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随笔游记 >> 社会随笔 >> 周良 由潞河驿到潞河馹
  • 周良 由潞河驿到潞河馹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7/2 1 阅读:1933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由潞河驿到潞河馹

    周  良

    潞河驿与潞河馹,乃不同封建王朝设于通州城内外两座驿站名称,二者有不同文化内涵。

    “驿”在《说文·马部》中释为“置骑”。在《广雅·释诂四》载:“置,驿也。”“骑”,为所乘之马。驿即驿站所设马匹,古代驿站为专供公文或官员往来使用之马。《说文解字校诠·马部》释曰:“置骑之所”,即古代传送公文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潞河驿”即为朝廷设于潞河岸边之驿站。

    潞河驿在通州何时所设?又设于何处?据光绪九年(1883)版《通州志·驿站》说此驿站“明永乐中置”,是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在旧城东关外潞河两岸”所设。所谓“旧城”就是指明洪武元年(1368)由燕山侯孙兴祖所督修的通州城(今北起燃灯塔东西延长线,南至东、西顺城街,西起商业街、车站路一线,东至故城东路西侧以及北延长线)。“东关”指城东门,即旧城东城门,在今通州城东大街东端处。“东关外”即东门外。“潞河”就是指今北运河。其具体位置就在今东关大桥西端迤西部位,即原橡胶十厂之内。

    在《光绪顺天府志·驿传·附前代驿传考》中记载:中统三年(1262)“燕京都税使郭汝梅创建驿舍百余楹,不令扰及民家”。房屋一列为一楹,百余楹即一百余列,一列是三间或五间不清,按三间计,百余楹即为三百余间。郭汝梅乃元初漷阴县人(今通州区于家务乡于家务人),因政绩升任中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其任燕京都税使时,管辖范围是燕京路所属府、州、县,即141州县(州无直辖区)。通州乃京东重镇,为京杭大运河北端,是去辽东之要塞,水控江淮、陆扼东北,心置驿站于域内。收此看,潞河驿应在元中统三年即已设立,且建有驿舍。《通州志》言该驿设于明永乐中,乃是重设扩建而已,非初置。

    《通州志·驿站》犹载:“国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以潞河驿归并和合驿,两驿驿务俱和合驿驿丞管理。”意思是说在清康熙三十四年时,奉命裁革潞河驿,合并到设在张家湾的和合驿,原两驿驿务均由和合驿驿丞一人管理。此时,设于通州旧城东门之外的潞河驿不复存在,已经消失于茫茫史海之中。所以我们在光绪九年版《通州志》卷首之城池图中,没有再见到潞河驿这一重要的国家驿传机构,在潞河驿原址旁边,只标有一座“黄亭子”(黄琉璃顶亭),亭下河边就是原潞河驿驿船码头所在。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在光绪九年版《通州志》卷首之城池图上,于北门迤西西海子湖水东岸处,标有一平房小示意图,旁边标写“潞河馹”3个字,以示此处实际位置处有一座朝廷设立的机构,称作“潞河馹”。

    “馹”读音日。《说文》载:“馹,驿传也,从马,日声。”指古代我国驿站专用之车,后来亦泛指驿马。《尔雅·释言》曰:“馹,遽,传也。”晋朝文字专家郭璞注释曰:“皆传车、驿马之名。”意思是驿站不管用车用马,都可称作“馹”。据此可知,“潞河馹”与“潞河驿”一样,都是朝廷设于通域内之驿站。

    以上史料证明,元代和明代朝廷设在通州的潞河驿,已于康熙三十四年撤裁,合并归入了张家湾的和合驿。那么何以又在相隔188年之后,在通州城内出现了同样性质的潞河驿呢?也就是说从通州东门外潞河驿的消失,到北关里潞河馹的出现,相距近200年,何因如此?

    要解答这一问题,当要从清末李鸿章一篇奏折谈起。

    光绪九年六月十四日(1883717日)李鸿章上奏皇上《为天津至通州陆路接设电线以捷音信而裨时局》一折,文中特别提到:将京师电报局“拟暂设至通州”,且计划将电线展至通州北关为止;以及通州电报局设立后的使用办法,即“将来外洋及各省与总理衙门电报到通局后,即封交通州专为驰递,勿得片刻稽迟”,至于通州电报局具体设于何处、电线进入通州城北关后如何架设?都由通永道道员薛福辰妥办。由于当时确是为国家政治与军事所需要,在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以及军机处、总理衙门的一致请求下,光绪帝(实际是慈禧太后)同意按照李鸿章所奏的意见施行。通州电报局于当年八月十八日(918日)正式开局传送电报。

    李鸿章奏文中所指的“通局”就是指朝廷设在通州的电报局,也称通州电报局。必须指出的是虽然设于通州,但非地方电报局,而是当时不能建在北京城内的京师电报局,是中央国家机关总理衙门设在通州的国家电报局。

    那么,外洋及各省发给总理衙门的电报,到通局后又是如何传递到京城朝廷中呢?李鸿章奏文中指出:“封交通州专为驰递”,意思是说将电报封装完毕后,交于通州知州,通州知州再派人骑马专门驰往北京递交总理衙门。同样,军机处、总理衙门也要将传递外洋及各省的电报,先驿递通州电报局,再向其发送。

    按照李鸿章所拟意见办妥后,是年九月七日(1883107日),顺天府向总理衙门呈报了通州电报局开局的具体情况。该呈文中有几点非常值得注意:

    一、通州电报局正式命运名为“通州分局”,所谓“分局”,乃对天津电报总局而言,虽为分局,却是电报这一现代化信息传递技术首次传入北京地区的第一座电报局;是电报入京之开端;是专为国家中央机关总理衙门而设的;是清朝中央与外洋及各省传递信息的枢纽,其重要性与功能,要大于天津电报总局,此点应认识清楚。

    二、通州电报局“租定局屋”,表明此局租用了民房或庙宇,且距通州州治甚近,以便电报到通州后,马上由通州知州签发快递。

    三、呈文中言“所有一等官报,抄录封固,呈送加封,交通州驿传递”,此载甚为重要。一是表明电报中有“一等官报”,即紧急的政治、军事、政务方面的公文。除此外也会有二、三等官报,还兼收商报、民报。二是通州驿就是专门负责一等官报快速传递入京的。为能达到“以捷音信而裨时局”的目的,这个专门用来传递电报的通州驿,一定与所设的电报局和通州州治的距离均很近。我们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三者之间的距离,全都不超过200米。

    四、顺天府同意通州电报局收到“一等官报”后,马上送交通州知州李州牧签发,并饬通州驿派人马快速“径自送往总署各处投递”,不必再经大兴、宛平两县驿站转投,以免迟误。

    五、通州电报局于光绪九年八月十八日(1883918日)开局通报,此乃现代化信息传递手段进入北京之始,值得纪念。

    顺天府所呈此文仅仅225个字,但给今人研究电报传入北京,提供了诸多方面的史料信息。尤其是在通州城内设置“通州驿”一事,是光绪九年版《通州志》首卷城池图中出现“潞河馹”的重要见证。

    通州于元代已别称潞阳,因其位于潞河之阳而得名。通州人李廷曾被元世祖任命为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卒后被朝廷追赠为“潞阳郡公”,以其为通州人故称;又元代著名诗人张翥,由家乡南晋宁入京任国子监助教,当他乘船到通州时,赋七律《早发潞阳驿》一首,记述了他当年清晨到达潞阳驿,然后马不停蹄立即入京都任职之心情。此处所说的潞阳驿,就是指设在通州之驿站,潞阳驿即通州驿,因此驿设在潞河边,故后来又称潞河驿。

    到了清代,通州又别称“潞河”,诸如清初诗人秦松龄赋《潞河寒食》诗、文学家李蔚赋《潞河道中》诗、方志学家田雯赋《偶登潞河城楼》诗等等,均描述了他们在通州的所见所闻。其中“潞河”都是指通州。尤其是田雯赋《偶登潞河城楼》,就直接将通州城楼写成潞河城楼。又雍正十一年(1733)清世宗所撰《御制通州石道碑铭文》内言:“潞河为万国朝宗之地”,“盖天庾之都会而水陆之冲逵也”,其中潞河亦指通州城。此碑尚立于通州城西京通快速路北侧。再,乾隆四年(1739)《创建晋翼会馆碑铭文》中有“矧潞河名胜,逼近京师,贸易斯土者,实繁且庶”句。道光十七年(1837)《重建晋翼会馆碑铭文》中有“通州潞河也,密迩神京,是当孔道,凡舟车往来,商贾辐辏,贸立业斯土者,几遍天下”句,其中“潞河”均指通州城。诸如此类都证实,清代已经将通州城别称作“潞河”了。

    综上所叙,将古诗、碑记及李鸿章奏折,顺天府呈文与通州城池图联系起来分析研究,则发现呈文中所言“通州驿”就是城池中所标识之“潞河馹”。反而言之,城池图中所示的“潞河馹”,也就是光绪九年因通州电报局速递朝廷一等官报之所需而建立的驿站。

    至于通州电报局具体设于何处,电线进入通州城北关后如何架设的呢?由于该电报局设立不到一年时间就迁入京城内,所以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没有记载具体租定的局屋。但根据史料推断:电线自天津沿运河“裁弯取直”,立杆架线至通州城东北角,此地距运河只有30米。然后将电线沿城墙西引过北城门楼,再引线南折,沿通州州衙东墙、过大成街至州署前街。通州电报局就应当在州署前街(1914年通州改称通县时将其改称县府前街)的东或西侧,租定局房。开局通报后,一等官报立即录文密封,呈送通州知州,加封后再从老仓胡同,经文庙大门前直到通州驿站,然后派快骑送往京城,大约半个时辰(一个小时)就能将电报送到总理衙门或其他衙署。

    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中,团民认为电报乃西方传入,便将潞河馹焚毁。但至今这个驿站遗址和一面未烧毁的墙尚在,即今通州区新华街道辖内西塔胡同南向巷道西侧小空场处,此处犹存一道南北向古钱纹瓦顶灰砖高墙,长约15米、高约5米,颇显官家气派,非一般民房可以用者。墙北接一座民国所建灰瓦正房,建筑体量显然与其前所存高墙不和,实乃民房借用驿站西墙作为院墙所致。西侧小空场处应当就是当年潞河馹驿舍及马棚处,因属于官地,故至今无人于此地建民房。

    未毁的高大驿墙,至今还在述说当年通州电报局的历史和骄傲。这是至今发现的北京电报起源的唯一实物见证,是极其珍贵的文物,当尽力保护之。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精神文明的佳话──从王平寄回捐款谈起    1576 次 2012/6/23
 领袖像下的哭泣声    1506 次 2011/9/19
 博客帐号被封又解封    1534 次 2012/12/29
 不能忘却的人间灾难:唐山大地震    1643 次 2008/5/24
 底层的珍珠    1956 次 2008/5/24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