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分类 >> 杂文原创 >> 张永奇 关于“八里桥”、“八里桥之战”的说明
  • 张永奇 关于“八里桥”、“八里桥之战”的说明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7/7 1 阅读:1392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张永奇 关于“八里桥”、“八里桥之战”的说明

     

     

     

    562年前建成的“八里桥”、148年前发生的“八里桥之战”,仿佛离我们不远,但是不少人淡忘了,模糊了。报纸上、丛书中也弄错了。

    1997年,北京的一家大报上写“当年‘义和团’在这里消灭英法联军一千多人”,一位老报人批评说:“北京的报纸、北京的记者,竟不了解北京的历史。”义和团与英法联军打过仗吗?

    2004年,《通州运河文化》丛书之一《通州古建》在永通桥条目下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由于在廊房、码头一带被‘义和团’所阻困,改道顺运河西犯,清军在八里桥与八国联军大战数日……”宗春启先生在《北京晚报》撰文《再说八里桥之战》指出:“通州人也未必清楚通州的历史。”

    200710月8日,《北京晚报》在第八版发了夏星摄的照片,并以《古桥刷满“创可贴”》为题写出一段短语:“建于清代的古桥——通州八里桥……”竟将建桥的时间由明朝正统十一年(1446年)错写成了清朝,即使是清朝北京第一帝的顺治元年(1644年)也把建桥时间向后推了198年呢!

    看来真有必要把“八里桥”、“八里桥之战”有关的事情分辨清楚、记录明白,决不能让这一代青少年再糊涂下去。

    为了全面了解“八里桥之战”的全局,我将北京出版社的《北京历史纪年》一书中的相关部分摘抄下来,供参考。

    清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十五日,咸丰帝密令驻守大沽南炮台的僧格林沁部先行撤防。命大学士瑞麟等统兵九千人赴通州防堵;宗室绵勋等带兵分驻东南皇木厂、交亭等处。调山西、陕西、直隶、山东各省兵一万五千四百入卫。

    八月二十一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北岸石缝炮台。后陷天津,僧格林沁率军退守通州。

    九月八日,清廷撤桂良钦差大臣职,改派载垣、穆荫往通州与英法议和,阻其进兵北京。

    九月十日,咸丰帝下令调大兴、宛平两县车五百辆,准备逃跑。城内人心惶惶,前门烧饼被买一空。

    九月十四日,英国公使额尔金派巴夏礼、威妥玛为代表,赴通州与清廷钦差载垣、穆荫谈判。

    九月十五日,英法军薄通州南二十里之张家湾。妇女闻警自尽者二千数百人。有潜入礼拜寺者,及英军至,尽行掳去。

    九月十八日,通州谈判决裂。载垣扣押巴夏礼等三十九人,解送京师,锁禁于刑部北监。联军败僧格林沁,通州失守。僧格林沁退守八里桥。

    九月二十一日,英法联军在八里桥重创清军主力僧格林沁、瑞麟等部,枪伤胜保,京兵数万人皆溃散,退至定福庄。是日,人心汹汹,东城尤甚。买米、买面、叫煤者、拥挤不堪,人声鼎沸。市上米面价顿涨一倍。

    九月二十二日,咸丰率后妃、宫眷及部分大臣逃往热河。城中得知消息,人心大散。僧格林沁败兵退扎朝阳门外,瑞麟退扎德胜门外。东郊数十里之内,无一官一兵防守。

    九月二十六日,联军进至朝阳门外,四处剽掠,朝阳、东直两门外,百数十村庄,多被残害,亦有被焚者。

    九月二十九日,奕释巴夏礼出刑部监狱,移住德胜门高庙内,并以优礼厚待之。

    九月三十日,联军进扎定福庄、慈云寺等处。僧格林沁部退至齐化门外。同日,咸丰帝一行抵热河避暑山庄。

    十月三日,英军抵张家营。留京王大臣遣商人备牛、羊、梨、酒等物,赴联军驻地求和。

    十月六日,清军败兵纷纷退至圆明园,侵略军跟踪而至。遂占据园庭,大肆劫掠,并焚烧殿堂数处。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奕自万寿寺逃往卢沟桥,僧格林沁、瑞麟匿于广安门外莲花池村民家中。城中大乱,喊哭连天。内城八旗男妇扶老携幼,步行而出。

    十月七日,联军继续抢掠清漪园、西北火光冲天,人声鼎沸。

    十月八日,联军焚掠海甸、老虎洞、挂甲屯等处,继续抢掠圆明园。留京王大臣派恒祺将巴夏礼释送回营。军民被焚之家无数,哭声震郊。

    十月十日,联军在地坛围墙内麕集,城上设千斤大炮数尊。安定、德胜、西直、阜城四门外各村庄,尽遭蹂躏,安定门之丰益仓被抢去粳米四万一千六百余石。

    十月十一日,英将格兰特拍卖英军在圆明园抢劫的物品。联军拆地坛砖石砌炮台。

    十月十三日,联军由安定门入城。城上悬挂英法国旗,将原大小炮位掀落城下,纳诸沟中,于城楼设炮位,炮口皆南向,城门听其启闭,禁止京师人出入。

    十月十五日,奕与文祥驻天宁寺,奕惧被联军擒获,每夜迁居。

    十月十八日,联军大肆劫掠圆明园内珍宝、文物后,纵火焚圆明园,火三日不灭,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均被付之一炬。

    十月十九日,京城西北,黑烟弥天,竟日不绝。

    十月二十一日,联军遍于城内外,遨游宫禁,窜扰坊市,横刀跃马,遇妇人则群拥之,污辱备尽。

    十月二十四日,英国公使额尔金入城(住怡王府)与恭亲王奕在礼部签订《中英北京条约》。

    十月二十五日,法国公使葛罗入城(住贤良寺)与恭亲王奕在礼部签订《中法北京条约》。

    十月二十八日,咸丰帝批准并公布《北京条约》(中英、中法)。英法军出南城,至前门大街、珠宝市、大栅栏等处,买办货物,稍不如意,即行滋扰,铺户多闭。内城一家,男子被杀者五六人,妇女被淫者四五人,因自焚,全家俱烬。

     

    关于“八里桥”、“八里桥之战”的说明。

    1、关于“八里桥”名称缘由:距明朝通州州治所在地(原北京花丝镶嵌厂址处)八里地远,称“八里桥”。不是距通州西门八里地远。旧城西门离桥不够八里,新城两门1449年才筑,又在旧西门之西,更不够八里。

    2、关于桥的建造年代:永通桥建于明朝第六代皇帝朱祈镇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不是建于清朝。按清朝入关定鼎北京第一帝福临即顺治皇帝第一年算,将建桥的时间错后了198年。

    3、关于“八里桥之战”发生的时间:战争发生在清咸丰年(1860年)921,只一天,不是数日。

    4、关于“八里桥之战”持续的时间:僧格林沁奏折中称“鏖战两时之久”,两个时辰,应该是四个小时。法国人记录:“从七时至中午”,也记成四个小时左右。

    5、关于“八里桥之战”的双方:我方是僧格林沁、胜保、瑞麟指挥的清军。不是义和团勇士,义和团在八里桥没打过仗。敌方是英法联军,不是八国联军,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是1900年的事,那年“八里桥之战”已经过四十个年头了。而1900年时,僧格林沁已经死去35年了,1865年在山东镇压捻军时阵亡了的僧格林沁,怎么还会与八国联军打仗呢!

    6、关于“八里桥之战”双方投入兵力:清军投入兵力五万五千人。英法联军不足两万人。其中英军一万二千人,进攻八里桥的是法国军队,人马不到八千人。司令叫孟托班,率两个旅。兵力比为52

    7、关于“八里桥之战”双方伤亡情况:敌方——僧格林沁在奏折上称“毙贼甚众”、“复又毙贼多名”(含糊其词)、“毙伤数百敌人”、“毙伤千余人”,是后人推测的。法军头目孟托班被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爵”,当上了议员,皇帝提议再给他五万法郎奖赏,遭到了议员的反对,议员们认为:“八里桥之战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整个战役只有十二个人被打死。”我方——清军自己称“伤亡过半”,将近两万人。伤亡比是1220000,近乎35000

    8、“八里桥之战”战败主要原因:清军武器太落后。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武器是弓箭、长矛、火绳枪,大炮准确度低,杀伤力小。法国士兵手中的步枪有效射程达1500米,还有杀伤力大,准确度高的火炮。

    清军曾呐喊着逼近敌军指挥所50米的地方,但没有造成威胁。而法国士兵“每颗子弹打出去,总有某个骑兵落马”,“许多人和马被打死”。

    “胜保被炮火击中,坐骑被炸死,身上多处受伤,被抬下火线。”

    武器装备差距太悬殊了,这是一场冷兵器与热兵器之战。

    9、关于“八里桥之战”桥的损坏情况:“炮弹倾泻在桥上,桥栏上的大理石被炸得粉碎”。“桥栏板上安放着的石狮子也给炸坏了”。炮火逼清军无序后退,法军端着刺刀冲上八里桥。清军非常勇敢,“没有一个后退,全部以身殉职”。

    10、关于“八里桥之战”留给后人的启示:

    “国难当头之时,呐喊着冲锋、挺着胸膛殉职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要代代大力弘扬;

    “皇帝腐败、官吏无能的国家必然死亡、百姓必然遭难”的沉痛历史教训要牢牢记取;

    “国力弱小必然遭受欺凌,弓箭、长矛抵御不了快枪利炮”的历史教训要警钟长鸣。

    我们这一代通州人应该在“知通州”上再下点功夫,用点精力。因为只有知得深,才能受得切!

    牢牢记住屈辱的历史给我们造成的伤痛,时时痛定思痛,才能迸发出振兴的动力!

    成稿于2008年5月底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