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时,试题发下,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题长大约五六百字。贡士们立即开始撰写对策文,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对策文不限长短,常例为两千字,规定字必正体,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日暮为交卷时限。这次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而各种关于末代状元产生的传闻,给这次科举考试抹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色彩。 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见该卷文词畅顺华丽,内心颇喜。但一看落款,心头阴云顿起。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不禁让这位老佛爷想起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人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与“诛”同音。珍妃支持光绪皇帝变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这三个字一下就触动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经。于是她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状元之门对他关闭了。 另一位才子金梁(字息候)的殿试卷慈禧太后初阅后很欣赏,但经过细审,慈禧太后发现他在应对策论时,针砭时弊,写出了“国家危亡”、“痛哭流涕”的字样。那时正值慈禧七十大寿庆典,“痛哭流涕”四字非同小可,慈禧认为实在不吉利,结果金的试卷被淘汰。 刘春霖擅长小楷,在书法界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恰好慈禧又性喜疏淡清新字体,所以翻开刘春霖的试卷后,自是大为欣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而“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加之其籍贯为直隶肃宁,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慈禧在刘春霖的殿试卷名字上,点上了一点朱红,名列榜首,大魁天下。 在会试中考中第一名的谭延闿,不仅文章好,且字亦极为漂亮,点进三鼎甲应是没问题的。但就在慈禧要下笔圈其名字时,发现谭延闿既是湖南人,且又姓谭,忽然想起那位令她最为痛恨的湖南籍“乱臣贼子”谭嗣同,没有把他列进去,最后以二甲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并选任翰林院庶吉士。谭延闿与其父谭钟麟同为翰林,成为当时科举场上的佳话。 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主稿,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同奏,请立废科举。不久,清廷宣布:“自丙午科(光绪三十二年)为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一个持续了整整一千三百年的科举时代就此寿终正寝。1904年的这场考试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谭延闿从六岁进私塾,到二十四岁中进士,先后近二十年,从读名师,九入科场,最后会试抡元,博得名至实归。自幼年、童年到青年,东至浙省,西迄陕甘,南及闽粤,北达幽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见博闻,这些无疑都是成就他一生事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