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秋:讲到这点要讲清明节是融合了古代的寒食节而形成的节日。以前有一个寒食节,寒食节最早的起源是古代钻木取火,这个木头是按季节更换的。清明节的时候钻木取火,钻的木要改变了,停下来要用新的生火方式,出来以后由皇宫把新火传递给诸侯、传递给民间,这个时候就是"寒食"。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由大自然的节日而转化为人文的一种节日,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
寒食本来就是一种大自然的节律,我们可以加上人文的精神,人文精神又有许多的故事和许多的人物相关。寒食节最重要的故事就是介子推的故事,为什么这一天要冷食不举火呢?老百姓就和介子推的故事联系起来。
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国公子重耳在哥哥申生被害后,为了避祸流亡出走,其间受尽屈辱,最终只剩几位忠心者相随。一位叫介子推的追随者为救饿晕的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熟给重耳吃。19年以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当上了晋文公,晋文公在大加封赏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时,单单忘了介子推。后经人提醒,晋文公愧疚不已。他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均未果。晋文公就亲自去请,到了介子推的门前,介子推却带着老母躲进绵山。晋文公为了逼出介子推,就有人出主意,晋文公就派人烧山,三面烧火,留一面出口,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后,到了山上去找,发现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抱大柳树而死。晋文公十分伤心,为他们举行了安葬,为纪念介子推下令这一天全国都禁火,并将介子推去世之日定为"寒食"每年到介子推殉难处去祭祀。
介子推的故事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个就是"功成不受赏",这是我们的一种传统美德,中国很推崇这种品德:我辅佐你,不是为了我自己要做官,极端的表现就是功成了以后,我自己不受赏。介子推表现得最突出。晋文公找到了介子推的时候,发现了柳树中间有一个介子推的遗诗,晋文公拿出来一看里面有四句是特别好的:
割肉奉君尽丹心,祝愿主公常清明;
倘若主公心有我,勤政清明复清明。
这是老百姓的意愿的反映。介子推是否有这首诗很难考证,但是这个诗是反映了老百姓的一种意愿。这是很有人文精神的,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从自然的节奏感自然节律而兴起的,使人文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清明节和寒食节是融合在一起,把人文精神表达得非常充分。所以清明节的一个"火"字推出了一个介子推,端午节一个"水"字推出了一个屈原,这都是在自然中间夹着一个人文精神,成为了这个节的标志和旗帜,成为这个节的人文精神的灵魂,"火"和"水"正好构成了中国传统节日中间的双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