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也是一种美(代序二)
闫文利
和孙敦秀相识相知三十年,我很敬重他。这倒不是因为他长我几岁,而是缘于他舞文弄墨“玩”得好。
我喜欢他的汉简书法,我佩服他写了那么多“典”呀“史”呀的书法理论书籍,这等于给中国书法史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可谓是真功正业。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近些年悄悄研究起了残缺幅式——被他称为“书法中的另类美”。但我却担心那是“旁门左道”,浪费了他的大好时光。
或许我的担心就是“残缺”的。于是,便有了与他交流的欲望,有了细看他残缺艺术作品的机会,因而也放下了那颗悬着的心。
残缺也是一种美。说到残缺美,众多人也许会和我一样,想到断臂的维纳斯、惨遭烧毁的圆明园、聋哑人演出的《千手观音》、敦煌的残纸书画、收藏家的瓷片、篆刻中的残边……它带给人的是遐想、是愤怒、是震撼、是惋惜、是创造。总之,正是因为有了残缺,才有了视觉冲击力,才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才让我们在残缺中欣赏了美,在残缺中寻思着原有的完整的美。
文明的社会,需要更多的人去创造美,中国独有的书法也不例外。
浅知中国书法史的人都清楚:伴随着汉字的诞生、书写材料的拓展、文人书家的兴起和书体的嬗变,中国书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积极的创新者,从而使书法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有传统的倡导者,从而使优秀书法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我不敢说孙敦秀的残缺书法既有创新又有传承,但我敢说这无疑是一种大胆的探索。
翻看选入《残墨之美》中的三十多幅作品不难发现,孙敦秀在创作过程中真是煞费了苦心。从承载书法艺术的质地材料上看,有甲骨,有竹简,有布帛,有碑拓,有宣纸;以书体而言,有刀刻一般的古文字,有形似静坐的隶书,有好像慢走的行书,有体如狂奔的草书……我从心底由衷地惊叹:孙敦秀清晰地演绎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强化了我对千年书法光彩行程的记忆;从残缺遗存中幻化出的内涵美,又愉悦着我的心情,真是别有洞天!
残缺是完美的对应物。残缺可以造境,残缺可以创造美,残缺可以引起人们对完美的追求。愿孙敦秀先生的残缺书法作品愈加丰富起来,让残缺书法艺术实现更高意义上的美。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