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尔·约翰逊博士(Dr. Carol Johnson ):第一次看到《布鲁克林一棵树》时,我在曼哈顿做着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我的公寓在布鲁克林,我天天坐地铁来回两地,上下班花很长时间。离我家附近那个地铁口,有一个小图书馆。有一天,我在这里发现了这本书。小说的主人公弗朗西·诺兰,也曾在布鲁克林和曼哈顿之间乘地铁来回,她也穷,也一样泡图书馆,提升自己的思想。
南桥: 您提到这本小说描述的不是“已经如何”(what was), 而是“本应如何”(what it should be),可否略作解释?
约翰逊:人们常问起贝蒂·史密斯小说的真实性问题,她总是回答说,这本书“不是对过去原封不动照搬, 而是按它应有的模样来写。”我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后来一个高中学生写信给我说看到了词典里“真实”(true)的定义,词典上对“真实”的定义为“本应如此”(such as it should be) 。史密斯不能告诉访谈者说此书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因为书出版后,就已经有亲属起诉她。史密斯做事很现实,她找到了一种拐弯抹角的方法,间接在说此书改编自真人真事。她可能查了字典,看到了“真实”的释义了,于是便用这些字眼来代替“真实”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