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宗教法舞羌姆及其面具艺术
一、娱人娱神的羌姆乐舞
藏传佛教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于卷轶浩繁的经典文献,艳丽古朴的绘画雕刻,金壁辉煌的寺院建筑,也展现于神奇和幻梦般疑重与豪放的藏传佛教“羌姆”神舞及其面具艺术。
“羌姆”的藏语原义是蹦跳的意思,不过作为专用名词,则专指流传在藏传佛教寺院中的一种伴随着诵经和器乐的宗教仪式舞蹈,俗称跳神。“羌姆”的表演者由寺院的僧人担任,重要的角色由寺中的活佛、堪布担任,俗家人只能观看,不得参与舞蹈。羌姆属于默剧式乐舞,表演没有歌唱,不用人声,只用寺院的鼓吹乐队伴奏,伴奏乐器主要有法号、柄鼓、铜铃、钹、锁呐、大鼓、海螺号和冈林等。
“羌姆”舞者头戴怪诞夸张的面具,身穿宽大的长袍,佩彩带执法器,浑身披挂各种装饰物品,其衣着华贵,色彩搭配大胆而不妖艳,让人不禁感慨藏民族对色彩的深刻理解。“羌姆”的动作表情,大多源于佛教经典中描绘的形象,其舞蹈技巧,上身有“鹿头”、“下转指”、“狮子头”、“双飞燕”、“双绕推手”等手势变化,动作有“弹腿纵身前跳”、“跳十字”、“正反跨腿旋转”、“拉弓射箭”及“高举腿”等等,具有相当的难度。“羌姆”的表演场面肃穆威严,气势恢宏,令人生畏。不过在表演各段舞蹈之间,有时还要穿插表演一些宣扬乐善好施的佛本生故事片段,或者出现一些嬉戏场面,让观众稍事轻松。比如宣扬长命富贵的“寿星舞”、“仙鹤舞”,为人间带来福禄的“鹿神舞”,以及表演佛经中“舍身饲虎”、“因果报应”故事的舞段,令人目不暇接。其中“鹿神舞”最为活泼可爱、舞蹈性最强,也最受所有观看者的喜爱。虽然是宗教舞蹈,但却丝毫没有宗教桎梏下的肃穆、阴森感,十分生动有趣,不时引起孩子们欢快的笑声。
羌姆是把佛教抽象的教义以形象生动的的乐舞形式表达出来,把神灵鬼怪,天堂地狱,今生来世、因果轮回在一个时空里以震撼人心的方式展现出来,宣扬佛教劝善、正法的理念,并驱邪禳灾。其每一个动作和乐队所配合的经文唱颂都是藏传佛教经典中的内容,有着深刻的宗教含义。信徒们相信观看金刚舞可以为他们消除业障,培植功德。而跳舞的喇嘛们也一方面为当地的信徒祈福,一方面修练自身。对于每一个跳金刚舞的修行者来说,当穿上佛和佛菩萨的衣服后,就将自己也观想成佛或菩萨,从而将自己心中的佛性提升出来,使自己获得佛菩萨和佛的成就,这才是修练羌姆的最终目的。
“羌姆”产生于公元八世纪,迄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寺院舞蹈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为弘扬佛法,从印度请来了密宗大师莲花生,委托他主持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的修建工程。莲花生大师在建寺过程中,将印度密教的金刚乘舞蹈与西藏本地的原始舞蹈及苯教舞蹈相揉合,形成了一种默剧似的舞蹈形式——“羌姆”神舞,并组织跳神法会,驱鬼酬神,为桑耶寺开光。这就是最早的羌姆。这种跳神舞蹈经过后世宗教大师们的相继改进和规范,作为宗教仪轨世代传承。羌姆经藏传佛教传播至各信教地区,并按藏传佛教的仪轨世代传承。流传各地的羌姆,叫法不一。云南称之为麻羌,青海称跳干,内蒙古称为查玛,北京雍和宫称跳布扎,甘肃裕固族地区称跳佛花。
每逢藏历新年以及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教节日,全国各大藏传佛教寺院,如西藏的哲蚌寺、札什伦布寺、桑耶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内蒙的五当召、北京的雍和宫等,都要举行盛大的羌姆活动。整个羌姆活动,严格按照各自教派的仪轨进行,跳羌姆的场所和时间都是固定的。数以万计的信徒为了能亲临祭祀活动,有的不远数百里之遥,提前若干天便携家带口启程奔赴各大寺院,以对神灵进行崇拜和求得自己与家人愿望的实现。
虽然“羌姆”都是以驱鬼镇邪为主要表现内容,但各地各派因其信奉的本尊和护法神有所不同,因而举行“羌姆”的日期、程序、舞蹈、道具时和服饰也都有不同的特点。 就总体而言,各教派的羌姆仪式均包括净坛迎神、扫除邪恶,送崇酬神三个步骤。以桑耶寺的活动为例。
桑耶寺于藏历五月十六日举行的“次久”仪式,是宁玛派羌姆的源头。它经古鲁曲旺和历代上师大德的整理,形成了严密完整的结构。其主题是供祭莲花生大师。其中第一场到第四场,为净坛迎神。
1、色晋姆:表演者是七位黑帽咒师,他们着咒师衣, 帽子为黑色宽沿帽,顶部为骷髅、金刚杵,上插孔雀翎,两边装饰着云边的披肩,脖子上带护心镜,腰间系绘有愤怒神像的围裙。左手持颅碗,右手持金刚撅,一边舞一边绕场一周,然后围成圆圈向上师、本尊、菩萨、护法等敬献美酒,向场地中央拋酒,驱除邪恶、洁净祭场。“色晋姆”意为敬献神饮。向本尊、菩萨、护法和“天龙八部”贡献神饮。法会机缘难得,人天供养,向“天龙八部”贡献神饮还有使其高兴和安抚的意思。
2、冬登:又称“卓巴”,是在深山修行的圣人。他和他的五个孩子及一个牧人头戴丑角面具打着小鼓、吹着骨笛,作出种种滑稽动作,一方面逗乐观众,一方面也有驱邪净场的作用。
3、仓决:意为“划界”,即将表演区域内的鬼魅赶到边界之外。出场的十位护法神身穿宽袖彩袍,头戴深蓝怒相面具和五骷髅冠,手持金刚撅和颅碗,做出大幅度的跳跃和旋转。然后放慢速度将手中的青稞束投入场中后退场。
4、紧别:意为邀请神佛降临,驻此坛场。由七位头戴镀金铜面具者纷纷入场,摇着手中的小鼓和法铃,跳着缓慢的舞步,邀请天上和地下的佛众神灵接受供奉。
之后的第五至七场为鬼灵及众生超度,藏语叫“拋哇”,僧人将其译为汉语“转心”。
5、多达:四位头戴骷髅面具,身穿白色紧身衣裤的多达上场,在场地里放上一个的黑色三角盒,里边放着一个糌粑捏的白色人形俑,手脚拴着铁链,此即替身鬼“灵嘎”。他们张开五指,狂放跳跃,将藏在四处地鬼怪勾招到此,逼入灵嘎体内,围绕其舞蹈。多达是尸陀林主,即骷髅神,密教中所信奉的神,据说每一百具尸体可构成多达的一个骨节。通常一万具尸体才会出一个多达。多达主要为了对付灵嘎所代表的邪魔,警告一切妖魔鬼怪、恶人,要他们及早收敛恶行,否则总有一天死后到天葬台来,就要受到多达的严厉惩罚。虽然他造型恐怖,其实是慈悲为怀的善神。他们作为天葬执行者和守护人,承担着帮助死者摆脱肉体的束缚,超度升天的重任。
6、冬阿:冬阿在羌姆中的地位并不高,但是却是很重要的角色,其职责是处置替身鬼俑灵嘎,为其超度。出场的十一位冬阿穿戴着与仓决相似的面具和服饰表演处决灵嘎。
7、措令:意为取会供。天地间专食鬼肉和多玛的“森布”,由十五人扮演,身穿红袍,头戴红色面具,狂舞一番后作吃灵嘎碎片状。
此后的第八到十一场,为赞颂坛城上师及本尊。
8、梗:五勇士、五空行母。五勇士及其伴侣空行母各戴红色和白色面具,左手持绿色小鼓,右手不断敲击,边击边跳。他们出场赶走森布,然后击鼓舞蹈,颂扬上师密集坛城主尊。
9、行穹: 意为护卫坛城。“上师密集坛城” 的本尊和护法神全体亮相,以马头明王为中心,率领各位护法神和咒师沿顺时针方向行进,以消除一切在场邪魔,并集体赞颂上师密集坛城。
10、哈香:意即汉地和尚。他代表施主在仪式结束时向僧众发放布施。
11、色仗:即僧人仪仗队。迎请莲花生的塑像和他的八个化身上场,接受僧众和俗民的拜祭。代表莲花生8个化身的莲花八相分别是莲花生、狮子吼、日光、爱慧、莲花王、释迦狮子、莲花炯勒、愤怒金刚。队伍绕场一周后,观众纷纷起立,向莲花生磕头顶礼,并敬献哈达。
羌姆里面的魔怪灵嘎,主要象征着人类本身的弱点和恶念,即我执,如贪嗔痴愚、仇恨嫉妒等。斩杀灵嘎,焚化刀玛,是用威猛的办法使罪恶的灵魂解脱恶缘,归于善趣。总之,羌姆的现实意义, 不仅是为了通过法会的宗教仪式,调伏恶魔,祈求和平,消除业障;羌姆作为佛教修行的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可以帮助修炼者扫除被业力和误解玷污了的身与意,使心智得到净化。金刚舞对于每一个跳金刚舞的修行者来说,是让每一个人穿上佛和菩萨的衣服后,将自己也观想成佛或菩萨,从而将自己心中的佛性提升出来,使自己获得佛菩萨和佛的成就。
羌姆仪式中以魔鬼形象出现的恶灵,也代表了普通民众所畏怖的灾难和祸患。人们在驱邪仪式中将它消灭、焚毁,即可让危害自身的邪气随之远去。如今,这种古老的仪式仍然盛行于各大寺院,保障着雪域藏人世世代代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