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小说分类 >> 人物传记 >> 毛洪其 日子,月子,一辈子
  • 毛洪其 日子,月子,一辈子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6/27 阅读:1913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日子,月子,一辈子

    毛洪其

    温暖,本是抵御寒冷后的满足感,可皮肤的感受总是肤浅的,不如我们的心。

                                           ——题记

    本该是草长莺飞的季节,一场春雪飘然而至。

    踏着残雪,我采访了我的同行张品正老师。

    张品正因赡养着一位百岁老人,昨天——38号,刚被授予通州区“巾帼十杰”称号。社会各种媒体成了她的“追星族”。我是为了避开中央电视台的来访,一早上,抢先挤进她的办公室的。

    三十几年前,我高中毕业回乡,听说村里小学校从城里调来一位漂亮的女教师,夸张的传说是她给学校乃至全村注入了一种活力。那时,我在村里做宣传工作,一天书记派我到学校印材料,一进校门,看到一个梳着马尾辫、活泼俊俏的女教师正上体育课,她该就是那位城里姑娘张品正了。那一面,便存贮到我的记忆里。

    整整二十年。

    二十年后,一个夏雨的日子,我到北苑学校报到,和校长谈过后,让我把一切关系交到会计那里。踏进会计室,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让我觉得这个学校都不再陌生。

    您在垡头村工作过?是。

    叫张品正?对。

    一杯热水冲散了三十里大雨浇灌的阴冷。

    她依旧那么阳光灿烂,只是多了一些岁月的痕迹。

    那时,我的生活状况很窘,学校没有宿舍,拉着两个女儿上学放学,由于民族习惯不能吃学校的食堂,每天午餐只好敷衍。中午我们爷儿正嚼着干烧饼,她端来一碗煮方便面,热腾腾冒着香气:不能让孩子陪你受罪,她们正长身体。随即送过一台电炉子,嘱我每天给孩子做点热汤。调入一个新的环境,人生地疏,第一个给你关照的人,谁会忘记呀!

    幸运的是,学校盖起了宿舍楼,我和她竟住进了一栋楼。

    可是平时很少见她,听说她在照顾着一位奶奶,不常在这边住。

    不久,我又离开北苑学校,调入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由于工作忙乱,相见更少。有些事就是怪,“相见时难别亦难”。见面的机会少了,关于她的的信息却频繁地撞击着我的耳目,让我的心里产生一次又一次的冲动。

    中宣部要将张品正的事迹推向全国,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约好今天采访她。还好,在他们来访之前,我们聊得很尽兴。

    走过人生总是情

    1969,一个叫金训华的知识青年和一个叫陈健的知识青年,一同为了抢救公共的财物跳入了江水之中,当金训华把陈健托上岸后,他却一去不归。英雄的行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30多年来,当年受他影响而来插队的5400余名上海知青陆续返城了,只留下了一位默默的守墓人他就是陈健。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雪,每年他都要到金训华墓地祭扫至少四次。一次生命的交换,让他内心留下了永远的歉疚:我无法用生命去报答他,我对我所做的一切,昨天没后悔,今天也不后悔,即使明天也不会后悔。这是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淡去红火的时代背景,他身上保存着一种古典意识的风范

    林秀贞,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30年如一日,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六位孤寡老人。这位朴实的农妇,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有人用颇带文学性的经典语言褒奖她: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

    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

    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的认同。

    陈健、林秀贞,曾让九州动容。

    张品正照顾老人几十年,一生演绎着人间真情。

    英雄,其实也是平常的人,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境界,可能是由于他们的意志,能使他们为了追求,为了某种承诺恪守一生,于是他们神圣了。

    他们所以能感动中国,并非他们演绎的生活故事,而是他们用生命创造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字。

    金学珍,一个孤寡老人,跨入了百岁大门,成了老寿星,这让儿孙绕膝的长者们多么羡慕呀。寿星的生命奇迹,有多少沧桑,多少情爱,多少辛劳,也许大运河水能记得。张品正如何搀扶着金学珍一路走来,那也源自一个如泣如诉的承诺。

    1974年,暑热刚退。张品正正筹划着为金奶奶的老伴许爷爷过生日,七十三、八十四——人生的鬼门关,913日,就是许爷爷73岁生日,这次应该办得隆重些。99日,许爷爷的房东跑来报告:快吧,许老爷子犯心脏病了,金奶奶叫你们呢。张品正及父母、弟妹们闻讯急忙全都赶了过去。许是看到了亲人,满足了一生最后愿望,不足十分钟,老人不顾一家人的千呼万唤,固执地闭上了眼睛。金奶奶哭天喊地:让我跟你一起走吧,咱们是绝户,谁管我呀,咱们是绝户……听着这哭声,看着眼前的情景,了解这对老人的人,有哪个不心痛欲裂呀。紧紧抱着金奶奶的张品正,听到金奶奶的哭诉,特别是“绝户”两字刺耳扎心。她抹干眼泪,劝慰金奶奶:别哭了奶奶,您怎么是绝户,有我呢,我养您。

    为了那个承诺

    那一年,张品正20岁。

    第二年,张品正调回她上小学、初中的母校——北苑学校。豆蔻年华,在家门口上班,她有使不完的精力和体力。学校安排她做会计,她边做边学,还有时间帮后勤拉书买煤,淋灰修房。全校一冬天的饮水用煤,每年都是她和后勤主任用双轮车从煤站一车车拉回来。

    她的身影雀儿一样在校园里飞来飞去,铃儿般的笑声充溢着校园。

    这所学校,让她选择了一生的生活方式。

    上小学二年级,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筑牢她人生观的基础,让她懂得了怎样做人。她至今秉承一个信念:自己活着要让别人活得更快乐。雷锋的话一直是她在大大小小的场合发言的题目。

    读到中学,正是文化大革命的中期。毕业时她有两种选择,一是下乡插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是听从校长的劝导,上师范,当老师。那时当兵是光荣的,当工人是自豪的,当农民是残酷的,当老师是被人鄙弃的。她选择了上师范,一干就干到了今天。

    雷锋的精神和教师的身份叠加在一起,就是品正德端。

    许爷爷的丧事给张品正一家办完后,金奶奶回趟老家天津,告诉侄女:你们别担心我,在通州我有亲人。住了几天她便匆匆返回,从此老人再也没回去过。侄女活着的时候每隔两三年还看一次老人,她们先于老人去世,孙辈们就不再来了。

    尊金奶奶的嘱咐,张品正将许爷爷的骨灰安放在火葬场,每年寄存一次,为的是每年都能带金奶奶看他一次。

    解放初期金奶奶住的小房,是租住张品正爷爷家的。老两口一辈子“串房檐”,在这算是最长的。许爷爷从北京水泵厂退休的以候,老两口靠着许爷爷每月23块钱的退休金,艰难地支撑着日月。许爷爷去世后,金奶奶只好靠丧葬费和一次性抚恤金生活。

    那时,因张品正家人口多房子不够住,金奶奶已搬到别人家去住。张品正因工作的便利,经常照顾金奶奶。下了班,她先跑到金奶奶家,看看缸里有没有水,灶旁有没有柴。真的没活可干,就跟老太太撒撒娇,聊会天儿。

    1979年,金奶奶也犯了心脏病,索性张品正就搬过去和老人住在了一起。原本清冷的小屋,原本孤僻的老人,有了张品正和她的弟妹们的轮流照顾,小屋添了活气,老人恢复了活力。

    二十几岁,是恋爱的季节。

    从自己家到金奶奶家,要经过一片菜地,一片桃园。那桃园是恋人约会最浪漫的地点,金奶奶家是谈情说爱最温馨的场所。月色,桃花,枝头挂着青春与爱,花瓣沁润着时代的羞赧。金奶奶住的小村还吃井水,张品正晚饭后去金奶奶家常常要挑上一担自来水,到了桃园,总能看到一个让她心跳的身影,接着便跑过去接过她肩上的担子。她也不闲着,顺手捡拾些干树枝,你担水我拾柴,边说边笑送到金奶奶家。

    这段路有时太短,有时太长。桃花开了,羡慕她们的芳香,桃花谢了,嫉妒她们的甜蜜。

    花开花落,终于,果实成熟了。

    奶奶,陪我嫁人吧

    那个桃园恋人是北京水泵厂工人高宝奎,这是个英俊帅气的小伙,憨厚朴实,当年张品正在我的家乡教书时,高宝奎也在别的村插队。二十六七岁,两人都相看了N个对象,最终两人都圈定了对方。

    爱,是宽容的,无条件的。当漂亮的女教师闯进他的心怀后,他同时接受了金奶奶。小伙子真是运气,住房正紧张的年代,他居然分到一套四十多平米的板楼。房子到手,恋爱到了一个驿站。

    奶奶,跟我们住在一起吧。

    谈婚论家的过程,谁也没谈到金奶奶,在他们的心里这是不用商量的,婚礼没出一个月,张品正提议:咱们接奶奶去吧。高宝奎附议:咱们接奶奶去吧。

    过了初一就是十五,也是个雪打灯的元宵节,顶着桃花般的雪花,金奶奶被接到新房,看到张品正温馨的小家,老人高兴,乐得眼里闪着泪光。一个星期后,老人借口楼房不习惯,执意要求回去。其实那心思谁都能理解:新婚蜜月,我这个老太太添什么乱呀。

    这年的暑期,张品正有孕在身妊娠反应,已经几天没去金奶奶家。一个中午,妈妈敲门,她用婴儿坐的小竹车把徐奶奶送来了。

    病毒性痢疾,你照顾几天吧。

    这几天,让妈妈受累了。

    高宝奎搀着老人上厕所,老人还是走不稳,上台阶时绊了一下,便昏了过去。高宝奎赶紧将老人托到床上,结果拉了一裤子,弄了一床。张品正忙为老人换衣服擦身子,高宝奎找辆三轮把老人送进医院。他托着老人在医院楼上楼下的跑,拿药输液,浑身上下汗水淋淋。

    高宝奎本是个粗心的小伙子,从小对亲情的感受很淡,似乎也没细心地呵护过别人。父亲在北京机电研究院上班,母亲来自农村,家里成分又高,社会的压力,使他总有一种压抑感。一家六个孩子,做父母的都分心乏术。“扔惯了”的高宝奎插队的地方离县城只有30里路,可他半年才回一次家。

    金奶奶这一病,也许是对高宝奎的考验吧。他的耐心与细心,感动了张品正,征服了金奶奶。

    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金奶奶病愈后还是回到了那间她住了多年的小屋。

    转眼到了年底,张品正的儿子高飞出生了。再过几天就是金奶奶的生日,高宝奎借过生日、看孩子之名,把老人彻底接过来——包括她的全部家当——一张二屉桌,一只柳条编的箱子,断了老人的后路。

    此时,老人正好74岁,陪着“孙女”出嫁了。

    弹指一挥间,又是几十年,“重孙子”都娶了媳妇。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有媒体说张品正照顾老人26年,如果从许爷爷去世算已经是33年。

    其实从张品正出生那一天,就从来没有离开过金奶奶。 

    山里来个金奶奶

    新中国建立之初1951年,张品正爷爷家来了两位陌生人,要租他家的房子住。说是通县铁工厂(后来的北京水泵厂)的工人,刚从密云调来。这里和厂区一墙之隔,上下班方便。张家总共三间房,主客只好住对面屋子。

    这家房客就是许爷爷一家。

    许爷爷其实也不是密云人,两口子都出生在天津静海。

    十九世纪初,军阀混战,兵荒马乱。金学珍出生在一个较有身份的家庭里,当她具有了大家闺秀的气质时,嫁给了长她六岁、还算门当户对的许仲三。婚后十年,膝下无儿。

    家未完整,国又破碎。

    日本鬼子的军刀将这个小家劈成两半。许仲三被裹挟进一家日本兵工厂,不久被转移到山沟里。金学珍只好和妯娌们一起生活。

    丈夫不知去向,生死不明。社会把金学珍划入弱势群体的范畴,她除了看人家的白眼,就是关在房子里抹眼泪。一个三十岁的小脚寡妇如之奈何。

    泪水洗面之后,就是做梦。

    忍一忍,也许哪天日本人就把丈夫送回来,哪怕伤残也好。

    再忍一忍,说不定哪一天小日本被赶走了,丈夫也许会成为民族英雄衣锦还乡呢。

    梦醒之后,恨上心头。她恨日本人,恨叔伯妯娌容不下她,恨母亲为嘛给自己裹了脚,恨自己为嘛不生个孩子也好相依为命。

    她恨得有理,梦得有理。真有那么一天,和丈夫一同被裹走的老乡回来了,她打听到丈夫去了一个叫密云的地方,兵工厂附近有个小村落叫墙子路。她喜出望外,烧香磕头,磕头烧香。

    密云在何方,有多远她不知道。不管在哪儿,不管有多远,她下决心去找,甚至一天也等不了。妯娌尽管嫌她累赘,她真的要孤身寻夫,还是舍不得,苦言相劝,让她再等。既然别人能回来,仲三也会回来。

    世间有什么障碍能挡得住寻夫路。

    撇下许家分给她的房子,撇下自己的衣物箱箧,这个小脚少妇独自出了家门,径直向北扭去。

    自古燕赵多悲壮之歌,小脚女人徒步寻夫,悲哉!壮哉!

    如果路上的日本兵看见这位俏媳妇,知道她行程的目的,会明白他们最终失败的原因。了解中国女人何等执著,何等坚毅,就知道中华民族不是靠枪炮可以威吓得了的。

    出了静海到天津,过了河西务到通州……一路上她遇到形形色色的兵,也许她沾了小脚的光,很少有人理会她,连她自己都觉得是奇迹,她居然顺利地钻进了密云的大山。

    他不敢脱鞋看那双小脚烂成什么样。实在不能走了,山里又辨不清方向,她租了条毛驴。

    骑着毛驴进山,定然是有钱人家的媳妇,更没人敢欺负。

    一辈子刚见了山,一辈子刚骑上毛驴。

    真是舒服,几百里路了吧,就要见到丈夫了,她有心情仰头看看山,低头看看水。

    走着走着,她感觉不是骑在驴背上,像是骑在刀背上。侧过身子,趴下身子,都不是滋味……山路弯弯,弯弯山路,她心里不再念叨丈夫,一遍又一遍地默念:墙子路,墙子路……

    墙子路你有多神秘,终被一个静海小脚女人寻到了。

    夫妻相见的情景,我们谁都想象得出。

    骑着毛驴找丈夫的故事,让许多老乡感动,也让金学珍一生津津乐道。

    许仲三在兵工厂是仓库管理员,他加入了地下党组织,为抗日队伍提供了许多方便。日本投降后,他被安排到密云铁工厂工作。

    金学珍入乡随俗,学会了剜山菜,腌树叶,能和丈夫在一起,什么苦日子她都不怕。有了这段经历,后半辈子没有什么事能够难倒她。

    一京二卫三通州。能到通州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两人自然很高兴。1951年,许仲三已经50岁。工厂没有宿舍,他们只好租民房住,张品正的爷爷就是他们在通州认识的第一个人,这一住,两家结成了一生的缘分,几代人的缘分。

    一生情缘话不尽

    在通州安顿下来,许仲三瞻仰了北运河,顺河向下走300里,那是他的家。可是他没能回去,全身心投入到首都的社会主义建设。

    金学珍依旧是家庭妇女。她大张品正的奶奶六岁,两人就姐妹相称。

    没过多久,金学珍肚子痛的毛病就犯了,这是在密云落下的,山里没条件,疼起来就一个招——忍。这回她和东家妹子说了,妹子二话没说,拉起她就去了潞河医院,一查,是子宫瘤。术后,她很是后怕,十几年了,她就是忍着这样的病过来的。她感激房东妹子的体贴,两家日子一家过,姐儿两个一起做家务,一起做针线活。

    1953年,张品正的父亲要结婚了,这愁坏了他的爷爷奶奶,怎么和许大哥他们说呢。两年里一起住得好好的,真舍不得他们。其实许仲三两口子也不是瞎子,他们看到房东大侄子相亲订亲,心里早有打算。金学珍说话了:妹子,给我找间房子吧,不要离咱这个家太远。

    新的房东找到了,只和他们相隔几户人家。人走心没走,有事没事,两口子总过来串门聊天,那是个红红火火的年代,人们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

    转年,此文的主人公出世了。尔后,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相继挤进这个家,四个孩子认识了这个世界,视线里就有个金奶奶。张家开始热闹起来,金学珍像抱自己的孙子孙女那样亲她们疼她们。

    然而生活并没有向人们预计的那样发展,大自然的惩罚谁都躲不过。虽然张品正的父亲在县联社做木匠活,生活却依然很拮据。母亲在照看四个孩子的同时还要做些手工活,缝手套呀,糊包装盒什么的。金学珍更是常过来帮“侄媳妇”看孩子,做手工活。孩子一年年大起来,“侄媳妇”便外出找临时工作,金学珍就伺候几个孩子上学,给他们做中饭。四个孩子大事小事总金奶奶不离口。

    让张品正一家感激不尽的是金奶奶富有远见卓识的判断力。

    张品正上中学了,妈妈在一家仓库做临时工,由于活太累,跟金奶奶说不想干了。金奶奶现身说法:忍一忍,干活哪有不累的,不干,这么多孩子你更累,听大妈的,忍着吧,兴许到年底发点东西还能过个好年。你家里有什么活,我还能干。

    听人劝,吃饱饭。妈妈坚持到了年底,过了春节一个政策下来,竟转成了国家正式职工。这是金奶奶给全家带来的福运哪。

    和谐产生奇迹

    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有一幅画,画面是鱼在空中飞,鸟在水中游。有人不懂,向他求解,毕氏答曰:只要和谐,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

    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用和谐来定义美,认为“和谐是众多因素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亚里士多德也用和谐来解释美,认为“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美与不美,区别就在于美的事物里,原来零散的因素得到了统一”。只有和谐的东西才是美的,万事万物莫不尽然。

    哲学家说,和谐是生命与自然的相亲相爱;艺术家说,和谐是笔端生发的完美图画;舵手说,和谐是力挽狂澜的默契配合;百姓说,和谐是生活中经历的每一个温馨的故事……

    金学珍从74岁被接到张品正家里,如何健康生活到100岁,身体、精神日渐矍铄,几乎没有一样老年病,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个奇迹是怎样诞生的,有人说她自身顽强的生命力,有人说她遇到了中国社会的黄金时代,有人说是张品正赋予她的第二青春。

    百年沧桑,世纪变迁。金学珍是令人崇敬的,也是令人感恩不尽的。

    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几十亿人行色匆匆。张品正演绎了多少让人不屑一顾又无足挂齿的平常故事,点燃了多少生活美和生命美,血管里没有传承的血浆,而精神上又一生割舍不开呢?

    和谐。

    家有老人是一福,百岁老人坐镇那四十几平米的板楼,那就是把活佛请到家中。家有活佛谁还满世界烧香求拜呢!

    一敬活佛,伺候吃穿。老人吃饭从不讲究,粗茶淡饭,来者不拒,饭量可观,只是不吃米饭,一吃米饭就卡,就吐。张品正千方百计调换面食的品种,蔬菜的花样。儿子不吃肉,一家四口人吃饭往往要做三样饭菜,光做饭这一样家务就考验她的耐心。老人习惯穿掩襟袄缅裆裤,这种服饰大概都进了博物馆,这种手艺也成了被抢救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张品正这个年龄的女人,一般的人缝缝连连、订个钮扣、打个毛线还不算难事,做这种“古装”的人还有几个?她愣是学会了这门“手艺”,让老人冬夏都穿得舒服、满意。

    二敬活佛,调养身体。为了不给老人真正增加心理负担,儿子两岁半就被送进托儿所。七九年底,老人犯心脏病,送医院检查后,医生嘱咐:回家养着吧,身边不能没人,她想吃什么就给她吃什么。这无疑是给判了死刑,张品正四处寻药,找偏方,量血压,按摩,那以后就没再住过院。张品正也成了半个医生。

    20069月,老人将要跨进百岁大门,暑天里,不小心伤风,发烧、咳嗽。情况很严重,二十几天不进食也不排泄,老人自知过不去了,也就有意识地拒绝吃喝,拒绝治疗。张品正找来街坊准备送医院,街坊们看了也觉得治也没救了。“重孙子”高飞摸着老人的脸:太太,不能死,我要结婚了,您的重孙子媳妇还要伺候您呢。老人开始喝一点水果罐头汁,经过慢慢调理,老人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简易楼房没有暖气,也没有条件装洗浴设备,张品正每周都要带老人到北京水泵厂、科学院印刷厂、中国农业出版社印刷厂去洗澡,还是用那个小竹车推着,戴上个小凳子,老人小脚,又怕她滑倒,还要垫上个脚垫。几十年老人总是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小脚的脚趾每个都是畸形的,差不多都是扣在脚心上,每天张品正必做的功课就是给老人洗脚,剪指甲,修脚垫。这比她做月账、年终报表要精细得多,疏忽不得。特别是修脚垫,修薄了不舒服,修厚了就露出肉。真要用对待佛祖那样诚心呀。

    三敬活佛,排解孤独。金学珍可说是“百年孤独”。结婚后,丈夫被裹走;到了丈夫身边,丈夫在外“工作”,自己守着家,唯一的欢乐就是和村里的妇女一起为八路军、解放军纳鞋底、做手套;68岁丈夫去世,这样的经历让她从孤独发展成孤僻,大凡这种经历的人都会“个色”吧。如此说来,精神上的护理比生活上的照顾任务更艰巨。张品正常常诱发老人讲那过去的故事。怎样骑着毛驴进山寻夫,如何为抗日队伍做军服,许爷爷怎样利用岗位之便为抗日作贡献,为什么一生没有生养的磨难,对家乡有哪些记忆,为什么到了通州就来租我家的房子……一个话头牵出来,老人讲上一两个小时,百说不厌。有人说孤独的老人是靠记忆支撑着生命,也许有道理吧。狡黠的张品正不只会逗老人,也为老人讲电视里的故事,生活中的新鲜事。冬天围在火炉旁,夏日里坐在楼外的树荫下。50年对100年,有多少人生的故事呀!

    老人一直惦念着丈夫,每到许爷爷的忌日,张品正都要买好祭品,先给金奶奶看看,然后到火葬场祭奠,三十几年,让金奶奶内心很踏实。

    就是平常一首歌

    和谐不是迁就,不是忍让,是理解,是沟通。

    活佛也有糊涂的时候。不然众生为什么也有委屈的呢。

    一个小小孩,一个老小孩,都是掌上明珠。

    孩子要吃雪糕,要买两只,老人吃不上也要噘嘴,再说张品正夫妇心理也不平衡。

    要吃饭了,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高宝奎抓一把筷子放到桌上,三个人一人拿一双,剩下一根,老人不高兴了:你们是不给孩子饭吃还是不让我吃。高飞一摸老太太的脸:我用勺子。在老人面前一比划,全家都笑了。

    一家四口,谁也不抑制对方的个性,该喜则喜,该怒则怒。忍让,是不会持久的,当然更不会有今天。

    八九年,张品正生活宽裕些了,终于买了台冰箱。没有这东西觉得生活不便,有了它,冬天又觉得没多大用处,高宝奎就断了电。老人以为是个漂亮的柜子,至少比那二屉桌、柳条箱子要漂亮,空着也是浪费,就把自己换下来的衣服鞋袜塞进去。经过多年努力置办上的高档家电,当了储藏柜,高宝奎很是无奈。奶奶,这不是您那柳条箱,只能放吃的。老人不高兴了。张品正要一语劝两人:奶奶是不想给我添活,把自己换下来的衣服先藏起来,等咱们都上班了,自己慢慢洗。奶奶,你可别自己洗衣服,水凉,对您的胃不好。

    看电视也有风波,当然不是争频道。《西游记》首播时,全家人提早把活干完,到点儿坐在一起看。那天,播出时间向后推移半小时,大家就先换个频道看喜欢的节目。老人生气了:你们为什么不让我看猴戏?谁解释也不听,到床上坐着去了。等播出时间到了,高宝奎招呼奶奶。不看了,你们蒙我。请不过来,高宝奎就把声音调大,老人一听那个开头曲,真是刚开始,又凑过来。

    晚上,张品正为奶奶洗脚,高宝奎也把脚伸过来,奶奶也逗他:轮不到你。张品正为奶奶按摩,高宝奎也把脖子伸过来,奶奶气他:福气呀。

    一家四口早就形成了默契。老人在山里住时,一次发烧没得及时治疗,影响了听力。高飞一抹老太太的脸,老人就知道什么意思;张品正一说话,老人看口型就明白她说什么。她早揣摸到老人的心思:什么眼神就是想吃什么,什么情绪就是要穿什么……

    一家人个性的显现,让平静的生活有了生机,添了色彩。

    大爱无言

    我真想给读者讲一些轰轰烈烈的故事,也想把您的泪腺捅破,可是我尽力了,我做不到。生活就像大运河的水,总是静静地流淌,没有惊涛骇浪。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一辈子。生活就是熬一碗粥,热一盆洗脚水,篦一下头发,做一件小褂。没有故事,却有滋味。

    每当过年,全家人团聚的时候,奶奶和金奶奶坐在上席,老姐儿俩常常斗智斗勇。

    奶奶自豪而又得意地说:品正可是我孙女。

    金奶奶慢条斯理:是谁孙女谁都看得出来。

    奶奶走了,她的同辈人相继走了。

    金奶奶沐浴着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太阳,看着楼前的杨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

    又是年节,又是老人的生日,张品正的父母来了,弟弟妹妹们来了,街坊邻里来了……

    每年春节,爸爸骑着三轮车来接老人,和全家人过团圆年,让老人尽享天伦之乐。这已形成习惯,几十年没变过。

    2007年,爸爸又来了,可是没有把老人接走。他把家人全都召集到老人这里,北京电视台为老人装修了房子,大家在新房子里和老人一起过年。

    这个春节,春日融融,是百多年来最温暖的一个春节。各级政府领导来拜年,社会各界送来祝福,各种媒体追着老寿星。

    老寿星和她的“经纪人”张品正出镜率高了,有人总想听听她们的豪言壮语。金奶奶金真言:谢谢。张品正由衷地表示:有大家的关心,奶奶会更长寿。

    2006年,让张品正高兴的事真不少:教师调工资了;丈夫2000年下岗今年找到工作了,儿子娶了媳妇……

    让别人幸福,自己就快乐。

    运河春雪真是滋润,又一个春天扑面而来。

 相关文章
 毛泽东的后人们    8089 次 2009/9/15
 我与赵爷    1666 次 2008/7/19
 江太太    4847 次 2008/7/19
 小樊的爸爸—老樊    10424 次 2008/5/9
 薄家景 同窗房树民    1878 次 2012/5/22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