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宏谋 观“无”图(外一篇)
一千年前镌刻在铁山摩崖经文中的“无”字,今得禅画大师张大华先生配图“挂钟”。是钟?是铃?有声?无声?令人妙思奇想……
“晨钟暮鼓”成为规模寺院的建制之必需。只有地处北京西城建于明嘉靖朝的“历代帝王庙”有钟(楼)无鼓(楼)成一特例,以昭勤勉、以示永生(声)。精铸佛经于永乐十八年的“永乐大钟”之大,其声厚沉悠长;位处通州后周宇文建燃灯佛舍利塔上2248枚风铃之多,且风动叮当清脆悦耳,其中藏蕴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成语典故“掩耳盗铃”,绝妙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则又都因其发声而致“捧腹”“称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悄然鹊起!“解铃还须系铃人”则余味无穷。
曾几何时,多少中学挂在大槐(柏)树上的钟声被“电铃”声所代?又在此时,因响应“低碳生活方式”又重新开始用上挂在树上的钟!
从彼时到此时,从此时到未时,何时有声?何时无声?查过手头几部大字典,共收集到197个“無”字(真行草隶篆),只在“隶辨”中查得“簡”而又简的一个“无”字,聊以和(hè)铁山摩崖石刻之“无”,却与繁之又繁的“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千年的文字会“说话”,时逾千年的乾陵“无字碑”也会“说话”!
二十世纪,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据说他平生一大嗜好就是挥毫疾书“无”字,当下一笔写成,要表达他的顿悟禅心与禅意。何谓有声?何谓无声?无声、有声;无声胜有声!无,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言说可表,无文字可立;无说无文才是真说!顶大的声音乃是无音之声,可谓大音希声,禅理所在乎?
2010年6月20日
和汤公夙国先生
日前,收到光兴局长转给我面塑大师汤夙国先生所赠面塑佳作“观世音菩萨”,栩栩如生;与先生相识相交多年,见作品如见其人;陪先生冰心玉壶孝祭高堂,红螺松藤跃然册上……此情此景历历在目,由感而发,作一小品权作一和,恳请汤先生笑纳雅正。
白发飘逸承祖训,
拳拳夙愿报国心。
汤公访祖守孝义,
南城槐柳慰亲人。
烈酒祭撒敬高堂,
热泪泉涌誓言藏。
汤氏父子创奇葩,
名传五洲国增光。
相知相识鉴冰心,
红螺松藤乃知音。
承传绝技塑佳作,
净瓶法柳佑潞人。
2007.5 初稿
2010.3 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