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分类 >> 天地人间 >> 王梓夫 序文六篇
  • 王梓夫 序文六篇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7/2 1 阅读:1524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序文六篇

    王梓夫

    《满医神针》序

    罹病遇良医,千年修来的造化。认识王修身教授,便是源自一场不大不小的病。200211月,我去大厂县与友人小聚。中午喝了酒,是当地酿造的一种叫做老北京的酒。酒后又去蒸桑拿。那一天酒兴很高,我对与我一起蒸桑拿的副县长刘晓波说,这酒不错,口感好,喝多点儿也没感觉。刘晓波说,我车后边还有一箱,你都拿走吧。说拿便去拿,我们匆忙穿衣出来。外面的风很大,好像是那一年最大的风了,刮得走路都打晃了。后来想来,也许是因酒喝多了打晃的。须知的我头上身上还满是桑拿里蒸的汗水,仗着身强力壮,也仗着酒劲儿,一点儿也没在意。

    到了晚上好像也没有什么感觉,临到睡前洗漱的时候,突然发现嘴里含不住水了。对着镜子一看,嘴角歪斜了。第二天一早,我便急匆匆赶到北京医院就诊。女医生检查后排除了心脑血管的毛病,确诊为面瘫,便开了药。服的药是强的松,激素,大计量的,每天9片。医生还嘱咐先不要针灸,说是病毒引起的云云。那一段我的社会活动比较多,还有一个北京作家到温州访问的任务,机票都买好了。病急乱寻医,除了吃北京医院开的激素,还听信广告买了一个疗程的天蚕片。几天过去了,病未见好,开始着急了。更要命的是,大量激素服下去兴奋得整夜不眠却毫无倦意。后来解放军医院的邢院长让我慢慢地将激素减下去,并建议我中医治疗。

    正在这个时候,北京作家黄广生打电话约见,我说我得了一种见不得人的病。他说你得艾滋病了?我说,是没脸见人,嘴歪了。他说这好办,我带你去找神针王。第二天一早,黄广生便把我带到神针王家了。

    《满医神针》里谈到的王修身学医的启蒙老师,著名医生黄国珠,便是黄广生的祖父。黄国珠是王修身的外祖父,论起来黄国生该是王修身的表弟。因为这层很近的关系,王教授说什么也不收我的诊费,而且还对我格外眷顾。特别是王教授的老伴儿李玉香更是愿意跟我家长里短的闲聊,有时候还留我在他家用餐。我随着黄广生自然也跟王教授拉成了平辈,大大方方叫李玉香嫂子。

    说来惭愧,尽管神针王名传遐迩,我们又居在京都,我却对王教授一无所知。到了神针王诊所,看到溥杰先生的题词,看到满墙挂着的各种荣誉证书及患者答谢的锦旗,我才愕然了。更让我愕然的是一盘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神针王》的录像片,里面详实地记录的王教授的医德、医术、医道,还有韦镇寰先生撰写的长篇传记《满医传奇》。尽管如此,我对神针王的了解依然是表面的、肤浅的。

    反过来再说我的病,我是个好脸面的人,偏偏得了一种丢脸面的病。王教授看了看,说这是小病,很小很小的病,多则五次,少则三次就能让你恢复原状。几针下去,我对着镜子一照,还用三五次吗?这一次便手到病除了,我完全可以出去见人了,粗心的人绝对看不出来。为了巩固成果,我还是坚持多治疗几次,后来治好了脸,又治腰,我的腰又犯了腰椎间盘突出。我一边治病一边加深对王教授的了解和理解,也一边向亲朋好友宣传介绍神针王。《作家文摘》的总编辑刘进元陪我一起去过,北京电视台制片黄殿琴跟我一起去过。不久黄殿琴还拍摄并播送了《京都神针王》的专题片。后来作为女诗人的黄殿琴还写了一部很著名的作品《京都奇叟》,王修身便是该作的主人公之一。

    我和王修身一家人的友谊与日俱增,时不时地便去神针王的医馆看看。有病扎几针治病,没病扎几针健身。时间长了不去,嫂子便打电话来,说想我了,让我什么时候过去吃玉米面贴饼子。我也经常将一些得了疑难怪病的朋友介绍到王教授那里去,去之前先要嘱咐,诊费照收,否则他们听说是我的朋友,是绝对不要诊费的。

    一天早上,电视剧《渴望》的导演鲁晓威打电话给我,没说几句话便哭了起来。他说早上起床,突然觉得右臂没了,一头栽在了床底下。然后便是各大医院求医,说是臂丛神经麻痹,肌肉萎缩。西医对此束手无策,只能保守治疗,等待奇迹的发生。一个欢蹦乱跳的大活人,突然残废了,能不哭吗?我像当时黄广生安慰我一样安慰着鲁晓威,随后便把他带到了神针王医馆。

    王教授给鲁晓威针灸让人心惊肉跳,胆小的真不敢睁眼看。二尺多长、自行车车条粗的大针从肩胛处穿过来,然后像拉胡琴一样两只手用力拉着。尽管这样,鲁晓威依然是一点儿感觉都没有。十几天之后,再进针的时候鲁晓威开始呲牙咧嘴了,再后来便嗷嗷大叫了,一个月之后右臂又找回来了,可以自己开着车到医馆了。鲁晓威在自己治病的同时,还把吴玉华带去了。吴玉华在《渴望》里崭露头角,后来在电视剧《篱笆·女人·狗》中出演枣花,更是声名鹊起。她患有胃神经紊乱,吃下的东西不往下面走,很是痛苦。与此同时,还有几个演艺界的朋友前去就医。那一段时间真有意思,躺在病床上的大牌明星导演,成了神针王医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亦偶尔前去,医馆里显得格外热闹。

    我经常看到医馆里去一些稀奇古怪的病人,多是在外面多年求医而无效的疑难杂症。从山东郓城来了一个小女孩儿,七岁,患的是重症肌无力,是她的父亲用两只胳膊托着她进来的。小女孩儿的浑身上下软塌塌的,四肢像面条儿,连眼皮都很难睁开。王教授为她针灸,真是一天一个样儿。眼瞧着她能抬头了,眼瞧着她能站立了,眼瞧着她能弯腰拣地上的硬币了。三个月之后,小女孩儿能跑能跳能上树了,高高兴兴地回家上学去了。还有一个来自俄罗斯的小伙子,19岁,长得眉清目秀、英俊帅气,可就是不会说话。说哑巴又不聋,嘴里总是呜噜呜噜的。王教授只给他扎了一个疗程,小小伙子能清清楚楚地说俄语了……

    类似的事情还很多,除了病人,还有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和使馆工作人员。这些人主要是猎奇,听说神针王如此神奇半信半疑,到这里来验证一下。来的人都不会失望,好多人还成了王教授的朋友。王教授也因此交了许多国际友人,他到国外讲学、出诊的任务也多了起来。

    我是与王教授交往一段时间之后才读《满医传奇》这部书的。翻开书便让我惊异不已,因为我也是写书人,这么一部书该怎么写呢?书中不仅写了王教授的身世及行医经历,更写了王教授的医德、医术、医道。医德医道尚可表现,医术该怎么写呢?书里记载王教授治病,不但记了病例,还记了治病的具体方法,而且还记了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方法,使用这些方法的原理何在,令人叹为观止。再一看才发现,原来写书的人竟然是个方家,难怪能写出如此高深的医术。读该书,既知道了王修身是怎样一个人,知道他怎样给人家治病,还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给人家治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这部书向读者介绍了一个有着崇高、敬业、奉献精神的王修身,还为王修身保留了一大批治病救人的良方良策。是一部既有认识价值又有研究价值的书。

    再看看著书者,亦是了得。原来是个集医术、武术、作家于一身的全才。此公出身六代世医之家,自己在梧州亦开着医馆;此公亦是岭南武术传人,亦在当地开有武馆,收弟子数千;此公同时还是著作颇丰的作家,写有传记、小说、随笔若干部,并是梧州市通俗作家协会副会长。医术武术都是中国的国术,写好国术需要国学的根底,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韦公此书的真功夫所在。我暗自庆幸,王修身教授算是找对了人了,换了别人不定会把这部书写成什么样呢。

    《满医神针》是韦镇寰先生为王修身写的第二部书,完稿之后,王教授打电话给我,说让我看看,并写个序。我当即取来书稿,当即便看完了,看完之后便写下了这些文字。不大像序了,拉拉杂杂说得多了些。好在王教授没有给我限制字数,我也就信手写来,不算是作序,算是将我所知道的神针王介绍给读者,也算是纪念王教授和我的交往及友谊,同时也借此表示我对韦镇寰先生的敬意。

    2006714于桑梓轩

    《抗战中我的一家》序

        想起安魁他们这一代的领导者,我心里便油然升起两个神圣的字:英雄。他们经历过亡国失土的奇耻大辱,他们经历过饥寒交迫的苦难艰辛,他们用鲜血和头颅去抗争野蛮的侵略者,他们看见自己的父兄和战友倒在面前依然义无反顾,他们曾经为民族的存亡而战,他们曾经为共和国的诞生而战。

    我的子女崇拜的歌星、影星和“超女”,而我们年轻时则崇拜的是英雄。如同当下的年轻人崇拜“诸星”也做着“诸星”梦一样,我们也曾经有过英雄的梦想。我曾经痛憾自己没有赶上烽火狼烟的年代,从而错过了金戈铁马建功立业的机遇。而我又经常认真地拷问自己的灵魂,真在那个时候你能舍生取义吗?

    安魁同志是我的老领导,在我二十出头岁的时候就经常听他讲抗战的故事。他的二哥牺牲之前,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当年蓟县建烈士纪念馆,安魁同志请了一位在马驹桥下放劳动的画家,根据他和家人的回忆,拼凑成了一张标准像。那张标准像就是一首英雄的史诗,始终在我的心灵深处轰响着。在日本侵华史上,东北、华北的人民是首受其害深受其害的,冀东抗战是非常惨烈的。“人圈”、“千里无人区”、“三光政策”,这些在文史资料中反复出现的字眼,至今令人不寒而栗。安魁同志所写的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但是这个普通的家庭在那个国难当头的非常时期却表现出了非凡的气节和惊心动魄的光彩。他记述的是一部耻辱和苦难的历史,反映出来的却是一种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似乎突然交了好运,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这在历史都是非常罕见的。这无疑是件幸之又幸的大好事,然而长期的歌舞升平却让许多人忘记了战争的伤痛。几年前我到河南的一个城市,那里的剧团正改编一部我的剧作,剧中有一句谴责当年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的台词,那里的领导审查时勒令立刻删除,说现在讲中日友好,我们不能再提日本鬼子了。我听了,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只想骂他的娘。又一想,说不定他娘当年也被日本鬼子强奸了,我再骂他娘不是雪上加霜吗?去年的某个时候,一部歌颂汉奸的电视剧居然堂而皇之地在电视台黄金时段热播。不是讲舆论导向吗?真不知道他们要把国人导向何处。

    被蹂躏的民族忘记了屈辱,蹂躏者却一刻也没有放弃其狼子野心。教科书一改再改,极力掩饰和粉饰其侵略的历史;靖国神社一拜再拜,战犯的阴魂兴妖作怪;军队一扩再扩,防卫厅也改成了防卫省。这些我们怎能视而不见呢?最近看电视剧《卧薪尝胆》,吴王夫差每到一处,将士们便向他们高喊:“夫差,你忘了先王之仇了吗?”吴王只好回答:“不敢忘。”一位至高无上的国君都如此被自己的国民警示着,现在又该如何警示我们的国民呢?居安思危,改朝换代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内政,萨达姆不是被自己的国民推翻的,米洛舍维奇也不是。

    安魁同志所写的《抗战中我的一家》其重要意义便在于此,他是在回忆那段历史,强调那段历史,让同辈和后人永远不忘那段历史。他在写完这部书稿后担心没有人喜欢看,只想印很少一部分留作纪念。张秀余部长说,要号召年轻人看,要让年轻人知道这段历史。是啊,我们下很大力气对年轻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就是要熟悉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历史,就是要有做一个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就是要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做奉献,当国家和民族出现危亡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忠烈报国。

    感谢安魁同志为我们写了一部好作品,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是两面永远高扬的旗帜。我们祝愿安魁同志这个英雄的家庭与祖国共同兴旺发达,祝愿老英雄安魁同志健康长寿。

                               2007118  于通州

    《心如皓月情似火》序

                                  

    这是一部读来令人泪湿,掩卷又让人沉思的书。一群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和一群纯真稚嫩的儿童,他们一起迎着太阳欢笑,伴着月色读书,一副其情切切,其乐融融舐犊图。这些如明月秋风般晴朗明澈的老人,经历过我们民族的苦难,经历过民族解放的战火狼烟,也经历过共和国曲曲折折的建设历程。他们是一代默默无闻的英雄,是一代艰苦卓绝的建设者,又是一代两袖清风的公仆。他们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可以衣食无忧地安度晚年,但是他们却没有。他们怀着火一样的赤子之情,又像当年倾注满腔心血用在民族大业上一样,又将带着沧桑风尘的关爱倾注在祖国新一代身上。

    通州潞河中学的老校长方田古,已经年近九十高龄,是1938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他从十五年前就开始资助贫苦学生读书,并出资设立了“运河育人杯”奖学金,先后奖励了100余名品学兼优的学生。魏国安同志,我印象他自己的身体并不太好,多种疾病缠身,却每天在中医医院南的十字路口接送学生过马路,风雨无阻,坚持了八年之久。王国章同志,被孩子们称为“故事爷爷”。他坚持给孩子讲革命故事上百场之多,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孩子们。贺忠贤同志,副师级离休的老战士,多年来一直资助着女盲童及她全家的生活,其感人的事迹在社区广泛传颂着。刘永生同志,一位儿童团员出身的老共产党员,是我熟知的老领导。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全身心地投入了“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担任过“关协”的副会长,他家搬到哪里,就把关爱的阳光洒在哪里……

    他们的行动不是孤立的,他们有一个庄严的组织,叫作“关心下一代协会”,简称“关协”。

    我对“关协”的了解和认识,源自我的老领导刘庄同志。刘庄同志从通州主要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便承担起了“关协”的重任,成为通州“关协”的第一代领导者。他领导编写的少年儿童教育读物《闪光的一页》,连续不断地出版,在通州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接替刘庄同志“关协”领导职务的是罗敬义同志,他和刘庄同志一样,既是口碑相传的领导者,又是扎扎实实的教育家。罗敬义同志把“关协”工作办得有声有色,得到了各界的好评。

    “关心下一代”是一种爱,一种博大无私的爱,而爱的背后,则是崇高的奉献;“关心下一代”是一种责任,老一代革命者眼见得金钱与低俗对青少年身心的侵害,主动承担起了保护下一代的重任;“关心下一代”是一种教育,教育关乎到全民族的未来,未来的希望永远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他们希望未来的中华民族更加繁荣昌盛,更希望五千年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发扬光大。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名副其实,很贴切。这是王志红同志出的第三本书了,此前他还主持编写过长达40万字的《通州百科全书》及《通州区农村经营管理志》等著作。许多老干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写作成了乐在其中的选择。王志红同志在这方面是个很勤奋、很出色的成功者。值得一提的是,王志红同志这次写的是一部反映“关协”的书,而他本身也是“关协”的领导者之一。他写的这些人物就活跃在他的身边,他与这些人物的感同身受,并被这些人物的精神境界所感动、所激励、所鼓舞,因之这是一部充满了真情实感的书,这也是我向读者推荐本书的一个重要因素。

    勉为序。

                                                                200741  于通州

    哲学是人生的智慧

    读孙维媛采写的徐双春的文章,眼前便出现这样一副图景: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儿,面对着一个饱经沧桑的成功男人,探讨的却是人生最严肃的哲学问题。媛媛说徐双春是有故事的人,故事或许就是经历。徐双春的经历的确是坎坷复杂的,人生的苦辣酸甜咸他都用心血品尝过。有故事的人不一定有哲学,许多人都受过苦,苦难使一些人聪明起来、充实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也有一些人的苦是白受了,糊里糊涂一辈子,到了也不知道盐是怎么咸的,醋是怎么算的。由此看来,哲学是聪明人的学问,是用来指导人生的一种智慧。一种大智慧,不是小聪明。面对着纷纭复杂的世界,面对着飘忽不定的人生,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哲学。过去我们总是强调大而一统的哲学,这种哲学是哲人灌输给我们的,不是我们用生命感悟出来的。

    那么,徐双春的哲学到底是什么呢?

    媛媛告诉我们说,徐双春的哲学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徐双春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却命途多舛,只读了小学四年级便辍学了。没有读更多的书,特别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是徐双春人生的最大遗憾之一。也像许多父母一样,徐双春将自己人生的缺憾寄托在子女身上,希图理想自我从子女身上再找到一次机会。儿子到英国读书,他很想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儿子的本科读完他没去成,研究生读完他又没去成。儿子没理解他,他说,我不是吃饱了撑的有钱没处花,我是带着失学的痛憾去分享你读书的快乐和幸福。儿子被感动了,终于又有了一个机会,哈夫顿大学推举儿子参加北美商科精英协会,儿子邀请他一起去英国参加这个荣誉证书的颁发仪式。没想到儿子向就职的银行请假时,却引起了银行领导的不快和担心。徐双春说,算了。儿子又是不解,徐双春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低的要求就是尽量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虽说他很想跟儿子一起去分享荣誉和风光,可是为了不给儿子就职的单位带来困扰,他还是选择的放弃。难道放弃不是一种哲学吗?

    媛媛告诉我们说,徐双春的哲学是一种真诚。徐双春在商海上摸爬滚打,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是在他的身上你总闻不到商人的味道。商人什么味道?这是可心会不可言传的。他聪明,却没有奸滑;他善言,却没有油腔滑调;他精明,却不失单纯。他是让人信得过的人,他是让人放松的人。他交际广泛,有许多朋友。他说,我交朋友凭直觉,在交往过程中,有的人是磨擦生电,有的人是磨擦没电,有的人是磨十下产生一度电,有的人是磨一下产生十度电。他的格言是把事儿当事儿,自己的事儿要当事儿,别人的事更要当事儿。在计委工作期间,上午到昌平开会,约好下午到一个单位做协调工作。这工作时间性并不是很强,迟到一会儿谁也不会说什么。可是徐双春把这事也当成了事儿,为了不耽误下午的时间,中午没有在昌平用餐就往回赶。下午到了那个单位,只好进门之前买块巧克力垫补一下肚子。这一切都说明了徐双春对人对事儿的真诚。真诚原本不属于哲学的范畴,可是没有真诚能有真正的哲学吗?

    媛媛告诉我们说,徐双春的哲学是一种责任。这里所说的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责任,责任一旦有了哲学做根基,就形成了一种境界,一种博大而悲悯的胸怀。徐双春的事业越做越大,他打理自己生意的时间却很少,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社会工作上了。在许多企业家朋友面前,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宣传着自己的哲学,企业是你的,更是社会的。企业做得越大,你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有一个经营连锁店的朋友,遇到了一些困难想甩手不干了。徐双春多次找到他说,你的企业到了这个程度就不能只考虑自己了。你在全国有二百多个加盟店,你倒闭了人家怎么办?这些人都是小本经营,十几万几十万凑来的钱来你这儿加盟,你得对人家负责任啊,人家可不容易啊。

    媛媛还告诉我们,徐双春的哲学是一种爱。这种爱包含着许多人类善良的品质,诸如关怀、包容、还有感恩等等。徐双春对儿子的关怀可谓是用心良苦,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了。儿子学业完成后在外资银行工作,每天晚上回家之后他都要跟儿子探讨银行的业务工作。儿子说的那些他根本不懂,他就是要跟儿子交流,交流就是一种学习。主要的是,儿子给他讲的那些东西,他可以不懂,但是儿子通过讲,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发现了新的问题,他是在帮助儿子提高自己。媛媛写的这篇文章,徐双春教子的内容占据了许多文字,虽说有点儿偏离主题,却让人深深感觉到了徐双春对儿子的关爱情怀。

    人们在谈论人生的成功与失败的时候,总是强调机遇与才学。在一种宿命的情调包围中,机遇更是被强调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须知在人生的道路上,机遇与才学是有一个交汇点的。怎么样把握机遇与才学的交汇点,这需要一种智慧,而智慧便是哲学。哲学使人生变得丰富而有意义,也使人生常常出现柳暗花明的精彩。智慧的人生便是哲学的人生,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哲学。

    读了媛媛写徐双春的文章,说了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权当是读后感吧。

    200778  于通州

    《李学功书画集》序

    学功精于书画,乃先攻于文学。艺术诸类一脉相承,亦即脉脉相通。文学乃诸类艺术之根基,根基不奠,如风中之絮,水上之萍。时下常见书家录名句名诗或张冠李戴、或谬误蹊跷,此绝非笔误疏忽,实为学识浅陋所至,令方家哂笑。余观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之文化考核,歌手不知孔明鲁迅何朝人士,不知明清孰先孰后,不知拿破仑与华盛顿之属何国,笑话百出却笑不出来。如此轻浮浅薄之徒竟登大雅之堂,且自命不凡,并有同样轻浮浅薄之“粉丝”舍命追捧,实我中华民族之悲哀,现实教育之悲哀,五千年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之悲哀。

    与学功初识相交,未赠彰显其才华之书画,却以小说《风雪大荒原》相馈。此鸿篇巨制亦曾改编为长篇电视连续剧,并由文学大师李准先生作序,令人惊诧不已。后每与学功相聚,亦多以文学诗词切入话题,且滔滔不绝,常有惊世骇俗之高论。偶叙身历,始知其幼年因父辈命途多舛,回祖籍白洋淀读书求学,与伯祖父朝夕相处,受其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此间伯祖父教其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又督其练字习画,且授百味人生之真谛,夯实幼学之根基,遂使受益终生。

    及至中学学功方回通州就读。通州乃京杭大运河漕运码头,融南北文化之精华,聚名贤巨擘之文脉,积天道人心之底蕴。学功在此文昌胜地,如鱼得水,如饥似渴,游刃而有余。经父亲举荐,拜欧阳中石先生为师。在大师家中,学功有幸读社会之大书,目睹书界、画界、戏剧界、文学界众多高山仰止之名流。与高者相聚,不以学一艺一技为本,则以其人品志向胸襟为师。赏其品味,感其气象,观其神采,悟其心性,得其境界。遂令自身登高望远,取法乎上。学功曾戏曰,入欧阳之门,却授之以画,花鸟之功,梅兰竹菊是也。拜苦禅帐前,又多习书。大师之博学多艺,可窥一斑;艺术之融会贯通,可见全豹。

    观学功翰墨之作,筋骨硬健,任情恣意,如大风吹面,胸襟畅快。观学功丹青之作,亦有豁然入目之感。足墨足色,大疏大密,大奇大险,大气象大风范。追根寻源,得益于大家真传面授。少时学艺,曾受教于李苦禅大师;南京艺术学院进修之时,又聆听刘海粟大师授课;百尺竿头之际,又拜入姚有多大师门下;市场营造,更得韩美林先生扶持相助。

    师出有门,学养有道。有门有道为学者幸事,道行如何则看自家功夫。工画者应善书,善书者应习诗,习诗者应通文。功夫在诗外,亦在书画之外。心源为炉,笔端为炭。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亦斯有第一等书画。学功正身体力行之,余则心向往之。

    是为序。

    2007331  于桑梓轩

    通州饮食文化墙记

    通州,通天下之州也。州通天下,有赖于舟;舟行天下,有赖于水;水贯流而为河。三千里京杭大运河,牵六省市,挽五江河,乃南北交通之大动脉。其上舳舻千里,万艘朝宗,南粮北货,往来不绝。明清水运鼎盛时期,仅漕粮一项,便达四百万石之巨。

    故通州乃漕运仓储重地,物资集散中心,亦即商旅官吏文人优伶及引车卖浆者流往来聚会之要埠。物之集散,以调盈亏。人之集散,则荟萃百类,争鸣百家,海纳百川。京师之气象,江南之文脉,海外之风物,均于通州争奇斗艳,融会贯通,尤以饮食为最。

    中华泱泱大国,素以饮食为天;食海洋洋大观,即以风味为别。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并不足以盖全貌,类淮扬佳馔,湖广风味,川蜀麻辣,齐鲁名肴,潮汕美食乃至东北、西北、新疆、内蒙之独特烹饪,无不在通州落地生根。饮食乃民生之首要,文化之根脉,亦即风俗教化之渊薮。

    楼家本先生所创饮食文化墙,旨在弘扬运河文化,展示饮食大观,描绘风俗胜景。运河儿女及八方来客,享受通州美食之际,感受文化之底蕴,生发怀古之幽情,且以运河为自豪,此愿足矣。

    时丙戌中秋于通州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故乡荷塘    1528 次 2013/9/22
 哭泣中顽强前进(散文)    1804 次 2008/5/19
 昌乐走笔    1842 次 2012/12/8
 父亲的草笼 母亲的馒头    1268 次 2015/4/13
 我的十万大山(散文版)    1571 次 2012/11/8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