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刘心武(二)
张 建
关于妙玉
我说过《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的身份与秦可卿差不多,说是差不多,实际上秦可卿的身份与这个人无法相比,这个人就是妙玉。她身上的信息与秦可卿相仿甚至超过秦可卿,我还是从书中人物、事件谈起。
第四十一回上半回写贾母散闷游逛到拢翠庵,妙玉接了进去,贾母要喝茶,妙玉煮茶回来,她手中捧着的是什么茶具:“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盅,”这是贾母身份应用的茶具,跟随贾母前来的一大群人用什么茶具呢?“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接下来她就扔下贾母众人,把宝钗、黛玉二人请到耳房也就是偏房之中,可能是她平常起坐的地方,准备三个人另煮茶喝,为什么单叫此二人?依我看是为了把贾宝玉引来,贾宝玉是这二人的跟屁虫儿,偏巧一直在注意她言行举止的贾宝玉就真跟了来,黛玉、宝钗就说他赶来蹭茶吃,但这句话妙玉说的可能性大些,妙玉目的达到了。可见她对红尘中事了如指掌,对宝、黛、钗关系清清楚楚。他一来就是四个人了,她给宝钗、黛玉各取出一个杯来,其中一只上刻“晋王恺珍玩”“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等字样,另一件刻有,“白犀乔”字样,庚辰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写作杏犀乔,说实话我不知什么东西是杏犀乔,或许抄写之误,我倾向是白犀乔,给贾宝玉用的是一只绿玉斗,宝玉报怨:“她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就急了:“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待宝玉道歉以后她又拿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来和宝玉开玩笑:“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看来她是故意拿一件大器来难为贾宝玉。黛玉喝着水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又急了:“……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隔年贮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玄墓的雪装进下面的鬼脸瓮,什么意思呢?我下面再说,可她给贾母吃的茶水却是隔年雨水,贾母就觉得不错了,还当好东西让刘姥姥尝尝。富贵如贾家顶尖人物,到了妙玉这里竟变得如此孤陋寡闻,乡巴佬一样,贾母、宝玉、宝钗、黛玉可不都是顶尖人物吗?
我们来看看妙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肯定不是贾府给她配备,贾家还没富到这个程度。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茶盘,这个东西还不算太名贵,海棠花式也就是和秋海棠花瓣形状一样,贾母是老年人,这里寓示贾母像秋海棠一样越老越俏。材料呢?是雕漆也就是漆器中最名贵的一种,因为雕漆工艺最为复杂,最要手艺,此物如是当时内务府所造,不太值钱,如果是古玩,那就另当别论,价格不菲了。从雕刻图案看像是古玩,因为当时也就是清初,对器物使用的档次级别、要求很严格,带云龙图案的器皿只有皇帝皇室能用,而且所画的龙也不一样,分姿势和几爪。如果是古玩、作为收藏之物可以、不犯忌,就是说没有越制嫌疑。从盘中所放茶盅来看,这个茶盘应该是古玩,因为一个成化年间的五彩茶盅配一个新茶盘显然不太协调,可知这件东西应该也是明朝古物,与茶盅相配。
再看成窑五彩小茶盅,中国烧造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到元代发明青花瓷以后,明代得到大的发扬,彩瓷从此走向辉煌。明成化年间发明斗彩,但当时的五彩瓷比斗彩瓷贵,具体说曹雪芹写的成窑五彩茶盅或许是青花五彩,这种彩色比纯五彩在今天来说名贵,比纯五彩在时间上早一些,总之五彩是成化时期最上等的瓷器,比当时才发明的斗彩瓷贵,五彩瓷的名贵可想而知。在成化年间,当时的五彩都是御窑所烧,自然只能皇帝专用,因为烧制成功率低、成品太少,一般平民官吏根本无缘看到。有记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价值十万。这双杯可能就是五彩器,更重要的是后世五彩瓷均赶不上成化五彩高妙,这里的十万,不是说可以卖十万,而是造价十万,神宗在成化之后,那么成化御窑成杯一双需多少钱?这个成窑小茶盅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另外,这里说五彩而不是其它彩瓷,应有五彩生活的寓意,表示此时贾家情况还不错。这个茶盅在刘心武先生眼里可能仅值百八十两银子,要不就是疏忽了。
接着看斗和乔,这是个什么东西呢?这种器物是商周时期盛行的酒器和礼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明出来,西周中期以后退出历史舞台。这种器物有圆形有方形,有的有盖,有的没盖,口沿上有一两个柱,直腹、鼓腹、袋状腹都有;有扳,也就是书中写的耳;有足,三足四足的都有,足分锥状、柱状、空心、实心,器身有花纹,如蕉叶纹云雷纹等。作为礼器,斗、乔常与觚、爵等器物组合成一套使用,或用来祭祀或用来陪葬,用来陪葬的较多,我们见到的实物多为出土之物,就是当初和死人一起埋在地下。书中第一只斗有晋朝王恺的名字,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件东西是古玩,流散到王恺手里,他后刻的铭文,这在古玩行,司空见惯;一是王恺本人所造,稀奇古怪自己赏玩,王恺这个人是一个高门世家子弟,富可敌国,是一个有名的收藏鉴赏家。如果你还不放心这件东西的真伪来历,还有宋朝的翰林学士苏东坡作证,说他见于北宋皇宫专门存放古玩的秘府,证明这件东西传承有绪,绝对错不了。黛玉用的那件形似钵而小,这证明是平底,因为钵就是平底,像《西游记》里唐僧化缘所用那东西一样。这件东西创制年代更早,因为一般来说商早期的乔是平底,商中期至西周以后就比较厚重变成突底多少带些尖状了。这件器皿同样有铭文,而且这件东西似乎更名贵,传说有一种白犀牛,生活在很远的时代,非常稀有,人们只听传说谁也没见过这种动物,妙玉居然拥有这种动物的角制成的器皿。干嘛拿这么两件东西给她们两人喝茶呢?这不是喝茶的器皿,为什么拿这两件东西我们下面再说。那么贾宝玉用的什么茶具呢?是一只绿玉斗,可能有人说就是绿色的玉做成的茶碗,刘心武先生就这么说,让我告诉你,不是!古玩玉器行没有绿玉这一叫法,凡是绿色玉都叫碧玉,所谓小家碧玉就是这个意思,不太值钱,要不怎么叫小家碧玉呢?再有绿色的则是翡翠,其它没有绿玉一说,外行都不可能说出绿玉这两个字,曹雪芹能不知道?那这个绿玉斗是什么东西?是昆仑山一种透明白玉,绿茶煮出的水墨绿色,这种茶水倒入斗中在白玉映衬下,水色鲜绿明快,看着就能感到一股清凉扑面而来,所以古人才雅称其为绿玉斗或绿玉什么什么东西,这件古玩也就同样不同凡响。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大盏,你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个不可多得的宝物,这种东西很可能是当时的贡品,并非古玩,但也同样价值连城,光说这件东西的材料怕一万年也找不到一个,你想,一个不大东西要具有什么样条件才能制出这件精品?十厘米长就算三十厘米长,一个用来喝水或喝酒的器皿,三十厘米长也就不小了,要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的竹根拿来雕刻,我的天,恐怕这块竹根只可偶遇,断不可强求,一万年你也未必找到一个这样的竹根,这不开玩笑吗,我真怀疑有没有这样的茶具。有没有这样的东西单说,曹雪芹老先生写出来,摆那了。
我们再看妙玉那些不起眼儿的东西,贾母带一群人去拢翠庵,因为她是宁、荣二府的老祖宗,跟着她的人肯定不少,老少主子级别总有十多个人吧?再加上有头脸的家人管事,这可就真不是少数,妙玉怎么招待呢?“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而她用以贮雪的瓮是鬼脸青。填白应是甜白,始于明永乐年间称脱胎素白器,壁薄如纸能映见手指纹,釉质洁白温润如玉,在当时就称绝品。永乐甜白釉器用于祭祀陪葬,没有日常用品。鬼脸青也是相当名贵不可多得的上品,这个名称是俗语,它是宋、元时钧窑所烧、窑变釉瓷器,是一种特殊现象,因窑内火候温度不匀,釉有薄厚,火大处便把表面的釉烧流了,这样就形成一块块大斑,五颜六色异常美丽,因是青瓷系列斑块如鬼脸一般,因此得名。宋时钧窑瓷器器形较小,妙玉所用的鬼脸青瓮当是元时之物,妙玉的宝物说完了,没写出来的我们无法追究,写出来的这些东西有什么寓意?我们慢慢商量。
我不厌其烦地介绍妙玉拥有的这些东西,是想提问题:她哪来的这些东西?曹雪芹为什么安排她有这些东西?在这里曹雪芹想说明什么?想告诉读者什么?她是什么家庭背景?第十七回通过林之孝的老婆介绍妙玉,说是:“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这是在介绍她的出身,这种出身的人能有这样规格的古玩吗?况且书中并没说她家中再无兄弟,只说她父母双亡,既使她家确有这些东西,能轮到她带出来吗?按刘心武先生说法,她家只是个曾经管茶叶与茶有关的什么官,那比秦业官还小,终其一生薪俸也买不起一件这种规格的东西,如果是祖上流传的皇帝赏赐,她祖上的官也太小了点,哪能赏赐这么高级的东西?超过贾家?你在宁、荣二府见过这些东西吗?除了秦可卿卧室。她随身带这些东西能没生命危险吗?如果就为宝、黛、钗三角关系和最终结局、有必要用这些道具符码?一个槛外人有这些东西与其身份对应吗?这些东西代表的可全是皇帝皇家至少要达到王府级别才可能拥有,一个带发修行的尼姑有这类东西本身就是犯法,肯定有人追问:你这些东西从何而来,怎么贾府一干人没人问问呢?她有这些东西是应该的?她是什么身份?曹雪芹给她安排这么多好东西有什么用意?他不知道这些东西不准平常人用吗?如果他想暗示什么给读者,这种暗示不是太多太滥了?也没准儿暗示四个人的结局,这一点我相信,仅此而已吗?未必。曹雪芹到底想说什么?我认为与秦可卿卧室的东西一样,他是在说妙玉的俗家身份与秦可卿一样不低,是同一级别的人。他写这四人聚会,这是他们惟一一次聚会,《红楼梦》众儿女中身份最高最主要的几个人物聚会。
妙玉这些东西象征意义是什么?她这些东西都与祭祀、死亡、殉葬有关系,秋海棠,一场霜就冻死;传世的五彩盅,那是皇家专用,不要了,给了刘姥姥,五彩生活也就结束了,最后大家一起祭奠,都是一色填白盖碗,大家上供吧;玄墓雪不如说玄墓血,哪去了?装入鬼瓮化成了一瓮水;黛玉、宝钗一乔一斗,那东西是殉葬品祭祀用品,活人谁用它喝茶,明摆着在祭吊死亡;按曹雪芹的设计这两个顶尖女子也的确是都死了。贾宝玉与妙玉共用一个玉斗,这是什么?斗是度量器皿,海水不可斗量,妙玉是什么人?出家的尼姑,那他二人岂不是一样都有佛缘?还有一件大玉海,由妙玉拿出,让宝玉使用,斗能把海水量干吗?不是苦海无边是什么?妙玉在世俗之外身携千万家私,也可以说是嫁妆,但她可以不嫁,怎么也苦海无边?她不像贾宝玉那样迟早受家庭所累,为什么苦海无边?“欲洁何曾洁”她本就是红尘中人,洁从哪里来,还说什么槛外之人。秦可卿的符码是淫,妙玉的符码是死是丧,这就是她们有同级别东西,象征意义不同的地方,也是她们身份地位相同的地方,寓无论红尘世外谁都在劫难逃。
我们看妙玉与众人对话,对众人态度与贾府关系。还是十七回,还是上面说的那个情节,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这句话确有可能点出了妙玉的祖籍,这是贾母深知的,过去她们有过来往,而且不止一次来往,如果贾母只去过一次妙玉家,喝的是六安茶,怎么知道下次去还给她六安茶喝?那就是不只去一次、每次都是六安茶伺侯。妙玉回答:“知道,这是老君眉。”她的回答证明她也没少去贾府,知道平日在贾府贾母喜喝什么茶,同样去了不止一次,一两次怎么知道贾母爱喝什么茶?妙玉是早准备好了回答贾母问话,所以张嘴就出,这是老君眉你最爱喝,连贾母吃茶用什么水她也清楚,她为贾母准备了隔年雨水。通过这段对话看,似乎妙玉并不把贾母当盘菜,不拿正眼夹她,没有晚辈对长辈应有的恭敬态度。为什么呢?不可理解的是,她与宝、黛、钗一起用什么水煮茶?从梅花上收下来存贮五年的雪水,这比隔年雨水档次高多了,如同二锅头与五粮液。她就能把好的留着自己喝,不给贾府老祖宗贾母喝,不给喝也可以,那你就别拿出来,她不是这样,她给贾母的孙子、外孙女和亲戚喝,那就是你爱是谁是谁,我想给谁喝就给谁喝,宝玉等人也不怪,喝的满有兴致。妙玉是什么人?这样托大?即使你是出家人槛外人,世法平等,不畏王侯权贵,可也有个尊老爱幼习惯不?何况贾母是什么身份,一句半句话就能让你妙玉走人滚蛋,你还上哪请宝玉、黛玉、宝钗呀。而且说急就急,先是和宝玉急,接着和黛玉急,你把人家请来再跟人家急,你是什么人?这样不管不顾?妙玉的身份是不是有问题?哪能是一个小官僚的儿女。关键是她有公主身份,与贾母以下诸人是君臣关系,这就可以理解了。
这一节还透露一个信息: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茶,是托她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能给你吃的。”这是她给宝玉斟完茶说的。宝玉回答:“我深知道,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了。”妙玉如此郑重地跟宝玉说,你沾了她俩的光,要是你自己来了,我不给你喝。贾宝玉不愧性情中人,说我知道你的意思,我明白,我不谢你,算我该她俩一个人情吧。这叫什么话?你妙玉是一个什么人?俗人进庵,人走后连脚印都要冲掉的人,已经让贾宝玉这个男人进了你平常的起居室,已经出格,怎么还独你来了,那意思说今后你还来,要是你一个人我就不给你好茶好水喝,你预备好茶好水不就为诱人来吗?怕还有更好的吧?谁都不让进来,听这话宝玉却可以来,什么意思?宝玉也心领神会,意思是我了解你,知道你的为人性格,知道你想什么,可我心里只有黛玉,你这里我尽量少来,今天权当是我陪她们俩蹭你一顿茶喝,我谢她们俩就行了,与你没关系,免的将来传出去,说我来过你的起居室喝茶,好说不好听。这么一分析,这段对话多少有点打情骂俏嫌疑,说是妙玉对宝玉的一番心事表白不过分,刘心武先生在这里不提“草蛇灰线”了,前八十回用在妙玉身上的文字不多,正经这一回才是“草蛇灰线”,正是妙玉对宝玉这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伏下八十回后,妙玉倾其所有,不惜代价营救宝玉的行动,不伏这一笔,妙玉八十回后就没用了,曹雪芹也不会把她安排在十二钗正册里。你得说她凭什么救贾宝玉!就因为他们认识?雷锋几百年后才出生,刘心武先生不是把妙玉当成雷锋了吧?哪有无缘无故的事?要是再跑到长江边儿,到镇江什么地方,那是什么交情?依刘心武先生分析,八十回后妙玉早跟陈也俊入伙儿,给他当压寨夫人去了。我接着说。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基本肯定妙玉出身不低,不是管茶官后代,一个管茶官没那么富有,一个六安籍的管茶官不见得喜欢喝六安茶,一个茶官有各式各样的好茶可喝。她的来历很复杂。
接下来看看贾宝玉与妙玉认识多久,贾宝玉与妙玉第一次正式见面就是贾母带人到拢翠庵那一次,这之前没写他俩见面,妙玉也没正式出场,她们第一次见面只写宝玉注意观察她。我们知道,前面写宝玉与黛玉、宝钗等人见面时,都有个交待,是谁谁谁,什么关系,论论大小,该叫姐姐还是妹妹,然后彼此熟悉一起共事说笑。宝玉和妙玉见面没人介绍,没人给任何人介绍,一家人和她那样彼此熟悉,宝玉似乎只关心她的举止动作,丝毫没有考虑这人是谁从哪儿来,甚至连她长什么模样也没看,以贾宝玉性情,见一个陌生女孩儿怎么说也得先看看长得蠢不蠢,清秀不清秀,然后再做出是好是歹的判断,这是贾宝玉的作风习惯,偏偏第一次见到这妙玉,他就敢尾随着去他不该去的地方,虽然说是你家里的地方,你家的尼姑庵,那无论如何也有男女之别男女之防啊?再不懂事也要懂得这一点呀,你毕竟是大家子弟、出身诗礼世家,哪能不懂这些?何况妙玉毕竟是方外之人年轻女性,又是与人家第一次见面。想想林之孝老婆向王夫人介绍妙玉,王夫人并无任何怀疑就让下帖请人,想想妙玉与贾母的对话,妙玉对贾母的态度,贾母离开拢翠庵妙玉连山门也没送出去,这只是她傲吗?未必。他们原本认识,只是有段时间没来往,早在贾家在江南时他们就认识,很可能一起玩耍过,长大以后各奔东西没了消息,所以宝玉才注意她的言谈举止,看她有什么变化,像不像传说那样“过洁世同嫌”,一句话,看她怎么个孤僻法!这就是说妙玉与贾府的主子们都是熟人,了解他们各人的脾气喜好,也就是说妙玉家与贾家有来往有渊源。
关于生活原型的妙玉年龄,我认为没有书中写的那么小,仅只十八岁,曹雪芹为写作方便,为突出女孩儿性格,把她的年龄缩小了,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看第六十三回,因贾宝玉生日,妙玉给宝玉送了个寿帖,而且用的是一张粉红色笺纸,写的是:“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一个槛外人真也够俗的,这里她肯定不是拍马屁,还是庵里喝茶对宝玉说那片话的意思,不好明说罢了。宝玉怕得罪她忙着要写回帖,却不知写什么好,没法知道!明知她是什么意思,又知她傲洁成癖,稍不小心就惹恼了她。他不知怎么写好,就想起宝钗,又怕宝钗闲言淡语,只好去找林黛玉,路上正碰上邢岫烟,可巧邢岫烟要去妙玉那里,邢岫烟在介绍妙玉时说:“我家原寒素,赁房居住,竟赁了她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她庙里去做伴,我所认得的字,都是承她所授,我和她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接着邢岫烟说:“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她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这就是说妙玉到荣国府不是为什么到都城来寻找所谓贝叶文舍利子,是南方呆不下去与邢岫烟一样到这里投亲寻旧,这岂不是她与贾府早有渊源的又一例证?邢岫烟当时十五六岁,与妙玉相处十年,而且这期间邢家还投过其它亲戚,那就是说邢岫烟认识妙玉时不过四五岁,如果妙玉此时十八岁,十年前与邢岫烟相遇时才七八岁,这个年龄正是读书认字年龄,她怎么教邢岫烟?怎么能有半师之分?十年前妙玉怎么也要十四五岁才能做邢岫烟半个老师,这么一说,妙玉到贾府拢翠庵时最少也有二十四五岁,甚至二十六七岁,不仅只十八岁。曹雪芹为什么写她十八岁呢?把她当女儿来写,不把她当女人写,因为她出家带发修行,没结婚嫁人,而且她出家有原因,不自愿不情愿。
“欲洁何曾洁”这句话,用在一个尼姑身上本来就有六根不净、牵扯红尘之意,怎么牵扯红尘?弄到妓院做妓女就是红尘就是泥淖?不尽然,续书显是歪曲了曹雪芹原意。刘心武先生说“青灯古殿人将老”指的是妙玉在南方玄墓蟠香寺,也不一定,未免想当然。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大家之女宁可老死在家也不随便嫁人,其实那时大龄女青年比今天不少,要不怎么有《西厢记》这出戏这个话本呢?崔莺莺就是个老姑娘老处女。过去老人们常说一句话,就是某家姑娘年龄大了没出嫁得了病,这种病只要一结婚嫁人马上就好,就没病了,老人们便说那是“女儿痨”,不少女子死于这种说病不是病的病。凡大家女儿一旦年龄大了,要嫁人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给人续弦,绝不嫁平常人家,必门当户对方可联姻,书中邢夫人、尤氏、后来的贾蓉媳妇李氏都是这种情况,现实生活中贾母原型李氏,也就是李煦的妹妹很可能也是续弦,这里不讲。还有一句话值得注意,贾宝玉把妙玉的帖子给邢岫烟看了,邢岫烟看了妙玉的帖子说:“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这几句话的意思大概这样,世间人分两种,一种是槛外人与尘世无涉,自命清高不与尘世众人为伍,另一种人就是俗人也就是平常人,芸芸众生,其实,说是芸芸众生也只不过两个人,一男一女两个人,这就组成了所谓社会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根本。如果一个人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那她是什么人?不仅不为世人所容,她的身分也就值得推敲了,她是什么?她就是无常判官,聚拢冤魂屈鬼,度他们到极乐世界,离开这红楼一梦的是非之地。接着上一话题,我说这些是要证明即便妙玉三十岁,她想嫁人也不晚,不像刘心武先生说的那样、妙玉在江南玄墓蟠香寺时就人将老了,刘心武说:“蟠香寺那就应该是一个古寺,所以这一句应该是告诉大家,妙玉在蟠香寺曾经有过这样的处境。”“其实她原本就没有真正出家,不过躲在或养在庙里而已,这样的处境叫做青灯古殿人将老……妙玉到大观园的时候十八岁,五年前,她应该是十三岁,当然不老,但是人将老,什么意思?因为在那个社会,十三岁的女孩,如果你家里背景够格的话,应准备参加选取秀女了;如果是一般人家的话这时候也要谈婚论嫁了,那个时代就是这样的。妙玉在蟠香寺住的时候,她的青春岁月匆匆地在流逝……”这就是刘心武先生的观点,刘心武先生毕竟生长在育婴堂旁边,受巴蜀文化影响较深,对京城文化了解不多,尤其对京城风俗知之甚少,难免不知清室选取秀女,十八岁的女孩儿也可以。十三岁不够年龄,一旦与皇帝或某王爷生下儿女,孩子不会健康,清初没有汉族那些规矩礼法,生过孩子的女人照样进宫,看皇帝喜不喜欢,只要喜欢,封妃嫔不误。妙玉岂能十三岁时即:“青灯古殿人将老?”真是笑话!其实以妙玉身分断不可选秀女,关于这一点我们下面再谈。我是说:“青灯古殿人将老”不是指江南生活,江南是另一码事!妙玉左右环境,都是与死亡、殉葬、祭祀有关的符码,她住的地方又叫拢翠庵也就是收拢诸红诸翠的地方。
曹雪芹把《红楼梦》的大结局着落在妙玉身上,所以她死不了。过高过洁才招红翠嫌妒,最后这槛外人妙玉,贾家不但保护不了她,反由她给贾家人收丧敛骨。这里我说的是“青灯古殿人将老”,并非刘心武所说是在指江南那段时间,而是贾家败亡以后。《红楼梦》写于北方,书的背景在北方,后四十回或后二十八回不可能把写作背景移到南方,要是移到南方那恐怕是续红楼而非曹氏的《红楼梦》。刘心武先生关于后几十回妙玉南下救宝玉救湘云一说,实在无稽。
刘心武先生想当然地把书中并不起眼的陈也俊与妙玉硬捏在一起,借脂砚斋一句话作文章,用所谓:“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来证明来推断,脂砚这句话只可当一时一地一个情节而言,若通篇如此,曹雪芹就不是一个文学家,而是一个处处设陷阱、全书有刀枪,十面有埋伏的阴谋家!书中贾环没少出场,请问八十回后他有什么戏?又是什么结局?秦可卿死后北静王出场,他在八十回后是什么结局安排?八十回后冯紫英、柳香莲怎么设计?都死了吗?那样这部《红楼梦》不是成了一部政治小说造反小说了吗?难道让死去的宁、荣二公也复活不成?一带而过的人物作为陪衬,在小说中需要也不可避免。干嘛搞的神经兮兮?研究《红楼梦》〉如临大敌如履深渊,好像处处机关,不如此不足已显示个人独到之处,不足以张扬天下,有什么意思!
关于脂砚斋批语各版本批语并不完全一样,胡适发现的甲戌本虽有这句话,但脂砚斋此批究竟指什么而言不一定,脂砚所见《石头记》后四十回或后二十八回稿,是否来得及再叙卫若兰、陈也俊等人都是问题,曹雪芹总不至于把《红楼梦》写成造反小说吧?让冯紫英等人也上梁山泊聚义?那到赚一热闹儿。刘心武先生还说:“太重要了。”就那么肯定?刘先生还说“既然卫若兰和史湘云有关系……这个陈也俊就应该是一个和妙玉有关系的王孙公子……第一,王孙公子不是贾宝玉,第二,他很可能是陈也俊。”想当然的话谁不会说?举个例子:刘先生与刘夫人有关系,能不能证明其他什么人也与刘夫人有关系呢?显然不可能。妙玉为人,万人不入其目,为什么不入其目?她看众生如鬼也就是一群群枯骨,为什么与惜春与贾宝玉关系好?那是佛缘,不在众生之列,再说,陈也俊是什么东西?她信奉:“纵有千年铁门坎,终须一个土馒头。”刘心武先生在玩儿红楼罢了。
妙玉与秦可卿有相同符码,一样规格古玩,不过这古玩的象征意义却不相同,秦可卿卧室那些古玩主淫,妙玉的东西主丧,一个以骄奢淫逸开始,一个以家破人亡各奔腾结束,这就是曹雪芹如此安排的用意,妙玉这个人岂不重要?说白了红尘世外一体通例,剩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说说妙玉的性格,她自称“槛外人”这没什么不好理解,又自称“畸人”,这是庄子的话,我们都知道庄子借寓言以讽世,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很多文字无所根也无所指,很多东西到今天也弄不明白他想说什么。这里的“畸人”事实上并没有这种人,就像庄子说子虚乌有先生一样,曹雪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妙玉万人不在眼里,视众生如枯骨,她则站在芸芸众生之上看桑海沧田。具体到妙玉身上,她站在众生之上居高临下,除天地之外把谁放在眼里?天,皇帝代表天,上天之子故名天子;地,皇帝正妻,古称后土,即所谓皇天后土,她只与这两位代表天地的人说得上来,那她是什么人?她处在风尘肮脏的人世之间,“可怜金玉质”陷入红尘滚滚的泥淖之中,这还是书中一开始好的命运,日后如何我们没见到八十回以后文字,除去见人见智的推测我们还能做什么?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在最初流传时以手抄形式私下传看,并未正式出版,在流传抄写过程中难免有误,每一个抄写人也会按自己好恶来随意增减删改,这就是有版本派一说的原因,今天要找到完全与原书即曹雪芹手稿一模一样、没有丝毫改动的版本怕是不可能了,这也就成千古之谜,令后人永远兴叹。多少年来伪书伪版屡出不穷,让红学界谈本色变,一个个都成了胡适之,不知如何是好。刘心武先生所据扬州靖本,依我看来绝对是个西贝货,《红楼梦》问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北方流传,其实就是在上层贵族中传看,几十年间在贵族官僚中传递,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人对其删加添改,高鹗即是一例,而且高鄂写续书这前就有删改本《红楼梦》流传,脂批在传播中也难免篡改,有些地方批的不伦不类。扬州靖本的始作俑者初得脂批,见无南方人意见,所写故事却与江南有关尤其扬州,背景则没有江南功劳,没有江南人文山水,心中不舒服,好在与《红楼梦》成书时间相近,手中又有真正脂批,对照着,按他个人意思,在不经意处加以篡改,无论改多改少,毕竟与其它版本不同,可算是江南人写的江南脂批,这样自然批上妙玉到江南到瓜洲如何如何,这是他的家乡啊?篡改脂批的人多一半是扬州人,自知篡改的东西难入行家法眼,留下一张当引子,其它篇幅只好销毁,免出笑话为人不耻,说来说去这个所谓靖本一个骗局而已。刘心武先生捧着鸡毛当令箭,或受其骗或另有目的。一句话:我对所谓“靖本”持完全否定态度,刘心武先生关于:“妙玉结局大揭秘”的推论不仅哗众取宠也浪费国家资源;浪费纳税人钱财;浪费红学爱好者的时间感情。说不定哪天伪造靖本《石头记》面世,刘先生又有一番作为。
说来说去妙玉的生活原型究竟是谁?其实我在前面已经透露,她就是生活中秦可卿的表妹,她才是真正的康熙私生之女,她母亲姓秦,也就是受到康熙垂青的那个女人,她自幼养在秦家,与表姐秦可卿一起生活成长,二人花容月貌不分上下,秦可卿的容貌比妙玉略好、更风流一些,俗话说养女随姑嘛!妙玉母亲就是秦可卿的亲姑母,所以曹雪芹才说:“擅风情,秉月貌”,可惜却是败家的根本。秦业一念之差将姐妹调换,即给秦可卿带来心理压力,也使秦可卿走上破罐破摔的淫丧结局。世间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妙玉长大之后自然了解了真相,但她已无可奈何,此事同时也遭到贾府(权称贾府)怀疑,在贾家也就是生活中曹家将信将疑情况下,曹寅采取断然措施,为保皇帝皇脉不落民间,宁可信其有,绝不信其无,对秦业说:两人长得如此一样,为皇上为朝庭,另一人带发出家修行,终生不许嫁人,如有差错拿你满门试问,你的官也就别当了,把皇帝赏赐的东西给她们一人一半,做为妙玉出家后的生活来源,而且你要保密并保护好这个女孩儿。秦业哪敢不依?自然事事照办。妙玉一万个不情愿也不得不出家,只好代发修行,真话虽不能明说,可妙玉心里知道自己真实身分。这就是她拥有与秦可卿同等级别古玩的原因;这就是她不远千里来投贾府的原因;这就是她眼里不夹贾母的原因;这就是她嫌恶刘姥姥的原因;这就是她与贾府大小主子熟悉的原因。她才是正经公主,皇帝血脉,她眼里能有谁?你们贾府上下说真了都是我的奴才,我自然托大,自然看不起你们。她与秦可卿一个败家,一个收拾残局,所有这些都逃不出一个情字,正因为这个情字才使曹、李两家落了个鸟尽各投林的悲惨下场,曹雪芹就是这样安排的这两个人物。
关于妙玉最终结局,刘心武先生谈的岂有此理,研究《红楼梦》不能离开这部书所设定的写作环境,也就是不能离开宁府、荣府、大观园,不能离开书中长安这个都城,曹雪芹只把写作范围固定在这个地方,再出现什么瓜洲镇江之类就是把写作环境彻底改变了,通部书也就不伦不类,算不上什么上上之作,与高鄂所续相差无几。刘先生很有想象力,红楼一梦不在红楼做了,跑长江边去做。《红楼梦》有不少版本,毕竟一开始是传抄吗,脂砚斋评《石头记》也不是一个版本,而且脂砚斋评《石头记》也不万能,不能当救命稻草,脂评同样有矛盾处,有评得不对的地方,所以红学界才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依我看脂评红楼只能说大部分是对的是可信的,尽管如此也不能这一棵树上吊死,无论如何《红楼梦》白纸黑字的原书最有依据也必须依据。对各种版本做比较尽可能找到事实真象,还原其本来面目,这种还原、无论如何都是推论猜测,不能当成学术事实。所以我认为要探讨妙玉最终结局真象,还应从书中故事情节去推断,从故事中找出蛛丝马迹。
妙玉做为秦业女儿,其实是个公主身份,在江南出家后,贾府与秦家都迁到都城,她真实身份有可能此时已被不少人知道,妙玉因自知血统高贵,视江南官势者如粪土,不正眼看,好奇造访者得不到好脸色,自然被权势者所不容,流长道短烽烟四起,她在江南无法正常生活,加之贾府与秦家北迁京城,她也就只好北上投亲,寻个安静之所,住进贾府家庵。但她毕竟是有高贵血统的人,一切不放在眼里,一切看不起看不惯,为人行事与人不同,对谁说话都不客气,这就是她不合时宜。以她过洁心性处在贾府这个烂泥塘中,如一块美玉掉入污泥,想干净也干净不了,只得随波逐流步入红尘,对宝玉产生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并在红尘中与一群行将就木的枯骨往来,她师傅临终遗言不让她回南方,说是留此自有你正果,这正果并非世俗中所谓结果,实是一种任务或说禅劫,也就是为贾府收拾残局,一场富贵残局,真可惜了她的才华,这是曹雪芹所叹的原因。关于妙玉判词我与刘心武先生有不同看法,我认为:“过洁世同嫌”这一句以上是指妙玉在贾府生活的一段时间,从此以下是贾府树倒猢孙散之后她的处境。上面几句是介绍她性格,下面谈她结局。如果把“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直接连上“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就好理解了,贾府抄败后,妙玉不敢回南方,不仅师傅临终有嘱咐,她自己也知道回去没好处,只好另找出路另找一个庙宇,此时她心灰意冷,过去的繁华热闹如云烟消散,古殿青灯之下整理大观园遗稿,凄凄惨惨再无红尘之念,王孙公子与她有什么关系?哀莫大于心死,原来的红粉朱楼无边春色早以红残绿尽,那春天永不会再来,回想一生,高洁孤傲目空一切,匆匆忙忙躲权避势不畏强暴,自欲独善其身,想不到却跟着贾家演了一场红楼梦,本是人来人往的世界落了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剩自己一片冰心在这肮脏世界独自挣扎,在这污泥一般的社会里又去哪儿找一块净土呢?这一生啊,终归还是违了自己当初心愿,与自己设想的人生完全翻转,不是那么回事,这些是我原来不知道的呀!王孙公子们怎能知道我在想什么?又何须你们说这说那说无缘,我本来就不属于你们那个世界,我是有高贵血统的人,我是有高洁品格的人,和你们终究不一样呀。这就是妙玉身心“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结局,即一个出身高贵有着金玉品质的女子,最终不得不像一块美玉掉进泥淖一样,被污浊所包围所污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第七十六回曹雪芹写中秋夜林黛玉和史湘云躲一边去联诗,共三十五韵,前面诸韵暂且不说,妙玉最后所续,刘心武先生也做了分析,他完全按脂砚斋“伏脉千里”的思路去探讨,应当说与曹雪芹原意不完全相同,比如“钟鸣拢翠寺,鸡唱稻香村”两句,不仅牵强也觉浅显。这里我还要强调一下《红楼梦》毕竟是一部传奇小说,不是八卦图,不是隆中对,曹雪芹不是阴谋家,不是政治家,他只是小说家,《红楼梦》不是政治小说,不可能句句埋伏,字字玄机,若真如刘心武先生探讨的那样玄而又玄,那也就没有这部《红楼梦》,曹雪芹早去做武英殿大学士了!还写什么“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我个人认为钟鸣寓意终幂,拢翠庵是死人游魂报到的地方,过去死人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报庙,迷信时代人们相信人死以后有灵魂存在,就是肉身死了魂儿还在,它去另外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继续生活,只不过活人看不到而已,所以古人才有视死如视生的思想,施行厚葬。前面我说过,由妙玉收拾《红楼梦》残局,她将红尘中一切红的绿的都收到拢翠庵,为他们超度,做最后道场。终幂,即这场红楼之梦终了,该进入另一个世界,不属于活人的世界,妙玉是拢翠庵主人是槛外人,这场终了法事只能由她来做,试想,一个小小庵堂用得着鸣钟吃饭,用得着鸣钟报时吗?这句应读:终幂拢翠庵。“鸡唱稻香村”寓意饥唱或饥肠、鸡畅,不是有一句稻香村里说丰年的诗吗?稻香村里丰衣足食才对,现在却到了饥唱的景况,俗语说饱吹饿唱,那里的人和动物饥肠辘辘哼哼唧唧,只有野鸡野鸟觅食没有人间烟火,证明大观园已经荒芜破败凄凉不堪满目疮痍,一场繁华春梦就此结束。这句应读“饥肠稻香村”。接下来是她今后的处境,也就是后四十回或二十八回(我倾向八十回后还有二十八回)她的命运,她感慨自己一生,深恶生不逢时,“有兴悲何极”,有兴趣做事又能做什么呢?我的悲伤没有尽头;“无愁意岂烦”,即使没有烦恼的事就没有忧愁了吗,没有忧愁我还烦什么呢?“芳情只自遣”,过去的朋友一个人都没有了,我有心里话和谁去说?只好自怨自艾,自己给自己解闷,自己安慰自己,除此以外我还有什么办法排解心中的悲怨呢?“雅趣向谁言”,这是怀念大观园昔日的繁华热闹,再没有过去那些可以共同写诗论画的朋友,她们死的死、亡的亡、逃的逃、散的散,一场繁华一场梦,苦啊;“彻旦休云倦”,一夜一夜睡不着觉,可也不知困不知累,这漫漫长夜啊,喝着苦茶慢慢品味。这是诗面意思,她真正的结局在于贾府消散后干了什么,她干了什么都只能是推论,曹雪芹没一点暗示文字。
刘心武先生的想象可以理解,他也不可能给出确切答案,没有答案就证明有若干答案,谁都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去寻找答案,但是刘心武先生想象力过于丰富,让妙玉南下救人不说而且舍身饲虎红颜伴枯骨,这可能吗?什么叫妙玉,妙者,好也,就是很美的玉,很完好的玉,说明她是一个好人,从这名字上就可看出她很好地保存下来,在恶劣环境中干了不少好事,这就是曹雪芹给她起名妙玉的原因。我认为八十回以后妙玉出场次数比较多,在八十回以后她第一次出场应是安慰黛玉,给黛玉治病,甚至劝黛玉离开贾府这是非之地,因为黛玉毕竟不是贾家人,她只是一个在贾家寄食的人,可以脱离贾家另谋出路,但她肯定说不动黛玉,后来黛玉死了,在贾家当时那种情况下没人顾得上她的后事,谁来处理她的后事呢?只有同样寄食于贾家的妙玉,她把林黛玉葬在桃树下,或者葬在什么花树之下,在一个凄凉的夜晚她带一两个人,寂静地埋葬一个爱花的人,埋葬一朵名花才女,说“冷月葬花魂”、“冷月葬诗魂”都可以,一个意思,总之林黛玉是死了。妙玉怎么救史湘云呢?湘云出嫁时间不长就成了寡妇,她没生下孩子,她当时的情况是既没有娘家又没了亲戚,那个时代没有儿女的寡妇不如一头牲畜,再加上六亲无靠,她的生活可想而知。妙玉知道这种情况,做了一回三姑六婆,她原就是这种身份,可以经常出入豪门大家,她帮史湘云逃出来,史湘云无处安身,四处寄身流浪,直到与贾宝玉重逢。眼看拢翠庵再不能栖身,此时宝钗死去,她又不得不料理宝钗后事,此时在她眼里曾经美丽的大观园,已是一片泥淖,风声鹤戾,鬼哭狼嚎,人间地狱,她心中悲酸的刺痛佛祖也解劝不了。她最后救贾宝玉一劫,救贾宝玉不是这个人那个人,那些人都只能劝慰却起不到关键作用,自古以来,在权力面前起作用的只有官位、金钱、美色,妙玉不只光有美色,她手里还有许多值钱东西,价值连城的东西,前面我已经讲过,这些价值连城的东西足以赦免宝玉救他出狱,因为贾宝玉不是主犯,毕竟仅只受到牵连,即使把贾宝玉送崇文门发卖,妙玉的经济实力也足以将他买下释放,让他过一种自由的平民生活,并有可能最终撮和宝玉与湘云,使他们劫后余生相依为命。
当妙玉完成她这一切使命之后,恍如一梦,一个恶梦,走出梦境,她也就突然顿悟:“纵有千年铁门坎,终须一个土馒头。”成为一个真正的槛外人,一个泥淖红尘、枯骨丛中的多余人,为世俗所不容,其实是世俗人不理解她,想娶她的王孙公子们不明白她如此自己封锁自己为什么,空叹如此美女与己无缘罢了。所以《红楼梦》妙玉判词中的“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是泛指,说的是整个王孙公子阶层,也包括贾宝玉,不是特指某一个人,与刘心武先生说的陈也俊没有关系。“鸡鸣稻香村”不过借李纨所住的地方用一下,与李纨本人同样没有关系。说到这里关于妙玉的话题暂且结束,哥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骂就怎么骂,我无所谓,打架也可以。想妙玉一生遭际,从红尘中的公主变为槛外人的尼姑,又以尼姑身份参演一场荒唐的红楼梦,伤心人看着伤心人死亡、逃散,伤心人埋葬伤心人,死者已已,生者何堪?风尘肮脏违心愿,真正伤惨离乱的人除了妙玉还能有谁?伤之。刘心武先生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