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文物追缴记
周 良
去岁之末,朔风凛凛,寒气逼人。然而,对于驱车前往漷县镇边村某家缴没非法收购、走私待运文物的我们一行人来说,却丝毫没有冷意。此次依法执行任务的人员有:北京市文物局执法大队、通州区文委、公安通州分局派出所、工商通州分局检察科、区文物管理所等部门领导。
走私文物窝藏该村是由举报得知。一外地青年在丰台区某港商所办仿古家具厂打工,老板拖欠工资,几经交涉无效,该青年一气之下到市文物局揭发检举了该老板走私文物行为,于是才有此次行动。几辆卧车猛然停在这家门口,犬声狂吠,一位五十几岁的妇女连声询问我们为何而来,意在责怪我们私闯民宅。她查验市文物局执法大队、工商分局检查科人员证件,但对公安分局干警却比较客气,因为她早瞄上了他们的帽徽和臂章。她对检查的事一问三不知,然而从里屋走出她的儿子却说:“不就几箱破石头吗!”案情由此露出破绽。
这是一所南临街道,砖垛大门可进出汽车的独院。正房约6间,外屋有后门;东厢房3间,西厢有一间敞棚。开始我们有些担心,怕是假情报,因在1985年,我陪同公安局治安科追查一起倒卖金条银元案,日夜奔波一周时间,花了5000元钱,最后抓住“案犯”所缴的“银元”却原来是掷地即碎的假货。此次行动每个人都以警觉的目光扫视每个角落。忽然,通过正房稍间紧锁的玻璃门发现近门口堆放的笸箩、簸箕、粮袋等杂物后面,横七竖八摆放着数只大小高矮不一的木板箱子。
公安干警令那位哭丧着脸的妇女打开门锁,全家搬出杂物,随即打开箱子。那家小伙子又说话了:“不用开屋里的箱子,外面还有两箱子!”说完,到西厢敞棚南墙将破棉毯拽下,露出两只叠放的宽扁大木箱,又找来铁斧,将上面那只箱子侧板砸开,于是露出汉白玉浮雕缠枝宝相花的八角座来。下面箱子里仍装八角石座,甚为硕大精美,全都上等级。这时我们紧张的心情才平静下来。在当场再次讲明文物法之后,雇来5辆卡车,于当夜2时,将其运到区博物馆院内存放。新年次日,市文物局请两位市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对收缴的文物鉴定。隔周,再增请两位鉴定专家,做进一步鉴定,确定此批79件文物来自北京、华北及南方不同地区,有出土文物,也有不可移动的传世文物,其中20件为国家三级文物。鉴定专家们说,这是解放以来文物部门截获的最大批量的走私文物。
精美的经幢构件
此次截获文物有4件木质者,16件釉陶,15件砖雕,其余为石刻文物。石刻文物有8件是经幢构件,中有两件为一座经幢构件。据初步鉴定,经幢构件多制作于金、元时代,概为国家三级文物,属不可移动文物,产权为国家,禁止买卖。
经幢是石经幢一种,石经是将儒、释、道各教经文镌刻于石上故名。最早石经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创刻、光和六年(183)竣工的儒家“熹平石经”,刻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7种共200910字,64块经板双面刻。而佛教石经则始刻于北魏孝明帝熹平二年(517),有僧人法润等镌《不增不减经颂》。沿至北齐以后,兴盛起来,隋唐朝登峰造极。经幢则是佛教刻经的一种形式,创行于唐代永淳二年(683)。当年婆罗门(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传入中国,其“尊胜”者,乃指佛也,“陀罗尼”者乃梵语法也;“佛顶”者乃敬知佛法高妙,至胜至尊也。
“幢”是我国古代用作仪仗的一种旗帜,将佛号或者经文书写在这种旗帜上,即经幢。据说“其影映身”或风将幢上尘土“落在身上,被众诸生所有罪业应悉不受”。因此,唐时造经幢遍及时十三道(唐时行政区划,比今省域大),许多文武官员,乡绅黎庶,争先建置。
石质经幢形制多为八角直柱,也有四角、六角、十角者,俗称“八楞碑”、“六楞碑”等。其整体似塔,由盖(顶)、身和座三部分,上下卯榫叠置而成。顶亦有角随身,多浮雕纹饰,也刻有题额(经名)。身呈直柱,各面纵刻文字,有首题(经名或题记),题记多汉字,经文多梵文,还有梵文及音译汉字兼对应刻者,极罕见,而通州区商业界施工,于明州城基处出土的金代西道院经幢身即为梵汉文相应镌者,甚为珍贵。也有幢身浮雕佛造像,如潞城镇贾前疃村东南角废弃石碾盘下砌用的金代汉白玉幢身,一面雕龛,龛中雕佛像一尊。还有的浮雕动物纹饰,此次截获的就有此类。幢座亦随身设角,平顶中间凿榫眼,肩部浮雕莲瓣。通州区城乡现存此种幢座不少,最早者为潞城镇大甘棠村委会院内保存的唐代甘泉寺经幢座,豪放壮美,堪称精妙之品。“揭高幢兮表天宫,嶷独出兮凌星虹”唐李白诗句虽然描写的是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的高峻华丽,但用在北京地区汉魏时期所建的甘泉寺内的石幢之美也不为过。
此次缴没者有一件金代某寺经幢,八角状。为汉白玉制,二层台式,通高13.5厘米。下八角高9.5、径46、每边长18厘米,浮雕仿木勾栏、望柱(角处直柱高出扶手者)、寻仗扶手(护栏顶板手扶者)、腰枋(腰部横版)、栏板(扶手与腰枋之间嵌板)、蜀柱(两块栏板之间短柱,也称侏儒柱,以古代蜀人矮小故名,清代用在房屋木架上者称瓜柱)等结构比例恰当,雕琢规整,上层栏板又浮雕卷草纹,纹饰俯仰呼应,望之悦目。其上八角径36、边长14厘米,顶面中心凿透孔,孔径7.5厘米,乃连接身、顶构件的榫眼;每面雕有补间铺作与转角铺作(清代称平身科、角科)斜向斗拱,是金代斗拱的典型特征,生动活泼,很有灵气。
还有一件金代八角状经幢座,北方普通白石所制,高22、径45、边长17、榫眼径9厘米,角浮雕兽头,立面雕六瓣桃花,花间以垂幔相连,古朴简洁,颇具北国粗放之风。
另外6件经幢构件乃来自不同地方的5座寺庵遗物,全为元代之作,都有品位。
其一为六角形幢身和座,汉白玉制。身高66、直径19.5、榫高7、经13.5厘米。因为舍不得砸破完好整洁的七合板包装箱,此幢身只露出盖部位形象,余部分情况不明。所见的三立面高浮雕3头雄师,在山石间戏耍一绣球,均呈奔跑状,有昂首向上者,有垂头下驰者,有回眸跳跃者;球位于三狮之间,似在空中传动,鬣飘足舞,十分生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兽部·狮》中言:“狮子出西域诸国,状如虎而小,黄色,亦如金色猱狗,而头大尾长,亦有青色者。铜头铁额,钩爪锯牙,弥耳昂鼻,目光如电,声吼如雷。《南齐书》王敬则梦骑五色狮子。”他把狮子的威猛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正因如此,狮子成了佛教的常用饰物,以寓佛法力无边。该经幢座却为四角,高18、长43、宽38.5厘米,圆肩高9.5厘米,浮雕3层覆莲瓣,上下错置,瓣尖高卷肥厚,细腻中颇显粗犷。顶面正中凿半眼,深7厘米,正与幢身榫头尺寸相合。二构件堪称精品。
其二为六角二层台式幢座,普通白石制,全高44.5、下高17、圆肩高3、上高23.5厘米。下层六面浮雕折枝花和天马,隔面相置,花在盛开,马在飞驰。肩部线刻覆莲瓣,线条流畅而行刀稳健。上层六角之处各雕金刚力士像,各具情态。天马也是佛教器物或建筑构件的主题纹饰之一,是由婆罗门教马祭活动转化而来。国王在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时,要有四名祭官参加,每祭官须配备三名助手,选定一匹马作为牺牲品,并将此马洗刷干净,洗马时让一个贱民在旁边装魔作鬼,将一只四眼狗(眼上有斑毛如眼)杀死,投入洗马足的水里,并且口念咒语:谁要危害此马,就要受到教神惩罚。然后,将此马放往东方,由人跟随,使它任意游荡一年,期满后将它捆在祭柱上。待国王第一皇后来到时,祭官作法诵咒祭祀,并且杀死此马放火烧之,同时杀死一只野羊作为马见天神的先导。该教认为这种马祭可使国王成为王中之王。马被杀焚烧后,其灵魂化作天马随野羊灵魂去见天神。佛教器物或建筑构件上饰此文饰,表示建造或制作者让天马传讯天神,祈求保护安康。
其三为艾叶青石雕制的八角经幢座,高16.5、径40.5厘米,扁柱平顶,心凿榫眼。各立面高浮雕一位乐舞人,歌唱者、乐舞者、奏乐者俱备,高髻纤腰,婀娜多姿。乐舞人也是佛教主要纹饰之一,是由佛教三界中欲界六重天的第五重天––––乐变化引义而来,佛教说居住在此重天中的人们,可持各种乐器随心所欲地娱乐。可以想见施舍建此经幢的人,有可能是缙绅官宦人家,妻妾成群,花天酒地,又懂得一些佛经,欲建此经幢求得佛祖保佑它永远在此界天中生活。古代的东西文化内涵深厚,一组经幢纹饰就可使观者流连忘返,浮想联翩,不像现在某些设计者、绘画者粗写滥画,没有艺术性,无美感,更无文化内涵。
其四为汉白玉制的八角经幢座,高20、径64、榫眼深7厘米。此八角与上述八角者不同,是大小面(边)相同的八角形,成为大八角,大边长30、小边长20厘米。圆肩部位浮雕一环覆莲瓣,潇洒大气有气魄。此经幢与众不同,座为大八角,而幢身却变为四角柱体,何以见得?从座之顶面有浅浮雕四方平面,可以推见,其边长26厘米,四方平顶中心凿半眼,表明幢身为四方直柱体。又四方平面外雕出4联弧楞线,组成四瓣花形,甚为壮观。有鉴定家说此座非为经幢座,理由是座为八角,如果幢身也是八角,则将该座顶面的纹饰盖住了,因此不是经幢座。此言差矣。此经幢座是八角,而幢身变为四角,形式,在定中有变,不千篇一律,古人都能做到此点,而我们今人却如此认识僵也,总喜欢用一种定势去套认同类事物,就和有些专家学者在1992年8月用清朝碑制去否定不是碑的“曹雪芹墓葬刻石”一样,不能实事求是地根据具体情况去做研究,而是简单地生搬硬套,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方法,实在是形而上学,阻碍学术的发展和提高。
其五乃汉白玉八角幢座,高11.5、径47、边长20厘米。各立面均浮雕折枝菊,线刻花蕊与叶脉,形态纷呈。顶平,亦八角,径29、边长12、榫径7.5厘米。圆肩处环雕缠枝花卉,有菊、牡丹、荷、石榴,寓意为长寿、富贵、怜爱与繁衍。莲花是佛教寺院中处处可见的纹饰,如佛像坐的是莲座,唐代中国佛经四大译师之一、佛教密宗创始人之一的不空金刚(师子国人,即今斯里兰卡人)在《不空罗索神变真言经大奋奴玉品》言:“内院当中画大金轮,当轮心上宝莲花座上,释迦牟尼如来作说法相,面西而坐。”为何要坐莲座?唐代高僧道世在《诸经要集·三宝敬佛》中载:“十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所以莲座也称莲台。归根结蒂,莲座、莲台均源于我国后秦(384––417年)高僧、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的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人鸠摩罗什的译经。弘始三年(401年),后秦王姚兴派人将鸠摩罗什迎到首都长安,请入住西明阁及逍遥园内,以国师之礼相待,并给其配备10名使女,其不受,便逼命受之,故其不住僧舍,别住官舍。按佛经教义,其不该接受皇帝所赐使女,但姚兴不得已受制,其很不好意思,便常常在众人前自言自语:“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看来,其未曾与使女同床共梦。从弘始三年至十一年8年内,其共译出佛经74部294卷,所议经都融会贯通而不偏执,众心惬服,莫不钦赞。其所译《妙法莲花经》也简称《法华经》,此所言“妙法”意为所说妙法微妙无上;《莲花经》喻经典的洁白美丽。经中称释迦牟尼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出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以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都能如释迦牟尼一样万寿无疆,并以各种化身,普救众生。故此,佛教寺院中到处可见莲花纹饰,使善男信女一见到莲花,就想到佛经教义,就感到有佛祖在保佑实现所望。
难得一见的古代床榻
何为床榻?古代以为长狭而低的坐卧用具。东汉北海郡(今山东寿光县东南)学者刘熙所撰的《释名·释床帐》中言:“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可见榻是床的一种,长窄而低,稍宽而高者则是床,都是坐卧家具,后来就床榻同称了。此次扣留的走私文物中就有两张古代的木质床榻,坐卧两用,合而为一又一分为二,非常新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中一件,分为两半,长199、全高59、宽56.5厘米,为长椅状半张床榻。床架为北方盛产的柏木,而床板为遍地都有的槐木。此两种木质是硬杂木类,坚硬耐腐,木纹好看,榫卯结实,制作者选用之打造家具,在北国应属上等。
长椅式半张床分上下两部分结构。上部为三面护栏(即床栏),亦可当作长椅后背和左右扶手,似现在三人座春秋椅。背栏两端设望柱,栏头雕作六层四方塔形,底层扁方体,四面线刻一环仰莲纹;二层作仰覆斗(方形斗,口大底小)状,腰线处径最大;三层又作扁方状,但抹角似八角截面;四层为四角方柱,且四边内收,仍线刻一周仰莲纹,五层形同三层,但截面稍小,顶层方柱平面四出折肩(硬收有折线),层叠变化,简中蕴繁,颇有唐代塔体遗风,仅望柱头就如此讲究,则知床主之富有与工艺之精湛。背栏均分四档,以腰枋之下蜀柱和腰枋之上荷叶墩为界。荷叶墩为圆雕莲叶形,线刻叶筋,如荷叶出水之态。腰枋上透空,腰枋下嵌薄板。寻仗为一直木,底面平整,露面总体为圆形,而直雕弧楞6道,均衡小巧,引人注目。两端护栏与背栏形制相同,只是设有一档,荷叶墩靠前。4腿扁方立柱,且设在两端内侧,与床框枋木透榫相连。两大边框间均设5条龙骨(即横撐),比四框薄,龙骨上铺嵌床板,床板与龙骨间以木钉相固(先以钻打小孔,然后塞入硬木钉)。另半张床与此半张床形制尺寸基本一致,只是背栏均分3档,中间一档无栏留空,以便上下床榻。两半床对接则成一整张床,分开则是长椅,此种床、椅结合,一物两用的设计,可谓构思巧妙而切合实际,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可见一斑。
对于此种床榻的鉴定,请来的专家们认为是清代的棺罩,并说在我国东北曾见过。笔者虽资浅识窄,却不敢与专家们苟同。所谓棺罩者,即将一物覆在棺木之上。《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载:“死必连襞组以罩吾目。”汤显祖《紫钗记·边愁写意》说:“影飘飘,碧蒙蒙,把关河罩,幕寒生夜悄。”鲁迅《呐喊·孔乙己》写:“孔乙己着了慌,伸出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的3个“罩”字,都是覆盖、罩住、套在外面的意思,如此说来,若所扣留的床榻是床罩,则此床榻就该是倒过来放着,四腿朝天,护栏向下,那么,这“棺罩”要设8条腿有何作用与意义呢?显而易见,此物为棺罩云云,鉴定家的认识与结论有误。
笔者还以为,此所谓“棺罩”也不是清代木器形制与做法,从其槐木床板已糟朽情况和造型刚健直顺的风格分析,可以断定为辽、金时遗物,有可能是我国塞外出土,因一场大风移沙将某村某户掩埋,居人逃脱而室内家具久埋沙中,今大风扬沙,再将沙埋房舍中床榻显露。由于长掩沙中,潮气闷毁部分床板,又因北方干燥雨少,而未将其完全朽没。此见读者以为若何?
此次扣缴的木床榻还有一张,与上者形制、年代基本一样,长度略短,宽度稍窄,而护栏寻仗为平板,腰枋上嵌镂空池云板,8腿屈曲且浮雕兽头。亦甚秀美。
绚丽多彩的建筑构件
我国的古建筑无论是官方者,还是百姓者,都能以其优美的艺术形象、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结构体系著称世界,深受中外专家学者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赞赏。但解放以来,极左思潮泛滥,愚昧野蛮风行,私欲贪心作怪,将不可胜数的建筑破坏得七零八落,使中华民族的优秀建筑文化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失,此风至今尚未终止,委实令人叹惜!
缴没中有汉白玉制八角覆盆式雕花柱础,其高21、径87、边长36厘米,下为八角扁体,顶是圆形平面,顶面线刻直径线一条,是使木柱放置稳当的标准线。圆肩浮雕缠枝宝相花,线刻叶脉,线条洗练流畅;立面雕方池开光,隔面雕朵花与二狮奔逐图,一回首望追赶之狮,足飞鬣飘尾扬,虽各居一面,但显激烈昂扬,是辽代大型宫殿遗物。还有一辽代柱础,艾叶青石制,形制、纹饰与前者同,只是略小一些,但被后人破坏,将顶面凿一锅形圆窝,惨不忍睹。由此可以推断当时所建殿宇的恢宏和富丽,极有可能是辽南京(今宣武区一带)皇家宫殿的建筑构件。柱础也称柱顶石,是承托柱脚的石质构件。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先人筑屋时,立柱前要先挖一圆坑,填充石块,然后将柱插在柱坑石块上,此即柱础之先河。到汉代才出现雕凿规范的柱础,直沿用至今。柱础形制基本两种,一为方柱覆盆式,一为方柱古镜式,两者区别在其肩,前者圆而外突,后者内收弧凹,而上述所缴者则为前者的变异,是古人不拘一格的艺术思想的代表作。
缴没中有汉白玉制须弥座式旗杆座,高39、体径80、面径65、孔径12厘米。圆体,平顶略有弧度;中心凿透孔,孔内壁上部有一周稀疏的纵向短沟痕;圆肩;束腰约分4弧界,界处浮雕花朵,腰上沿作垂幔状,典雅而雄放,显现北方风格。在鉴定时有专家认为是井台,中间圆孔用来提水,孔周纵痕是绳索久行磨擦所致;有专家认为是经幢座,因经幢也有圆形者。笔者却视其为寺庙旗杆座,中孔为插入旗杆而凿,形制高而阔,以防高粗旗杆受风倾倒,孔内纵痕乃固定旗杆揳铁钉所形成,既非井台,也非幢座。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确定为下限元代的旗杆座。它是古代庙宇所在的一种标识,有立于庙前、中、后者,《后汉书·礼仪志上·立春》载:“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将一面黑色旗子立在衙署大门外,并在门前堆起土牛和耕夫,提示百姓开始农忙,直到立夏为止。因为立夏后不能种植农作物了,勉强种上到秋季也不能成熟。可见立旗标识庙宇是古时习俗。
缴没有青石制镇水兽的石桥构件,元代遗物。一方石高32、长56、宽29厘米,上半部圆雕镇水兽,高15厘米。兽呈卧伏状,扭头垂目,虎视眈眈,双角长利,鬣毛后飘;长尾如曲蛇伏在兽脊,此形标新立异,新颖神奇;四足三爪,坚利抓地,具有雄猛之风。此兽与北京地区常见的镇水兽都雕作麟身者不同,光身无纹,头尾似牛而足鬣非牛,应是一头神牛,用来镇水保桥,从其下连体的方石分析,必定是镶嵌在石桥雁翅上的构件。我国以牛镇水的建筑习俗源远流长,起码在宋代就已出现,山西浦城县黄河故道岸边发掘的铸铁武士骑牛索桥构件,就是有力见证。牛在十二生肖中配置的是十二地支中的“丑”,而“丑”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为“土”,土能挡水,故引申为牛能克水,阻挡洪水冲毁桥梁。牛的形象在桥侧雁翅(桥两侧河边的八字形石壁)上出现,不仅寓意保桥镇水,而且增加了石桥整体美感和神秘的色彩。这就是古代建筑文化的深刻内涵。当然,其尺寸比起张家湾明代通运桥长为2.6米的饕餮镇水兽要小得多,气势亦稍逊。
缴没中有清代门枕石两对,均白石所制。其一乃名圆雕雄狮者,上为狮身蹲坐状,头右扭,双耳立,长鬣蜷,口衔绣球彩带,颈系双铃,胸悬缨穗,右前足蹬绣球,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狮下为须弥座,束腰上沿三面浮雕仰莲,腰下正立面高浮雕蹲座回首麒麟,尾上蜷,山石嶙峋,内立面浮雕一只下山猴。与之相对者雕雌狮,左前踩幼狮,头左扭,余同。威严以镇宅避邪,又渗透出祥和喜庆气氛,至于麒麟与猴纹饰则寓意祥瑞富贵与希冀世代封候。其二乃圆雕书鼓门枕石。书鼓扁圆侧置,两面仿蒙皮可侧敲,鼓钉密匝齐整一致,顶雕伏狮被毁,鼓座下正,内面线刻花草,此乃门槛外部分;该门枕石尾部即门槛内部分,又于门轴窝后面圆雕一面书鼓,正置,径同厚度,是门枕石中形制特殊别致者,因立体部分圆雕鼓形,故此类者也称门鼓石。鼓为我国古代八音乐器之一,所谓八音指金、石、土、革、丝、木、瓠、竹八类不同质地的乐器,金类如钟、铃、锣、钹,石类罄,土类埙,革类鼓,丝类琴、瑟、琵琶、筝,木类柷(zhù,打击乐器)、板,瓠(葫芦的一种)类笙、竽,竹类管、笛等。鼓用在古代军事上,击鼓为进军命令,为催战命令。后来在乐器合奏时便以鼓为指挥,至今戏曲伴奏中仍以单鼙(pí)指挥。将鼓雕于门枕石上,寓意此家为礼乐之家,诗书门第。
缴没中有清代石鼓墩4队,均为青石制,是古代有廊建筑中檐柱下的构件,不是柱础,而是柱脚石。圆雕为堂鼓形,腰粗面略细者。其中一对上、下鼓帮沿处浮雕乳钉,弧面约分4处海棠纹开光,成垂直对应。开光缘线外宽内窄,两内面各浮雕麒麟瑞兽,一内面雕天马行空,均为主题纹饰,麒麟作蹲坐状,回首后望,鬣毛上蜷,长尾上扬,带云缕缕,似有瑞气笼罩;天马四蹄腾空,以飞黄腾达之态,寓意子孙世代地位官职高升。另一内面雕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象征富贵荣华。开光之外遍为线刻龟背锦囊图案,规整有秩,寓意长寿,此类纹饰称作锦地开光,亦有锦上添花之美意。另3对柱脚石鼓墩则皆无锦地,全素地,但都均分3组圆形开光。一对高40、面径40 .5、腹径56厘米,开光内浮雕奔驰回首麒麟各一只,祥云朵朵,似乎才把瑞兆送到家中,便又跑走四处寻找瑞象了;它两对均高36、面径37、腹径53厘米,亦素面圆形开光,内各雕折枝花一支,寓意繁荣美好丰衣足食,前程似锦。此类建筑构建在华北、山西普遍使用。
缴没中有元代黄绿釉塑花陶制脊筒,共16块,每块长42.5、高39、宽53厘米。红陶胎厚重坚固,外罩黄釉为主,有绿釉点缀其间,每块两侧高塑怒放牡丹花朵,大瓣伸张翻卷。内空,顶面中间设二圆孔,端部设半圆孔,孔间刻有楷书“西六”、“七”、“北殿”、“西二”、“北”、“九”等字,是对接指示号码,连在一起,便是一条豪华瑰丽的屋顶正脊。对盗拆而转卖走私古建构件者,是可忍,孰不可忍!此16块脊筒都是按建筑设计规制而预制的塑花空筒式脊块,以便组合安装在不便垒砌的大型建筑的房脊上。脊筒之圆孔,是为稳固脊筒而安脊桩所留,脊桩木制,固定在大木架脊檀的扶脊木上,然后在脊筒内填满木炭和灰浆,使之结合更加充实坚固,不易被强风刮毁。这样科学的建筑技术和优秀的文化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表明了中华民族内容与形式协调统一的哲学思想和建筑风格。
缴没中还有清代照壁砖雕“松鹤同春”图案的组合分块,嵌壁板式浮雕麒麟山草的石构件,石制八角柱头雕狮的拴马桩,明代石制二龙戏珠牌楼顶等建筑构件;元代庭院摆件青石太少狮方座圆雕,墓葬神道侧所置青石圆雕虎,圆座花岗岩蹲狮,青砂岩戟耳直口浅腹式祭器,明代墓门高浮雕文臣武将夹框石,汉白玉制圆雕怪兽,红砂岩须弥座长槽鼎式五供,红砂岩明万历年款长槽连裆香炉和清代牛头大尾怪兽等,均精致而无一次品。亦不由佩服非法收购者之眼力。然而,识宝眼力之强与识法眼力之差,形成鲜明的反差,“聪明反被聪明误”,违法者最终落入国家文物法法网。
特作《醉太平·缴没走私建筑构件》词一首,为贪者戒:
花纹意繁,雕功技难。民族艺术争妍,誉八方九乾。
执权乱权,思钱昧钱,依法力挽狂澜,要全民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