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分类 >> 散文原创 >> 王传林(湖北宜都) 酷爱河豚的宋人
  • 王传林(湖北宜都) 酷爱河豚的宋人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7/16 阅读:1485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王传林(湖北宜都)  酷爱河豚的宋人

     

     

    中国人信用河豚,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山海经·北山经》中就有了“赤鲑”的记载,赤鲑即河豚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中也有当时人们食用河豚的记录。但似乎只有到了宋代,河豚才真正受到士人的追捧,尤其是宋代的吴地,食河豚鱼成为一种时尚。

    柳花飘坠,蒌蒿泛青,河豚逆江而上产卵,此时的河豚最为肥美,价格亦不菲。宋代名士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于此时,贵不数鱼虾。”食河豚鱼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河豚鱼,水旅之奇味也……仲春间,吴人此时会客,无此鱼则非盛”(宋·张耒《明道杂志》)。因河豚丰腴甘美,又被人们冠以“西施乳”的别名,“吴人珍之,目其腹腴为西施乳”(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宋人洪驹父曾作有《咏河豚西施乳》一诗:“蒌蒿短短荻芽肥,正是河豚欲上时,甘美远胜西子乳,吴王当日未曾知。”

    河豚味道鲜美但却含有剧烈毒素,需祛毒后才能烹调。倘若厨师处置不当,毒素清除不净,食客即有可能付出生命代价。尽管河豚有剧毒,常有人因食河豚而丧命,但河豚无法比拟的美味之于宋人仍是难以抵挡的诱惑。这也引发了一些人的叹惜和质疑,梅尧臣就对河豚之美持一种保留态度:“炮煎苟失所,转喉为莫邪。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持问南方人,觉护复矜夸。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吾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范成大更是在《河豚叹》一诗中指出:“百年三寸咽,水陆富肴蔌,一物不登俎,未负将军腹。为口忘计身,饕死何足哭。”为了追求美食异味而甘冒生命危险,值得吗?

    而苏轼食河豚“直那一死”的观念仿佛是对以上质疑的一种回应。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说:“子瞻在资善堂,尝与人谈河豚之美者,云:‘直那一死。’其美可知。”说的是元佑初,有一次担任经筵的官员在资善堂聚餐,大家对东坡特别喜欢河豚觉得好奇。其中,吕元明就问东坡河豚的味道怎么样?东坡回答:“直那一死。”即吃了味美的河豚,哪怕是毒死了也是值得的。这个典故在宋人的著作中多有记载,且有不同版本流传。作为美食家的苏轼对河豚之味的确是念念不忘,他为画僧惠崇《春江晓景》所作的题画诗这样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翠竹、桃花、春江、水鸭、蒌蒿、芦芽,均是画上的实景,“河豚欲上”则是诗人的想象。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水暖鸭知’是设身处地的体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联想。”因蒌蒿、芦芽是烹制河豚的主要佐料,苏轼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可视的美景与不可视的美味,交融兼呈。宋绍圣二年(1095),苏轼被贬广东惠州,第一次吃到荔枝时作了《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荔枝滋味之美勾起了诗人的味觉记忆:“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又是河豚!足见诗人对河豚念念不忘。荔枝与河豚,二者具体的滋味自然是不一样的,但在美的意义上却无二致。

    “直那一死”,这固然是苏轼戏谑的一面,是对河豚美味的机趣表达,但同时也可看成是对食用河豚的心理过程的一种表述。正是河豚的美、毒兼备,大大增加了饮食过程的刺激性和新奇性。“直那一死”的兴奋和快乐不仅来自于味蕾的感觉,更来自于美感形成的心理历程和心理机制,来自于一种心灵的探险。这种心灵探险会极大地增加饮食过程的刺激性和兴奋度,使平庸的饮食过程变得一惊一乍、波诡云谲、奇趣横生,也由此抬高了河豚的身价。当然,这种心灵的探险是以严格严谨的烹制技艺作为支撑的。

    自宋代始,中国饮食文化愈来愈追求精致,食谱也日益多样化。在宋代的大中城市里,食品行业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宋人食河豚成为一种时尚受到普遍追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包含文化和烹饪技艺的发展。

    当年的东坡大学士不仅嗜食河豚,传说还是烹制河豚的高手。烹制河豚,蒌蒿、荻芽是必备的辅料,可增益其美味。“暮春柳花飞,此鱼大肥,江淮人以为时珍,更相赠遗,脔其肉,杂蒌蒿、荻芽,瀹而为羹”(宋·张师正《倦游杂录》)。蒌蒿、荻芽似乎还有祛毒之效,《明道杂志》中记载,烹煮“但用蒌蒿、荻芽、菘菜三物,而未尝见死者”。“杂蒌蒿、荻芽、瀹而为羹”,应为宋时通常的烹制河豚方法,此后便成了一种烹饪技艺传统,正如清人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一诗云:“听说河豚新入市,蒌蒿荻笋急须拈。”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彭乐山 散文三题    1470 次 2012/7/16
 九年祭    1359 次 2012/1/4
 杨柳深处是故乡    1166 次 2014/4/30
 春节主旋律    1101 次 2014/1/30
 邢冬兴 偷梦人系列    1787 次 2012/7/8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