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报名
加入收藏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网 络 连 接 世 界
|
首 页
|
文学在线
|
小说分类
|
散文分类
|
诗歌分类
|
杂文分类
|
长篇文集
|
短篇小说
|
随笔游记
|
电子杂志
|
文学专题
|
当代文学
|
现代文学
|
个人文集
|
论 坛
|
网络文学
|
女性文学
|
校园文学
|
诗词韵律
|
古典文学
|
外国文学
|
歌词创作
|
影视创作
|
国学精华
|
精品佳作
|
理论研究
|
视频教学
|
作家书库
会员管理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主编邮箱
文章搜索
---作者---
---标题---
作家排行榜
带雨的云
558
篇
王风
372
篇
作协推荐
307
篇
运河散人
263
篇
零度
261
篇
古月重升
210
篇
郑永涛
173
篇
张天珍
169
篇
轻舞飞扬
154
篇
孙新坤
154
篇
小说分类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散文分类
楼梯寄情
她说什么了
吴稚晖何许人也
《爱,能勿劳乎?忠,...
枫叶的招摇
自在杨花
“地坛”的魅力
田间小路
人散茶已凉
发自病榻的心语
诗歌分类
浅伤
溱沁
孤煞
梦魇
奈何
道
淡然
天道
超脱
英雄决
当前位置:
首页
国学精华
>>
神州记事
>>
青年毛泽东在北大
·添加到收藏夹
·给作者留言
·
查看作者资料
·
浏览作者文集
分享到:
更多
青年毛泽东在北大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东发 日期:2011/7/22 阅读:
2040
次 【
大
中
小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早期曾于1918年和1920年两次来过北京,都与北京大学发生密切关系。他住过几个地方。在这里介绍的,就是他青年时代第一次来北京时住过的地方——东城区鼓楼后豆腐池胡同15号。其实,这个不大的普通两进四合院称为“杨昌济故居”也许更为合适。
师徒情深
杨昌济又名杨怀中,湖南长沙板仓人,在日本留学时改名怀中,意为虽身处异邦,仍怀念中国。1914年,杨昌济在湖南第一师范担任教员教授伦理学课程时,认识了刚因第四师范合并而转编过来的学生毛泽东。
“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杨昌济在日记里这样记述对毛泽东的最初印象。数年后,他在写给章士钊的推荐信中写道,“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这里的“二子”,便是蔡和森与毛泽东。
而对毛泽东来说,杨昌济是他最敬服的老师之一,其教授的伦理学也是他最喜欢的课程,他甚至把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全部抄录下来。毛泽东与杨昌济建立了极为深厚的师生情谊,课余时经常去杨老师家里讨论问题,在那里,他认识了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
初来乍到
1918年6月,杨昌济被聘为北大哲学系教授,携家眷自湖南迁至北京,住进豆腐池胡同一个不大的四合院。当时此院为豆腐池9号,门上有“板仓杨寓”的铜制门牌。
那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法国到中国招募华工,北大校长蔡元培等人借机筹建了华法教育会,组织中国学生开展赴法勤工俭学活动,杨昌济及时把这个消息传回湖南。毛泽东等人刚从第一师范毕业,认为这正好是继续求学的理想途径,便积极发动刚成立不久的新民学会会员参加。
8月19日,有人叩响了小院大门,杨昌济惊喜地发现,客人居然是他的高足毛泽东!那是毛泽东生平第一次到北方,也是第一次来到久已向往的北京。他与蔡和森一起住在杨昌济家前院南房靠院门的房间里。由于当时来北京的新民学会会员居住得较为分散,联络不太方便,毛泽东等人在景山东街三眼井租了3间屋子,从杨昌济家里搬了出去。
关于在北京的生活,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里有毛泽东的叙述,读来很有意思。“那年夏天,我决定到北平去,那时叫北京。当时湖南有许多学生打算用‘勤工俭学’的办法到法国去留学。法国在世界大战中曾经用这种办法招募中国青年为它工作。这些学生打算出国前先去北京学习法文。”
“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多,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北京对我来说开销太大。我是向朋友们借了钱来首都的,来了以后,非马上就找工作不可。我从前在师范学校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这时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我请他帮助我找工作,他把我介绍给北大图书馆主任。他就是李大钊,后来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创始人,被张作霖杀害。李大钊给了我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工资不低,每月有八块钱。”
韬光养晦
尽管那时的毛泽东年轻英俊,已经是新民学会的领导人之一,在湖南小有名气,但在北大这块精英聚集之地,还只是一个来自外地的普通青年,默默无闻。
他以一种略带自嘲的语气回忆这段经历:“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毛泽东并没有灰心,他参加了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利用在北大旁听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对于当时在新闻学会讲课的著名报人邵飘萍,他十分敬佩,曾经多次上门求教。可以说,在北大学习的这段时间,使毛泽东得以更广泛地接触新事物、接受新思想,这对于奠定他本人的思想基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他爱上了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
革命伴侣
杨开慧比毛泽东小8岁,他们初次相识时,她还是个14岁的小女孩,但这时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在北京,他们有了更多接触机会,渐渐萌生了爱情。杨开慧后来曾说道:“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是完全看见了我的心。”毛泽东也真诚地爱上了杨开慧,曾经写过一首《虞美人·枕上》抒发恋情,其中有句:“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那充满柔情蜜意的诗句,与他后来戎马生涯中所作的壮阔绚丽的诗篇形成强烈对比。
两年后,他们在长沙结婚了。再过了10年,杨开慧在长沙被反动军阀杀害。多年后,毛泽东对他的第一位爱人仍充满深深怀念,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在斯诺的《西行漫记》里,毛泽东不只一次怀着敬重的心情谈到杨昌济:“他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的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作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在我的青年时代杨昌济对我有很深的影响,后来在北京成了我的一位知心朋友。”
1920年初,毛泽东第二次来北京时,杨昌济不幸病逝。毛泽东满怀悲痛地与杨开慧兄妹在法源寺为恩师守灵,并发起募捐,安排后事。
如今,豆腐池胡同还保持着以前的模样,杨昌济旧宅院门西侧墙上镶嵌的石匾上写着“毛主席故居”字样。前院有一棵枣树,据说是杨昌济亲手种的,每年都要结很多枣子。20世纪60年代,院子的主人还特地把摘下来的枣子送进中南海,让毛主席尝一尝。(出处:2011年07月05号《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
查看本文的评论
姓名
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 换张图试试
发表
取消
相关文章
情痴情种情圣李隆基
2281 次
2011/9/19
华夏江河(2)
2656 次
2008/6/1
一生写诗4.3万多首
2242 次
2012/1/24
千古之谜:屈原为什么要选择“鬼节”投江?
2200 次
2008/6/11
张永奇 也说岳正
3815 次
2012/5/22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