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李景柱
马德旺
李景柱先生和我们永别了。这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使我久久不能平静——他才57岁呀!怎么走得这么早呀!
记得五月的一天,听一位村人说:景柱病了。我专门前去看望他。他说:“几天前是有点小病,经过治疗现在好多了,就是天天要吃好多药。”我告诉他千万别忘了吃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他说你是我第一个告诉别人自己有病的人,我和别人都没说过。也许这次是我们俩交谈的最后一次。同住在一个小区内,他的去世,确实没有听到一点消息,我心里怎能平静呢?事后听他夫人说:“他有遗言,不办丧事,不放鞭炮,不麻烦亲朋好友,让我的两个孩子送我这头瘦牛到火化场就行了。然后把骨灰撒入运河。他要与运河为伴。”
李景柱——一个乡村有识之士,真是一个一句话难以说清的人。他就是他,非你我,原生态。
李景柱出生在北京城里,几岁后搬到老家——张家湾。因为他是城里来的孩子,跟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一样。他戴着眼镜,有点文静的样子,像个有文化的人。他爱看书,小时看小人书,大一点看《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岳飞传》等。他爱画画,猫、狗、小草、树,画什么像什么。他爱听老人讲传说,讲老事儿,有时他还专门给老人买茶叶、烟,引出那些陈年老事。
景柱从上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老师都夸他聪明。那是小学二年级时,他摔伤了右手,为了不误学习,他就用左手写字。后来右手好了,他两手都能写出很漂亮的字,画出很漂亮的画。他十四岁入团,在中学是班主席、团支委、学生会副主席。后因大、中学校停课,他打消了当画家的念头。
李景柱当过代课教师,他念书底子好,而且珍惜时光多学知识。他善于演讲,口若悬河,不愁没的说。他会画画,又喜欢书法,孩子们都爱听他讲课。他认为那是他的黄金时代。
没过几年,他又回到生产队当社员。中山装脱了,皮鞋换上了布鞋,和众多伏地伙伴一起投入到重写人生的搏斗中。大地里,他光着脊梁,抡着大铁锄,忍受着骄阳的烘烤,棒子叶刺痛;在场院,他经受一百斤的麻袋包的重负,两条腿晃晃地,强拖着瘦弱的身体。他起过猪圈,挖过河,在劳动中磨练,年年被评为五好社员。
又有了新的工作,不是去学校,而是去公社修配厂。他当过学生、农民、教师、工人,自学考上律师;拜师学过裱糊匠,仗着全套油漆裱糊手艺走村串户。他自幼擅长画画,懂得乡村风水民情,画柁头、画影壁更是一绝。他卖画,四乡集上,一支毛笔,几张白纸,当场制作。除去本村,四乡八镇他都去过。
景柱酷爱历史传说。讲起张家湾的历史名人来,只要一开头,他就说不完道不尽的。明朝李三才,官至户部尚书,有才干、敢与奸臣作对,却因此得罪朝廷,在张家湾办过“双鹤书院”。清代大文学曹雪芹在张家湾住过。曹家在张家湾有家产、有当铺,死后就葬在曹家老坟地。有当面敢讽刺慈禧太后的爱国艺人刘赶三:“我叫刘赶三,家住张家湾。门口有棵大槐树,栽在康熙间。”有清末王治增,父子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为北方反清领导人,因起义事发,被抄斩。张家湾城是明代嘉靖年间建,这里是运河重要码头,船都在此靠岸,车水马龙,买卖就有五六百家。“酸梅汤”在京东是数得上的。张家湾庙宇多,有上百座:铁锚寺、葫芦寺、广福寺、龙泉庵、水仙庵、文昌阁……
记得1992年北京日报记者在调查曹家坟时,有人说有,有人说没听说过,李景柱把记者带到高楼金村。这个村的人都说村南边有曹家坟,并带记者实地指点,形容曹家坟有多大,是个有钱人家的坟地。老人讲从记事起,就没见有人上坟添土。这就是1968年曹霑墓石出土的地方,记者高兴极了,当场照了像。
李景柱一生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大事,1968年出土的曹雪芹墓石,是他发现,是他冒着风险保存下来,1992年7月15日无偿献出,引起世界性的震动。李景柱不为名不为利,为了弘扬运河文化事业,为保护通州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景柱啊,你走的坦荡,走的安然;你自己安排自己的后事,把骨灰撒入了运河,这是你献身运河文化事业的最后一个举动。这举动不同凡响,超凡脱俗,是一般人做不到也想不到的。大运河永远伴随你——平民奇人李景柱!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