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通州戏剧表演艺术家
通州是作家之乡,这种现象已经得到社会的公认,其实戏剧在历史上也不逊色,不仅有大量的专业、业余剧团,众多的戏剧爱好者、戏迷,广泛的戏剧活动,而且有闻名全国的戏剧表演艺术家。这些艺术家虽不能和梅、尚、程、荀、马、周、余、谭媲美,但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是占有显赫地位的,只不过是通州文学的光辉将其遮盖罢了。
先谈谈许德义。许德义先生是艺术大家,在梨园界中有很高声望。我在《戏剧活动与民间传说》一文中谈到过他。可当时我的资料太少了,只得了先生的一点点信息:“许德义,河北通州人。专工武花脸。他的拿手戏有《金沙滩》、《嘉兴府》、《收关胜》、《芦林坡》、《百凉楼》、《采石矶》、《铁笼山》等。演武戏以勇猛取胜,冲劲儿有余,美不足。”太简单了。可有什么办法呢?我当时只有这些资料。今年5月25日,我上北京图书馆查阅有关通州花会的情况,无意中看到了一本书,叫《梨园老照片》。这本书是建国以前出版的。纸很粗糙,印刷一般,因年代久远,纸已发黄。我一打开,竟然找到了许德义先生。还有他威风凛凛的大幅剧照。“许德义,北平人,乃是著名奎派老生许荫堂之子也,卒业于福寿科班,习武净,颇有名。当时武净中除钱金福、范宝亭外,当推彼为个中翘楚。收关胜、铁龙山等堪称拿手,常随(杨)小楼出演平、沪各地,为其出力不少云。”这真是意外之喜。这份资料不但谈到他的艺术成就,卒业的科班,而且使我知道了他的家庭。他的父亲原来就是著名的奎派老生许荫堂先生,我又知道了通州的一位艺术大家。许德义,名全增,1886年出生,1944年去世(《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记载其生于光绪八年即1882年十月初七)。许德义和许多名家合作过,如谭鑫培、王瑶卿、孙毓堃等。但合作时间最长的是杨小楼。有人说杨小楼成为梨园中武生宗师,除了他的天赋条件和刻苦习艺外,还得力于他戏班中“四大天王”钱金福、王长林、迟月亭、许德义的辅弼。钱金福昆曲基础雄厚,身段美,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武净名家。王长林嗓音好,话白响堂口齿清楚。武功根基极深,动作轻巧敏捷,开打干脆稳准。迟月亭以短打见长,身上边式漂亮,武打严谨火爆,翻跌轻便敏捷。许德义武功基础扎实,长靠短打皆精,以勇猛见长,英气勃勃,颇有大将风度。他的“垛泥”堪称一绝,矫健利索,垛后纹丝不动,挺拔优美甚是漂亮。
许德义为人爽直倔强,对艺术极端负责。《京剧谈往录》中有著名表演艺术家高盛麟先生的一篇文章,谈到了许德义。说有一次,许德义先生演戏时,不慎把大刀掉到了台上。戏演完后,他一声不吭,找了一把金瓜锤,狠狠地朝自己的大拇指砸去。大拇指肿了,疼得他几天不能登台演出。许德义先生的艺术造诣是很高的,同行们对他都非常钦佩和尊敬。有不少花脸行的青年演员都向他请教学艺。他偶尔掉了家伙,本算不了什么大错,观众也没有叫倒好,后台也没谁责怪或说风凉话,完全可以原谅。但他觉得一个演员在台上出了错,哪怕是一点点,都不行,别人可以原谅你,你自己不能原谅自己。不受处罚自己就过不去。所以,他来个当众自己打自己的办法,“处罚”自己。这件事对我的教育最深,直到今天我也忘不了。这是高盛麟先生几十年以后对戏剧老前辈的回忆。何止高先生忘不了,我们读到这里,不也是对许先生对艺术严肃认真的态度肃然起敬吗?
许德义经常和杨小楼一起演出,很有声望,对杨小楼的帮助很大。后来,二人分手了。分手的原因据说是因为杨小楼亲戚。二人发生了一些口角,两人在台上演出时就憋着气。台下打了起来。从此,许德义离开了杨小楼。
许德义的弟子有吴彦衡、义小亭、丁福庭。此外,还有我们所熟悉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先生。袁世海先生八岁时曾拜许德义为师,后来成为一名艺术大家。我们可以看看袁先生的回忆录。
通州的另一位戏剧艺术家叫张春彦。对张春彦,我在《戏剧活动与民间传说》一文中做过介绍。他本来是可以成为一名大演员的,“惜中年嗓败”,只能作为里子演员,做配角。他这个配角是非常棒的。能文能武。文演《开山府》、《胭脂褶》、《十道本》、《盗卷宗》;武能演《白龙关》、《卧虎关》。他陪高庆奎演戏,《七擒孟获》的赵云,唱念做打皆备,极佳,令人赞叹不已。张春彦和许多名演员配过戏。什么杨小楼、程砚秋、荀慧生(艺名白牡丹)、新艳秋、金少山、孟小冬、张君秋……最近,我看了刘曾复先生的一篇文章,叫《我所见过的一些京剧配角演员》,谈到了一段逸事。一次在开明戏院,杨小楼与荀慧生演《翠屏山》。杨小楼演石秀,荀慧生演潘巧云,王长林演潘老丈,孙砚亭(小风仙)演迎儿,张春彦演杨雄,慈瑞泉演裴如海,郭春山演酒保,王福山演小和尚。王长林出场了,他临时抓哏念道:“今儿个大闹翠屏山,起祸皆由白牡丹,假装倒霉的张春彦,小楼要杀慈瑞泉。”台上台下一齐大笑。
张君秋剧团最早名角如林,张春彦能在这样的剧团中站住脚,而且能得到很高的评价,相当不容易。他靠什么呢?靠念做。张春彦的念做是非常有名的。刘先生在文章中说,张春彦陪张君秋演《审头刺汤》中的陆炳,交待清楚,火候老到;演《玉堂春》的刘炳义念做稳妥,拍惊堂木时板眼清楚,既不搅场面,又不搅旦角唱腔,效果极佳。许多内外行都向他请教。40年代后期,张春彦由于腿部组织坏死,曾做截肢,不幸过世。留有《探皇灵》杨波唱片,与金少山合录。
著名作家刘绍棠谈到过不少通州戏剧艺术家。如纪玉良、杜元田、张宝华、梁益鸣。说纪玉良是通州车屯村的,杜元田是杜柳棵的,张宝华是耿楼村的。他谈得最多的是梁益鸣。梁益鸣是通州戏迷引为自豪的人物(在采访中,很多人都曾谈到过他)。他是通州沙古堆人(也有人说他是梁各庄的),1915年出生,自幼进北京天桥群益社科班学戏,先学武生,后学老生,出科后曾到天津、河北、上海等地跑码头。1937年“七·七事变”后,梁益鸣回到了北京,与武生演员张宝华组成鸣华京剧团,长期在天桥天乐戏园演出。梁益鸣对艺术很有悟性,非常认真。善于调整自己。开始他上演的是余派戏《珠帘寨》、《洪羊洞》,谭派戏《失街亭》、《空城记》、《斩马谡》等。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了马连良的《串龙珠》,就迷上了马派戏。一心学习马连良,无论马连良在哪里演出,他都追着去看,买不着坐票买站票。他还买了不少马连良灌的唱片,边放边模仿。并多次想拜马连良为师。可惜,由于当时旧的传统束缚,京剧界有大街南北之分(即以珠市口大街为界,街北身份高,街南身份低,街北的演员决不到街南演戏;街南的演员呢,也没有资格到街北去演出)。梁益鸣多次托人弄戗去说,都遭了到马连良的拒绝。
但梁益鸣并没有灰心,他知道自己的功底。他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对马派艺术的刻苦追求,成就斐然。凡是马连良演的戏,梁益鸣都演,甚至可以乱真。这样,梁益鸣一下子就成为北京戏剧界响当当的人物,人称他是“天桥的马连良”。1959年,梁益鸣夙愿以偿,终于拜在了马连良的门下,成为马连良的得意弟子。可惜就在梁益鸣如日中天之际,文革开始,梁益鸣惨遭迫害,1970年致死。据绍棠老师说,是一辆卡车把他的棺木运载回乡的,就葬在儒林村后的树林里。当时他正在树林里给生产队放牛,亲眼见其下葬。关于他的一些情况,北京日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对他的生平和艺术成就进行了介绍。著名作家刘绍棠也曾写过文章。在这里,笔者就不在赘述了。
通州还有一名很棒的艺术家,叫吕玉樵。这吕玉樵在梨园界名气很大,多才多艺。德艺皆备。我很奇怪,这位中国有名的艺术家,为什么在通州(县)志上没有名字呢?不但是他,几乎我所写过的艺术家,在通州的县志上都没有记载。是不屑还是不为?我想,大概这些艺术家太贱了,属下九流,不如那些贞节烈女吧?1869年,吕玉樵生于通州。说他多才多艺,是指他在艺术上的造诣。他早年在北方入梆子科班,学青衣,拜陈宝莲为师;满师后又与李春虎学武生;这李春虎有个同科的师弟,叫李春来。李春来是大名鼎鼎的谭鑫培之父谭老道的门徒。李善演短打武生,吕觉得不错,挺对自己的路子,就拜师李春来。演短打武生颇具李派风范。后来二人来到了江南。这是吕玉樵的一个关键时期,他演的短打武生红遍了中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确立了他在梨园界武生行当中的地位。但吕玉樵是个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家,他不愿重复自己,竟然放弃武戏钻研文戏。他岳父叫何家声,是江南名丑。由何家声教他老生戏。这样,一个全新的吕玉樵出现了……哪个行当的戏中都有他的代表作。老生戏《鼎盛春秋》、《黑驴告状》;武丑和花脸戏《连环套》前饰黄天霸,后饰窦尔墩;全部的《黑驴告状》他还兼演一个丑角屈申。他还有一出老旦戏《目连救母》,满台的摔扑。说实话,没有很深的功底是很难胜任的。上海有不少演员就是学他演此戏而成名,如杨瑞亭、应宝莲等。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是江上行先生的《海派京剧名角点将录》,谈到了吕玉樵先生。说吕玉樵最负盛名的戏是《戏迷传》。汪笑侬、高庆奎、时慧宝、林树森都以善演此戏为拿手,但都不如吕,这出戏是吕玉樵的首创。吕因原袭青衣,大小嗓皆备。在《戏迷传》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以卖弄唱工取胜,学谁像谁。在上海演此剧时场场爆满。清末,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鼎足三立,他学孙的《朱砂痣》,一声“掌灯”,黄钟大吕声震瓦宇,博得满堂彩。学谭的《卖马》,则又谭味儿十足。最难学的是汪桂芬,但他唱汪派《取成都》中“适才王卿进宫报”一段,都几能乱真。此外,吕玉樵在《戏迷传》中,学旦角孙怡云唱《彩楼配》、学小生唱《白门楼》、学花脸李长胜唱《牧虎关》,惟妙惟肖。后来他一度北上津沽,都以此戏打炮,第二天才工演《花蝴蝶》、《鸳鸯楼》之类的短打戏。吕玉樵不仅是能派全才,而且富有创新精神。他把从梆子戏学来的武戏《伐子都》,将唱念易为皮黄而保留梆子班武功方面的特长,从而使该戏保持长久的艺术魅力。
说到他的戏德,那更是有口皆碑。在梨园界混的人都知道,有的人可能戏不错,但不被同行尊敬,为观众所不齿,恐怕毛病就出在这里。吕玉樵在这方面应该说是非常难得的。据江先生在文章中介绍,吕玉樵在上海与孙菊仙同台演出《请宋灵》,《请宋灵》叫好的地方是它的大段唱腔,他的唱工戏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但他演前面的大战开打,而由孙演后面唱大段的哭灵反调。民国初年,他搭班上海大舞台。这里武生特多,有马德成、沈韵秋、赵如泉等好角。武戏本来是自己的看家戏,他不演了,他把武戏让给他们演,自己专演文戏。那时刚实行京剧男女合演,上海大舞台是第一家男女合演的戏院。同台女演员很多,有露兰春、张文艳、小金玲、孟小冬等。在排演连台本戏《宏碧缘》时,他将主角宏勋戏让给了女演员露兰春,自己退居配角,演老旦骆母。虽说是配角,但他演得认真卖力,仍然十分精彩。
吕玉樵成名于江南苏州(自己又称为苏州人),而后一直在上海演出,是一位著名的海派京剧演员。1922年,他离开了上海,北走燕赵,1923年3月在天津逝世,终年五十四岁。江先生在文章中对他的家庭进行了介绍。说他的长子小月樵工武生,现在四川。次子吕慧君是个旦角演员,王瑶卿的弟子,近况不详。幼子即著名影剧表演艺术家吕玉坤。有女二人。长女吕美玉当年以演时装京戏《失足恨》驰誉上海,有人为之组成“美社”,并誉之“美艳亲玉”。次女美秋,二十年代在苏州新舞台演出时病逝。
许德义、张春彦、梁益鸣、吕玉樵都是通州籍全国的京剧名演员,在戏剧界很有声望。现在我把他们记录下来,以补充一下我《戏剧活动与民间传说》一文中因资料不足而造成的遗憾。从而也弥补通州历史上有关戏剧的一个空白。
2000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