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分类 >> 散文原创 >> 庞 旸 当代人在哪里丢失了野果?(外一篇)
  • 庞 旸 当代人在哪里丢失了野果?(外一篇)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7/11 阅读:1386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当代人在哪里丢失了野果?(外一篇)

     

     

     

      提起19世纪美国作家、哲学家亨利·大卫·梭罗,读者耳熟能详的是他的自然人文随笔《瓦尔登湖》。用译者徐迟的话说,那是一本极静极静的书。而100多年来,这本寂寞的孤独的一个人的书,感动了世界各地千千万万的读者。如今,我们有幸读到这位自然文学大师的最后之书”——《野果》,它又一次把我们带进那个沉静脱俗而又丰富绚丽的大自然。打开这本书的读者,就像挎上一个藤条编织的篮子,走进森林,跨过河流和小溪,登上山岗,信手摘下作家用美得令人心醉的语言描述的野果——多汁甘甜野趣盎然的野果,享受一次大自然的馈赠。

      梭罗在1850年前后出版了他的两本书《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的一周时光》和《瓦尔登湖》。但在当时,他的书销路并不好,他还得为别人做些田野调查以贴补生活。正是在这时,他开始对自然科学,尤其是植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梭罗在日记里写道:我的天职就是不断在大自然中发现上帝的存在……”他在林中散步时,常常带上一本介绍植物的书,以便随时查阅;他在帽顶做了个小储物架,把采集到的有趣的植物标本放进去。为期近10年的观察记录,为后来《野果》成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野果》中,梭罗描写了161种北美野果,它们都是梭罗家乡新英格兰土生土长的东西。这些野生的、卑微的,甚至有些酸涩的浆果,在作家的舌尖与心头引起无比甜美和奇妙的感受,他以科学家的严谨和文学家的浪漫,写下了这些感受。比如他这样写野草莓:还是印第安人起的名好——心果。仿佛天意,初夏时咬开一个草莓,就真的像吃下一颗红彤彤的心,勇气豪情顿时油然而生,一年余下漫长的日子里就能面对一切,担当一切。他写酸蔓橘:春天,我们想要吃酸,酸蔓橘就能满足我们的需要……酸味让人吃了开心,还让人更加意识到春天就在身边,这就是春天的味道……这种酸味让一个冬天的浑浑噩噩一扫而光。他写马利筋荚果:我带了两颗已经开裂的马利筋荚果回家,这两颗荚果里每天都会蹦出一些种子,看着这些种子慢慢盘旋飞向高空,然后消失在天尽头,令我感到非常有意思。无疑,从它们升空的速度可以测出空气的湿度。他这样细致地描写板栗:小板栗果就躺在一个精美的摇篮里。小板栗在摇篮里多么安稳呀,基底部绝对平静,上半部有动静也是轻柔的,就这样板栗果被好好地托着,无忧无虑长大。周围的墙那么厚,那么结实,而且还随着小家伙长大而扩伸。板栗果的外表已经很坚强了,但就是这样它们还是被安排在那样万无一失的摇篮里,一直到它们的绿色外壳长硬,变成棕色才让它们出来。

      这样朴实而充满感性的文字,在书中俯拾皆是。在他之前,我们还很少看到这样描写那些散落在旷野里的野果的文字。只有对大自然怀着一颗无比敬畏、感恩与赞美之心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就是对那些一般人认为酸涩的野果,梭罗也能发现它们的妙处。比如白橡果:他尝尝,想不到竟甜甜的,尝不出苦涩……怪不得最早的祖先会选择这种果子做粮食;他从而质问:为什么人们不吃橡果呢?……难道人类就不能稍微退回去一点点,过一种更质朴的生活吗?对只有伐木工人、劳工和下人才吃的棠棣果,他亲口品尝之后,发现这种卑贱的果子,和蓝莓、越橘的滋味难分高下;但他也承认,这些果子只适宜在野外吃,不宜带回家吃,回到屋子里吃,味道就不怎么样了。每当他在野外发现佳果,都在第一时间采摘,当场一口吞下。这举止看似贪婪,其实是表明了态度:一是绝不辜负大自然对人的赐予,二是对生长在荆棘草棵之中的果实给予国民待遇。这是一种体现天赋人权观念的姿态,与周围纯净简朴的环境相得益彰,自然天成。

      他对野果细致入微的观察,不仅限于感性的层面。比如:许多果实就是为了使人容易吃进去被进行过改良,例如樱桃和李子;有的是根据人的手是否容易拿而改良过,例如梨子和苹果;还有些个头很大的,像瓜一类,但也有可以切分的标记,适合一大家子或很多人共享……西瓜也是如此,虽然它摸起来没有一棱棱,打开也看不见有什么切分的标示,但瓜皮的颜色是一种提示——按颜色标示的区域切分下去,就成了分量适中的一块块了。

      这简直就是科学的说明文,同时蕴含人文的意味。在他笔下,野果是一些有灵性的大自然的精灵,他从中发现了生命的奥秘,获得了解打开造物密码的钥匙。他由此进行了一系列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他说:大自然是永恒的,不要对抗它。只要顺应大自然,我们就健康。”“广袤天地就是学校。只关注研读书本或上学上课,却没想到眼前的万千风光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教科书,这岂不是很可笑吗?”“无论出于谦卑还是敬畏,这种山峰都不应当允许任何人拥为私产——因为这样一来,人人可以登山,可以攀爬到比自己更高的地方,能俯视地看自己的家乡,就会甩开奴性,眼光开阔。

    梭罗生前并未能完成这本叫做《野果》的书,尽管他为此花了很多时间。临终前,梭罗将《野果》的手稿用厚厚的纸包起来,仔细捆好,和数千页其他手稿一起收存起来。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这些手稿几易其手,辗转蹉跎以至页码凌乱,一直未能出版。难产还有个原因,梭罗的笔迹是出了名的潦草,辨认起来很难,给后来的整理者制造了很大的麻烦。所幸马萨诸塞州梭罗学会媒体中心负责人布兰德利·P·迪先生,花了几年时间,不辞辛劳地破译梭罗的笔迹,终于使这部杰作在1999年,也即作者去世一百三十多年后,得以整理出版。

      中国读者与《野果》谋面,已过去悠悠一个半世纪。书的封皮上印着这是一本值得等待一百五十年的书。是的,它值得等待。因为在这一百五十年中,我们早已丢失了野果。

      我们丢失了野果,是因为人类在此期间历经了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在《野果》中梭罗曾批评的:如果长了越橘的地都被划为私人所有了,那个国家会是什么模样?……再没有什么比这更糟践大自然的了。看到这种情形,我能想到的就是:这里那些甘甜姣美的越橘果都变成臭烘烘的钱了,这真是对它们的亵渎。而那时他批评的只要能换成钱够他们过上一阵子,把自然的美丽牺牲了也不在乎,还只是少量的现象;而后来,则演化成大规模的向自然进军”——“几大地产商就可以将山峦全部夷为平地,而跨国公司更可轻而易举地将大片美好的土地改造成工业园,取代灌木、池塘、鸟鸣和花香的,是冷冰冰的巨大厂房、粗壮的油罐、刺耳的轰响和刺鼻的气味。(荻港语)“从西方到东方,人类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这个过程。在一座座摩天大楼构成的水泥森林里,当然找不到野果。

      我们丢失了野果,是因为我们曾经相信人定胜天,在喝令三山五岳开道的万丈豪情中,在战天斗地山河重安排的宏大运动中,一座座青山被推了光头,一片片森林轰然倒地,湖泊被填平,河流被段段腰斩。而换来的,不是粮满仓果满地的天堂,而是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在笔者儿时的记忆中,出北京城不远,也就是现在的二环吧,就可采摘到野果——野桑葚、野樱桃、野酸枣,那里的小山与小河,是孩子们嬉戏的乐园。我们曾像梭罗当年一样,在这片自然赐予的小小乐土上,摘下酸甜的野果送入口中。而今自四环路驱车100公里,或许能在郊外山间找到一些残存的野果,但我们已不敢也不屑将它入口——谁知无所不在的污染是否已光顾这里,而人工培植的光鲜水果已是满坑满谷,尽管它们是化肥与农药催熟的。 

      当代人生活中,哪里还有野果的味道? 

    找寻野果和抛弃野果,一个是与自然共生的、充满爱意的态度,一个是与自然为敌的,战斗的姿态,其结果,前者是在共生与爱意中建立人类美好的家园,后者是自然凋敝,人文尽毁,一步步走向失乐园。这就是等待了一百五十年的这本书,在今天仍能感动我们的原因。我们读梭罗的《野果》,不只是要学习其中的博物学常识,欣赏其中的诗意,还要找回被我们丢失了很久的野果”——敬畏自然的情怀与感受自然的能力,从而尽力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尽可能地少丢失一些野果

     

    小石虎胡同的前尘今事

     

    曹雪芹与徐志摩,一个是中国古典小说作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中国近现代诗歌的开创者,这两位不同时期的文学巨擘,因西单小石虎胡同而发生了某种联系——在这里,他们都度过了人生、事业的低潮期,并最终迎来了各自的创作巅峰。

      19721975年,我是北京一六零中学(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的学生。学校设在西单小石虎胡同,在一座虽然破旧,但仍不失往日恢宏气派的王府大院里。那是文革中一个短暂的恢复正常秩序的年代,我和其他一些从父母的干校回京的同学,在这里上了文革后首批招生的高中,得到知识的滋养,这才能够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大学。在这里上学时,我曾听班主任肖美老师讲过:这座王府,不仅徐志摩在这里待过,曹雪芹也曾在这里工作过。

      令小石虎胡同名声在外的,是它的3133号院,上世纪60年代前为7号、8号院。据记载,7号院在明代是延陵会馆,又称常州会馆或武进会馆,是江南举子进京科考居住学习的地方;明末,为东阁大学士、宰相周延儒的府第;到了清初,这里又成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因清皇太极的小女即十四格格恪纯公主下嫁给吴应熊,这里一直被人们称为驸马府,又称恪纯公主府。康熙年间,这里成了右翼官房;雍正三年改为右翼宗学,曹雪芹当教师就是这个时候。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大臣、学者裘文达入住这里。裘文达时任工部尚书,在此度过18个春秋直至病逝。道光二十年(1840),这里成了安徽潘氏住宅;民国初年,是议长汤化龙宅,属财政部官产;民国十一年(1922),经梁启超申请,当时的大总统黎元洪批准将此院拨予开设松坡图书馆第二馆。

      8号院原为绵德府。绵德是清高宗第一子定亲王永璜之长子,乾隆十五年(1750)袭王爵,乾隆四十二年封镇国公,此处是他封镇国公以后的住宅。此院旧时也称毓公府。府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府中北院,巍然屹立着一棵巨大的古枣树。树高达15米,干周长达3米,始植于明初,距今已六百多年,是北京的古枣树之最,人称京都古枣第一株

      清代曹雪芹在石虎胡同右翼宗学任教,是他隐居西山写出不朽之作《红楼梦》前一段重要的经历。清代的右翼宗学建于清雍正年间,为了加强对八旗子弟的教育,清朝政府在原吴应熊的驸马府建立了宗学。用现在的话说,应该叫官办的贵族子弟学校。在这之前,曹家因罪被革职抄家,回京归旗。曹雪芹在宗学里的具体工作,红学家有的说是助教,有的说是教师,因为曹雪芹是顺天府的拔贡,是经过朝考合格了的,故能到宗学任教。

      那么,徐志摩怎么会住到一个清代的旧王府里去呢?这还要从梁启超创办松坡图书馆说起。1916年蔡锷将军病逝后,为纪念蔡将军,梁启超创办了一个以蔡将军的字松坡命名的图书馆,亲自担任馆长。松坡图书馆的主馆设在北海公园的快雪堂,分馆就在西单石虎胡同七号。这个分馆(也叫二馆)是外文部,收藏有梁启超从欧洲考察带回国的英、法、德、日文1万余册外文图书。

      1923年初,徐志摩从英国回到祖国。他这次回来,本是为了追求林徽因,但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徐志摩好梦未成,滞留北京,暂时寓居在石虎胡同七号的好春轩。梁启超也是徐志摩的老师,他曾推荐徐志摩去上海《时事新报》做副刊编辑,徐没有去。后经胡适、蒋百里推荐,徐志摩担任了松坡图书馆外文部的英文秘书。

      对徐志摩来说,石虎胡同七号具有特别的意义。当时的社会正时兴私人俱乐部式的周末聚会,像徐志摩这样交游广泛的诗人,又是从西洋归来的留学生,自然常是高朋满座。经常来参加聚会的有胡适、陈西滢、林徽因、林语堂等作家文人,也有梁启超、林长民等社会名流。当时徐志摩感情上遭遇挫折,事业上也不太顺心,他排解忧愁的方式,就是在既有的社交圈子里,发起了以石虎胡同7号为俱乐部的聚餐会,每两周聚餐一次,作诗叙旧,唱和痛饮之余,徐志摩还经常表演京剧、昆曲,为宾客助兴。聚餐会后来逐渐发展壮大,演变成为著名的新月诗社。徐志摩在这里居住时,还曾写下过一首题目就叫《石虎胡同七号》的诗。民国二年1913),8号院开办了蒙藏专门学校,培养来自蒙古、西藏、青海的学生。民国二十年(1931)324日,为扩充校舍和操场,蒙藏学校与松坡图书馆正式立契,以9000元现洋购下7号院,将8号院和7号院中间的院墙拆除,两院相通,学校分为东西两路建筑。西路有三进院落,主要由府门、正厅、过厅、后厅、东西殿、东西配殿等建筑组成;东路有四进院落,建筑包括大门、正殿、北房、东西配殿、东西耳殿。第三进院后院有一座石制元太祖成吉思汗纪念碑,是蒙藏专门学校为纪念元太祖建立的。

      蒙藏学校成立后,不仅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民族英才,而且是革命者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所。1923年秋,李大钊、邓中夏等来校,在古枣树下,向少数民族进步青年传播革命思想。乌兰夫在这里读书时,就曾在他住的东大寝室与李大钊等人一起开过会。

      如今母校早已不复存在,往日优雅的古建筑群落只能依稀看到一些屋顶,当年的校园则成了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民族大市场。在东隅四合院,那棵铁黑色浑身布满瘤赘的大枣树,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向人们诉说着小石虎胡同的沧桑。
 相关文章
 我怀念的姥娘    1358 次 2012/12/8
 用“虽然……但是”造句    1418 次 2012/5/25
 魂牵梦绕两岸情    1144 次 2013/9/12
 李保田(北京丰台) 怀念浩然    1669 次 2012/7/6
 烟是火因    1189 次 2013/9/25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