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天津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出版社的数十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接受和影响、哲学观念、宗教思想、文学贡献、历史意义等进行了探讨。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接受和影响方面,北京大学教授彭克巽认为,19世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主要在欧洲;20世纪,其影响遍及世界文化界;进入21世纪,东西方学术界代表都表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写出了当今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周启超做了题为《国外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近况》的报告,解释了俄罗斯及国际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会的研究历史及现状。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林精华强调指出,20世纪欧洲学者以文学理论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从学理上证实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具有应付全球化的能力和现代性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哲学观念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百春从哲学的永恒性着手,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永恒的现象,俄罗斯理念和人的个性为后来俄罗斯文学,特别是俄罗斯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京大学教授徐凤林则指出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是通过社会、道德层面的直接关怀来实现终极人文理想,而俄罗斯文化是以表现过程体现人的终极理想。社科院研究员马寅卯则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当于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跨学科研究的汇聚点。
在宗教思想上,许多学者也发表了富有见地的观点。清华大学教授黄裕生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不能忽视其基督教背景。南开大学教授王志耕认为,人的天然视力面对人类当下具体的历史困境,而第二视力面对人的生死及存在本质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用第二视力看待世界,将东正教信仰视为拯救世界的力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张变革谈到,上帝存在与人的奥秘构成陀氏思考的核心两极,其纽带是基督教信仰。
文学思想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建华在发言中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来自他的文学作品,所以在研究他的哲学思想时不能脱离他的文学文本。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主任夏忠宪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俄罗斯文化民族性及人的奥秘的关注是个永恒的话题,还有很多阐释的空间。社科院外文所副所长吴晓都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活跃在俄罗斯社会各层面上的思想的描写,阐释了他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理想主义和对话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建华谈到,从历史角度进行研究将帮助读者理解19世纪俄罗斯社会变迁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余中先和吴正仪就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法国和意大利的影响作了阐释。余中先介绍了他翻译纪德《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话》的感受。他认为,俄罗斯文学在19世纪中下期打败了法国人在文学上的优越感,这与纪德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肯定是分不开的。吴正仪阐述了20世纪的意大利作家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的概况,认为诸如唯美派作家邓南遮及其笔下的颓废和超人主题、莫拉维亚反映资产阶级没落精神生活的作品、剧作家皮兰·德娄对人性及人个性分裂、意识流作家伊塔洛·斯韦沃小说中对人复杂矛盾心理的描写等,无不打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