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分类 >> 心灵感悟 >> 真性情的生活体味者
  • 真性情的生活体味者
  • 来源:原创 作者: 傅培宏 日期:2012/12/8 阅读:1394 次 【 】 B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真性情的生活体味者

                            -------读傅培宏散文

    王笃峰

    一、脚踏实地的生活体味者

    诸城这地儿,地灵人杰,好的散文作家比比皆是,但我本人最推崇的当属傅培宏与王瑞娴,瑞娴的散文诗性与理性相得益彰,独囿于唯美精神世界里有 “神于天”的意境,而傅的散文根植于生活,脚踏实地,积淀了生活的“活水”,有“圣于地”的意境。他们的作品互有参照系的作用,并相互辉映,将两人并提,是更容易让人解构他们作品的特质。

    傅培宏(文友们习惯称其为傅哥)其人,风流倜傥,活泼好动,个性张扬而又古道心肠。他热爱生活善汲取生活中的活水,游畅其中并能得到自己的快乐,是个快乐并艺术着的人。其次,傅哥口才了得,“侃”是一绝,幽默诙谐,旁征博引,汪洋恣肆,鞭辟入里,时不时用语言烩出一锅“麻辣烫”,让闻者为之捧腹倾倒,彰显出了生活中的达人之风,全无书生之木讷酸气。他虽是八面来风,却非老于世故,真真是一个性情中人。当这种个性渗在其笔触之中,会自然而然地赋予其散文一种基调,字里行间透脱出来真性情的生活体验。

        在通读全部的文本后,更加印证了我的一些看法,他的散文既具冷竣深刻之风(《迷失的早晨》《风过村庄》),又有情感丰沛之意(《大姐》、《清明来到父亲坟前》《凝视母亲》),既有朴拙活络现实(《诸城的吃》《家乡的野菜》),又有华丽温婉的意境(《秋到玉山》《梦里水乡》),既有对物的吟咏品鉴《说茶》、《花事》,又有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审视发掘《愧对人生》、《多年父子成兄弟》、《乔迁琐记》,他变的是笔触,不变的是真性情,是对生活的深层次的体味及感悟。《赶集》 “是它伴着我学会了人生的必修课——怎样在艰难中寻生活,在生活在体验人生。”《家乡的野菜》“现代人吃野菜,或许也会有诸多的感受,但肯定无法重温那些苦难的滋味了。野菜那淡淡的苦涩与清香,只是我们吃腻了大鱼大肉之后所苦苦寻觅的补偿”。酸甜苦辣兼收并蓄是因为他懂得生活就是生活,而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在经过了艺术的透视后,确能抚慰别人的心灵。因而无论写风景还是写人物,写历史抑或写当下,傅哥都能从个体出发的生活现场感及精神深处的体验,通过贴进平民生活式的人文关怀来抚慰别人,我个人以为,这是他散文的特色,又是可以让别人借鉴的地方。

    二、平民化的人文关怀及抚慰

    勿庸置言,散文与小说一样,都是文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承载着对生活表述以及精神抚慰的重任。走笔至此,将秋雨散文与傅的散文作一个粗放的比较:秋雨散文在获得种种荣耀的同时也饱受了诸多的攻讦,但总的来说,是知识分子对精英文化的深度思考,通过对历史、对文人命运的追寻与反思,来表达自己对文化命运的关怀。傅的散文与此不同,民间和边缘的文化视角让他的散文平添了秋雨散文未曾有的生活活水与丰厚的民生底蕴,它既有对生存物质文化的描述,又有对精神文化的关怀与追思,是对民间大众全方位的人文关怀。

    如《昔日匠人》,他们作为曾经的一种职业、一种个体生存状态、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终将“被湮没在滚滚而来的现代潮流中”,匠人们的命运其实最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最能透射出“那个年代”的生活方式,读来此文,你会清晰地感受到作者那许多说不清道不白的患得患失和深入骨髓的悲悯情怀。

    又如《乡戏》,有他对“革命样板戏”客观的评价,又有对“那个年代”的精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戏,就是全中国人民集体的生活片断。那个时代的人们,也只能苦中作乐,从戏台上觅取生命中的些许热闹和乐趣。”斯言如是,也让我们反观自照,作为泛娱乐时代的我们,是不是越娱乐越低俗、越空虚了?那时的人们,虽无力改变大环境,但苦中作乐的精神,却是值得当今人用心学习的。

    《传统风俗与民间文化》中的清明戴柳、六月六搬姑、中秋月圆人团圆、贴门神、压锅、大年祭祖等,揭示了人只有在传承中才能承接生活的烟火本质,也正是那些过节的烦琐仪规和细节,才能打通我们与祖先交流的时空障碍,并凝聚起家族的信仰和推动梦想的延展,文字所透脱出的一种平民意识和关怀,让人感觉到一种别样的温暖,诸如此类的篇章,还有《年》、《小年》、《仲秋节》等。

    花承载的是唯美的意象。《花事》中,借花事喻人事,作者谈到了民情风俗,说到了人的个性、爱情、历史、战争,笔触打得很开又收得很紧,让读者结合自身的生存体验,体味出许多久违的东西。

    在《诸城的吃》中,作者关注了地域的一种饮食文化,揭示了一个地域的口味的特质,也表现了该地人的某些性格特征。吃是人的生存之本,吃出了文化,是诸城人热爱生活的表现。在读此篇时,我被激发出作为诸城人自豪感的同时,又对作者体味生活的特质发出由衷的感叹。这是一幅“吃”在诸城的导航图,又是所有在诸城经营“吃” 的从业者的有益蓝本。

    傅的散文鲜有深刻的说教,但却因沉淀了个人的生存经验并积聚了生活中的活水,在让人精神感到抚慰的同时又会让人觉得收获颇丰,似在无声细雨中浸润中让人接受了这样的宣教:我们不能与生活抗衡,但我们要滋味俱全的生活着,要善待自己并宽爱他人,且布道自然。

    三、   从 “真我”出发的生活现场感

    我一直对诗化且纯美的散文有种本能的警觉,过于高蹈,唯美,诗化的元素太多会是浮在生活表面之上的特征,是虚空的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困苦会让作者去营造一个虚幻的世界来让自己得到慰藉。但个人的想象力终究有限度的,时间一长必然导致游离了生活,会在缺少生活活水的滋润及补充中陷入枯竭。毕竟虚换的东西是支撑力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散文的写作者必须坚持贴进大地写作,贴进现场写作来获得力量。

    傅的散文明显的一个特点是现场感、气息感很强,他的散文的姿态应该根植生活却又向上的。文化散文、游记散文、人物散文,变换于不同的题材,以“我”为视角,穿梭大众的写作立场一直没变。你甚至找不出一篇精神上自我呓语,那怕是一篇单纯的思绪心情文字。

    我特别喜欢《迷失的早晨》,这是一篇集冷峻、叩问、深刻、现场感于一体的代表作,可谓字字珠玑,“ 陈旧的家园不堪一击……有老老少少生活过的家居味道。这是一些朴实无华的生活堆积物,这些物质使一个个弱小的新生命成长为强健有力的汉子或者清纯可人的姑娘。这是些陈旧和朴素的气息,这些气息里飘溢出生活的原生态。坍塌的旧墙,曾经遮蔽过百年风雨,也曾透出过夫妻拌嘴、婴儿哭声和豆油煮白菜的气味……失去了淋漓尽致、歇斯底里的世俗化,人性,仍有,无力而苍白。网络上的陌生沟通,电视前的有声独坐,单位和家庭间的独来独往,城里人由热情而冷面,由冷落到视而不见。肉体和精神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巢穴。”现在化的社会进程中,人们在精神上不自觉的迷失,到底是得还是失?作者在目视发人深省的人间事实,叙述中有思考、怀疑和隐忍的不安。他是一个在场的人,是一个对生活尘烟的直接目击者,是对内心灵魂的自我发现、警醒的说出。正是因为追问和怀疑,使得文本的外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和拓展,既根植生活,又指向虚空,不动声色而又心怀焦虑地为我们带来了普通意义审美之外的现场感觉和震撼,暗藏着一个人文主义者深刻的理性思索及现实批判。

    此外,《潍河纪事》、《迷失的早晨》、《风过村庄》、《莒南纪行》《岁月漫笔》等篇什中都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现场的真切感,身体在场的写作使个体精神获得扎实的根基和土壤,无处不在的“生活”又让个体精神避免陷入孤芳自赏式的沉醉,使傅的散文文本既向上延展个性理念同时又获得向下的重量和质量。傅的散文在这种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写作上的典范。

    四、丰沛情感的倾注与真性情的张扬

    散文历来被认为是一个作家的“心灵袒露”,较之于小说、诗歌,更有利于作者表性抒情,傅的散文文本中因倾注着一股浓浓的情感,因而也更容易与读者拉近距离并为读者所亲近。

    我想信作者在生活中是注入了热情的,因为热情,才会发现生活之美,才能掘取生活中的活水,才会让生活过的有滋有味,懂得生活的人才会体会身边簇拥着美好与快乐。《诸城的吃》、《说茶》、《家乡的野菜》细致入微的笔触并透出了幽默的情趣,那些在活活泼泼的语言之下,沉实的观察人生,享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生趣的珍视和对世间的沉思,有生命留痕的意义,普普通通的一世间物,他也能体味出一种水平与高度来。

    《秋日里的石门》“来到石门,眼里看着的,手中触摸的,嘴上品咂的,鼻子嗅闻的,心里记着的,可都是大自然的赏赐啊。对于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世界里的人们,偶尔的石门之行,无疑是一次和大自然的亲近,是一次全面的肉体放松和精神放逐。”对大自然的激赏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多年父子成兄弟》、《凝眸母亲》、《清明,来到父亲墓前》、《大姐》、《愧对人生》父子情,母子情,姐弟情,种种亲情,以及爱情写的渲泻流畅,字里行间裸露着真性情,明显的一个性情中人呐。我想,真性情的活着,是一种人生的高度,一种境界,一种本真状态,一种在散文自然飘逸而出的特质

    五、方向感的重拾与期待的辉煌

    在我有限的阅读中,我以为,傅是能将大众化和个人化,诗意、深刻与生活化处理得和谐统一的优秀散文作者。

    但傅的散文中也存在着不足,这表现在文中缺少方向感且宿命感强。如《先人的悲凉与败绩》“历史是谁也不能绕过的人生过道,后来者我们,自然也逃不过它设计好的命运。”《风过村庄》“不知哪一天,尘埃落定的城市能让我们平静地呼吸,安详地睡眠,愉快地生存。这种心境,这种理想,这种急迫,这种叩问,让我在又一阵涌来的大雾中变得更加懵懂和疑惑。”《花事》他们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我知道这不会有什么答案。即使明知这种疑问会将清醒着的自己带入一个谜团重重的境地,但还是会经常发问自己。可能是一种意义上的缺陷。”

    其次,我个人以为,傅哥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态度也钳制了其更多才华的发挥。这似乎也是一个二律背反,因为生活在当下,“在路上”的状态因没了深沉的承载也就没了痛苦,能获得一种快乐生活的方式,但却难获得一种向上的力量,因而表现在其文字上就是缺乏方向感。如果在生活中或文学上给自己树立起明确或更宏大的方向与目标时,或许又会挤压傅哥的快乐的生活,所以,我也只是存在这样的一种疑问而不去妄下什么论断,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傅哥还会是洒脱不羁的傅哥吗?

 相关文章
 邯郸学步(散文)    1438 次 2012/10/19
 回家    1693 次 2010/9/15
 甜蜜的心事    1714 次 2009/1/26
 金月霞 唢呐声中    1416 次 2012/7/10
 快乐即是一切    1842 次 2015/1/31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