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创 文 学 新 风 尚 ,引 领 写 作 新 潮 流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 第三章 路慢慢而修远
  • 作者: 旗飘扬 日期:2013/9/8 21:05:51 阅读:353 次 [大 中 小]
  •  《巅峰谋略——张鸿雁策划传奇》

        
    作者:刘自强旗飘扬

        
    第三章路慢慢而修远

        
    一、埋头撰写《卞之琳传论》

        
    四年大学生活不知不觉过去了,二十一岁的张鸿雁大学生活似乎还没有过足瘾就要毕业,即将走上社会。当时国家对大学毕业生还包分配,但是,也要看关系,关系比较硬的可以分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营企业,没有什么关系的基本上就是到学校当老师。至于农村来的,基本上是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这也是国家为了加强农村教育而实施的一项政策。班上的同学早就通过各种关系在找毕业后的出路,张鸿雁却还沉浸在他的文学梦和英雄情结里面。不过,张鸿雁即使努力,也找不到什么有用的关系,因为他家族里最大的官员就是生产队队长。

        1985
    年夏天,张鸿雁从南京师范学院毕业了,接着便毫无悬念的被分配到家乡的一所偏僻的农村中学铜山县大许中学任高中语文老师。而此时,南师大江南岸诗社的继任社长韦晓东正与南大的高翔等人举办诗歌会,在南京鼓楼筹办诗人角,闹的热火朝天。这一切离张鸿雁似乎已经十分遥远了。这时的心境在他诗集《雨太猛冲垮夏季》中也有所体现:当一只鹰在枪口的凝视中/陡然落地/且让三棱太阳在一叶/扁舟/一睡不醒/海浪拍天/睡外是雾/雾外是否还有一只盘桓的鹰《梦境》。你/踌躇在众山之梦——悬挂的尽是葡萄/东面是墙西面是墙南面是/墙西南是墙东北是/墙八方都是墙/结满三角钉以及线——《少年之风度》。白天把黑夜切割的好苦/想起群山绵绵路途遥迢/远处有一个小木屋/想起单程票/于是你的双眸/骤然变成辽阔的沼泽/火红火红的/很难走过。《想起你的双眸》。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个伟大的职业,张鸿雁从小学到大学,对教师都充满着崇敬之心,然而,当他自己面对一群嗷嗷待哺,渴求知识的学子,却时时感到困惑。张鸿雁每天要备课,要批改作业,要了解和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肩上骤然压上了沉重的担子,张鸿雁一时很不能适应。在一个偏僻乡镇中学,如何寻找安身立命的根本?如何在应试教育下安放自己的理想?如何寻找一种充满诗意的教育?张鸿雁对教育的憧憬不断地被现实击碎。此时,大学里被唤醒的文学梦和英雄情结还在张鸿雁的心里发酵,大学激情燃烧的岁月和乡镇中学按部就班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几乎要让人窒息。

        
    思想决定行为,性格决定命运。当从初次走上讲台的热情与兴奋消退后,张鸿雁发现自己很难找到理想、性格与职业的结合点。张鸿雁不断地考虑一个问题:当我麻木地应付自己的职业时,我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正是这种触及内心深处的思考,使张鸿雁能够仔细审视自己生命的内涵。文学与英雄诗梦始终是张鸿雁内心深处的渴望,但梦想决不是空想,要实现这个梦想,首先是要有实力。古代的侠士除了要有悲怜天下的情怀,还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高深的武功,这就是他实现自己梦想的实力。现代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也要有一身功夫,这就是知识。张鸿雁知道自己在大学里并没有认真学习,绝大部分热情和精力都放在校园诗歌上了,虽然每次考试都是凭一时的聪明临时抱佛脚勉强过了关,但是,知识的基础并没有打牢。当年张良凭着一腔热血,实施了刺秦的壮举,但要完成人生的追求,实现人生的价值,仅靠热情是不够的,他得到了圮上老人黄石公的《太公兵法》,才成为王者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经过一番思考,张鸿雁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考研究生,使自己成为知识的强者。

        
    孙子兵法中有言: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意思就是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创造出不可被战胜的条件,然后去等待敌人可被战胜的条件的出现。根本思想就是不打无把握之战。

        
    张鸿雁不仅对文学,对诗歌感兴趣,对兵法也同样感兴趣,他在生活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古人的兵法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所以,他决定考研究生之后,并没有冒然去报考,他绝不打无把握之战。

        
    于是,张鸿雁在担任高中语文老师与班主任的同时,又拾起大学的课本,把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政治、外语等大学的课程几乎全部补了一遍,大学时没有认真听的课在这期间全部重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鸿雁三年苦读,犹如又上了一次大学。由于前面已经学过一次,这一次从头再来,而且完全是一种自动自发的学习,就把基础打的十分扎实,现在出击完全有把握了。

        1988
    年,报考了江苏师范大学(原徐州师大)现代文学专业。当时这个专业有近百人报考,录取名额只有两个,竞争十分激烈。张鸿雁怀着必胜的信心,投入考试,结果在近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如愿以偿地考取了江苏师大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徐荣街教授和徐瑞岳教授。

        
    徐荣街教授是中文系主任、著名诗人,专门研究诗歌创作。早在1963年,徐先生就创作了一首《你只有二十二岁——雷锋颂》轰动全国。当时徐先生恰好也是二十二岁,毛主席还没有为雷锋题词。这首诗刊载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当毛主席给雷锋的题词发表之后,徐先生顿觉言犹未尽,又和钱祖丞同学一起创作了一首长诗《接班人之歌》,也发表于《中国青年》。这两首诗,被许多著名朗诵家在各种大型诗歌朗诵会上朗诵,并多次被中央及省级电台选用播出,随着雷锋的名字传遍华夏大地,这两首诗也回响于无数年轻人的心头。诗歌发表时,作者名前署有徐州师范学院字样,因而大大提高了这座建院仅四年的年轻高校的声誉。

        
    徐瑞岳教授是著名刘半农研究专家,著名诗人、学者吴奔星的大弟子。出版了《刘半农文选》、《刘半农研究》、《刘半农年谱》、《刘半农评传》等多部研究刘半农的文集,他对刘半农的研究在国内外居领先地位并且具有开拓价值。徐瑞岳先生是个很勤奋的人。主编完成在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的近百万字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一书。徐瑞岳先生同时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由于长期劳累,徐瑞岳先生2004512不幸与世长辞,享年仅64岁。

        
    在这两位导师的指导下,张鸿雁的学业突飞猛进,在学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读研究生期间,张鸿雁与同学黄建国等人与导师一起编撰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今中外朦胧诗鉴赏词典》。张鸿雁在南师大发起和推动校园诗歌时写了大量的朦胧诗,现在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古今中外的朦胧诗进行梳理和研究,眼前豁然开朗,以前有些问题和想法,也正好一并向导师请教。就好像之前是在埋头登山,一路上虽然不断有美丽的风景让人陶醉,但是,目光总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如今在导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群峰之巅,自然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张鸿雁对台港诗歌一往情深,与另一位导师冒炘教授一起研究台港文学。冒炘教授是电视剧《秋之白桦》的作者,获得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他对台港文学有很深入的研究。在冒炘教授的指导下,张鸿雁以北鸿为笔名写下大量的台港及现代文学诗论,其中《非马诗论》、《香港文学论》、《林徽因诗论》、《穆木天诗论》、《论卞之琳的诗歌深层内蕴》等诗论均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这些论文,后来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采用,并被后来研究者多次采用和作为研究参照。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张鸿雁撰写的《非马诗论》,发表于美国《侨报》,在诗评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与诗歌名家李元洛、林亨泰、古继堂、向明的评论一同被作为文献收录。笔者专门收集了部分非马诗评摘要,以飨读者:

        “
    非马的诗,以对社会人生的热切关怀和冷静的哲理思考见长,是反映现实和超越现实的统一。……非马是一位将乡土诗歌的精神本质与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的诗人”.──李元洛《此马非凡马》

        “
    我所看到的诗,要抄出以直接的、很白的、口语化、明朗、浅近、机智的诗莫过於这首诗(《下雪的日子》)了。这就是诗,最好、最真的诗──林亨泰《作品合评──谈非马的诗》

        “
    我以为在当代台湾著名的诗人中,非马作品的国际主义精神表现得最为强烈……非马的诗的艺术特色:(1)科学与文学的紧密结合,(2)强劲的爆发力,(3)深沉的主题,(4)有力的讽刺。非马诗的世界是非常浩阔和丰富的。──古继堂《平地喷泉──谈非马的诗》

        “
    对社会众生相以及恶劣习俗的讽刺,早在五四时期的鲁迅先生就用他犀利如匕首的杂文作过成功的尝试,诗人非马又用他的诗成功地作了又一次尝试。诗人用令人忍俊不禁而又辛辣的笔,给人以愉快,给人以警醒。这不能不说是他独特的一大贡献。……诗人非马以他对故国乡土的深厚系念,欲从海峡两岸分裂中走出一条跨越融汇之路,一方面从古典与现代中寻找契合点,一方面以开放的眼光从西方诗中吸取精华,他的诗成功地为台湾,乃至大陆诗坛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之路。──北鸿(张鸿雁笔名)《非马诗论》

        “
    说到诗的精炼,在现代诗人群中,我们不得不常常拿非马的诗来作示例。读他的诗,不是搔到了你的痒处,就是顶到了你的痛处,一发中的,强而有力

        
    ──向明《瘦而有力的诗》

        
    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张鸿雁最重要的著述是《卞之琳传论》,这部后来发表在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的近二十万字的论著,也是张鸿雁的毕业论文。

        
    卞之琳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一首《断章》成为千古名句而广为流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在撰写《卞之琳传论》之前,张鸿雁就曾写过一篇论文《论卞之琳早期诗的深层内蕴》,文中谈到:卞之琳的早期诗是一个多棱晶体,众说纷纭。但有些论者仅仅注目于诗的表层,而对其深层透视不够。只有穿透它的表层,才会豁然发现其深层意蕴。

        
    张鸿雁从1989年起就致力于卞之琳的研究工作,为了写《卞之琳传论》,张鸿雁和徐瑞岳老师专程到北京拜访了卞之琳先生。卞先生住在北京干面胡同社科院的一幢大楼里,钱锺书等名人也曾在这里居住过。

        
    在现代文坛上,卞之琳大概最有资格称得上"苦吟诗人"。他的学术研究、翻译、创作,都是在严谨,认真中进行的。据说,他的那首著名的《断章》是他一首长诗的节选,就是这一首诗,便足以撑起他诗人的盛名。

        
    张鸿雁和徐瑞岳老师到了卞之琳家拜见了老人,只见老人清瘦,精神,手微微颤抖,习惯右手做手势,自如地靠在藤椅上,谈笑风生。交谈中,张鸿雁请他回忆上个世纪30年代京派文人沙龙的情况,他一边讲与朱光潜、林徽因、沈从文等人的聚会地点,一边在张鸿雁的笔记本上仔细画出这一地点的示意图,神情极为专注而认真。

        
    张鸿雁是第一次到北京,看到了从小学课本上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一课中就看到的真实的天安门。为了看天安门广场升旗,张鸿雁和徐瑞岳老师住在了离天安门不远的煤炭部招待所,第二天一早,张鸿雁和徐瑞岳老师就来到了天安门前。天边渐渐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升旗仪式开始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张鸿雁亲眼看到五星红旗在祖国心脏冉冉升起的那一刹那,领悟到的是尊严和骄傲。

        
    从北京回来后,张鸿雁又独自一人到卞之琳老家南通海门县汤家镇及卞之琳就读的启秀中学实地考察。张鸿雁乘一夜火车先到苏州然后乘汽车到南通,路过苏州常熟市时,天刚刚蒙蒙亮,乘务员报站到了常熟,张鸿雁无意中向外看了一眼,江南的建筑已经感到与老家徐州截然不同。然而,他自己也没想到八年后,张鸿雁就在这块江南的土地上,开始了他与这块土地上的波司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中华大地上上演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大战役。车到海门已经是中午,张鸿雁然后坐三轮车到汤家镇。卞之琳一直在外地工作,但有很浓郁的乡情,时刻想念家乡。但是,他回家乡的次数却很少,最后一次是1972年,从那以后,卞之琳便也没有回过家乡。然而,卞之琳还思念着家乡,1984年,他得知编纂《汤家社志》时,欣然写了2000多字的代序《读志志感》。1991年应约为《江苏县邑风物丛书海门卷》写了4000余字的《沧桑琐话》的序言,字里行间,充分反映了卞之琳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和寄予厚望。

        
    张鸿雁在《卞之琳传论》中记录了研究、撰写的过程:“……曾北上采访卞之琳先生,南下海门卞先生故乡实地考察,到各大图书馆查阅资料,最后撰成十几万字的《卞之琳传论》。卞之琳的诗歌创作是非常独特的,但由于一直被冠以晦涩之名而长久被冷落,因此,在研究尽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有歧义的问题与新资料,现提供几点,以供其他研究者参考。

        
    李泽平老师是张鸿雁的大学文学老师。当时担任南京师大《文教资料》副主编。读到张鸿雁的这篇论文后极为欣赏,于是就把它发表在南京师大《文教资料》上。

        

        
    二、攀登云龙山

        
    徐州师范学院的夜晚是美丽、恬静的。

        
    太阳收起最后一抹余晖,幽静的校园变得朦胧起来,暮冥的天空下,教学楼里灯光亮了,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整齐的桌椅和一排排书架;大楼外树影婆娑,微风拂面,校园里开始出现三三两两的人影,有的走向教学楼,有的走向礼堂。

        
    徐州师范学院后来改名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这是徐州最好的大学之一,一幢幢古朴庄重的教学楼掩映在绿树草丛之中。走进这里,浓重的书卷气扑面而来,那份安静的氛围让你沉醉。在徐师大的身后,一条山脉蜿蜒伸展,仿佛是一面壮观的背景墙,将徐师大衬托的深沉大气,这就是云龙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云龙山虽无神灵,却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美丽的传说。就论它的名字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其说一——从远处眺望,山势蜿蜒,层峰迭起,连绵不绝,状若游龙,山上常有云雾缭绕,故而得名云龙山;其说二——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时曾藏于此山,为安全计,每天都换一地方,但是,妻子吕雉总能找到他。问其故,说山上有一片祥云,形状如龙,找了过来就能找到刘邦。后来刘邦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他藏身过的地方,也就称为云龙山了;其说三……

        
    云龙山是徐州人最喜欢的一个去处,春夏秋冬,游客不断。在登山览胜的人群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身手矫健的年轻人,或在山道上健步如飞的攀行,或在山顶驻足遥望。他就是正在徐师大攻读研究生的张鸿雁。

        1988
    年,经商大潮席卷全国,几乎发展到全民皆商的境界。倒爷是个时髦的名称,下海是有本事的标志,有民谣为证: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当时社会的一个总体特征是人心浮躁,一些显著的社会现象如:经商大潮、物价上涨、抢购风潮、收入不均等等,都使当时的人处在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但不管怎么说,改革开放的航船已经渡过了初期阶段,进入了广阔的海洋。

        
    张鸿雁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考上徐州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的。虽然张鸿雁在学业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他并没有钻进书斋成一统,两耳不问窗外事,他的目光常常投向社会,观察社会的典型现象,预测社会的发展大趋势。自幼喜欢军事的张鸿雁预感,这商战的天下,将是他的人生舞台。

        
    要在人生的舞台上施展抱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强健的体魄,二是睿智的心魄。云龙山不仅是锻炼强健体魄的绝佳去处,而且,站在山顶,驰目骋怀,可以扩眼界,开胸襟。人经常处在开阔的境地,其胸襟也会随之开阔,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驰目千里,写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千古绝唱;范仲淹在岳阳楼上,观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遂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一叹;毛泽东在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千古一问。

        
    张鸿雁将攀登云龙山作为锻炼体魄的方式,有时是早晨,有时是傍晚,只要有时间,就去攀爬。时间一长,张鸿雁迷上了云龙山。

        
    云龙山上苍松翠柏遮天蔽日,殿宇亭台交相掩映,三里景色各异,四时风光不同。每逢夏日,山花争艳,清香四溢。冬天,青松叠翠,素裹银装。山上古木建筑、佛寺石刻、诗文碑亭随处可见,引得历朝历代的名人雅士蜂拥而至。

        
    从黄茅摩崖上山,先到东坡石床。初时,张鸿雁以为当年东坡先生睡卧居住的地方,近前仔细看了石刻文字才得知,原来这里是东坡先生贪杯醉卧的一块怪石,石上刻有一首先生当年醉后写的诗作:醉中走上黄茅岗,岗上石头如群羊。岗头醉倒石作床,仰观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手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今天山岗上虽不是石如群羊,但石头还在,不过绝大多数都已掩映在了青松翠柏之中。逢此好山好景,再遇知交朋友,怎能不贪杯呢?

        
    苏东坡曾在此送一位友人赴京参加殿试写了一首诗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这个放鹤亭就在云龙山顶。

        
    当年,隐士张天骥养了两只仙鹤,又在山上建一亭,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恰巧苏轼正在徐州任太守,常率宾客到亭中饮酒,遂和张天骥结为好友。苏轼酒后兴起,大笔一挥,写了一篇《放鹤亭记》,大学士的文章不胫而走,还被选入《古文观止》,文因亭而生,亭因文而名。之后,放鹤亭几经修建,《放鹤亭记》也被铭刻为碑文立于放鹤亭南侧。

        
    张鸿雁非常喜欢苏轼的《放鹤亭记》,苏轼的文章深埋着他的寄思,隐喻着他的理想。文章里放鹤、招鹤两支歌,声韵和谐,委婉抒情,与张鸿雁心曲相通:

        “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张鸿雁每每登上云龙山山顶时,总会敞开衣襟,一手叉腰,凝望山下碧波荡漾的云龙湖,凝望烟波浩渺的远方。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登上山巅。你就会领略到险峰的无限风光,那一座座远处的群山谦恭起来,向你仰首作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站在山巅,此时的你标志着一个新的高度。这个高度是你自己的高度,你就会挣脱身心的束缚,站在身心之外回望天下,崇高与渺小,深远与细微,都无比清晰。世界就装在你的心中,世界即你,你即世界,你可以在自己的高度随意瞭望世界。

        
    攀行在云龙山上,张鸿雁会想起《放鹤亭记》中赞美云龙山的句子: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诗人笔下的云龙山,一切都充满了诗意。张鸿雁是一位现代诗人,他的思绪似乎更敏感,心情也随风飘逸起来。张鸿雁站在山顶远望,仿佛看到雄鹰的翅膀切割着云朵,那声音让人激动。

        
    研究生时期,攀登云龙山,其实张鸿雁还有一个重大的人生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徐荣街教授不仅是张鸿雁知识的导师,而且还是人生的导师。徐老师心胸开阔性格笃厚。也可以说有中庸之风度。这些无疑给一直崇尚英雄主义与狂热激越的张鸿雁以极大的纠正与启示。比如:作为一个评论家应该是理性的包容的涵纳各种诗歌流派,并对他们作出中肯客观的评价,而不能象诗人偏执于一种流派,这与张鸿雁偏好现代派与朦胧诗具有极大的冲突。同时,与大学时期崇尚许文强、拿破仑等英雄的相比,这个时期,张鸿雁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开始以更广阔的心胸、更高的视觉接纳关注各类群体。在英雄气质之外,又增加了超脱的飘逸。张鸿雁2000年,到山东曲阜孔庙游览后,感慨万千,伫立在大中殿前,久久思索,孔子无疑是中庸的集大成者,如果一个人真能做到中庸又是如何之境界。

        
    而研究卞之琳的诗,也是张鸿雁更多的接触到了佛、道思想。卞之琳最著名的诗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的老庄相对论的思想弥漫,张鸿雁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卞之琳传论》以及论文《卞之琳诗的深层内蕴》中都详细的论述了卞之琳诗中的老庄思想以及佛教思想。而云龙山上的苏轼留下的石床以及放鹤厅记所表现出的人生的超脱与达观都给张鸿雁以很大的启示。

        
    当然,崇尚英雄的情结一直贯穿张鸿雁一生,这时更增加了中庸的之厚度、之宽阔、之高度以及老庄哲学的超脱。英雄与中庸与超脱就矛盾而又和谐的凝聚在张鸿雁的人生之路上,在进取时会奋勇拼杀,在遇到挫折时也可闲庭信步。正如苏东坡的名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这一切与从小就耳濡目染的以及大学时代在张良庙的英雄神仙之境界的体悟与更是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越来越强大的思潮了。并最终达到与张良这位英雄神仙大师的心灵对话与精神穿越。

        
    三、悠闲生活的烦恼

        
    张鸿雁读完了三年研究生,因为成绩优秀,被徐师大留校任教,这对于一个背景是贫困地区的农家子弟来说,是最好的出路了。从贫困的家庭,一下子跨入小康生活,随着资历的积累和自己的努力,还可以从讲师逐步升为副教授、教授。生活似乎给张鸿雁铺设了一条鲜花开放的道路。

        
    张鸿雁就此走上大学讲台,开始了教书生涯。大学教学和中学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中学教学是封闭、禁锢的,大学教学是开放、自由的。在中学,老师要安排学生学什么,要求学生做什么,在大学,由于是自主教学,老师和学生除了在讲台上有交流外,其它时间基本上就没有接触。每天张鸿雁只要上两节课,其它时间完全是由自己支配。相对于中学,尤其是有着中学教学经历的张鸿雁来说,大学教学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悠闲的生活。

        
    冬天,晨光落在院中的雪地上,重檐下晶透的冰凌蕴染出点点莹亮,沿着深长无人的过道,一路穿过宿舍楼、教学楼,来到银妆素裹的操场,此时天色尚早,万籁俱静的校园中,脚步踩雪的声音荡在四周,泛了开去。清晨独自出来散步,己经成为张鸿雁的癖好,他喜欢在极静的环境下思考。

        
    北方的冬天很冷,但张鸿雁喜欢冷的感觉,冰凉的空气袭击着脸庞,钻入口鼻,将一种平静和冷酷的思维传入身体的每一根神经,让张鸿雁把脚步停下来,看着冷酷在自己的身体里不停而无止境地延伸。

        
    傍晚时分的悠闲散步,除了是爬云龙山、逛彭园、淮塔就是通常是学校附近的一家小书屋。夜色被灯光映得很繁华,好似一个喧嚣的世界,四周却是平静的,路上不时有来来往往的熟悉与陌生的人。张鸿雁到了小书屋,会翻一下时尚杂志,偶尔看到心动的书也会买上一二本。小书屋的生意很好,小老板也赚了不少钱。一来二去,热情大方的老板和张鸿雁成了朋友。

        
    悠闲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剂慢性毒药。世界上最悠闲的国家莫过于希腊。希腊人拥有着淡定的悠闲时光,曾经对大海、对生命、对哲学的思考已经化了一段一段的闲暇时光,奥林匹亚的废墟里掩盖着希腊曾经的荣耀。然而,现今的希腊深陷债务危机泥潭,希腊文明也已经成了过眼烟云,只剩下断垣残壁,连怀旧都只能走进历史中寻觅。希腊现在的困境,是许多发达国家悠闲生活难以维持的开始。

        
    就在日复一日单调的教学,悠闲的散步、思考中,张鸿雁感到了一丝寂寞。

        
    在大学里,一个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是通过课时数进行考核的,至于在这些课时数里完成的教学效果如何则很少有人关注。有不少教师是因为学校对其有教学工作量要求才勉强走上讲台的,他们教学工作的重心,不是如何革新教学方法,而是考虑如何用最少的精力完成教学工作量,其它精力用在了教学之外。这也很难完全怪这些教师,在学校里,一个人想要发展,那是要讲究论资排辈的,熬不到那个份上,你就迈不出一步。学校要求教师们去承接课题,可是,一无背景二无资历的年轻教师,要承接到大课题谈何容易,那些看不上眼的小课题属于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一年、二年,张鸿雁感觉是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后劲不足,渐渐的劲儿都不想使了,只想放弃了自己,让自己无所事事,颓废麻木下去。整个人木然了,见到花开花落不再溅泪,不再提心动神,以至于失去了生命的方向,仿佛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哪边去,剩下的只有浮躁和空虚。此时的张鸿雁就象落水遇难者在生活海洋里漫无目标的折腾,他们迫切需要某种力量来拯救无所皈依的灵魂。

        
    春节期间,学校放假,张鸿雁回到了微山湖畔的老家,父亲的笑声多了,母亲额头上的皱纹似乎也少了,乡亲们都赞叹他们养了一个有出息的儿子,他们有了自豪的本钱。然而,在临近新年的好长一段时间里,张鸿雁食欲大减,胃口全无,嘴上道着新年祝福,心里却乱如麻。

        
    张鸿雁感觉,自己就象在一个空洞漆黑的青丝茧中的蚕蛹,在这个蛹中,自己努力地思索、成长,没有一刻停止过。但是,越是拼命思索,青丝就越来越多,蚕茧也就越来越大,自己也被越裹越紧。最后,将轻轻地闭上眼睛沉睡过去,梦里,是一片漆黑,想为自己寻出一条路来,却总是找不到方向。蚕最终是要化成蛾的,如果太留恋于我的青丝茧,永不破茧而出,最终将会困在自己编织的茧里。

        
    一向喜欢大风大浪中搏击的张鸿雁在苦苦思索:路到底在那里?人生的坐标到底在那里?

        
    张鸿雁在大学悠闲并烦恼着的时候,中国社会却在发生着巨变。在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的基础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中国开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而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上涌动着各种思潮,人心躁动,风云变幻,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国企人员下海经商成为热潮。在那个年代,中国似乎只有大学还维持着相对的平静,其实,这种相对的平静下面还是有着暗潮在涌动。

        
    在这样悠闲的日子里,张鸿雁连写诗的激情也没有了,自认为这样也可以把日子过下去。有一天,张鸿雁收到一封诗友的来信,信中说,他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张鸿雁的《淮阴侯》,诗中勃发着热血男儿的骄傲与飘逸,征战英雄的悲歌与壮烈。淮阴侯韩信从忍胯下之辱到登台拜帅;暗度陈仓、拥兵百万、指点江山这一悲壮的人生,被这首诗传神凝练地演绎出来了。诗友觉得,具有英雄情怀的诗人才能写出这样豪情干云的诗,这是一位英雄写给另一位英雄的赞歌。诗友在信中表示,希望能读到更多这样的诗。最后,诗友还抄录了张鸿雁的这首《淮阴侯》:

        
    剑起剑落

        
    伏尸百万

        
    酒杯浮荡着一轮火热的日

        
    与蓝蓝的冷月

        
    男人的潇洒与昂扬

        
    怨恨与悲壮

        
    在你剑尖上高歌——

        
    接到此信,张鸿雁看见仍然有人喜欢他的诗,而他自己却没有了一点快乐,感觉那不是自己写的,是另一个人写的,那个人不是自己,自己没有了激动。张鸿雁感到很诧异,自己是怎么啦?难道自己的心灵已经在时光中荒芜了吗?张鸿雁感到了一丝恐惧,张鸿雁性格中的英雄情结使他不甘于平庸,然而,现实生活却将诗情画意、英雄情结,都统统放在了一边。在张鸿雁的一生中,这段日子是最悠闲的日子,也是最苍白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还将继续下去吗?张鸿雁有点不寒而栗。

        

        
    四、九里山古战场的飘荡

        
    徐州是西汉的发祥地,是楚汉争霸这场历史大剧的重要舞台。横亘于徐州西北郊的九里山,则是楚汉群英的终极PK场。

        
    也是张良和韩信连手演义的千古绝唱。这里把韩信的军事才能和张良的谋略演义得淋漓尽至。

        
    在九里山,既不见奇松、怪石、云海,更难觅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景色。但是,九里山的每片山石都深深打上了古战场的烙印,九里山的每一条道路都是历史的纹路。

        
    张鸿雁正处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是将男人的潇洒与昂扬,怨恨与悲壮高歌在剑尖上,还是在悠闲中沉沦?张鸿雁在思考人生的走向。为了寻找答案,张鸿雁来到了九里山古战场。人生的重要关口往往就是那么几步,这几步的迈出却关系到人的一生走向。

        
    面对古战场,张鸿雁不禁想起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李华开篇写道: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长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伤心哉!秦欤?汉欤?将近代欤?

        
    这篇雄文不仅描述了九里山的马场阔野、山势险峻,而且也记叙了楚汉时期刘邦项羽两军对垒,九里山前摆战场,挥戈血刃、铁骑厮杀、飞箭如梭的战争惨景。张鸿雁站在最西面的苏山头上驻足远望:九里山好似一只长长的蜈蚣,中间的米山和水山就如蜈蚣伸出的两根粗粗的螯爪,这两只螯爪像挺立前沿的碉堡,像探索器,像前沿哨所。而张鸿雁所站的苏山头似乎战略地位更重要,它的西、北两面是不大的开阔地,既可以成为进攻方的突破口,也可以成为聚歼来犯之敌的最佳战场,可谓险中之险。

        
    观望古战场的地理形势,张鸿雁禁不住血脉贲张,他仿佛看到了二千二百多年前的那场血战——

        
    公元前20210月,刘邦在以九里山为轴心的100余里为半径的地幅内,展开了与项羽决战的战略布势,令韩信部在微山湖至九里山一带设伏,为北区战场。西区战场的布署是中路军刘邦、张良亲率主力沿荥阳、开封、睢阳至芒砀山,左路军由梁王彭越沿曹州、成武至砀山北,右路军由英布、刘贾与降汉楚将周殷合为一军沿寿县、蒙城至淮北。如果项羽主力西进,则形成钳形合围之势,分割包抄,各个击破;如果项羽主力北进,则在九里山战场进行围歼,一旦取胜则乘势攻取彭城。

        
    北区战场的韩信在九里山排兵布阵,安下各路伏兵,又命令樊哙在九里山山顶磨动大旗指挥战斗,项羽的兵马到哪个方向,大旗就指向哪里。因旗大杆粗,无人扛起,只得插在一个深1.7米、长3米、宽1.3米的石洞里,前后左右磨动旗杆,所以,现在山顶还有一块巨石叫磨旗石。

        
    决战的时刻来到了。这日清晨,联军营中响起一阵咚咚的鼓声,随即,韩信带领中军冲出大营,各路人马依布置紧随其后,杀气腾腾,尘埃蔽天。楚军也做好了战斗准备,十多万人马在西楚霸王的带领下,不失其劲旅风范。项羽手执蛇标枪,策动乌骓马,大声呼喊着,勇猛的向前迎去。他越杀越猛,锐不可当。韩信的中军在项羽的凶猛攻击下渐渐难以抵挡,为了实现整个战略部署,韩信不再恋战,迅速收拢中军,向九里山的腹地退却。

        
    项羽见韩信败退,欣然自喜,挥军追击,谁知,在韩信的中军败退时,左右二军已按计划进入战斗位置,待项羽深入到伏击地点,两军突然从左右两侧杀来,形成对项羽的夹击之势。这一招是项羽始料未及的,他不得不停止了追击韩信,转来迎战左右二军。韩信的中军得知楚军受阻,则回军杀来,三军对楚军形成半包围之势,楚军陷入了三面作战极为不利的境地。

        
    九里山下,一场大仗杀的天昏地暗。尽管项羽是力拔山、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但也抵挡不住韩信大军的三面夹击,不得不丢盔卸甲,败退而走。

        
    韩信军取得九里山大捷、进占彭城。项羽兵败徐州九里山白云洞,被迫率十

        
    万楚军向垓下后撤。十二月,刘邦五路大军于垓下基本完成了对十万楚军的合围,随即向困守垓下的十万楚军发起进攻,展开决战!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

        
    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项羽被围垓下,一场大仗,只剩八千子弟兵,但个个能征惯战,又有着盖世

        
    英雄霸王项羽统帅,一时汉军难以速战速决。这时,张良出奇谋,以一管长箫吹奏楚曲,又令汉军学楚声,随处歌之。一曲悲歌,如怨如诉,透入愁怀,离散英雄之心,消磨豪杰之气。吹得楚营中人人涕泣,个个心酸。像有人托着他们的魂似的要往家里跑,晚一刻钟都不行。有的甚至是雷厉风行:听到这萧声、歌声,马上丢下武器,往家里跑去了。几个人一走,马上就有一批跟着,不一时,八千子弟兵已十散八九。

        
    在四面楚歌的包围中,楚军士兵大都逃离了,只剩二十八骑相随。英雄一世的霸王项羽最后不得不自刎于乌江,留下了千古之恨。至此,楚汉战争结束,刘邦遂统一全国,建立西汉王朝。

        
    毛泽东在19521029视察徐州时,谈及九里山古战场,作了点评妙论,他说韩信在九里山下起兵,十面埋伏,给项羽致命一击。

        
    张鸿雁站在山顶,迎着猎猎山风,闭上了眼睛,感受着二千多年前九里山下的这场大战。各路英雄如走马灯似的在他的脑海里不断闪现,他们成是英雄,败也是英雄,都是轰轰烈烈一生,没有虚度宝贵的年华。自己目前是一位年轻的大学教师,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个只可羡慕难以企及的位置,不仅风光体面,而且前程远大。的确,在现在的位置上,只要熬上十几、二十年,可以成为副教授、教授,可以著书立说,可以桃李满天下。但是,社会给人安排的位置未必适合此人,如果这个人的性格与社会给他安排的位置产生冲突,则是一个命运的悲剧。自己是一个充满激情、充满幻想,有着英雄情结的人,喜欢天马行空,不受约束。虽然教师这个职业是非常崇高的职业,但这样的职业并不适合自己的性格。如果在目前这种悠闲的日子里沉沦下去,无疑是在消磨自己的激情,浪费自己的青春。张鸿雁决心要跳出这个悠闲生活,开拓一片适合自己的天地。

        
    如何开拓?方向在哪里?张鸿雁的思绪不断的走向纵深。目前,自己可以算作体制中的人,学校已经给自己安排好了既定的格局,要跳出体制,只有舍弃一切,走向社会。而走向社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做好周密的筹划,选择正确的方向。就好像九里山前的这场大战,如果韩信、张良没有事先运筹帷幄,排兵布阵,制定正确的战略部署,就不可能有决战的胜利,而项羽虽然是天下英雄,没有周密的筹划,没有正确的战略,最终还是无奈地走向了失败。

        
    走向社会,按照时髦说法就是下海,应该选择什么方向呢?张鸿雁把目光投向了乡镇企业。当时,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正迎来第二次高潮,对人才的渴求比较强烈,用人的环境比较宽松,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张鸿雁感觉到,这里,正是自己大展身手的地方。

        
    想到这里,张鸿雁不禁心情激荡,豪气又充盈在他的胸襟,站在九里山的最高处,面对风起云涌的天下,张鸿雁在心里高喊了一声:我来了!

     

  • 第一节、第三章 路慢慢而修远   [ 返回主目录 ]   最后一节、第三章 路慢慢而修远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杂志约稿
   

人人文学

运河杂志

人民文学

新诗百年

中国网络作协

大悟山

新书推荐

中国诗人

中华女子

文学评论
友情链接: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
中国人人网艺术频道   人人论坛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微信:18001145010   QQ 1009068986 创作群195592079(已满) 中国网络作家联盟群136849320 ;
  • 版权所有:  『 网络作家网』 网络支持: 中网协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