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雨的云七十年感怀短文700篇》
第637篇 趣说我的“炒面情结”
许多人听过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处女情结的故事。炒面情结是我独有,没人听过,就请听听我的故事,而且有好几个故事好讲。
恋母情结又叫“俄底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神话。底比斯国王的儿子出生后神示他的儿子长大后将弑父娶母,于是国王派人把婴儿带去野外杀死。不料被派者动恻隐之心,只抛弃而没杀。弃婴被牧羊人收养。
许多年后国王在朝圣路上遇一青年发生争执而被杀(那年代国王朝圣的道路不禁行,百姓照样可以自由来往)。这青年就是他儿子俄底浦斯。后来俄底浦斯因破解斯芬克斯之谜救了底比斯民众而被推选为国王,果然娶了他母亲我妻,知道自己弑父娶母后,用母后的胸针刺瞎了自己的眼睛惩罚自己。俄底浦斯情结的故事有宿命论色彩。
此外还有恋父情结、恋师情结、血缘情结、家乡情结、报恩情结、面子情结、阶级斗争情结、武装夺权情结、工业化情结、强国情结等……不是都带宿命论色彩。
“情结”和性格气质有关,又由一定的环境、条件、机遇促成的,是挥之不去的感情纠结和精神欲望。我的“炒面情结”因境遇而形成,是一种喜好,不带宿命色彩。
自幼就有“在人屋檐下”的压抑感,我的特点是唯唯诺诺与畏畏缩缩,没有自己的喜爱,天然的形成了不敢表达自己的意志和要求,一切顺从父母尤其是奶奶的安排。然而又并非真正没有自己的想法,甚至还相当执拗。
比如儿时不喜欢吃面条,嫌寡淡无味,一次随父做客吃的炒面却特好吃,留下很深的印象,可是家里从来不炒面,于是对炒面耿耿于怀,成为一种情结,常常想起。这是我的第一个“炒面情结”故事。
人人都好吃,童年也一样,就比如我喜欢炒面,嘴上不说却心里嘀咕。在其它方面也是,比如印象里连要一分钱买零食的事也没有过。
真的没有要过吗,不是。也许有过一、二次都碰了钉子,之后就不敢第三第四次的开口了,所以就没有记忆。
耄耋之年忽然想起,还有过好几个不平凡的“炒面情结”的故事。16岁时离家去上海途中,就有了第二个“炒面情结”的故事。
汽车在公路颠簸了三天,才晕晕乎乎到了南昌。那是六十年前,公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又是破破烂烂的“老爷车”——因为跑不动,如同老爷一样需要伺候,不停的给它加水或用一弯根铁棍从车头重新启动,所以被叫做“老爷车”,一路上汽车还好几次开上竹排,由人工撑它过渡。
“老爷车”经过颠颠簸簸到达南昌时,我已疲惫不堪、头昏脑胀,在近初旅店住下已过了晚饭时刻,也顾不得肚子赶紧去客房休息。
什么客房哦,小阁楼的一间低矮发黑的木板房,简直是斗室,上楼的楼梯颤颤巍巍,客房的屋顶是黑不溜秋的屋瓦,房间里两长条凳搭成的木板床。
才躺下不久“店老二”就来问我想吃什么,他去给我买,我连想也没想就脱口而出:“要碗炒面”。
这是我第一次独立自主,根据自己的喜欢吃上了耿耿于怀的炒面,在那次随父亲做客后的第二次吃炒面。
看着那一大盘油乎乎的炒面我高兴极了,马上就不疲倦也不昏昏沉沉了,从床上起来坐在床沿津津有味的吃起来。这是六十年前,我的“炒面情结”第二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是五十年代,第一个故事的几年之后,毕业分配参加工作后,我的第一个除夕夜。单位没有年夜饭,都在自己家里过年。我去餐馆吃的年夜饭又是一碗炒面。
当我看到菜单中价钱最贵的是“伊府面”,便问是怎样的,店里的人告诉是油炸鸡蛋面加上高等配料的炒面,因为伊秉绶曾任过知府,他是福建汀州人,特喜欢吃这油炸鸡蛋面,所以就以“伊府”命名。
炒面,正中下怀,而且伊秉绶知府又是同乡,我就更有了兴趣,买了这最贵的伊府面。这是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年,几十年过去了也没忘记。
我第一次烹饪也是以炒面情结“开幕”,可以算是我的第四个故事。
这次的炒面以失败告终,没有炒成,不得不改吃我不喜欢的汤面“闭幕”,不知道该算是悲剧还是喜剧。
平日是吃食堂的按月包饭,那天是假日食堂不开伙,这才忽生自己炒面的念头。我买了一包卷筒面就在房间里兴致勃勃“开场”。不料把面放进油锅后马上就把油吸个干干净净,面梢梢成了油炸面其它部分却还是生的,炒不成,不得不改吃不喜欢的汤面,后来才知道要先把面煮熟再炒。
后来我出差也常常是买炒面,还有一些小故事就不说了。小人物的一些琐,没有惊天动地,也没有激动人心,更没有缠缠绵绵,好乏味吧。
老人的特点是越来越灯枯油尽,哪有惊天动地、激动人心、缠缠绵绵的故事哦。我的心愿是把老人的点滴感怀纪录下来罢了,我的感怀短文就是这样拉拉杂杂,一是追寻自己,一是留下一些过去年代的生活痕迹。
欧阳修有诗句:“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我比当年的欧阳修年纪大了许多,我的记忆也是渐行渐远,越来越淡忘,越来越要“书”不成,炒面的印象也在渐渐疏远,几乎已经淡忘,再不纪录下来就彻底忘了。
爱吃什么是个人的事,写成短文岂不好笑?细想却觉得有必要,叫做反思吧。想想形成“炒面情结”的儿时,还想想后来自己的性格发展。
自童年以来性格一向拘谨压抑,最早是家庭的压抑,成年后是社会压抑。儿时想吃什么都不敢说,成人后有不同想法也同样不敢说,甚至觉得比奶奶更加奶奶,有过之而无不及。奶奶不许乱说乱动,违背了会挨骂,社会不许乱说乱动,违背了可不仅仅是挨骂。于是仍然唯唯诺诺和畏畏缩缩。
吃食这样的问题是不存在了,其它方面是不是仍然如同奶奶年代呢。
记得那些日子,天天强调需要改造,需要“思想改造”“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被提醒是“可以改造好的子女”“重在政治表现”,天天的敲警钟,天天的被“打预防针”,天天的提醒要“夹着尾巴做人”,如此多的奶奶,怎能不拘谨压抑,怎能不唯唯诺诺和畏畏缩缩呢。
渐渐灯枯是油尽,凄凄戚戚心耿耿;
渐行渐远渐难书,快快写下感怀文。
搜肠刮肚处处寻,唯恐未成灯已烬;
淅沥淅沥雨为伴,边敲边听风雨声。
炒面情结记在心,耿耿于怀难忘情;
儿时想吃想不着,老了又嫌太腻人。
滴滴答答敲短文,想想从前老事情;
抒发感怀乐滋滋,但盼总能敲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