国和好啊再不交战。郭改为:两国和好啊不再动干戈。又,小画两张,系钟先生的仿作。一仿齐白石的虾;一仿徐悲鸿的马。

        钟黔宁先生说,他当时给郭沫若先生写信,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写的,没想到信寄出不久就收到了回信,当时的那一份感动和兴奋是难以形容的。而且,信中还用了一个“您”字,钟黔宁先生那时还只有十九岁,他说,当时他的脸上肯定是发烧发热的。

        现在,我征得钟黔宁先生的同意,将郭沫若先生这封极富史料价值的回信首次公开发表,并作以上说明,我以为,这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者而言,想必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资料吧。(彭国梁)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从汉语现代化看鲁迅的翻译    1407 次 2008/6/9
 郭沫若:纵有一千个错误也是文化巨匠    1273 次 2010/5/30
 施蜇存(1905-2003年11月19日)    1287 次 2008/6/7
 我的张爱玲解读    1151 次 2008/1/24
 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    1126 次 2008/1/24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