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创 文 学 新 风 尚 ,引 领 写 作 新 潮 流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 谈建国前通州群众文化活动
  • 作者: 日期:2012/7/17 0:16:28 阅读:1299 次 [大 中 小]
  • 谈建国前通州群众文化活动

        这个题目很不好谈。原因大概有这么几条。一是通州的地理位置独特。它“上控京阙、下控天津”,是大运河的北端,北京的东大门。南北文化在这里交融撞击,形成灿烂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博大精深,“牵一发而动全身”,更不是我辈所能望其项背的,它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积累,我只能心而往之。二是作为运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通州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说是丰富多采的。其实,越丰富多采,谈起来就越没“抓挠儿”。 三是资料缺乏,历代统治者好象都犯一路“病”,——鄙视群众文化。用着你的时候,如粉饰太平,就把你提溜出来说说,不用你的时候呢?就把你丢到爪哇儿国去了。谈不到什么资料建设。年代久远,资料又缺乏。谈起来可就难了!咳!怎么办呢?不好谈也得谈啊!谁让咱干上这个了呢!跑跑图书馆吧,上上档案馆吧,再找老人们聊聊……嘿!您还甭说,还真有点儿收获。不过咱得把丑话说前头,我只聊些资料,只是给有心群众文化研究的人提供些“砖块儿”。有用呢,您就检起来,没用呢,您也别恼,扔掉就是了。文笔呢,那就更谈不到了!资料吗!好!那咱就谈吧!

    先谈谈城区的群众文化活动。谈通州城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不能不谈到万寿宫。建国前的万寿宫(地区)不但是通州特殊商业区,还是民间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摊点林立,商贾云集。三教九流各界人物在这里聚会,大批的民间艺人来这里谋生。变戏法的、练武术的、练气功用手砸石头的,唱大鼓的、拉洋片的、说评书、唱小曲的,跑马戏的、摔跤的、耍猴的等打地摊儿的民间艺人比比皆是。此外,还有十几家(民间)文艺演出场所散落各处。什么万寿宫戏台、荣庆戏园、吴记书馆、永顺轩、增盛号书馆、德庄茶社、松竹梅书馆、马记茶馆、同乐社、琴心坤书社、文明轩、绿声坤书馆……这些演出场所与打地摊儿的艺人和其它商点儿融为一体,使万寿宫成为通州最繁华的闹市区,通州的天桥。

    万寿宫戏台融在万寿宫建筑本体内,是万寿宫的一个组成部分。据通县文史资料记载:“通州万寿宫有两处。一处在城内,一处在城外……”“城内万寿宫建于清康熙中期,乃是江西九府城内十三粮帮集资所建。”“在闸桥以西路北,前至临河,后至黄桥胡同。前面门首有门槐两棵,房屋四层(大殿)……内中并有戏台。”“每年农历二月初和八月下旬,粮船人员演戏庆贺真君。”“城外万寿宫建于乾隆初年”,“在北关门外路北”,是“江西在通州经营书业、瓷业的商户集资建成”。“前至大街,后至果沟沿儿,前后四层房(大殿),亦有戏台。”“春秋两季演庆祝戏。”关于演戏的习俗、演出的方式、演出的剧种及剧目,因年代久远,我们已无法知道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据说这许真君是江西人,身后成神曾斩蛟龙救过江西人。江西人把许真君奉为福主。您想啊,“演戏庆贺真君”,当然要演家乡戏,(江西地方戏)庆贺真君吗!让许真君看家乡戏必然会有亲切之感。通州是大运河的端头,各种艺术在这里在交融相汇,那么,北方戏呢?恐怕就更不能少了。我们可以设想,当江西粮帮一连数月押着粮船从大运河来到通州时,那是什么滋味儿?累。乏。枯燥乏味。他们需要什么?当然是娱乐和休息了。到达万寿宫后有人接待您。您祈祷真君保佑后,摇头晃脑喝着小酒,品茶听戏。美!通州的达官显贵呢?咳!还能少的了他们?甭说他们,这三教九流哪个您能少啊?!得打点哪!贫民百姓恐怕就很难说了,也许能听些“蹭戏”。总之,万寿宫本身就是大运河漕运的产物,而万寿宫戏台呢,它对南北艺术的交融,对运河文化产生了影响,这恐怕是毫无疑问的。

    荣庆戏园。这个戏园的资料不多。只是档案馆内有些零零星星的资料。据通州档案馆关于1936年节目审查单等挡案资料记载,该园园址在万寿宫十四号。经理王兆芳,住教子胡同,当年四十岁。荣庆戏园建于何时,现无资料可考。我曾访问通州的老人。戏迷。有人说建于清末民初(不过,也不一定)。园内大约有二百多个座位,条凳,是建国前民间职业剧团来通演出的主要场所。当年曾在该戏园看戏的老人们说,这个戏园设备简陋,和北京的大戏园无法相比。北京的戏园有茶桌茶凳,观众可以品茶听戏;而荣庆戏园只是个席棚,园内只有条凳,观众看戏挤在一起。晴天还好,如果赶上下雨,雨水顺着席棚往下漏,演员在台上打伞唱戏,台下观众纷纷逃匿,秩序异常混乱。有人戏称“戏中散”儿。该戏园门口不卖票,主要是在园内“散打钱”。我们听过侯宝林的相声《三梆鼓》,好像和这个挺相似。不过没人家“正规”。是演员自己“散打钱”。演员唱完一段戏,戴着戏装,手托小盘儿“梆梆梆”,向观众要钱,“给吧您!”观众将钱扔在盘中,演员再唱。如此反复多次。戏园主要唱些蹦蹦戏,偶尔也有梆子。剧目有《刘翠平哭井》、《李香莲卖画》、《血手印》、《柜中缘》等。您甭看戏园子破,您想进京演出吗?嗨!“来吧您”!这是头一站,进京的大通道。您想到外边闯天下?好啊!这道门槛您能飞过去?还是先在这儿“比划比划”吧!

    德庆茶社在万寿宫路北三十号,经理王德芳;永顺轩在万寿宫路北四十三号,经理王兆芳(后转给苏斌华);增盛号书馆在万寿宫三十一号,经理吴振增;松竹梅书馆在万寿宫二十九号,经理徐树芬;同乐社在万寿宫十五号,经理徐晋轩;琴心坤书社在万寿宫三十二号,经理李雪亭;文明轩在万寿宫十号,经理张俊卿;绿声坤书馆在万寿宫三十五号,经理苏斌华;马记茶馆经理王兆芳;吴记书馆经理吴振增……。这些地方主要上演曲艺节目。那真是丰富多采:有相声、快板、评书、大鼓、太平歌词、莲花落儿……当然,最有名要数通州的单琴大鼓了。单琴大鼓甭说北京,就是在全国曲艺界也有很大影响啊!单琴大鼓,又称单琴,两人表演。一人操琴,另一人则用竹棒儿打琴成调,并不时地敲打着一面小鼓,口唱小曲。著名单琴演员翟青山,就是通州马驹桥人,据说他是单琴大鼓的创始人。30年代曾经在万寿宫一带演出。演唱曲目内容主要是中国传统历史故事,也有一些现代曲目,如《大姑娘摘棉花》等。抗日战争爆发后,翟青山到北京演唱并开始走红。尔后成为北京曲艺界的名演员。华北解放初期,翟青山曾在当时的冀中电台演唱过。据北京曲艺家协会负责同志讲,北京城内最后一名单琴艺人流落在通州。为此,《中国曲艺志  北京卷》编写组的同志曾要求通州挖掘这个曲目,通县文化馆也曾派人调查追踪。可惜,当事人去世,知情人很少,收效甚微(现在有关翟青山的资料已经挖掘,在此不赘)。

    书茶社设施不大一样,有的简陋,门脸儿很小,演员演出类似打地摊儿,有一桌一椅一凳。观众坐条凳将演员围在当中,边喝茶边看演员表演。有的就比较讲究,如马记茶馆。马记茶馆是个清真茶馆,坐北朝南,通联大房六间,有八十多平方米,门脸儿两间,门前用白瓦垄铁接出一个大凉棚。棚下挂着茶幌子,木制的,八块,一尺长,两寸宽,下面系蓝布条(汉民茶馆系红布条),木板上写着茶叶的名字。屋内北墙中间有一座书台,高一尺多。正对书台纵向的是龙须桌、条凳。两边是横向一排排条桌、条凳。龙须桌两侧坐的是通州有钱有地位的人(有的人是包座,即使本人不来这个座也不能让别人坐)。西南角有炉灶和茶具阁子,内放茶壶、茶碗,小后院几间房是茶馆掌柜住房和说书先生住宿的地方,整个茶馆大约能容纳百十号人听书。不过,这样的书茶社不多。艺人们的生活是很苦的,有时还要受恶霸们的欺凌。据通州文史资料记载:“艺人们在演出时,必须向流氓地痞恳托(求)照顾,然后才能卖艺。青年女艺人和剧团(女)主角稍有姿色,就受彼辈们的调戏。若为(被)有钱的少爷看中,即买回家去做小妾。稍有不慎,流氓地痞大砸戏园。数次将桌凳、茶具完全砸毁……民国十几年,本城新城南街的一个少爷,大概叫果XX,爱上了一个姓杨的女主角,买回家去做妾,被其母虐待致死。经死者之父告于县衙,只将其母押数月。”著名的曲艺艺术家关学增、连阔茹等都曾在万寿宫演出过。

    万寿宫的剧目曲目审查严格。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时期,演出者要一天报一次节目单,让主管部门审批。关于税收,史志记载:“四乡戏捐,乡庄演戏每台拾元。本城戏捐,每日二至三角,每十日呈缴捐款一次。”

    此外,西海子礼堂,西大街等地都有过群众文化活动。西海子礼堂演戏时还卖过彩票。

        通州乡村的群众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庙会和春节。建国前,通州的庙宇很多,较大的庙宇都有庙会。据通州志及其它一些资料记载,通州有影响的庙会有二十多个。如:“正月十五,里二泗娘娘庙有庙场香会。”“二月初一至初三,各置土地庙演戏娱神。”“阴历二月十九,北坝菩萨庙有庙场香会。”“三月初二孤山庙有庙场香会。十七至十九,杨富店娘娘庙有庙场香会。二十七至二十九,东岳庙有庙场香会。”“四月初一至十五,宏仁桥娘娘庙、张家湾广福寺有庙场香会。十七日至十九日草寺娘娘庙有庙场香会。”四月二十一至二十四,鲁仙观有庙场香会。“二十七、八城内药王庙有庙场香会。北关九龙庙有庙场香会。”“每年五月初一本州城隍庙有庙场香会。里二泗娘娘庙有庙场香会。十三,王恕园关帝庙有庙场香会。”“六月本州城隍诞辰有庙会。”八月二十六,马驹桥庙会。九月二十三永乐店关帝庙会。这些庙会,主观上是娱神,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在客观上庙会成为民间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庙会的文化活动主要是戏剧和花会表演。戏剧主要分布在四大庙会。即鲁仙观庙会、永乐店庙会、马驹桥庙会、草寺庙会。可以这么说,这四个庙会演戏的规模、形式、风俗,演出的剧种剧目及场地形态,基本代表了通州整个乡村戏剧状况。鲁仙观庙位于通州城南五十里、西集东四里的东仪村。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一至二十四是该庙庙会,有大戏。据现存档案馆的政协文史资料记载:鲁仙观庙“明代修建,光绪九年重建,鲁家坟是它的前身;庙基方圆数十亩,殿宇五层……山门前有戏楼一座”。戏楼台基离地面两米,分两层。前层宽十五米,长十五米,是演员的表演区,戏楼的主体。后面是大殿,供演员们化妆和临时休息时使用。戏楼起脊两层,歇山重檐,苏式彩画。楼外雕着鸟兽鱼虫;楼内绘的是三国故事:英姿勃发的周郎,神采奕奕的孔明,阴险狡诈的孟德,刀劈蔡阳的关公;张飞、刘备、孙权、陈宫……呼之欲出,栩栩如生。整个戏楼浑然一体,典雅庄重。

    距离庙会一月左右,戏楼开始整修。大地主及西集各大商号从北京、天津等地请来画匠、油匠,将戏楼粉饰一新。“农历四月二十一,西至北京,东至东辛集,南至香、武,北至三、蓟”,方圆数十里赶庙会的人涌向鲁仙观。“百姓朝顶进香”,“逛庙会者,摩肩接踵,数以万计”。钱庄、牲口市、粮食市、猪羊市、布店、杂货店、饭铺及各种摊贩排出二、三里远,尤以农具交易最为热闹。

    农历四月二十一日上午八点,大戏开始,连演四天。观众分三六九等。大地主及当地头面人物坐在“看台”上品茶听戏;土财主们坐在大车上;贫民百姓则挤在戏楼前,时来时走,时聚时散。戏班大都来自天津,偶尔也从北京请。剧种以河北梆子为主,有时也唱蹦蹦戏(评剧);剧目是《打金枝》、《大登殿》一类。庙会最兴旺的时期是在民国二十年左右。大地主侯介臣把持庙会,赚万贯财富。

    永乐店庙在通州城东南七十里,永乐店镇西口,是个关帝庙。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三是该庙庙会,有大戏。据知情者介绍,此处演出场地简陋,戏台用木板苇席搭成,每年农历九月十五左右,永乐店各大商号开始筹集木板苇席,在庙山门对过搭戏台,到北京、天津定戏班。农历九月二十三,方圆数十里赶庙会的人聚集此地,逛庙会看戏。经常在这里演出的有水仙花、杨翠喜、杜金保等。剧种以河北梆子为主,偶尔也有评剧。剧目有《大登殿》、《斩黄袍》等。

    永乐店庙有两层殿,建于明朝,清朝重修。据说此庙乃是明万历年间皇家国丈太师李良的家庙,后李良篡位被杀改为关帝庙。这当然是奇谈,因明代皇亲并无李良其人,只有李伟。李伟是李艳妃的父亲,明神宗的姥爷,永乐店人,一生庸碌无为并无篡位之举。京剧《二进宫》有李良篡位之说,因此,永乐店地区建国前忌演《二进宫》。

    马驹桥镇在通州城南五十里,是通州地区的名镇,文化底蕴丰厚,多处庙会举办戏剧演出活动:阴历四月十五,天齐庙走会唱戏;八月二十六,观音堂唱戏;五月十三,晋阳会馆关帝庙唱戏;正月十五小老庙唱戏;六月初六洪海寺唱戏;四月二十八药王庙唱戏;赵家庙(真武庙、火神庙)、崇觉寺、莲花庵、龙王庙、辛屯老爷庙等都进行戏剧演出活动。老马桥人爱说,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都有好戏听。晋阳会馆有大戏楼一座,坐东朝西歇山顶,建筑宏伟;观音堂八月二十六唱戏雇佣史村李记棚铺搭建新席起脊大戏楼。这里观戏有个习俗,大戏开始前,庙会组织者在戏楼前埋下木桩,栓上杠绳;戏一开演,将杠绳一拉,把看戏的贫民百姓按男女分开。此种习俗不知起于何时,延续到解放前夕。

    在马驹桥庙会上演戏的都是北京跑大棚的民间艺人,以蹦蹦戏为主。剧目有《锔大缸》、《继母娘打孩子》、《五女哭坟》等。演出由各大商号组织,费用由各大商号摊派。

    草寺庙在通州城北二十余里的草寺村,名碧霞宫,俗称娘娘庙。据原庙里的老道张国臣老人介绍,该庙建于明代,清朝重修。庙基占地十余亩,有殿两层。前面是三皇殿,后面是娘娘殿。两殿中间有槐树四棵。槐树直径两米左右,大而奇。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所种。树心已空,但枝叶茂盛,“噗噜儿”遮满了整个大殿,人们说这树有了精灵。张国臣老人说,当年日本鬼子扫荡,老道们常躲到树洞中避难,能匿七人。

    草寺庙有地一百四十亩,骡驴各一头,老道五人。

    草寺庙会是农历四月十七至十九共三天,有大戏。据现存档案馆的政协文史资料记载:“草寺碧霞宫,过去庙会是阴历四月十八至二十三(注:此处有误,庙会应为四月十七至十九),有大戏。附近各村观剧者,先将大车推在台前支稳,围成一马蹄形,多至三、四层,车上支席作凉棚,届时妇女换时装来听戏,各坐自己的车上,大地主则预先搭好看台,招待亲友……”“山门左侧为茶棚,茶棚后为酒棚,备有鱼肉等酒物,再左次为农具坊,除铁器外一切俱全。山门里面是妇女化妆品……庙仅一层殿(注:此处有误。庙有两层殿,前面是三皇殿,后面是娘娘殿)赶庙会的(人)由于习惯,都有固定位置。”“……走会的有‘开路’、‘中幡’、‘高跷’、‘小车’等。会至,则观剧者蜂拥趋向山门,妇女们则站立车上,引颈北望。台上锣鼓寂然,戏亦中止。会走,观众又蜂拥趋向台前,戏继续开演,叫卖声又谦然回起,此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四月十九末庙,声势稍弱……”

    庙台在大庙的东边,只有后台,是个大土疙瘩。高二米五,长十五米,宽十米,不知何年何月是什么人用三黄土砸上来的。演出时,把大土疙瘩用席一遮,这就是后台。前台呢?用木板苇席搭成……后台供演员化妆,前面的木板台作为演员的表演区。这样,前后台浑然一体。虽说简陋,但也美观。搭台的一切费用由本村财主徐四镐、尹各庄财主迟家负责。这两家在庙内建有耳房,专供搭台人员休息时使用。

    草寺庙会共三天,演戏两天半。戏班来自北京、天津。剧种主要是河北梆子,偶尔也有蹦蹦戏,剧目有《三娘教子》、《铁弓缘》等。建国初期,大庙拆毁,老道出走。庙会随之消失。

    庙会的另一项群众文化活动就是花会表演。花会建国前称为“会”,建国后才定名为“花会”,是群众自娱自乐的一项群众文化活动。建国前,我县的花会有二十多个品种,近二百档左右。它遍布在通州的城镇乡村,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欢乐。花会在庙会上的表演,影响最大的是里二泗庙会。

    里二泗庙在城东南二十里,是个娘娘庙。据《日下旧闻考》第六册一千八百二十七页记载:“里二泗近张家湾,有佑民观,中建玉皇阁醮坛,塑河神像。嘉靖十四年,道士周从善乞宫观名赐金额,名其阁曰锡禧。万历十年,灵壁侯汤世隆复新之。”这里每年有大活动四次。即阴历正月十五、三月十五、四月十八、五月初一。以正月十五、五月初一进香最为热闹。各路花会争先奔赴里二泗朝拜。据通州文史资料记载:“每年正月十五,除买东西和烧香许愿者纷纷云集外,还有南八会、北八会(高跷、秧歌、狮子、竹马、大鼓音乐、中幡、少林、十不闲、小车会)等都来朝顶进香,在庙前大展身手,各显其能,似有请神人校阅之势。……该庙会场,摩肩接踵,拥挤不动……所有朝顶进香的各会,打不开场,不能如愿尽兴施展技艺,或被挤倒、挤散、挤坏,各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者不一而足。”

    关于花会在重大节日的表演,周良同志曾在《京南盛景——马驹桥》一文中有段描述,相当精彩,虽说写的是马驹桥,但也基本上代表了通州乡村花会状况。现摘录如下:“每年春节走会,附近各村农民所建数十档花会,编排有序,首尾相衔。二街杠箱会充当众会之首,该会居中,一人扮为天子,身着刺绣花袍,头戴皇冠,乘肩舆,后随‘嫔妃’、‘群臣’、‘太监’抬箱而进,有如仪銮。走会间,‘天子’可以发号施令,惩处当地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会毕旋即躲匿,托人说情才敢回家。其它花会有开路、狮子、铙子、吵子、大鼓、小车、高跷、少林、石锁、龙灯、中幡、跑驴等。每档又有几队,竞技斗艺,银钗飞舞,狮滚绣球,大鼓震耳,小车趣戏,高跷跃凳……观众填巷拥街,从大悲庵直到回香亭,沿街茶桌栉比,好生热闹。”

        通州城乡的另一项群众文化活动就是业余剧团。据资料统计,建国前,通州的业余剧团有五十多个,分京、评、梆三大剧种。剧团虽说不多,但它对以后的群众文化活动(尤其是建国后)却发生了重大影响。建国以后,剧团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很大程度得力于这些剧团。

    这些剧团有许多特点,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详细地谈了通州的业余剧团。其中之一就是:通州业余剧团的历史较长,有的甚至从清末民初到80年代初。如小务评剧团、马桥郭村剧团等。这些剧团几乎经历整整一个世纪。不过有一点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历经百年的业余剧团会在80年代初解散,是经济原因还是政治原因——社会的变化?搞不清楚。就拿说社会变革、动荡来说吧。它们经历的大事有多少啊!远的,“我大清”,就不用说了。民国呢!军阀混战。联军。奉军。中央军。闹土匪。闹日本。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吃“混和面”。日本投降。内战。傅作义。大军进关。围北平。开国大典。愁事儿喜事儿,咳!哪一天消停过?没有啊!建国后呢?土改。三反五反。反右。放卫星。挨饿。浮肿病。四清四不清。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大串连。小红书。林彪上台。四人帮。林彪爆炸。大地震。华国锋。伟人仙逝。四人帮倒台。游行。咚卜隆咚仓。华国锋下台。邓小平上台……这些大事,天翻地覆。弄的人五迷三道。咳!剧团一连经历了好几代,它楞没有垮。您说新鲜不?唉!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不折腾了(也小折腾),它到垮了。我始终纳闷儿。有许多人也出来进行解释,说是什么什么原因。可我觉得这些什么什么原因恐怕连解释者自己都不相信。有什么办法呢?好了,不说它了,还是介绍一下剧团吧!

    在通州的业余剧团中,我觉得比较有代表性的要数马驹桥的郭村剧团。

    马驹桥郭村剧团建于清朝末年。原名“京都三顺河班”,后改为“子弟会”班,建国后更名为郭村评剧团,是我区历史较长的群众文化团体。

    1988年我曾访问过一个老人,叫杨永智。据杨永智老人说,“京都三顺河班”共有四十余人,是由郭村村民窦家、杨家、郭家及社会上的一些零散艺人组成。共经历了三代班主。第一代是郭三。(嗨!您听听这名子)他是“三顺河班”的创始人。第二代是郭老。(这名子也不错,是不是尊称呢?)郭老在北京梨园界很有声望,现在他还有徒弟和家人在北京唱戏。第三代是张绍先,他的鼓打得好,会导戏演戏,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第四代就是杨永智老人,不过,那已经不叫什么班主了。

    “三顺河班”很不简单,神!您甭看他们是农民,戏好啊!班主们虽说识字不多,但记忆力好,有许多演出的秘本和绝活。郭老本身就是“戏篓子”。演出的剧种是河北梆子和评剧两大类。梆子剧目有《三义记》、《汾河湾》、《牧羊圈》、《铡美案》、《杀府》、《杀庙》、《杀狗》……评戏呢,有《夜宿花亭》、《孙玉保卖水》、《借女吊孝》、《蜜蜂记》、《双招亲》、《马寡妇开店》、《珍珠衫》、《梅花庵》、《杜十娘》、《继母娘打孩子》、《小姑贤》、《五女哭坟》、《李香莲卖画》、《刘云打母》等。

    杨永智老人说,“三顺河班”是个半职业化的民间艺术团体。农闲时在北京、天津等地挂牌演出,农忙时在家务农。“三顺河班”有个习俗,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农历二月十九至二十一是郭村庙会,每到二月十九,您看吧,“三顺河班”无论在哪儿唱戏,台口多少,多忙都要赶回来参加庙会,唱三天戏。不能含糊。据说这是“三顺河班”成立时许的愿。19377月,抗日战争爆发,“三顺河班”无法出去表演,更不愿意为日本人效力,只好蛰伏在村里,韬光养晦。

    1938年至1950年,张绍先在家务。他以原“三顺河班”为基础,专门训练本村一大批喜欢戏曲艺术的青年,成立了“子弟会班”(对外仍称三顺河班)。“子弟会班”的特点是自娱为主,不对外演出。建国初期,翻身的农民兴奋异常,群众文化活动轰轰烈烈,“子弟会班”更是如鱼得水。1951年以后,“子弟会班”更名为“郭村评剧团”。剧团由半职业化转为群众业余文化团体。张绍先卸任,杨永智任团长。在这一时期,郭村剧团异常活跃,为通州(何只是通州啊)群众文化活动做出两大贡献。一是剧团进行了大量的演出。除演传统戏外,还配合当时党的中心工作,演出了大量的现代戏。二是组织全团人员辅导各地的业余剧团,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为农村剧团培养了大批的戏剧骨干。郭村剧团演出的现代戏有《王秀鸾》、《大生产》、《小女婿》、《柳树井》、《兄妹开荒》、《刘巧儿》、《半截火柴》、《半夜鸡叫》、《贫女泪》、《小二黑结婚》、《夺印》、《刘介梅忘本回头》等。演出的《刘介梅忘本回头》曾在通州地区获奖。郭村剧团辅导的业余剧团有:通县地区的尹各庄、大松垡、马各庄、样田、杨秀店;大兴县的站上、蒲林庄、大渠、刘场、新坊、白塔、魏新庄;平谷县的南闸;密云县的银野岭等。

    关于剧团的具体辅导情况,我曾访问过杨秀店的剧团负责人。几十年后他们依然记忆犹新。说那是真教啊!白天教晚上教,也没什么报酬。师徒合睡在一条大炕上。杨秀店离郭村很近,三里地。晚上,张绍先和一个姓臧的老师蹶哒蹶哒来了。“掰开揉碎”地说戏,从唱腔到身段,从舞台设计到化妆。他全包了。业余剧团可以说都是“小老斗儿”,“嘛(啥)不会”,张绍先真是“耐烦”。没有电灯,他们就用煤油灯照亮儿。张绍先夜里教戏,冷。他们就从各家攒来棒子秸烧炕;饿了,他们从家里拿来棒子面,给张绍先加餐——熬面粥。为了杨秀店评剧团,张绍先和臧老师费尽了心血。就这样,一连三年。不过,杨秀店剧团也真争气,他们会了不少戏,无论是古装戏还是现代戏,都拿得起来。他们还置了戏箱,盖了戏楼。一下子成了通州业余剧团中的精英。1980年,郭村剧团解散。

    建国前的通州群众文化活动就谈到这儿。总之,万寿宫、乡村庙会、重大节日、业余剧团这几方面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至于民歌、民谣、民间故事、民舞、民乐……那是另一个题目了,您且听下回分解吧。那么这个题目谈完了吗?哪能啊?通州的群众文化活动渗透在民间各个角落,那得靠大家来谈。我辈只知道一些皮毛。就是这些东西到底是“砖头”还是“瓦块”我还不知道呢!干脆,您看着办吧!

    写于1990年8月18日

                                                            2000年4月2日改写

  • 上一节、谈通州的观星活动   [ 返回主目录 ]   下一节、谈民众教育馆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杂志约稿
   

人人文学

运河杂志

人民文学

新诗百年

中国网络作协

大悟山

新书推荐

中国诗人

中华女子

文学评论
友情链接: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
中国人人网艺术频道   人人论坛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微信:18001145010   QQ 1009068986 创作群195592079(已满) 中国网络作家联盟群136849320 ;
  • 版权所有:  『 网络作家网』 网络支持: 中网协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