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创 文 学 新 风 尚 ,引 领 写 作 新 潮 流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 推销丰收的人
  • 作者: 日期:2012/7/17 0:16:46 阅读:1210 次 [大 中 小]
  • 推销丰收的人

    1998年7月吧!我想写一篇关于农业科技方面的报告文学,采访了通州的许多农业专家。后因种种原因没有写成,但许多专家还是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戴春生就是其中之一。

    戴春生是通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农艺师。管水稻的。是水稻专家。他侃侃而谈,讲了许多有关水稻方面的新鲜知识:什么水稻叶龄模式啊,卫星遥感监测啊,氮磷钾施肥合理配方啊……可惜我不懂,我生长在运河岸边,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可不知为什么,我们那儿种水稻的不多(偶尔也种过一两回),种的大都是小麦、玉米,或是谷子、豆子什么的。在我的印象中,通州的稻区好像集中在台、麦、马(台湖、麦庄、马桥)。可话又说回来了,谁经常种水稻您拉过来问问,能说出“一、二、三”的又有几人?那是科学!不过没关系,我感兴趣的是人。我挺喜欢戴春生这个人。从外表看,戴像个粗人:粗粗拉拉,不修边幅,络腮胡子,长脸,小眼睛,活脱脱的一个农民(我们谁不是农民?达官显贵?富商巨贾?咳!您翻开他祖宗三代看看,看谁不是农民)。和他一聊,嘿!您会发现,他精明、坦荡、幽默、聪颖,很有才华……是个把心血和智慧化作财富送给农民的人。

    戴春生是通州次渠人。命苦。“幼年丧父”是人生三大不幸之一,戴一岁就死了父亲。但“幼年丧父”并没有摧垮戴春生,他有一个坚强的母亲。母亲独撑门面拉扯着孩子,孤儿寡母,互相依存。她到生产队干活,挣那几个工分,其实那工分也值不了几个钱。穷,不能委屈孩子,她没日没夜地苦干:编草帽辫、喂猪、喂鸡……孩子7岁了,该上学了,她咬紧牙关,送孩子上学。戴春生很懂母亲的心,在班上,他门门功课都争第一。放学后他帮母亲干活,打猪草,剜野菜……他特别喜欢喂小鸡。那咯咯叫的小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多少甜蜜的回忆……

    一灯如豆,拉长了一个孤寂的身影。戴春生在灯下学习。孩子,该睡觉了,十二点了!这是母亲的声音。是啊,那古老的座钟正在“当当”的敲击。是十二点,可他能睡吗?他还有许多功课啊!母亲心疼他,经常吹灭油灯,他就把手电藏在被窝里偷偷打开学习。戴春生说,那时他特别羡慕村里那些在城里工作的人,特别是那些工人子弟,这倒不是眼馋他们有几个零花钱,而是他们活得轻松,可以尽情地玩儿、学习。

    1979年,戴春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通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他学的是水稻专业,当然要钻研水稻。他一头扎进农村里,先去了台湖玉甫上营,在玉甫上营推广旱稻和杂交水稻,一呆就是8年。尔后又到了马桥、徐辛庄、次渠……可以说,通州大大小小的稻区都倾注过他的心血和汗水。当然,也不仅仅是稻区。一次,我们到大稿村采访,党支部书记邢仲山谈到稿村的农业,说大稿村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功劳应该归谁呢?我说应该归农技推广站。县农业局的刘局长带两个人到我们村进行科学试验,实行精量点播和铁茬儿播种,使我们稿村向农业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实现了吨粮。这两人中,其中有一个人就是戴春生。

    戴春生对事业到了痴迷的程度,几乎是念念不忘。人家谈恋爱时,甜言蜜语,他呢,只谈自己的事业。我是搞农业的,经常下乡,没早没晚。姑娘说知道。我不能陪你上街看电影逛商店。姑娘说知道。我父亲死得早,老娘拉扯我不容易,我经常不在家,你要多照顾。姑娘说知道。这样,姑娘就成了他的妻子了。这真是个善良贤惠的好妻子啊!20年了,她相夫教子,孝顺婆母,默默地工作,支持着丈夫的事业,这在某些现代青年的眼中简直不可思议。

    1984年,戴春生在马桥搞水稻万亩丰产方的跟踪调查,住在马桥镇,平时很少回家。一天,妻子突然来了电话,说老母有病,让他迅速回家一趟,戴春生急了,调查正在节骨眼儿上,怎么能回去呢?可老母的病实在牵挂他的心哪!没办法,戴春生风风火火地从马桥跑回来,陪在母亲的床边。老母的病情稍有好转,他立刻就要赶回去。他对妻子说:我得回去了,家里的事就拜托你了。妻子有些为难了,她要上班(当时在合资企业)又要照顾老母;还有孩子,当时孩子刚刚三岁啊!戴春生说,你把孩子交给我,我带走,你就尽心照看老娘吧!戴春生把孩子带到身边背在背上……烈日炎炎下,蒙蒙细雨中,一个五尺高的汉子,在万倾稻海里,时而弯腰,时而挺胸,孩子在他背上来回晃动。夕阳西下,大地上一老一小,形成一幅悲壮的剪影……说实话,他非常感谢马桥养老院的服务员,是她们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把孩子留在了养老院帮助看护;更感谢在养老院里的爷爷奶奶们,他们和孩子一起玩耍,留下了一串串欢乐的笑声……甜蜜的回忆。

    母亲痊愈了,妻子来接他回家,戴春生记得,那是星期六的夜晚。大地像蒸笼。热。闷。刚走到半路上,远处隐隐地滚着雷声……“嗡……嗡……”啊……近了!近了!……突然“唰”一道利闪,夜空被划破了,狂风突起,大雨“啪啪”砸在脸上……“嘎……啦啦”!一个炸雷,大树被拦腰截断,小树连根拔起,电线杆歪了。变压器上火球翻滚……“轰隆隆”……戴春生说,这哪是在下雨啊?分明是一场战争!三口子吓坏了,他们紧紧地搂在一起……那天是怎么回家的?戴春生说他也记不清。他只知道后来孩子一打雷就往家里跑,据说得了恐雷症。

    戴春生做农业技术工作已经20年,他到底经历了多少事,谁也说不清。不过有两件事可以提一提。一是他研究推广的水稻抛秧技术,二是他帮助东下营村摆脱了贫困,靠粮食致富。

    戴春生研究推广水稻抛秧技术时间是1990年,至今已经10年了。我曾看过戴写的论文,相当不错。那么,实践效果如何呢?据戴春生讲:“成绩还是大大的。”“它是水稻栽培技术上的一场革命。”我们以前种水稻是插秧(我也插过秧)。嘿“猫腰撅耻”,那“罪”受大了!不光是插秧,还得先过麦秋这个关哪!通州地区是稻麦两茬。得先把麦子收上来吧?咳!孩子哭大人嚷,“早晨四点半,中午连轴转,晚上加班干”,您说,这哪是人哪?是牲口也得歇歇脚吧?可,行吗?“龙口夺粮”啊!要从老天爷的嘴里把粮食夺出来,那滋味能好受吗?您甭看现在骄阳似火,像晒贼的一样,天儿说变就变。您知道什么时候下雨啊!您一个农民,指望什么?不就指望一个好麦秋,孩子大人别挨饿吗?一场雹子下来,得!您算踏实了,全泡汤。哭都哭不上溜儿来。您还得惦着夏茬哪!……嗨!现在好了,机械化了!不用全民上阵了。那心理压力也是不言而喻的。稻区就更惨了。急呀!农时不等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您吃得上饭吃不上饭就在这两天。收完麦子,您马上就得整地灌水插稻子。这不但是体力的消耗,更是意志的较量。您慢慢腾腾的行吗?好汉子一天插不了一亩地,您还想吃香东西?可不这么办又怎么办呢?老辈子人不都这样吗?老辈子坐过飞机吗?见过卫星吗?住过楼房吗?嗨!还是讲科学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说的。但获得科学技术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而这些人必须要得到社会的支持与尊重。说实话,戴春生真是赶上了好时候。领导的支持,同志们的帮助,还有那许许多多农民兄弟的眼睛……他们在期待着,期待着科学技术改变他们的命运。戴春生知足啊!他活跃在绿波荡漾的春光里,整整10年啊!他和他的课题组吃过踏实饭吗?睡过囫囵觉吗?没有!他们遇到多少困难,碰到了多少技术难题,谁能说得清呢?他们将全部心血和汗水都倾注在抛秧技术上。他们成功了!现在全区几千亩的水稻都采用了这项新技术。中央电视台为这项新技术进行录像播放。关于新技术的具体细节,我想就不必说了,我也说不好。但有一点我可以告诉大家,那就是它的效益(省时、省力、省钱、高产)。据有关人士介绍,新技术光工时费每亩地就可以省几十元。那么,全区的十几万亩水稻呢?全国的水稻呢?您算算,这钱不得老鼻子了吗?

    戴春生的另一个奉献就是帮助东下营村脱贫致富。种粮能不能富?这好像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好像就起这个“稳”的作用。其实这话也对,这里的“农”指的什么呢?粮食啊!粮食一斤多少钱?一亩地能产多少斤?农药化肥钱,水电承包费……七折八扣,一年下来能赚几个钱?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前两天我回老家,同弟兄们谈起这个问题。弟兄们说,种粮食不行,太贱。弄好了,夏粮小麦弄个平手,只好看秋季那个棒子了。还别有什么灾呀祸的。弄不好……咳!不过也不全这样,戴春生就不这么看。戴春生认为种粮赚钱不赚钱得看你怎么种,谁来种。他举了东下营这个例子。东下营原本是个穷村。穷!全村没什么像样的工副业,就靠农业。农业呢,就指望粮食。粮食也种不好啊!1993年全村亏损了32元。一次戴春生、曹洪凤在全县搞水稻普查来到了东下营村。查看他们的水稻说,你们的水稻不行,施肥满拧,甭看长得冲,封垄太早,无效分蘖太多。下营村的书记、村长对农业科技相当重视,他们挽留戴春生,说哥俩干脆就住我们这儿得了!帮助我们搞搞水稻。戴春生有些“嘀咕”,搞科技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得需要钱,没钱不行,这村儿太穷了。再说,他们管的是全县的水稻,光扎在一个村怎么行呢?……也是巧了,没过几天,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北京农业大学委托戴春生搞一项科研项目——氮、磷、钾肥及播期和密度5项指标对水稻的影响。这个项目需要5亩地做试验。戴春生想到了东下营村。东下营村不是需要我们做指导吗?东下营村拨出5亩地供我们做试验区,我们住在东下营村给他们指导,把水稻全给他们管起来,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他们马上找到了东下营村的书记和村长。他们当然高兴。从此,戴春生和曹洪凤二人就长期驻扎在下营村(戴春生还挂职担任一年的副社长),搞项目试验,并负责下营村的全部水稻工作;测试土壤、育秧、抛秧、除草、灭虫,叶龄模式试验……戴春生说种地怎么会赔钱呢?得讲科学。科学施肥,科学用药,科学除草……一句话,得科学种田。比如用药吧!以前他们每亩地得用10多块钱,我们只用两三块钱,今年呢?更是不错,每亩地只用了1块钱,水稻照样大丰收。这不就赚钱了吗?说实话,现在每亩地一年赚几百块钱玩艺儿似的。这还得说是粗放型经营。如果调整产业结构,立体经营,那赚得就更多了。现在,东下营村有900亩土地光粮食这块每年就净赚了30多万元。戴春生和曹洪凤呆了6年,净赚近200万元,抵得上一个效益不错的企业。您说,种粮食赚钱不赚钱呢?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了文章的题目。拟什么题目呢?谈戴春生?戴春生不是达官显贵,富商巨贾。戴只是个平民,是个默默无闻的农村科技工作者。在世俗人的眼里,好像没有被“谈”的资格。但是,他和他的同伴们为通州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又是无形的。他们是科学技术的传播者。他们是在推销自己的智慧使他人受益。这样的人,农民是欢迎的。那么,这篇文章就叫“推销丰收的人”吧!我想,这个称呼对他和他的同事们是不过份的。

                                                        1999年5月20日

  • 上一节、好汉张福贵   [ 返回主目录 ]   下一节、浩然和他的座右铭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杂志约稿
   

人人文学

运河杂志

人民文学

新诗百年

中国网络作协

大悟山

新书推荐

中国诗人

中华女子

文学评论
友情链接: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
中国人人网艺术频道   人人论坛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微信:18001145010   QQ 1009068986 创作群195592079(已满) 中国网络作家联盟群136849320 ;
  • 版权所有:  『 网络作家网』 网络支持: 中网协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