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创 文 学 新 风 尚 ,引 领 写 作 新 潮 流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 一 扭曲的青春岁月
  • 作者: 枫叶 日期:2012/8/25 21:43:36 阅读:622 次 [大 中 小]
  •  扭曲的青春岁月

                                 1、搬家的失落

       1980年初春的一天清晨,天刚刚亮,为了不惊动周围四邻,我们全家六口人,坐在一辆马车上,静悄悄地,一路上摇摇晃晃,风尘仆仆,来到当时的益都火车站,坐上了去辽宁抚顺的火车,从此告别了这座小村庄。

      在火车上,因为晕车,弟弟吐了旁边一个乘客一身脏,母亲一再向那人道歉,那人还是很生气。坐火车的人实在太多,连走廊和车座底下也挤满了人,真的是水泄不通,幸亏父亲来接我们,简直寸步难行。父亲已经在辽宁抚顺工作了很多年,临回来前,他已经办好了我们一家入住抚顺的一切手续。

      以前,只听说东北天气有多么冷,来到这里才懂得什么叫吐口吐沫能冻成冰,这里的天气的确冷得名不虚传,腊月寒冬里经常-30°c以上,记得那一年冬天最冷的一天-38°c

      我们全家六口人,暂住在父亲朋友借给的平房里。因为父亲单位盖得住宅楼还没有竣工。这是两间平房,烧火炕,睡炕头。另外还有一张床,我和姐姐睡床上。姐姐来抚顺不久,正赶上父亲单位内部招工,便很顺利地参加了工作。

    从落后偏僻的农村,来到这个大城市生活,一切变得极不习惯,尤其是语言。这里的人们都说东北腔,东北腔是普通话的基础;中国地方大,方言多,我们从小长在山东,说惯了山东方言,不会讲这东北腔。和邻居家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时候,我和弟弟只要一张口说话,他们就跟着学我们的山东方言,很讨厌,也使我很伤自尊。后来我干脆不跟他们一起玩。

      在上学的时候,因为老师已经和同学们提前打过招呼,“不准欺负外地新转来的同学……..”,所以,同学们并没有取笑我的山东方言,但我心里在想,尽量少跟他们说话,说得越少越好,这样他们就不能跟着学。从那时起,我生来活泼、狂野的天性,被异地风俗抹杀了,小小年纪内心却充满了压抑,每天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接触他人,只想把自己封闭起来。每当跟人说话时,总担心自己的山东方言流露出来,只要一开口说话就先脸红,直到成年以后还时常如此。我总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喜欢一个人体会那份美好的孤独滋味。

      我们家距离学校很近,只隔着一道墙。父亲在办理转学手续的时候,考虑到我来城里上学后,课本进度不同,担心我学习跟不上,特意让我降了一年级,又重新读了一年四年级。这样,我在班级里比其他同学年龄大出了一岁,为此,我总觉得心里不舒服。以后,每当有人问我多大年龄的时候,我总喜欢保留一岁,这样心里会感觉比较舒服。

      这里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比我们山东老家严厉多了,尤其是那个体育老师,有时甚至动手打不听他话的坏学生。那个时期,老师的素质都不高,经常有学生被老师打骂的情况。

      有一天中午,我回家吃完午饭后,返回学校。刚走到学校大门口,看到我们班的同学王丹正站在那里啃干凉的硬面包。教室的门却紧锁着。那么寒冷的冬天,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把王丹的头发刮得散乱在脸上,眼睛费力地睁开。手已经冻得又红又肿。东北的天气冷得冻死人不偿命。

       “王丹!走,去我们家喝热水去!”说着,我拉着王丹红肿的手往我们家走去。来到我们家后,母亲了解了情况,把一碗热乎乎的大米粥端来让王丹喝。王丹说,她家在农村住,离学校很远,中午只好在学校里吃面包……

      也许是刚来东北,不适应这冰天雪地的气候,也许是因为东北那几年的天气格外的寒冷,我的手经常在课间跑完步,回到教室后拿不住笔,写不成字。连说话有时候冻得也说不利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母亲和邻居王婶一起,为我裁制了一件漂亮的棉大衣,厚厚的,很保暖。我每天上学都穿着它,但还是感到同样的寒冷。

      寒假到了,老师除了安排寒假作业外,另外还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要求同学们每人捡二十公斤大粪献给学校做贡献。为了响应学校号召。我又是班上学习委员,当然要起带头作用。于是,拿着铁锹,在马路两侧臭水沟里捡那些冻成冰块的大粪,然后送到一墙之隔的学校院内。经过几天的辛劳,终于胜利完成了任务。现在回想起来真恶心,学校怎么会给学生留这种寒假作业呢?那时,我每学期都被班级评为“三好学生”和“红花少年”。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父亲年轻时长得很帅,梳着四六式小分头,嘴里常叼着烟卷,嘴里的牙齿被烟熏的变了颜色。小时候,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的缘故,对父亲时常有距离感,加之我从小性格孤僻,从不会主动去讨父亲的喜欢。父亲是个刚正不阿,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共产党员。父亲朋友很多,每当父亲回家乡探亲的时候,我们家屋子里总挤满了人,他们经常边喝着父亲沏的尚好的茶叶,边守着屋子中间温暖的火炉取暖,边热烈的聊着。有时候,母亲也为他们准备些酒菜。父亲没有酒量,喝不下太多的酒,但很少有喝醉的时候。他常对一起来喝酒的朋友们说:“随意喝,适可而止,喝好就行!”父亲讲究文明喝酒。

      记得有一年春节前夕,父亲回家探亲。那天,父亲身上穿着一件白衬衫,外面套一件毛坎肩,毛坎肩被一条黑色的宽皮带系在腰间,看起来有点像焦裕禄两手掐腰的一张相片似的。院子里有一大堆木头,只见父亲挽起袖子,拿来斧头,把木头摆正后,双手将斧头高高举起,稳稳地落到木头正中间,木头一劈两半,不长时间就把那一大堆木头劈成了劈柴,准备点炉子烧火用。当时,姐姐的一个朋友正在我们家院子里一起玩儿。看到父亲干活时很帅的样子,他说:“你爸真像个当大官的!”我听后特自豪,小伙伴们总羡慕我有个在城里当官的父亲。没想到几年后,我们全家一起搬到了城里来。

      来到这里,不仅住的条件不好,吃的也不好,对比之下,没有我们山东乡下条件好。这里的人,家家都有一个小粮本,每月按规定,凭此粮本到指定粮站买粮吃。粮站供应的粮食大部分是粗粮,高粱米、玉米茬子、玉米面等,是当地百姓们每天常吃的主食。像大米、白面之类的细粮很少,每人每月只供给几斤。现在到处可见的花生、葵花籽那时只有过年过节时才能在粮站买到,平时连影儿都看不见。那个时候,去商店买肉必须用肉票,买豆腐时用豆腐票,买布做衣服要用布票,一切供给都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用各种“票”才能买到。

      在平房住那两年,因为没有暖气,冬天需要点炉子。每年冬天到来之前,我们全家都要一起动手打煤坯。父亲和母亲负责和煤泥,我和姐姐蹲在地上用模子打煤坯,我觉得有点像小时候玩过的泥巴,挺好玩的。父亲用铁锹把煤泥戳进模子里后,我用手在煤坯上拍几下,一块煤坯就完成了,打出来的煤坯一块一块像砖头似的,等三、五天之后晒干的时候,再把他们一块块摞进煤棚里,准备冬天到来时取暖用。这时,俩个弟弟也跑过来一起搬煤坯。

      那个时候,我们家饭桌上经常吃的,是用玉米面和白面掺在一起蒸的大馒头,再有就是用土大米蒸的米饭。所谓土大米,是因为大米里掺进了细碎土块,而且米粒不整齐,所以称之为土大米,吃的时候需要用水多冲洗几遍。这些土大米是父亲靠在粮站“走后门”才买到的。正是有了这些土大米,我们家的生活比邻居们日子好过多了,邻居们总羡慕我们家天天都能吃上土大米。

      后来,与我们家关系比较好的邻居,来求父母亲帮忙买土大米吃。父母亲都是热心肠的人,看到邻居家的日子过得确实很艰难,也就答应帮忙。那些土大米就像雪中送炭一样,邻居们对父母亲感激不尽。王婶常说,是父母亲救了他们一家人的命。不管我们家搬家后离得多远,也常常来我家串门,看望父母亲。

      尽管如此,在母亲眼里,这里的生活远不如老家山东好。除了父亲和我们姐弟几个外,她在这里没有其他的亲人。她心里时常感觉郁闷,经常因为一点儿小事就找借口和父亲吵架。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母亲好像从来没有年轻过,我小时候她就留这种发型,穿这种款式的衣服,现在仍然是同样的发型同样的衣服。脸上的皱纹从来没有消失过,而且随着岁月的飞逝,脸上的皱纹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了。在父亲朋友的介绍下,母亲每天步行一个小时,去离家很远的“衬衣厂”做手工活儿,一个月下来也挣不了多少钱。后来,母亲把“衬衣厂”里的服装抱回家里做,我和姐姐、弟弟们也跟着母亲一起给裤子扦裤边儿,缝纽扣,锁扣眼儿,这些技术学会后,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实用。

    父亲每天骑着自行车去单位上班。星期日休息的时候,父亲都要亲自下厨房,炒几个香喷喷的青菜炒肉,为全家人改善生活。还经常顿一锅我们姐弟们都爱吃的,著名的东北特色菜——猪肉炖酸菜粉条子。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当我和弟弟们考试成绩好时,父亲给我们的奖励是,一支精致的钢笔或一个笔记本,来鼓励我们继续努力学习。上小学时,大弟弟经常被父亲批评的原因是,马虎大意,丢三落四,学习不认真。小弟弟总耍小聪明,平常不学习,只在考试前匆匆忙忙地学习,当然考试没考好,试卷不敢带回家让父亲签字,老师找家长后才知道,免不了父亲的严厉惩罚,站墙角反省。

      很快,我小学就毕业了,被分到中学最好的班级——初一.二班。听同学们私下里议论说,初一、二班的班主任,是全年部最好的老师。全年部共有11个班级,前四个班是快班,是按小学毕业成绩分的班。

      在初中学校学习的那段时间,班主任李书波老师,传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以及学习方法,还有许多无形的做人道理,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每个同学成长中的青春。李老师留着“大背头”,经常穿一身洗的褪了色的蓝色中山装,手里拎着黑色皮包,年龄虽然只有四十几岁,看上去却像个六十岁的“老学究”,他每天乘坐14路公共汽车来学校上班。同学们都喜欢听李老师讲课,他讲课的时候,课堂上鸦雀无声,让人听起来总感觉不过瘾,仿佛是在演讲。我喜欢写文章与李老师的影响密不可分,可以说,李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在学生时代,我写的作文在班级里每次都是写的最棒的,老师们常常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级里宣讲。

      记得上中学以来,才开学不久的一天,李老师给我们留了一个作文,题目是《你上中学啦!》这个题目特别怪,作文不好写,有一定难度。我只好跟着感觉随意编造故事情节,但是,出乎我意料,李老师竟把我那篇随便编造出来的作文打印成了铅字,在我们班的公开课上,在那么多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面前讲给大家听。李老师还让我在众人面前读我写的《你上中学啦!》这篇作文,别提我心里有多紧张,我带着一半山东方言,一半东北口音,磕磕绊绊地读着,我觉得那篇作文编造的水平真的一般。

      我除了喜欢学文科,特别是语文,还喜欢学《物理》和《化学》,《物理》每次考试都在九十五分以上,对各种有趣的《物理、化学》实验特别感兴趣。最不喜欢的是《数学》和《英语》,因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意思,《英语》总发音不准,还要死记硬背英语单词,也不爱学。最讨厌的是《立体几何》,总感觉自己缺乏立体思维能力,对于各种“原理、定理”及公式、推理之类的,别提有多厌倦。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父亲单位建的住宅楼终于盖好了,局里分给父亲一套两居室。那时,单位给职工分房都是免费,是共产党对老百姓的恩德。我们家的新房子离学校很远,坐公共汽车需要花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不得不转学,我对学校熟悉的一切恋恋不舍。李老师是我学生时代遇到过的最有教学经验,对学生最负责任,不偏、不向任何一个同学,又富有正义感,令人敬佩的好老师。这样的老师多了,人们的社会道德水平也自然会变得高尚,那些低级的世俗和偏见,自然会渐渐消失,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空气也会随之得到净化。

      在我心里,每一次搬家都会留下一次深深的遗憾,每一次转学,心里都会受到一次不可避免的伤害,我不得不重新面对新老师、新同学、新环境。我总是把自己深深的隐藏起来,不使自己的山东方言流露出来,不喜欢与同学们接近,常常喜欢把自己孤立起来。

      上课的时候,每当老师让我发言时,我的双颊火辣辣的,心情高度紧张,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自己,既尴尬又迫不得已。我没有能力改变自己这种胆怯的状态,性格越发变得内向和自卑。

      转学后的学校离新家很近,在北站附近。这里的学校风气不正,在下午自习课的时候,经常有校外的坏学生到我们班级里,以找人为借口,吓唬我们。从外表看他们就不像好人,说话污言秽语,流里流气,同学们都很害怕他们,也有个别女同学被他们盯上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遭到堵截,要求和他们谈恋爱。

      那个时期是中国的改革初期,社会秩序很乱,经常听说某某的钱包在乘坐公共汽车时,被小偷掏包了;某某穿得裘皮大衣在晚上走夜路时被坏人抢走了;某某戴的金项链或钱包在光天化日下被坏人抢跑了,等等这类的事情发生。那时的年轻人没有正确的生活目标,对前途茫然若失,整天游手好闲,到处惹事生非。胆儿小的人,晚上不敢上街走路,经常有坏人在后面跟踪。

      当走在大街上,戴军帽,穿军装的年轻人已经看不到了,大街上已经没有打群架的现象,红卫兵年代已经过去,成为了历史。这时期,街上的年轻人,流行穿“喇叭裤”,头发烫成飞翔当年的“爆炸式”,手里拎着录音机,边走边听港台流行歌曲。街头巷尾经常看到一帮一伙的社会小青年在跳迪士克、登山舞等,成为当时街头流行时尚。

      改革了,开放了,尤其是年轻人终于解放了,衣服可以随便穿,再不是过去那“老三色”——蓝、灰、绿。年轻姑娘们可以随心所欲烫长发,戴耳环、项链;小伙子们可以留帅气的八字胡,想怎么打扮自己就怎么打扮。年轻人的穿着,常常跟着港、台影视里演员们穿着的流行趋势走,成为港、台明星的“跟风族”。

      记得在平房居住的那年夏天,姐姐买了件长袖衬衣,纱质,水粉色,小碎花纹,只是没有衣领儿,穿在身上后,脖子部位露的稍微多了点儿。父亲看到后,严厉地批评了姐姐,让姐姐把衣服退掉,不允许她穿。在父亲看来,只有不三不四、不求上进的社会青年才穿这种衣服,很不体面。在单位里,像父亲这个年纪的人看不惯的事太多,如果有人穿件样式独特点的衣服,有人头型有点异样,有人脸上妆化的太浓等等这类现象,都被党员、干部们看成是不听管教,爱出风头的后进青年。

      在学校里,我们班不爱学习的人很多,几乎占了全班人数的一半。课堂纪律混乱,老师无论怎样批评教育,他们就不听,坚决不听课也不学习,严重影响课堂纪律,他们的逆反心理挺严重。因为转学的原因,在同一座城市的两个学校,讲课进度各不相同,尤其是数学落下很多课,那时没有课外补习班,无法补课,许多内容没有学到。但由于别的科目成绩好,高中升学考试还是顺利通过了。

      母亲知道这个消息后,首先鼓励我要好好上高中,将来考大学;只要我们姐弟几个愿意学习,母亲不管多苦多累,也愿意供;她小时候没念过几年书,因为是女孩子的原因,家里不让她念书,让她在家里帮着照顾年迈的奶奶。母亲长大参加工作以后,非常理解没有文化的苦闷,总想让我们姐弟几个多上学念书。

      自从乡下搬家来抚顺定居后,因为母亲年龄超过政府规定标准,父亲单位没有给安排工作。我们姐弟几个在上学,家里开销很大,怎么办?母亲自己想出了个主意,让父亲帮忙,用他们单位的废钢铁焊接成个简易房,用来售货,经销各种烟酒糖茶,还可以在里面居住生活。

      我记得母亲的售货亭里,销量最好的是当年有名的“傻子瓜子”,2角钱一袋。口味好,全国人民都喜欢磕着吃,我的门牙竟然磕出了个小豁口。那时,大弟弟也能帮上母亲的忙,因为他上学的学校就在母亲的售货亭附近。小弟弟从小身体弱,经常得感冒、发烧,后来得了肺炎,每年秋天,只要天气变凉,他都要住院扎点滴。我们姐弟四人中,最聪明的是小弟弟,最能吃苦的是大弟弟,最孝顺懂事的是姐姐,最能偷懒的是我。因为他们比我勤快,又很听父母亲的话,所以父母亲喜欢他们多一些。

      那些年,我除了上学之外,几乎帮不上家里什么忙,只是做个饭什么的。姐姐每天除了上班工作,还利用倒班休息时间去母亲的售货亭帮忙卖货。姐姐工作两班倒,很辛苦,回家后,常常连睡觉的时间也没有,为此,经常听到她的抱怨声。姐姐几乎包揽了全家的毛织活儿,我们家人穿的毛衣、毛裤,都是姐姐用手工一针一线钩织成的,因为那时的工业水平落后,商店里买不到类似的毛织衣裤穿。

      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班的课堂纪律挺好,同学们都是自己平成绩考来的,都是比较爱学习的学生。我们不再是男女同坐,而是男生和男生同桌,女生和女生同桌。这样同坐间私下说话就更方便了,尽管我那时还是不爱和同学多说话,但是和同桌无话不谈。

      我的同桌在全班学习成绩最好,尤其是字写的非常漂亮,只是性格很孤傲。我们俩经常在下午自习课的时候,私下里小声唠一些海阔天空的话题。她家也是在前几年才搬家来抚顺生活的,以前也在偏远的农村生活,她父亲属劳动下方人员,后来落实政策后回城,她和我有着类似的生活经历,我们俩总有许多共同关心的话题讨论,似乎有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或者说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一种青春期所特有的多愁善感的情绪时常围绕着我们。她说话很偏激,分析问题也很透彻。有一次,她对我说:“马彦,你看,咱们班主任老师走路姿势一窜一窜地,数学老师走路姿势一蹦一蹦地……”我经过认真观察后总结说:“你说的对极了!……

      刚上高中的时候,学校里要求每个班级都要做桌套,我们班买的桌套布颜色是浅绿色的,颜色柔和,不刺激眼睛。我和同桌把课桌的长、宽尺寸量好后,经商量决定,桌套由我来做,因为我会蹬缝纫机。正好赶上周末在家休息,桌套很快就做好了。我灵机一动,突然想起,在桌套左右两边各绣上两朵小红花该多好看,并且由两片绿叶相衬托。我的刺绣技术是跟姐姐学的,绣的水平还不错。星期一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将做好的桌套套在课桌上一试,真够专业,桌布紧绷在桌面上,平平整整,我和同桌面前正好每人一朵小红花。我的别出心裁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赏,大家都跑过来看我绣在桌套上那两朵漂亮的小红花。大家越是羡慕,我的心里越觉得有点不务正业。我在上学期间,虽然是听老师话的好学生,但不是努力刻苦学习的好学生;虽然不是聪明学生,也不是笨学生。老师不论留多少家庭作业,我都能认真完成。心里明明知道要想功课好,必须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道理,却总是做不到。为此,每当考试结束后,看到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常常自责,于是,便下决心,一定要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可是,坚持不了多久就忘记了,这就叫做无知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常志,我属于前者,时常下决心努力学习。那时,心里总在想,如果有一天取消考试制度该多好!

      我们的班主任教我们英语,不到40岁年纪,中等个儿,五官端正清秀,像个白面书生,身上常穿一身藏青色,因为衣服里子缩水造成的皱褶,让人感觉不太舒服的中山装。英语老师的家就在我们学校后操场的一角,那排低矮的小平房里住,听说他是当年的下乡知青,是通过自学成才的。我英语学的一点儿不好,我总觉得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用心学习造成的,心里总感觉无颜面对老师,总离他远远的。刘老师讲课的形式很活跃,每节课堂上所有的学生几乎都能够参与发言。课余时间里,我们的班主任经常和男同学们一块儿打篮球,他经常提醒我们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他像个大哥哥似的,对我们很亲切,还经常跟同学们开玩笑,讲“老小孩”的故事给大家听。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班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在全校的体育运动上,我们班的成绩在全年部排第一名。

      我们的数学老师,是个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当时,他正和我们学校里一名女教师谈恋爱,这个情况同学们都了解,同学们都认为,他们俩在一起挺般配。数学老师课讲的很棒,可我对数学不感兴趣。

      教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是校教导处王主任,因为缺老师,她属于代课老师。她课讲得棒极了,我最爱听。通过她的课,初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各种哲学观点尤其感兴趣,同时,也在慢慢改变着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

      我认为,书上写的一种哲学观点不严密,“人不能双脚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我越想越不理解,我认为可以的,只要你站在河边,双脚向前一跳,不就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了嘛!高中生活愉快而令人难忘!

      新年快到了,同学们都各自准备了礼物,送给自己要好的同学。当时,电视里正在热播香港剧《上海滩、霍元甲》等连续剧。剧中的主要演员周润发、赵雅芝、米雪等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偶像,还有很多港台歌星、影星,他们的各种黑白艺术照片,成为我们赠送同学的“贺年卡”,在贺卡的背面写上要祝福和鼓励的话。明星们的艺术照片,成为最早出现的明信片。

      同学之间建立起来的那份纯真、美好的友谊,值得让人珍惜怀念一辈子。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儿子也到了高中毕业的年龄,整整经过了一代人。当再回忆那段似水年华的岁月,心情依旧那么温馨,常伴有一种蠢蠢欲动的美妙感觉。人的一生如此短暂,每天看到日出日落,朝朝暮暮,周而复始,不禁感叹岁月悠悠,人生如梦!

    那段时期,学校里流行读台湾作家三毛、琼瑶的小说,及诗人汪国真、席慕容等的诗集,在同学之间相互传阅。

      香港著名歌星邓丽君小姐的歌流传最广,人人都喜欢听,在以前是禁播禁听的。改革开放的今天,邓丽君的歌不再是以前所谓的“靡靡之音”和“黄色歌曲”,曾听到一位男士这样评价邓丽君:“是男人,都喜欢听邓丽君唱歌...

    的确,世上只有一个邓丽君,至今为止,无人取代她的成功和她留给人们的永恒魅力。多少年过去了,她的歌仍然经久不衰,成为永远的经典。当年,她的突然离世,牵动了无数歌迷的心,无论海内海外,千千万万邓丽君的歌迷,为自己心中的偶像默默祈祷,祝她安息。

       当年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小村之恋、又见炊烟”等一大批抒情歌曲,今天我仍然输入mp3带在身边随时收听,里面的歌词,即怀旧,又温馨浪漫,充满诗情画意,还带点儿淡淡的哀愁,正适合远离祖国人们的思乡之情。

                         “又见炊烟升起,

                           暮色照大地,

                           想问阵阵炊烟,

                           你要去哪里?

                           夕阳有诗情,

                           黄昏有画意,

                           诗情画意虽然美丽,

                           我心中只有你 !

                            ……

    我还喜欢听“台湾校园歌曲”,《童年、牵手、再回首》等等,港、台歌曲的歌词更接近生活,贴近人们的心里,表达情感情真意切,通俗易懂,嚷嚷上口,受到一大批年轻人红极一时的热烈追捧。每当听到那些熟悉的经典老歌,马上就能回想起当年的此情此景,仿佛《昨日重现》一样。我喜欢听所有好听的世界名曲,音乐是无国界的,属于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无论是日本的《北国之春》,还是美国的《回家》;无论是克莱德曼的《秋日思雨》,还是盛中国的《梁山泊与祝英台》,谁听归谁拥有,沉浸其中,自我陶醉,自享其乐。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文艺界繁荣昌盛的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许多经典歌曲都出自那个叫人难忘的年代;好的歌曲永远百听不厌,回味无穷,一大批歌星、影星都诞生于那个年代,那首响遍全国的明星大联唱——《明天会更好》,不论作词、作曲还是演唱,什么时候听到那娓娓动听的旋律,总叫人精神焕发;它让我们觉得,歌星们离我们很近,他们伴随着我们一同成长,同样走过艰辛和泥泞的路。那个时期,真的是个百花齐放,人才辈出的非常年代。

    那时候收听到的音乐,都是从小小的收音机里传出的,我当时非常希望拥有一台录音机,每天都可以听到自己喜欢的歌曲,直到后来参加工作,上班挣钱后才终于如愿,买了一台日本产“三羊”牌录音机,给我的寂寞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懂生活的人,才会爱音乐,音乐会使你的生活增添一份高雅气氛。音乐,好比你的一个好朋友,它会伴你度过每一个岁岁年年,陪你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假如你生命中没有知心朋友的话,无论如何也不能缺少音乐。有了音乐的生活,你的人生将变得更快乐开心,更美丽,更精彩!

  • 第一节、一 扭曲的青春岁月   [ 返回主目录 ]   下一节、二 珍惜你的青春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杂志约稿
   

人人文学

运河杂志

人民文学

新诗百年

中国网络作协

大悟山

新书推荐

中国诗人

中华女子

文学评论
友情链接: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
中国人人网艺术频道   人人论坛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微信:18001145010   QQ 1009068986 创作群195592079(已满) 中国网络作家联盟群136849320 ;
  • 版权所有:  『 网络作家网』 网络支持: 中网协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