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分类 >> 三言二拍 >> 红孩 谁在跟易中天较劲儿
  • 红孩 谁在跟易中天较劲儿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6/28 阅读:1452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谁在跟易中天较劲儿

    易中天出名了。而且出的有点大发。所谓出名,就是被更多的人所关注;既然被关注,也就会被人记住。那么,人们究竟记住易中天什么了?当然是易中天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上的《品三国》了。老实说,我对“百家讲坛”栏目并不是很关注,刘心武讲红楼,阎崇年讲清史,纪连海讲纪晓岚我断断续续看过一些,觉得挺好玩儿,像听评书似的。凭直观,我以为他们讲得都不错,尤其是对文学、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确实受益匪浅。

    电视台作为一种媒体形式,开设一档栏目,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作为观众,您愿意看多看,不愿意看少看,谁也不会说您什么。可是,自去年以来,先是红学界首先向刘心武开炮,结果弄得沸沸扬扬,到头来也没个结果,草草收场。哪想,年终刚过,又闹出个易中天《品三国》,其热度比去年的红楼有过之无不及,参与论争的人群早已超出学林界,论争的主题也不是集中的一个两个。所以,我看这场面就有点像乡下的庙会赶集,你来我往,真是景象万千。

    这下可好,有人乐坏了。不用猜,第一个肯定是易中天,其次是电视台“百家讲坛”和出版社,再次是书店和图书贩子,包括那些不法的盗版商。自然,我也乐坏了,您想啊,如若不是这样,我也不会此时此刻坐在电脑前冒充大尾巴狼煞有介事地写这篇代序的文字。我就想,也说不定能通这篇序这本书咱也整出了一点名气呢!但愿如此吧。怎么着好事总不能都让别人抢去了呀!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看过一篇专访,易中天大概不愿承认自己是个“赶得上时代的人”,更不是什么“投机分子”,或我就得承认,我立志就要发奋做个“赶得上时代的人”,也要做“投机分子”。或者说,我还要名副其实的做回“真小人”哪。小人怎么啦,您还别看不起,小人毕竟也是人,是人就不可怕。

    我必须说明白,我是认真地拿出25块钱在新华书店买得正版的易中天《品三国》一书,封三夹着光盘的那种,然后又拿出一礼拜的时间认真拜读完的。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时常读着读着就将书放下,您别误会,我这倒不是说这本书写得不好,而是正相反,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好了。老易的语言叙述方式颇符合我的胃口。至于内容上的真实与否,评论是否得当,那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虽然也有些个人之见,但那不是我现在主要想表达的。当前,关于学术腐败一直被媒体所盯着。前些年,我大都是道听途说。但近几年来,由于工作的关系,使我设身处地较为详尽地知道了其中的内幕。譬如关于评职称。在我看来,评职称大致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证明自己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地位;二是可以同行政干部(如科级、处级、局级)拉平级别及与之相配套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含住房、医疗待遇)。应该说,国家实行职称评比制度大体体现了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但是,由于职称评比体制上的种种原因,再加上市场经济使人们对经济的极大渴望,从而使人们把职称的评比完全体现在经济待遇上。当下,有的高校还实行了岗位聘任制,即你有了教授职称,也不一定让你在教授的岗位上工作。而对于教师而言,有了教授职称肯定就有了竞争力,至于教学效果如何,谁能说得清呢?更何况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还在实行着大锅饭体制。于是,老师们抓住时机,不惜花几千甚至上万块钱去杂志上发表论文,有些学校还指定必须在某些核心期刊上去发表。核心期刊是何物呢?它既不是新闻出版总署评定的官方认可的标准,也不是某些学术组织评定认证的标准,而是由一些大学图书馆、资料中心评定的,100%的是民间行为。但就是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核心”,几乎把高校的老师都弄成精神病了。就我前后供职的几本刊物,几乎每月都有老师找上门来要求发表论文的,尤其是在每年的四五月和八九月间,简直都疯狂了。据说,全国已经开始出现这方面的经纪人了。以上这些情形,我想易中天肯定非常清楚,说不定他自己也曾加入或者是帮助过别人加入过这个洪流当中。果然,在一篇答记者问中,易中天直言不讳地说,“我对学术界越来越失望,体制和风气都有问题。大部分人,真的不是做学问,而是用这个来赢得别的东西——制度有了问题,评职称,评博导,要数字化管理。你有多少课题,有国家级经费。我总结了16个字:中央集权、计划经济、行政干预、等级观念。我觉得这套管理模式是要毁灭学术的。”因为不在学校,我对学术腐败的认识还远达不到像易中天这样的痛心疾首,但我从大量的论文来稿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职称改革失败了,不但没使学术崇高起来,反而让我对大学教师们很失望,对大学教师的失望,就是对中国高校教育的失望。为什么呢?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互相或多或少地抄袭啊!有的还公开剽窍啊!更有的竟然花钱雇人捉刀代笔啊!写出的文章晦涩难懂、文理不通啊!说狠些,就是不正常说话啊!

    好了,既然有那么多的评职称的文章不正常的说话,那我们就找出一个或几个正常说话的人。易中天无疑是重要的一个。我做编辑多年,也从事写作多年,我始终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以最通俗朴素的语言能表达出最深层次意境的那种文字,过于书卷要不得,过于市井也要不得。易中天所以选择以随笔的笔法、说评书的技巧赢得大众的喜欢,除选择人物和事件为大众所关心外,我想最为成功的就是语言的通俗与朴素。譬如将曹操、刘备、孙权称为老板,将诸葛亮、周瑜比做帅哥,这有什么不对呢?可是很多教授却接受不了,认为其在哗众取宠。易中天选择现在这种方式,先在学校的小讲台尝试,后在电视台的大讲坛亮相,呼啦啦出现一大批易迷,绝不是偶然现象。它一方面说明大众对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有强烈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大众需要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方式。在这方面,评书天然地做到了。但评书的成功,往往不是历史考证的成功,而是语言、故事的成功,可以笼统地说是文学上的成功。譬如《岳飞传》、《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就是说,听评书听的是江湖故事,很难得到真实历史的学习。我这里并不是说,易中天们在大讲坛上所说的历史就是是真实的历史,但他们对历史毕竟做了深入的研究。学术界跟易中天较劲儿,首先较的不是历史的真实与否,而是易中天讲课和写作语言的形式。此为第一种较劲儿。

    历史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它总是和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的。按易中天的分法,历史可以分成三种面目,三种形象:第一种是正史上记载的面目,即“历史形象”。“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第二种是文艺作品包括小说和戏剧中的面目,即“文学形象”;第三种是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是一般民众心中的面目,即“民间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常存在于我们称之为“野史”的记载当中的。有很多历史上是没有的。譬如历史上的严嵩既没有那么贪,包拯也没有那么正。在我看来,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也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以至是将来,绝对真实的历史是不可能有的。任何历史都是一个人的历史。接近历史,不等同于就是历史。历史的事情往往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因此酿成大错,形成千古奇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易中天《品三国》品出热闹来了。你老易品三国,不论你考证了多少资料,那也终究是你易中天一个人眼里的三国。如果你在厦门大学的讲堂上讲,即使撒着花儿的讲,也不会有人跟你计较的。可是,你却偏偏走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那就要难免成为别人的靶子了。你说你在电视台的讲述方式和在厦门大学的教室里没什么两样,但问题是受众变了。厦门大学听课的是你的学生,而电视台所要面对的除了普通的观众,还有许多你的同行、文史专家。你以自己的讲课方式讲三国,或许人家不理你。但你谈三国的历史了,介入考证真实的历史了,还津津乐道地为曹操们翻案了,于是人们就再也不能沉默了。所以,学术界跟你较劲儿,叫的是历史的劲儿,不管你接招不接招。此为第二种较劲儿。

    在我国众多的经典文学作品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最为人所知,称之为四大名著。而在四大名著中,又以《三国演义》、《水浒传》最为著名。在这两本巨著中,《三国演义》显然更比《水浒》名声大。毫不夸张地说,在三国所经历的九十年历程中,出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后人的影响,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也可以这样说,只要熟读三国,就能对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大致有所了解。中国人对三国的认识和了解,大部分人都来自于读过听过《三国演义》,至于《三国志》、《后汉书》一类的史志性书籍,老百姓几乎听都没有听说过。这样,易中天在《品三国》时就犯了众怒。你想,“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那是多么精彩的故事啊,怎么一到你易某人嘴里就一笔勾销了呢?学者们或许可以接受,可是你要想让老百姓接受,那肯定没门儿。道理很简单,先入为主啊!你老易感觉委屈,说我是在品“三国”,不是在品《三国演义》。然而,你这样的话能经得住推敲吗?随便翻开《品三国》,随处可见你用《三国志》、《后汉书》的记载去考证、推翻《三国演义》的论述。不必怀疑,《三国志》、《后汉书》在历史的真实性上肯定要比《三国演义》可靠、真实得多。但如果谁非要说这两本书就是真实的历史,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不能接受的。更何况用史志性的东西去评论文学作品本身就很滑稽。这就难怪那些热爱《三国演义》的观众对你易中天有意见,跟你较劲儿了。怪谁呢?此为第三种较劲儿。

    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一个问题:今天的教授(学者)和过去的教授(学者)有什么不同?不知你该怎么回答。假如让我来回答,我会说:过去的教授只是低头做学问。今天的教授除了低头做学问,还要抬头看市场。所以,过去的大学里大师多,今天的大学里大楼多大款多。《师说》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老师的最大幸福是把自己的所学全部让学生所掌握。而要想让别人掌握你的知识,你光有知识还不行,你还必须有把知识传播过去的本领。我非常同意易中天所说的“三个对接”: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学者与大众的对接、学术与传媒的对接。作为现代人,我们没有理由拒绝电视、网络。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电视、网络传播的东西,甚至是热播的东西,也未必就对人有多少教益。今天易中天热了,自然有他热的理由。明天易中天冷了,也自然有他冷的道理。聪明的人是那些研究老易是怎么样赢得市场的,愚蠢的人只会心存嫉妒,怨天尤人。这种人表面上是跟易中天较劲儿,实际是在跟自己较劲儿。到头来嘛也不成。此为第四种较劲儿。

    那么,还有第五种、第六种较劲的吗?肯定有。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会面临多种选择,机会在不经意间就会来到你的脚下,只是你没有发现,或发现了,没有及时地捕捉到。我觉得,在一个提倡和谐的社会里,人人都应该学会宽容。我们这个社会既可以让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滔滔不绝,也可以有不同的声音作出回应,哪怕是跟你较劲儿。在此,我倒要对“百家讲坛”进行质疑:从字面上看,百家有两种解释,一是百名专家(学者)讲述不同的故事,发表不同的学术成果。当然,这里的百家是泛指,并非就是100家;另一是针对一个问题,让不同的人发表不同的观点。显然,这后一种不是电视台所需要的。如此,电视台就显得不太厚道,有失公平了。不论是易中天、阎崇年,还是纪连海、刘心武,这些作家、这者所讲的内容毕竟不是刘兰芳、袁阔成、单田方所说的评书,既然讲历史谈学术,就要有争鸣,有不同声音,否则就是话语霸权。虽然为此易中天一再说“百家讲坛”不是学术论坛,也不是发表新的学术观念的地方,更不是给专家听的,但我每次听后都觉得这话很不老实,不老实的反面就是很虚伪。可以想象,如果你易中天所品的三国没有一定学术性,也没有新的学术观念,人家“百家讲坛”吃饱了撑的,要你来干什么!如果你讲的内容专家不听,又不让专家在这里“百家争鸣”,那不是在有意让你愚弄大众吗?这种并不高明的创意,表面上成就了你易中天,实则是把你推到了受众的对立面。当然,现在如日中天的你,听到的更多的不是声讨你的声音,而多半是像超级女生们所发出的“要嫁就嫁易中天”那样的昏话。事实上会是如此吗?傻子都明白的道理,不需我再多废话。好在这样的事只是一阵风,说过去很快就过去了。不管怎样,当我们过一段时间回首这段热闹的时光时,我想我们无论是谁都会发自内心感谢易中天的。人家毕竟在2006年给我们带来过一阵兴奋与热闹啊!

    200691日  梨花园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拍马屁的“阶级分析”说    1027 次 2013/2/22
 一万年太久    1320 次 2011/3/26
 过道被装摄像头,既悲又喜    1315 次 2011/8/26
 奇谈怪论可以“采”来做“标本”    1182 次 2011/8/26
 屁股闲篇    1231 次 2011/3/26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