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鸟儿
李 果
2004年4月22日下午,我们一行参观五台山菩萨顶(原名真容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在大文殊殿前听导游细细讲解殿上琉璃瓦同雨水的奇妙关系时,我仰望金灿灿的殿瓦,不禁在想,这座殿为什么在“文殊”前加上“大”字呢?五台山有许多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大乘菩萨之一,是释迦牟尼的胁侍,富于智慧,神通广大,面对虔诚的善男信女,有求必应。香火最盛的要属五爷庙里的文殊菩萨,而菩萨顶里的大文殊早于万佛阁里的五爷庙1100多年,“大”取其先义,是否如此?正在思虑间,闪烁的殿瓦上空飞来一群鸟儿,数十只,徘徊于蓝天之中。天色湛湛,点缀几缕云朵,时令温存,不冷不热,让人神清气爽,十分惬意。
我问身边带领孩子来游玩的一位陌生女士,那是什么鸟?她说:“当地人叫红嘴鸟儿。”
我又去追逐那群鸟儿,因为高远,所以无法看清其喙,但见它们形体像鸽子,色泽似燕子,叫声如布谷,转眼间不知去向。
顿时我被蓝天、白云、黄瓦、灰坊、绿地和红嘴所迷恋,悠忽之间,心生一念,想把一只而不是一群红嘴鸟儿连同大文殊殿,康熙楷书的已斑驳的坊额“五台圣境”和我此时的愉悦心情摄入镜头,我便独自来到殿前坊旁,找准位置,确定角度,擎机待鸟。
这时,从镜头望出去,静寂无声。“五台圣境”的沧桑和大文殊殿上琉璃瓦的辉煌,竟然让我砰然心动:岁月悠悠,一切都变化,尽在不言中;世事纷纷,绿树青山皆妙趣,白云蓝天尽玄机。
忽然,一只红嘴鸟儿进入视野,让我欣喜,旋即,又让我惋惜,它没有继续飞翔,而是径直落在大文殊殿脊角浑圆的饰体上,成为静物。拍摄还是不拍摄?我犹豫着,企盼它飞起来或另一只鸟儿跟着飞进镜头。
特定环境里和特定时段里,心想事成是可能的。其前提条件要熟悉环境,并把握时机。我以为那群鸟儿不会远走高飞,也不会没有离群索居着/
正在焦急期待中的我,忽然听见脊饰上那只红嘴鸟儿鸣叫起来,声声脆亮,句句爆响,似乎整个世界都在聚精会神地谛听。
它好像在喊:“快飞过来,快飞过来,这里有人要拍照。”
果然,喊声未落,已有一只红嘴鸟儿进入镜头,由北向东飞去。我意识到,时机来了,刻意等待的动感终于出现了。
不料,脊饰上那只红嘴鸟儿又急促地鸣叫起来,那声音似乎在提醒我:“它飞来了,你倒是快照呀,快照呀!”
在这只红嘴鸟儿叫声里,那只飞翔的鸟儿开始滑翔,舒展双翼,缓缓而行。我在伫立的红嘴鸟儿注视下,如愿以偿地揿动快门,留住了这永恒的美妙瞬间。
我边收起相机边感慨自己浮生以来不曾有过如此痛快的乐事,同时感激最先进入镜头的红嘴鸟儿,它似乎知晓人意,它的视野一定非比寻常,站得高,看得远,在游人如织、香烟袅袅中,竟能满足我的寻常心愿,我对接着飞进镜头的那只红嘴鸟儿有了好感,是它成全了我的意愿,是它让我欣赏到红嘴鸟儿完美无瑕的飞翔技艺,也是它让我从心里羡慕红嘴鸟儿拥有无垠蓝天和锦绣大地,并拥有天真无邪的伙伴和五台圣境的庙宇。
久在中国佛教圣地之首的五台山上空盘旋的红嘴鸟儿的确灵性殊异,我视它们为圣地里的精灵,窃以为它们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2004年5月6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