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大运河的歌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如果说滔滔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么,这条纵贯神州大地数千里的京杭大运河多像一位勤劳的纤夫。近千年来,从她那坚实的脊背上,在为北方运送千万石粮食的同时,也送来了进步的思想和文化。
作为京杭大运河起点的通州,当年那帆墙舟影,往来如梭的热闹场面,虽然早已被京津公路上的滚滚铁流(骑)所代替,但是数百年漕运所带来的雄厚经济基础和文化积淀,使这座文明古城至今仍然是京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正是因为这一点,当通县的财政收入居全市郊区县之首的时候,人们并不以为然;只是通县连续在北京市青年文化节比赛中获3个优秀,在首届农民艺术节中夺得6个第一名,并荣获团体总分第一时,人们才把视线转移到这小小的通县文化馆。
是啊!就在这巍巍的燃灯佛塔下,在这座小小的院落里,这些默默无闻的人,在群众文化战线上,同样为56万通县人奉献着。而当他们为通县争得荣誉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出他们的酸甜苦辣呢?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市郊区各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如何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引导、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了摆在通县文化馆领导班子面前的关键问题。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们引进了竞争机智,改变文化馆干部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馆干部的业务素质,以自身的改革适应社会的需要。
几年来,通过代培、进修、函授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学习,文化馆干部的文化水平,由原来的小学文化程度占全馆业务干部的百分之四十变为现在大专文化程度占全馆业务干部的百分之八十。近几年,仅培训费一项就支出了近4万元。再加上一批批干部大学毕业 ,这就为丰富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开创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局面,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做法,不仅迅速提高文化馆干部的创作能力,强大了演出阵容,更产生了强大的感召能力。王江平、陈祖培等几位省市级演出团体的专业演员,纷纷调到这里。他们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演出水平。为了更好的为群众服务,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并登门向著名音乐家求教。文化馆干部刘祥、常富尧创作的《大运河,我的母亲》这首歌诞生后,王江平和著名音乐家吕文科共同探讨,决心把这支家乡的颂歌,献给通县人民。
[吕文科、王江平在研究歌词、曲谱
田永玲,为了演好乡亲们喜欢的评剧,拜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为师,成为新派艺术的第三代传人。最近,她和老师谷文月的演唱会,也在通县拉开了帷幕。
[田永玲与谷文月的演唱会场面
1986年,由通县文化馆创作(刘祥词,常富尧曲)并演出的《运河组歌》,在中国文化部、总政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的第二届北京合唱节上荣获二等奖;并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电视风光片。《运河组歌》通过荧屏,把通县人民的深情厚意,传到了大江南北,塞外边陲。
1987年,通县文化馆与农民画报、中国摄影报、北京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了“运河杯”摄影大赛。比赛持续了一年的时间,共收到五千幅作品,25个省市的作者邮来了作品。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为获奖者颁奖。
运河的水,运河的情,大运河河畔的通州人,具有运河般宽广的胸怀,具有北方人特有的豪放。他们要放开喉咙,讴歌党的富民政策,讴歌欢乐富裕的新生活。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文化馆积极辅导民间花会、吹歌比赛、家家乐、消夏晚会及美术、书法、文学、摄影等各钟各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这种多姿多彩富有民族情趣的文艺活动,提高了人民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抵制了各种各样腐朽没落思想对人民群众的侵蚀。这座小小的文化馆也成为通县人民心目中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许比再夺几个全市第一更难能可贵。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中央、市、县的领导多次来到这里,送来了热情的鼓励和期望。
面对各级领导的支持和信任、同行们的称赞、人民群众的欢迎,通县文化馆的干部和职工,奉行压力就是动力的信条,再一次向自我挑战。
1988年,在通县文化文物局、人事局、财政局的大力扶持下,通县文化馆与这三个局共同签定了工资总额及经费包干合同,实行了馆长负责制,建立了各种聘任承包制度。
管理制度的改革,使文化馆在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机制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实际证明,这是一条在新形势下使群众文化工作,摆脱徘徊,走向繁荣的新路。
为了缓解群众文化事业经费不足的困难,几年来,文化馆全体同志通过有偿服务等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以文补文、以副补文的活动。为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充实了资金,给了后劲。而且,他们还用以文补文收入购置了电子合成器,架子鼓等演出器材。在这个基础上,通县群众文化史上的一支新型文艺演出团体诞生了。
[大型的演出乐队。雄壮的“打虎上山”乐曲
[画面叠印:篝火晚会。河灯闪烁。艺术团演出。群众欢乐场面
这支取名为运河之声的艺术团,是以文化馆干部为主体的演出团体,承担着群众文化的辅导、示范、和宣传演出的各种工作,是文化馆采取的又一项改革探索。一年多来,运河之声活跃在运河两岸。运河的歌,唱响车间、田头,回响在运河人的心头。
生活在这片沃野上,吸吮着大运河的乳汁。运河畔的人要用自己的心唱出对富饶的家乡、对古老的运河、对中华母亲的爱与情。
[音乐。王江平唱,我爱你中华。画面叠印:文化馆干部创作,辅导的动人场景
[静静沉睡的母亲河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曾作为中国古代奇迹之一,甚至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京杭大运河,如今早已衰落成这一泓静静的小河,只有她那缓缓的细流,还在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显赫与峥嵘的岁月。
当然,那田野中无垠的麦浪,那公路上滚滚而去的铁流,和天上隆隆而过的飞机,确也足以告慰这曾为中华民族劳碌了近千年的古运河。
同样,为了美好的生活,更为了美化生活,在这座小小的院落里,他们也和五十六万通州人一起,正在用青春,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用丰硕的劳动成果,用发自内心的运河之声,奉献给全县人民,奉献给家乡的河。
家乡!你听到了吗?运河!你听到了吗?祖国!你听到了吗?!
[歌声起:运河你风光锦绣,多像当年妈妈出嫁的时候,遍地的高粱熟了,秋风掀起你红红的盖头……
[画面叠印:大运河风光。文化馆干部忙碌的身影
1991年7月
此专题片有北京电视台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