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刘心武(三)
张 建
关于贾元春
刘心武先生认为贾元春这个人在贾府辈份,是贾珍一辈,放在生活中是曹顒或者曹頫的女儿,实在不行她就是曹家与曹頫一辈兄弟当中某人的一个女儿,说她死于月派所逼,死于皇宫以外很远地方。只有从很远地方才能望家乡望爹娘,而且和秦可卿一样被人吊死。这是刘先生推断。我推断一下我的结论。刘先生认为,曹家应有女子参加选秀女,曹家也有资格参加选秀女,这也对。在清朝选秀女年龄为十四周岁,有一定规矩,不是每年都选。按刘心武先生观点,我先说说如果贾元春是曹頫女儿,他的可能性。按清朝规定,在满人中选秀女有严格规定,一是满族中四品以上官员女儿,二是年满十四周岁,凡够此条件人家,年满十四周岁的女孩儿,选取秀女之前不许嫁人。到了曹頫做江宁织造时,他和曹顒一样以主事衔管理江宁织造,即使他的女儿正当年龄,也无权参加皇宫选取秀女,他的官职不够资格,不够级别,也就不可能将他女儿送入宫中,去邀恩取宠,希冀非分之赏。别忘了,主事只不过六七品官,而且曹頫只是以主事品衔督理江宁织造衙门,衔只是加官是虚衔,只是你相当于这个级别,实际上还不是主事官,那么他女儿更没有资格,也就是曹頫之女不可能是贾元春。从曹顒有生育能力开始,在曹寅还没死那阶段,从曹寅与康熙关系上说有这种可能,而且曹顒夫人有可能是马齐一族人,这种可能又增加几分,那么书中贾元春也就是贾宝玉嫡亲姐姐。按刘心武先生推测,贾元春进宫当秀女,最初被分配在太子胤礽处,后太子被废,这些宫女实行再分配,贾元春被分到雍王府,并且因为她不够格而被分到世子弘历处。她这个宫女一进宫,因身份低下,包衣下贱,有可能“被派往康熙另一个孙子弘历身边”这是刘心武先生的话,而且“很可能在弘历还没有当皇帝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宠幸,成了一个王妃”。康熙朝弘历不过是一个皇孙,他的小老婆怎么能称王妃?雍正朝弘历封亲王也只能说大老婆算王妃,小老婆仍然不是。如果是曹頫亲兄弟中某人之女,那她与宝玉不可能有那么深厚感情,他们彼此心里并不和与荣国府没多少联系,那就与曹雪芹没关系。那么惟一可能就是曹顒之女,下面我谈谈可能性。
如果贾元春是曹顒之女,而且当初在太子或世子宫中,这件事最晚也要发生在太子二废之前,因为发生在一废之前到乾隆元年以后她的年龄就很大了,不会受宠。一废太子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二次被废在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按刘心武先生说法,贾元春最初分到太子东宫,按选取秀女规矩,当时贾元春年龄最低十四岁,如从康熙五十一年上半年贾元春进宫算起,这是最低限度,上溯十四年,也就是康熙五十一年减去十四年,也就是减去贾元春选秀女的年龄,等于前推十四年时间,五十一年减十四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七年,就是说只有贾元春出生在康熙三十七年以前,才可能在康熙五十一年选取秀女。第四十七回里贾母自己说自己五十四岁,有可能曹寅就在她五十四岁时死的,到曹顒死时她正好五十七八岁,望六之年,曹顒活到三十出头年纪,这样就不难得出结论,她到贾家时己经二十五六岁,可能比生活中李煦小两岁,不是小三岁,康熙五十四年李煦六十一岁,李煦在此年正月十八日上:“安排曹顒后事折有”:“盖頫母年近六旬”一语,玩味语气此时李氏应以五十八九岁为宜,就是李氏比他哥哥李煦小两岁。也即康熙二十一年左右,李氏已经二十五六岁,她此时嫁给曹寅,曹寅也差不多这个年龄,可能比李氏略大,因为康熙当年二十七岁,李煦比康熙可能小一岁或大一岁,这一年李煦已经二十七岁上下,所以我怀疑李氏嫁曹寅时是续弦不是原配,你想呀就当时曹家具体情况,曹寅怎么能二十六七才找老婆呢?李氏嫁曹寅不能当年就生曹顒吧,怎么也要到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二年,如果一切顺利才可能生下曹顒。康熙二十二年到康熙三十七年这段时间曹顒只有十四五岁,他能生下一个女儿吗?显然不能,如果曹顒三十岁生元春,已经是康熙五十二三年,康熙五十三年曹顒死前,其妻马氏正有孕在身而且这一年曹顒就死了,也就是五十二年生元春的可能性也很小,到元春长到十四岁,早改朝换代快到雍正中期,此时曹氏一门已经由曹頫掌管,假如这样,到乾隆元年左右元春不过二十一二岁,她怎么“二十年来辨是非”呢,她辨二十年“是非”从一两岁就开始了?那可能吗?不是开玩笑吗!这就是说贾元春与曹顒也没关系。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贾元春一进宫就被分到各王府中,没在宫中呆过,我们看看她一旦分到雍王府会是什么结果,假如贾元春被分到雍王府,并得弘历欢心,如何解释曹、李两家与雍正关系?女儿在雍府世子处得宠,曹家能与雍王府没关系吗?曹家不可能与自己在王府得宠的女儿没有联系,有来往能与世子弘历没瓜葛吗?曹家又如何能不孝敬雍王胤真?能不在各方面支持雍正继统?曹、李两家是管银钱的呀,那么雍正登基后还难为曹家干什么。退步说,曹家有银子,在宫内买通门路,满可以把贾元春分到与他们关系不错的八王、九王诸阿哥那里,不会坐待元春入雍王府,因为他与雍王没什么交情。再说,如果这样,贾元春判词“榴花开处照宫闱”怎么解释?
不能武断地说贾元春就确有一个生活原型 ,但曹雪芹在书中写出了这么一个人物!不知大家发觉没有,曹雪芹更损,他把书中人物一个一个地全写死了,够残忍,确实说不上他真喜欢书中所有女子,或许另有红颜祸水深意?总之他写的够残忍。要想了解贾元春真相,就要考虑书中四大家族的生活原型,书中把这几家写成公侯世家,那是曹雪芹艺术虚构,难听点说就是吹牛皮,说粗点是儿媳妇肚子:装孙子!你家是在康熙朝得宠,那就到公侯万代程度,诗礼世家之族?怎么说也是包衣下贱的奴才!怀念奴才生活的人上哪儿找反封建思想?罢官、抄家、枷号示众,处在这种地位尚且如此,就如被罢高官一样,身在林野想庙堂之高,如淫荡成性的婊子,始终难奈淫心,所思所想仍是闺阁之中花街柳巷,一派淫烂贼心。虽然《红楼梦》书是好的,但曹雪芹应扔进垃圾堆,我指他的思想意识倾向。
《红楼梦》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结局,秦可卿是导火线,贾无春是定时炸弹,就像她出的灯谜,那个谜底是爆竹的灯谜,在最后她爆炸了,这当然与她身份有关,她身世也很复杂。宁、荣两府活像个王八坑!贾元春在血统上与贾家一点关系没有,我这样说你还别不信,“漫言不肖皆荣出”说明荣府也有不肖事做出来,这事儿就从贾元春开始。元春并不姓贾,也就是并不姓曹,她真实名姓没人知道,即便曹寅知道可他早死了,知道内情断不敢说出的人是贾母老太君,这事儿说出来就是欺君之罪,可最终还是被识破。这导火线是贾珍杀秦可卿这件事被告发,前面我讲过秦可卿什么身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只不过没人捅破这层窗户纸,为圣者讳呀,但在皇族在皇帝那里是心中有数,而且有些感谢贾家,一是贾家保存了圣祖体面,又顺理成章地嫁给贾家,将就着把这件不太好看的事遮掩过去,很好!所以,秦可卿葬礼大家自发地前来吊祭,皇帝也就默许,想着秦可卿也怪可怜,让贾家按固伦公主安葬也算对得起这位民间公主,对贾家也自然另眼相看,随说你亏了朝廷不少钱,但从这一点上看可以将功补过,大家心照不宣,你照顾了皇家血脉,我呢提你们家姑娘做个妃子,显示皇家大度,不埋没臣子一点勤劳,大家皆大欢喜。事情坏在宁国府,因为宁府上小实在太乱,不成样子,下人对主子所有事无一不清清楚楚,那些没得到好处,那些因小事受到惩罚,那些眼见宁府大势已去的人,包括宁府得罪的那些权贵官宦,都恨宁国府,宁国府成了墙倒众人推的局面,有人便把宁府这些见不得人的事捅出去,尤其秦可卿被杀这件事不是小事,可能被皇族和御史所知,且有人证物证,甚至可以开棺验尸,这就激起皇族愤怒。接下来调查秦可卿死因,三代通奸这种事岂止有碍名教,这是与皇族金枝玉叶,皇家受到莫大羞辱,这责任只能由你宁国府来负,就你宁国府人不是东西,这种事最初报到皇帝那里也还不怎么样,家事不外传,何况毕竟不是正式公主,狗食盆子别往自己身上扣,得过且过,没必要公开追究,再说贾家倾其所有把丧事办得风风光光,况且与外面野女人生的女子没受良好教育,淫荡一些也不可避免。这就是秦可卿死后贾家还相对平静一段时间的原因。
平静时间不长,关于秦可卿身份是假,公主另有其人的说法其说不一,这种消息不断传来,沸沸扬扬,齐说宁府有偷梁换柱嫌疑,那个真正皇族血脉有公主身份的女子不知现在何处。开始一点一点累积,皇帝的忍耐快超过底线,转回头皇帝开始怀疑才封为妃的贾元春身份,起了疑心,开始调查。
事实是贾元春也的确不姓贾,也就是生活中她不姓曹,这就难免被查出真相。前面说过,贾元春不是贾府任何人所生,她是自幼不到一岁被曹寅买来或抱来准备教习演戏弹唱,准备康熙南巡送给康熙来享用,后来见这女孩儿的确不错,正好曹顒或曹家什么人生一女夭折,就做了亲生女儿,这肯定什么人也不了解内情,真正知道详情也只有曹寅夫妻,连曹顒也未必知道多少,甚至马氏也被蒙在鼓里,因为那时大家子弟都有奶妈,像荣府宝玉的李妈妈一样,轻意不与母亲见面,一段时间后马氏也就把她真当曹家女儿,成为曹家长女。但世间事没有不透风的墙,风言风雨中,贾妃元春有所耳闻,所以曹雪芹在她的判词中才写:“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二十年她辨什么是非?辨她自己的是非,我究竟是谁?是什么人,我是哪里人,我父母是谁,我家还有什么人,他们是干什么的?他们是否还活在人世间?下一句很可能说她此时已经怀孕,但时间还不长,不过,用不了多久龙种就要出胎了;三春争及初春景,这一句是自伤,三春分孟、仲、季,那就是说我好好地珍惜这初春景色吧,这是最好季节,为什么不珍惜呢?不管怎样我现在的生活还算美好,家中三个妹妹毕竟还不如我;虎兔相逢大梦归,这是作者说的真正判词,在归结贾元春命运,是说初春短暂,你等不到仲春暮春。版本上此处是虎兔还是虎兕有炒作嫌疑,刘心武先生认为是虎兕,是在传抄过程中抄错了,把兕字误抄成兔字,我不这样认为,甲戌本《石头记》是再抄再评,庚辰本《石头记》是四阅评过,这两个版本都是曹雪芹生前抄本评本,不可能每次都抄错,这两个版本至少有一个版本曹雪芹本人看到过,他没提出异议,证明原文如此,虽只一个字却关系很大,不像其它字可以代用,脂砚如果抄错,曹雪芹一定要改回来,所以我认为此处仍是一个兔字,代表时间也就是天干地支。那就是说贾元春在这个时间被皇帝赐死,因为怀疑她血统身份。关于秦可卿托梦王凤姐所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我与心武先生不同,三春指元、迎、探,没惜春什么事,第一惜春从一出场就几乎不在红尘之中,与妙玉没大区别,如槛外人一样,红尘与她自始至终没多大关系,出家之前就杜绝了宁国府,还惹了尤氏一肚子气。细看曹雪芹的意思,自探春远嫁后,宁、荣二府大观园才开始真正凋零,开始闹神闹鬼,一片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荒芜寂寞,探春在姐妹排行中也恰是行三,三春去后,繁华不再,在她之前迎春已死,八十回后自然元春完蛋,两个死亡,一个远嫁,跟死亡也差不多少,只是个时间问题,时间不会太晚。惜春自始至终也没死,直到三春去后走出贾府,躲入空门,至少落个终其天年,只是离开富贵繁华地受些清冷之苦,至少在生命上不能说她死了,她毕竟活着,身边体己足过残生,应理解为她是三春去后,随诸芳而散,只有她也离开了,才能算诸芳尽!所谓各自须寻各自门,我认为仍指金陵十二钗而言,惜春入了空门;巧姐入了农门;李纨入了孤门;凤姐入了狱门;妙玉入了劫门;湘云入了寡门乞门;这就是三春去后各自结局。关于“恨无常”曲也不难理解:前两句无非说:过得好好的,一切如意挺好,突然出事让你死,你不死也没法活,你身边是吃人的老虎,你还往哪儿跑?下两句是一派不愿意,留恋这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生活,没办法,只能眼看着这一切随生命完结而彻底结束,心里不甘呀!再下两句就是剩一点游丝慢慢消耗,那也不想死!再往下就没什么解头了,无非是家乡路远隔着宫墙,向祖籍向在家乡的爹娘亲人哀叹一声,说我已经死了,这皇家的荣华富贵不那么好享受,你们呀还是抽身退步回家务农,过一份安静日子吧,眼下这生活实在没什么意思,而且随时有死亡危险,让你死你还不能不死,不许半点反抗,你还要谢恩呢!另外,一个死人按迷信讲,在弥留之际或者他的鬼魂在看亲人望亲人时,就叫望家乡,隔着两个世界,那是相当遥远永不可及的距离。刘心武先生说贾元春被逼吊死,就凭一句三字“荡悠悠”?王熙凤“聪明累”也有“荡悠悠”,迎春“喜冤家”也有“荡悠悠”,难道这几个人也都吊死了?还跟什么月派相逼有关,月派逼到皇宫里了?皇帝是干什么吃的?没听说清朝也有马嵬陂哗变的事,真有月派存在,去跟皇帝一个小妾过不去,那不是流氓组织吗!贾元春最终也没辨出自己身上的是非,不知自己究竟是谁,糊里糊涂地死了,也够悲惨。
该谈贾元春身世了,我认为贾元春根本不是贾家人,她就是贾家也就是曹家捡来、抱来、抢来,或者买来的一个女孩儿,从小在贾家养大,从小由贾母调教疼爱,从小就当成生活中曹顒女儿看待,在当时任何人不知底细,曹寅死后只李氏一人清楚。她出落得相当美丽,自然有选秀女资格,也自然被选取上。她不会比宝玉大多少,宝玉到四五岁才能开始认字,而元春十四岁选取秀女,那就是她最多比宝玉大十岁,在当时也就二十四五岁,她没进宫时曹家只有她和宝玉这个弱弟,两人年龄相差又多,自然疼爱有加。从宫女到贵妃也须要十年时间,受宠时间并不太长,也正是怀孕生子年龄,本来好好一件事,让宁府秦可卿给坏了事。秦可卿假公主身份暴露,真公主不知在哪儿,贾家也就是曹家又有一个在宫中封妃且已有身孕的女儿,这一切乱七八糟事儿,使皇帝十分震怒,勾起皇帝对过去几家织造的不满与猜测,对他们那些龌龊事儿深恶痛绝。皇帝不知道究竟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谁是先祖私生女,谁是假冒为了邀恩,如果贾元春是先皇之女,皇帝有乱伦之罪,这可非同小可,加上耳闻宁府的淫秽,再听说李鼎与弘皙有来往,在城外鬼混,旧恨新仇,老账新账一起算,干脆,把你们这些昔日小人,奸猾奴才捆在一起,彻底铲除永无后祸。那自然先赐贾妃死,然后抄没所有与之有关各家,杀的杀,流放的流放,拍卖的拍卖,为奴的做奴,同时将这几家除去旗籍,所有财产全部充公变卖,一间房不留,一分钱不给,让你彻底烟消云散,从此再别想做那些给皇帝选美女,挟制地方官员的恶事。只有这个结果才符合剩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红楼梦》结局。其实乾隆对曹、李两家这样的奴才并无好感,比他父亲雍正差不会太多,雍正元年十二月十九日,雍正在浙江巡抚李馥奏折上朱批:“向来奉差织造人员,往往自任捐修之名,而私向地方督、抚、司、道等官,假托上意,勒令捐助,从中反巧取余利,以饱私囊,而于正项,又复克扣,借词某工用费若干,种种恶习,朕所深悉,前经密谕,戒伊不可仍循此等作为,但此辈皆包衣下小人,虽奉严谕,或恐未必凛遵,倘蹈故辙,尔等断不可私相帮助,尔等贤否,朕自鉴察,岂肯以封疆大臣之去留,决定于微末小人之口?”雍正这种态度不可能不影响乾隆,这几家康熙朝小人,最终结果可想而知,也可见这几家织造在康熙朝的权势。如此你就不难想象曹雪芹为什么写这部《红楼梦》,不难想象曹寅为什么断子绝孙,曹雪芹写这部书的真实用意也就很明白了,他们家没干过好事儿,不干好事儿才有“白玉为堂金做马”。曹雪芹多少厌恶这些人,才写了一大群女人,他也认为他们家和与他们家有关系的那几家太过份。这是他把书中男女都写死的原因,但他又怀念那种生活,这是他矛盾的地方。我说的贾元春来历放在这里,备一说。
现在说说贾府也可以说曹府爷们的结局吧,荣国府好一点,曹雪芹向着荣国府,自然宁国府最倒霉,也就是生活中李家最倒霉,谈结局之前我想先给书中四大家族对对号,了解一下“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的《红楼梦》写作背景,贾家无疑就是曹寅家,史家是李煦家,这种安排挺复杂,书中有小史侯史鼎是史家,但没和贾母接触,又有江南甄家,其实都是李家,宁国府是李氏一大家族。王家不是单独一家,主要以杭州织造孙文成家为原型,因为康熙朝海运海上贸易主要由杭州织造负责,包括沿海开禁等事,书中王熙凤也说他们家专管海上货物,所有外国商人使者都由他家接待,但又不完全是孙文成一家影子,王家还有不少京官,而且权力不小,与曹家有关系的京官应是马齐家,这样合起来就是书中王家,所以说“东海缺少白玉床”与海有关。薜家应是与织造有关,与内务府有关,替皇家采购的皇家买办,当时叫内务府买卖人,也就是皇商,在曹、李两家全盛时期,与他们来往接触较多的内务府买卖人,有个旗人叫索住,参与了不少康熙下达给曹、李二人的任务,但不知他是否与此三家联络有亲。孙文成有可能是曹寅母亲孙氏娘家什么人,也算老亲,因为最初宁、苏、杭三织造不和,康熙特意从北京内务府派了孙文成,并嘱曹寅等人要和睦,要三位一体,曹寅回说与孙文成原在内务府库上共过事,没提是否亲戚,当然他也不可能提。这就是曹雪芹书中所谓四大家族,其实都是奴才家臣,并没什么政治地位,不过赚个一时富裕,不太稳固的富裕。
给曹家和李家以毁灭性打击,不应在乾隆四年,应在乾隆五年以后,任何事都有一个过程,最后处理这两家确切说应是乾隆六、七这两年。李家因秦可卿和李鼎问题,乾隆迁怒于李氏全家,曹家因贾元春血统不清,乾隆迁怒于曹氏全家。这一段时间乾隆有时间阅读康、雍两朝章奏,对这两家更加了解,他们在康熙朝为皇帝干了什么,因为什么得宠,这一切乾隆了然于胸,看出这两家的小人嘴脸,首先觉得这两家血统就说不清楚,更重要原因,他们了解圣祖所为,也就是他们知道康熙私事太多,这些事绝大部分通过他们才发生,一切瞒不住他们,加上李鼐、曹頫等人有可能一再吹嘘康熙如何如何,也就是自己如何如何,言外之意是当今远不如康熙,这就犯了大忌,新账旧账一齐算,不管为哪一条,也得把这些奴才彻底解决,该杀人杀人,该灭口灭口,这一切最大祸首是李煦,当初流放李煦时就原因不明含含糊糊。步他后尘,二十年后李煦子孙或卖或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或流放打牲乌拉,李鼐、李珍、李琏所有这些李煦还在京城的主奴烟消云散,剩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曹家略好,只贾元春一事,好在已经赐死,而且曹頫为人还算谨慎,从书中看,贾政这个人没做太出格的事,只有替贾雨村活动起复这件事犯法,但他没收贾雨村一两银子,罪过不大,其它没见他做伤天害理的事,总的来看他还符合那个时代道德标准,找个工地让他去河工效力,两家所剩不多财产全部充公,曹雪芹寄养别处或自食其力,曹氏李氏子孙永不录用。这一切结束,曹雪芹就真是任嘛没有,加之寄食无门,又无一技之长,他不要饭还能干什么?最后做为织造曹氏一族,到曹雪芹死时就彻底灭绝了,难怪他要哭这把心酸泪,难怪脂砚也来哭这场红楼梦,还让天下人一起来哭,别人哭得着吗?
兴之所来,写了几个人,或说对几个人的看法,其他人过两天再说吧,我也歇歇。
关于红学
《红楼梦》是一尊美丽奇妙的维纳斯雕像,谁都想看,谁都在瞻仰,心痒难挠了,谁都想动手摸摸,把手放上,冰凉,不是石头,是神。
蔡元培
起清末学风之衰,开一代红学源泉。
胡 适
胡适是胡适之,胡适研究《红楼梦》,还是胡适之。
俞平伯
背一块好木材,没刻出好字。
周汝昌
吃一辈子红楼,吃出名益地位,休息吧,再吃就吃出自恋了,不如写续红楼,周氏的。
刘心武
成绩:冷寂红学泛起几个泡沫;收获:去一趟美国;结论:还是《班主任》。
曹雪芹与脂砚斋
《红楼梦》最初流传本是手抄脂砚斋评《石头记》,就是说很长一段时间这部书的名字不叫《红楼梦》,现在这本《红楼梦》,曹雪芹与脂砚斋并不知道。这个书名是后人所改定,根据脂砚斋抄本所改,可以说《红楼梦》得以流传下来,传到后人手中脂砚斋功不可没,曹雪芹原稿前八十回几乎都经过这个人修改抄评,是一个真正做文字工作的人,此人是谁是男是女一直没个定论,这个人的历史背景也只能猜测推断,很难给出确切答案。刘心武先生说此人即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中史湘云的生活原型,应当说有这种可能,没有确切答案之前,什么可能都有,但不能说这个人一定就是史湘云。
从脂砚斋所批文字语气看,这个人与曹雪芹关系确不一般,至少可以肯定这个人与曹雪芹关系相当亲密,了解曹雪芹写作背景和生活背景,对曹雪芹、对《红楼梦》有很大影响,研究《红楼梦》你不可能绕开这个人,不可能绕开总批眉批夹批这些文字,这些文字提供了大量信息,包括曹雪芹和脂砚本人的历史真实信息。这个人是谁,这个人与曹雪芹是什么关系,这个人是什么出身背景,这个人参与了多少《红楼梦》的写作工作,这个人与畸笏叟是不是一个人,其实要是弄清这些问题,关于曹雪芹的绝大多数问题也就解决了。问题太多而且有些问题无解,这里我想通过脂批推论一下曹雪芹与脂砚的年龄,顺便看看脂砚是否书中人物。
脂砚眉批中有三条批语在时间上冲突矛盾,第八回眉批有“余亦受过此骗,今闻至此,赧然一笑,此时有三十年前,向余作此语者在侧……”第十三回有“树倒猢孙散之语,全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伤哉……”同一回又有“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今余想痛哭泪盈”。这是脂砚在乾隆甲戌本抄阅再评《石头记》中所写批语,乾隆甲戌即乾隆十九年,从这一年上推三十年,正好是雍正二年,这一年李煦被抄家,所有家奴仆人先在苏州发卖,因是旗人无人敢买,雍正命从水路送到北京,途中死了三个人,实送到人数二百二十七人,其中有十个李煦亲属交给李煦,其余二百一十七人全部交崇文门监督五十一变卖。这里五十一是人名。如果把脂砚理解为李氏后人,说不定李煦这十名亲属中就有脂砚本人,如果事实就是这样,脂砚三十年前如何如何也就不难理解,因为那年正是李家倒台倒霉的年头,不过这也透露出雍正二年脂砚年龄,这一年脂砚不能小于记事年龄也就是必须已经记事儿,有记忆力,是这件事经历者目击者,就是说在雍正二年脂砚不能小于四至五岁,否则就没什么印象就说不出这些话,从雍正二年向前推四五年是康熙五十八九年,就是说脂砚必须在这两年以前出生,否则没有这个记忆。如果书中史湘云即是脂砚,那么史湘云比林黛玉小,贾宝玉比林黛玉大,史湘云与贾宝玉之间就有三到五岁年龄差,由康熙五十八九年向前推三至五年就是贾宝玉出生年分,正好是康熙五十四年左右,放在真实生活中,曹雪芹就很可能在康熙五十四年出生,这一年正月曹頫接任江宁织造,曹颙之妻马氏也正有孕在身,那么曹雪芹是曹颙遗腹子的可能性就大一些,最基本一点,由此推断曹雪芹就不可能出生在雍正朝。这是假设脂砚是李煦后人,就是说如果脂砚是李氏后人就只能是这个结论。如果脂砚是与曹家有关的另一家人,只有与曹頫一同罢官的杭州织造孙文成,他们俩都在雍正五年罢官,从雍正五年向前推四五年是雍正元年,如果曹雪芹生于雍正元年左右,那书中史湘云就不是李煦后人,而是另有其人,曹家在京亲戚都不会落到脂砚自伤那个程度,不可能是其京中亲戚,而且书中很明显写史湘云是贾母娘家人,这怎么解释?答案一是史湘云是另一家人,曹雪芹硬拉给贾母史氏,二是脂砚斋本来就不是史湘云,三是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否则无解。当然,甲戌本脂砚批语并不全是乾隆十九年所批,这个本子应该也是经过几批的样本,有明确时间是壬午年除夕曹雪芹死了,那就是说这些批语经过一个很长时间段才完成,或是传抄过程中后人所添补,不全是乾隆十九年以前批写,但是,如果史湘云是脂砚,是李氏后人,是曹雪芹一个李姓表妹,那至少这三条批语中两条关于三十年前如何如何的文字批于乾隆十九年,否则就不对,否则脂砚就不是曹雪芹李氏表妹,前面我说过李氏倒霉就在这个时间段上,其它时间段跟李氏连不上,而且雍正朝与曹家有关系受打击最大的也是李家,别人有没有这么多眼泪那谁说得清楚?
通过以上推论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刘心武先生把脂砚定位在曹雪芹一个李氏表妹身上,定位在书中史湘云身上,实际上挑战了曹雪芹的生卒年,也挑战了曹雪芹生父是谁的传统观点,这也真需要勇气。当然,传统观点不一定对,还是那句话,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什么结论都是推断,什么结论都可以拿出来商榷。有没有可能这两条批语就是乾隆二十四五年时所批呢?有,当然有这种可能,只不过脂砚这个人就不是曹雪芹李氏表妹了,也就是说不是书中史湘云,脂砚另有其人,或者说史湘云根本就不是生活中李家人,与李家没关系。如果一定说脂砚是书中一个人物,我认为也许是史湘云也许是薛宝钗也许是副册中某个人,都有可能,并非只有史湘云这一种可能,这在书中也不是没有反应,第一回甄士隐解说道人好了歌有一句“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脂砚旁批“宝钗湘云一干人”。可见脂砚是把湘云归于宝钗一类人,也即贾宝玉不太喜欢那一类人,脂砚真是湘云,曹雪芹是否这样安排,脂砚自己是否这样批就很难说,因为把史湘云划入宝钗一类有一点勉强,各方面都不太一样。
就我个人观点来看,如果一定说脂砚斋是书中一个人物,还是史湘云可能性大一些.,因为就脂砚所批语言语气而言,首先我倾向于脂砚是个女人。曹雪芹在书中孤立地把她一个人从家族背景中分离出来,没写她与书中史氏家族来往,事实上她不属于任何一个家族,既不是史家也不是贾家不是甄、王、薛诸家,这样写这个人物应该有用意,至少这种安排突出了她孤单无靠的生活背景,脂砚在批语中也一再强调这一点,她又一再谈起三十年前,三十五年前如何如何,也突出了她与曹雪芹的历史渊源,所以我说她可能性大一些,但我不是说一定是她,曹雪芹如果不是生在康熙五十四年左右,那就不可能是她。
关于三十五年前树倒猢狲散这个时间,有几种可能,一是乾隆二十四年脂砚斋加批,从这年前推三十五年仍是雍正二年,就是说这条批语写于乾隆二十四年,不是写于乾隆十九年,这是就脂砚是李氏而言。二是指秦可卿死于三十五年前,因为这条批语是针对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而言,作者借秦可卿口说出树倒猢狲散这句话,那就是说秦可卿生活原型死于三十五年前,也就是死于康熙五十八年前后,三年后康熙死,在当时由谁继统,李、曹两家迫于还亏欠,政治格局不明朗,不知今后命运如何情况下,秦可卿提出这种警告很有可能也很必要,不过这样就把曹雪芹、脂砚年龄增大了。第三种可能是曹雪芹死后所批,那就是乾隆二十八九年以后的事了,往前推是雍正六、七年,这段时间曹、李两家情况不明,估计曹頫枷号示众已经完事儿,李煦也快死了,指这一段时间可能性不大。其实这三条批语,上推时间都不能超过雍正五年这个底线时间,过了这个时间对曹、李两家都没有意义,因为他们的眼泪从这年以前开始流,这一年以后他们各奔东西了,所以,超过这个底线的可能性不大。我这么说也有根据,第二十六回写贾芸去见宝玉,宝玉装模作样地倚在床上,手里拿着本书看,脂砚旁批:“这是等芸哥看,故作款式者,果真看书,在隔纱窗子说话时已放下了。玉兄若见此批必云:老货!她处处不放松我,可恨!可恨!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全何幸也,一叹。”通过这一条批语,可以看出脂砚当时年龄已经不小,否则就不能叫老货,如果历史真实中此人生于雍正五年以后,即使到曹雪芹死前这个人的年龄,无论如何不能称其为老货,到乾隆二十七八年她也不过是三十二三岁年纪,这个年龄能算老吗?这就出来一个问题,史湘云的年龄和脂砚年龄是否相符。这还须刘心武先生去论证。依我认识:脂砚是曹雪芹一个李氏表妹,很可能就是书中所写史湘云,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么曹雪芹是谁儿子的真相也就明白了,他就是曹顒遗腹子,不是什么曹頫之子,他不可能生于雍正年,他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到乾隆元年他已经二十一岁,乾隆二十七年他四十七岁,到他临死时脂砚也已经四十二三岁,勉强可以称“老货”。古本中没发现五评六评《石头记》,最晚的脂砚斋四阅评过八十回本还不全,共七十八回,缺六十四和六十七两回,而且第十七回与第十八回还没有分开,第十九回和第八十回还没有回目,就是这两回还没名儿呢,而第二十二回没写完,曹雪芹就死了,等于是一个零散草稿本,这个版本就是庚辰本,就是乾隆二十五年,那就是说曹雪芹死后不久,脂砚斋也驾鹤西游了。如果她活得时间稍长,她会有五评六评,她自己在第二回先就声明:“……余阅此书,偶有所得即笔录之,非从首至尾阅过,复从首加批者……后每一阅,亦必有一语半言,重加批评于侧,故又有于前后照应之说等批。”此条批语等于说只要她不死,她就一定把这部书批下去,再阅十阅百阅,一直到死。一部《红楼梦》谜面太多,造成谜底太多的局面,大家都在猜,各人有各人谜底倾向,只能代表个人,要说形成学派体系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