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创 文 学 新 风 尚 ,引 领 写 作 新 潮 流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 民族文化的注解者(自序)
  • 作者: 荣宏君 日期:2010/12/25 1:24:49 阅读:479 次 [大 中 小]
  • 民族文化的注解者(自序)

         ——怀念文博大家王世襄先生

     20091128,王世襄先生走完了他95年漫长而又充实的人生路,作别了这个曾经给过他许多痛苦,也给过他无限欢乐的大千世界,并于次日火化。这定是先生早就做好的安排,因为他一生淡泊名利,不事张扬,死后也不愿给别人添更多的麻烦。

      王世襄,号畅庵,堂号俪松居,是当代注明的学者,当代的著名学者、收藏大家、文物鉴定家福州闽侯人,1914年出生于北京,受家庭影响,自幼挚爱祖国传统文化。王世襄的父亲王继曾早年毕业于南阳公学,曾任晚  清军机大臣张之洞的秘书,民国后任职于北洋政府外交部,后又担任过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1914年王继曾在北京东城芳嘉园置下一座四合院,同年王世襄就出生  在这个四合院里。王世襄的母亲金章(号陶陶女史)是民国著名的鱼藻画家,有画  鱼专著《濠梁知乐集》行世。王世襄的大舅金北楼是民国时期北方画坛的领袖人物,1920年创办中国画学研究会,其人时至今日在画坛上都有影响。二舅金东溪和四舅金西 也都是影响一时的竹刻大家。20世纪80年代,王世襄曾整理出版了四舅金西 的《刻竹小言》,在竹刻界引起不小的反响。殷实的家庭背景以及良好的艺术氛围,使王世襄自幼就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后来喜好文物、古玩的基因也就此在他的血脉里生根发芽。

    离芳嘉园不远就是东堂子胡同,我国著名的学者、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先生幼年时期就在这里居住和生活。同样对传统文化和文物收藏的爱好,使他们自幼就结为好友,两人还曾在20世纪的1950年以捡漏的方式,共同为故宫捐赠了一个宣德青花大盘而被文博界传为美谈。我是史树青先生的学生,最初了解和认识王先生就是通过恩师史树青先生的介绍和引荐。但2004年我偶然收藏到一批有关王世襄先生在“文革”中抄家的资料,后来决定创作《烟云俪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一书,曾对这批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通读,使我对王先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批清单约有一百多页,除了查抄清单外就是王世襄写给有关部门的信函,索要“文革”时被抄没的图书文物资料,以方便研究及著书之用。记得2004年,因为拙作《世纪恩怨——徐悲鸿与刘海粟》一书创作的一些问题,我正好去拜访黄苗子先生,道黄老与王先生是多年的挚友,就带上了这批资料,顺便向黄苗子先生了解情况。黄老看完后感慨颇多。“文革”被抄家时黄苗子先生就住在王世襄家,当年王世襄看着他的收藏品被一车车地拉走,心痛不  已,但个人的命运只能依附于他所处的时代,那时除了服从命运还能做出什么选择呢?王世襄因为出身官僚家庭,又曾在国民党政府做过事,所以自1949年后历次的运动都没有躲过去。“三反”“五反”时被原工作单位文物局除名,1958年后又被错打成右派。可是王世襄却并没有因此沉沦,在有限的条件下,他依然在做着有关文物方面的研究,悄悄整理完了《髹饰录解说》《清代匠作则例》《高松竹谱》等多部著作,并自费油印出版分赠朋友。“文革”的那次查抄,王世襄是作为自交户将家藏文物图书上交文管所的,据我所藏国家文物局文管所和北京市东城区查抄办于196692日的清单记录,共有文物2567件、字画1242件、图书8156本又24捆被抄没。资料缺失,使王世襄被迫中止了有关文物的研究和写作。

       196910月,王世襄被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背井离乡和艰苦的环境也没有使他对生活失去希望和信心。一次在田头,他看到一束倒伏于地依然开花的油菜而深有感触,赋诗曰:

              风雨催园蔬,根出茎半死。

              昂首犹作花,誓结丰硕子。

    诗言心声,他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坚信一定有还他清白的那一天,此可谓身处九渊而不废凌云之志。那束“昂首犹作花”的油菜,也正是诗人彼时彼地对待生活的真实心态的写照。         

       王世襄于1973年回到北京,根据中央落实政策,他便开始了漫长的索要被查抄文物、图书之路。1976年他写信给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信中说道:“三十多年来我积累了一些图书和实物资料,当时的收集目的,主要是为研究之需……至于图书及实物资料,只要一旦使用完毕,自当捐献国家……”为此他又多次写信给相关部门,但所写之信大多泥牛入海,没有任何消息。后来他想出了一种办法,用复写纸将一封信复写若干份,向有关部门数次三番地邮寄,并锲而不舍地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执著精神和不厌其烦的诉求,截止到1986年,那些被查抄的文物和图书绝大部分都回到了王世襄手中,也正是这些资料的顺利回归才使得王世襄的各种研究得以继续。从“文革”结束时起,他的各种著作以井喷之势陆续出版,所研究内容涵括了书画、古玩、家具、漆器、音乐、民俗、匠作则例等几乎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所有内容。其中如《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二书早已成为中国家具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杰作。记得2005年,为红学家周汝昌《诗画红楼》题词一事曾去拜访王世襄先生。当时王先生正在写有关中国传统观赏鸽的生将题词交付后说:“我没有时间陪你们,我正在研究观赏鸽,还要校订《锦灰堆》。我九十多岁了,时间不够用啊,来日无多,来日无多。”说完就伏案继续工作了。那次见面时间很短,只有二十几分钟,但先生潜心著述、远离浮躁的执著的眼神至今难以忘怀。

    王世襄先生就这样悄悄地走了,当然这也使关心他的友人和敬爱他的后学没能见他最后一面,从而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遗憾!但值得告慰后人的是,他给我们留下了几十本、近千万言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在评王世襄《说葫芦》一文中写道:

    他向古今典籍、前辈耆献、民间

    艺师取得的和自己几十年辛苦实践相

     印证,写出了已出版、未出版、将出

    版的书。可以断言,这一本本、一页页、

     一行行、一字字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晚的注脚

      正如启功先生所说,那么这些书的作者—王世襄先生,无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注解者。 

    听到王世襄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我曾写下挽联,今录如下以示对王先生的怀念:

     

    芳嘉园外提笼架鸟 鹰逐兔挈狗

    捉獾秋斗蟋蟀冬鸣虫虽为玩物不丧志

    俪松居内北京鸽哨清代匠作明式 

    家具刻竹小言说葫芦成巨著堆锦灰

     

    畅庵先生一路走好!

    荣宏君

  • 上一节、烟云小记(代序)——黄苗子   [ 返回主目录 ]   最后一节、民族文化的注解者(自序)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杂志约稿
   

人人文学

运河杂志

人民文学

新诗百年

中国网络作协

大悟山

新书推荐

中国诗人

中华女子

文学评论
友情链接: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
中国人人网艺术频道   人人论坛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微信:18001145010   QQ 1009068986 创作群195592079(已满) 中国网络作家联盟群136849320 ;
  • 版权所有:  『 网络作家网』 网络支持: 中网协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