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分类 >> 心灵感悟 >> 说茶
  • 说茶
  • 来源:原创 作者: 傅培宏 日期:2012/12/8 阅读:1341 次 【 】 B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本不是一个好茶的人,只是闲暇跟着几个有点品味且嗜茶如命的朋友去了几趟茶楼,听了他们半仙般的神聊海侃,对茶的兴趣也便不自然地昂扬起来。

    茶叶,对于我们国人来说是一种极其普通的饮品,是所谓“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这说明了它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须臾不离的关系。七件事中茶排最后,这不是说明茶的地位次要,相反,恰恰说明了只有满足“柴米油盐酱醋”的基本要求后,才有心绪和资格去追求茶。也正如此,茶叶从七件事中凸现出来,开始走入“文化”系列,于是乎,既俗又雅,既野又文,既解渴疗疾,又悦目赏心的茶叶受到了世人的欣赏和青睐。

    地球上有茶树植物已有七八千万年的漫长历史,而茶被人们所发现和利用,相传起源于神农时代,大概茶叶属于神农氏尝遍的百草之一,如此推算,也有四五千年了。

    如果除去《诗经》和《神农百草》中关于茶的模糊记载,最确切的记述当属《茶经》。这部通篇只有7000多字的成书于唐代中叶的茶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论述茶叶的专著,作者是被国人称之为“茶祖”的陆羽。

    相传陆羽是一个孤儿。湖北天门县有一座龙盖寺,寺里的智积禅师清晨散步,在城外的西湖之滨,听见群雁的喧叫声,走近时发现三只大雁用翅膀护卫着一个婴儿,就将他抱回寺中收养。孤儿长大后,自己按《易》占卦卜筮,得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便以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

    少时,智积法师要陆羽学习佛典,早慧而倔强的陆羽拒不从命,13岁时逃离寺院入杂戏班扮演丑角。后来,他的才华被竟陵(今湖北天门)太守李齐扬发现,李便介绍他去天门西北火门山的邹夫子处就学。在学习之余,陆羽钻研茶事,20岁时已成为学识广博、精通茶艺的士子了。“安史之乱”爆发,陆羽随着逃难的人群一路南下,来到盛产茶叶的湖北苕溪,后结庐隐居,或与志同道合者畅谈茶事,诗酒往来;或山野之中单身独行,夷犹徘徊。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切磋学问和品茗斗茶,将茶艺与禅机结合起来,把饮茶提到美学、文化的高度,撰写出彪炳史册的茶事典藉——《茶经》。皇帝闻其名召陆羽入朝为官,陆羽坚辞不就,在隐逸中与情趣相投的名僧、名士及官员饮茗赋诗,安度晚年。贞元二十年冬天,陆羽走完了他72年的生命历程,病逝于湖州。

    陆羽一生清雅淡泊,但却是一个十足的血性人物,他在一首《六羡歌》的诗中写道:“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表明自己不图高官厚禄,不爱荣华富贵,追求洒脱,这就是陆羽殚精竭虑的精神世界。

    中唐以后,陆羽被奉为茶神,他的塑像和牌位在茶作坊、茶店和茶馆中都有供奉,他的名字被写入额幛、楹朕,陆羽的神威在茶业经营者的心目中是足以保佐他们财运亨通的。历经千年而不衰的茶神陆羽崇拜,完全溶入了中华茶文化的汪洋大海。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信仰不同,教派林立,势头较大的就有佛、道、儒三教。作为精神统治,不管何种教派,自然有着其博大精深的内含和精髓。茶作为一种广为普及的文化,就必然会和各种教结缘,派生出别具一格的另类文化。日本人崇敬茶文化,将“茶道”做到了一种带有独特民族特色的极致,“茶禅一味”之说便是最好的阐释。如果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日本佛教的最早布道者,又是最早的茶学大师和日本茶道的创始人。佛修来世,那么,佛僧的苦寂和茶的乐感又怎么会连袂相伴呢?纵观历史,中国是一个思想大熔炉,但任何一种外来思想和文化如果不在这个熔炉中冶炼和锻造,是很难在这块土地上扎根和发展的。中国人的现世享受和感官刺激,本来和佛教的清苦空寂是格格不入的,可能是因为行者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染尘埃”的“顿悟”说,使得中国式佛教的享受观和茶理有了命脉上的一致,茶和佛教从文化的角度协调了起来。关于茶禅一同的故事,历史上流传很多。唐代僧人从谂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古佛”。此人嗜茶成癖,他的口头禅是“吃茶去”。据说有僧到赵州拜从谂为师,他问人家:新近曾到此地吗?僧人答:曾到。他说:“吃茶去!”再问一遍,僧人又说不曾到。他仍说:“吃茶去!”其实,这不过是从谂的口头语,犹如说:“旁边呆着去!”但其他僧人却替师傅圆谎说:“这是让你把茶与佛等同起来。”从此,僧人们都真地把茶中之道与佛经一样认真看待起来。“吃茶”在禅人修行过程中,就含隐着坐禅、谈佛。中国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曾写诗曰:“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赵老告诫修行者,既要从茶中体会禅机,但又不可执着过分,反失茶和禅的宗旨。

    道教倡导的是现修今世,虽然“避世”和“无为”给人以精神上的颓废感,但道教所发扬的艺术境界是和茶的境界不谋而合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至今为民众所传颂,唐伯虎就是一个一生崇尚道家思想的闲雅之士。因此,他的茶画更多了些风雅美韵。他的画中点晴的是流泉、茶炉、泉声、瀑声、林声和琴声。情和景所交融,既显现了庄子万象冥合的观念,又溶进了儒家对现实生活美好的追求。他在《品茶图》中,自题诗曰:

    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

    烹煎已得前人法,蟹服松风朕自嘉。

    买青山,自种茶,自煎茗,自得趣,自然与人生,天人合一的茶和道又是多么地浑然天成啊!

    儒家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的母体文化,以平和、温厚、持久为核心的中庸思想,正是中国人对皇天厚土的顶礼膜拜,而中国茶文化正是由这个母系文化中派生而来。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明心见性;道家饮茗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则秉承中国人的清醒和理智,以茶励志,沟通人际,积极入世。作为中华文化优良载体的茶,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儒家所赋予的思想和理念,在纷乱中求一统,在艰苦中求快乐,在困境中求奋发,在平缓中求持久。

    浙江湖州是我国古老的产茶胜地之一,也是茶圣陆羽创作《茶经》的地方,被称作陆羽的“第二故乡”和“中国茶文化发祥地”。湖光、山色、沃土、清流,造就了湖州宜于种茶的自然环境。当年,陆羽、皎然、颜真卿等于此地品茶论茗,开创了流芳千古的中国茶文化格局。所谓“民间茶道”,就是源于湖州人茶文化的创造,“茶道”中最有文化韵味也最讲究的当数“功夫茶”了。“功夫茶”名称的由来众说不一,有的说功夫茶用的茶叶制作上特别费功夫;有的说因为喝这种茶味极浓极苦,杯又特别小,需花上好长时间一口口地品尝,品茶要磨功夫;还有的说,是因为这种品茶方式极为讲究,操作技艺需要学问,有功夫在里面。看来,各种说法皆有道理,后者更有道理。

    泡茶最讲究的是水,同样的茶,水不同,泡出来的茶味则不同。《茶经》中,陆羽对泡茶之水有专门论述,唐朝学者刘伯刍和陆羽是同时代人物,他在茶的研究上也很有建树,他将适宜煎茶的水分为七个等级: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泉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从字面上看,刘伯刍所列之水皆为南方的泉水和江水,北方名泉名水皆未列其中,这未免有些偏颇。如果论水质的话,济南趵突泉和黑虎泉的水,想必不会在以上七种水之下。

    功夫茶对壶也是十分讲究的。通常人们总是认为无锡的砂壶最好,然据记载,潮州的紫砂壶才是最好的。潮州的泥壶含香,养壶最容易。一把小壶,买得家来,先以“开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待“养”上三月有余,小壶便“香满怀抱”,这时方可正式使用。上等砂壶的标准是小巧玲珑又不失古朴浑厚。

    关于“养壶”,《清稗类钞》中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湖州某富翁好茶。一天,一乞丐到其家中乞讨,只讨茶不讨饭,说:“听说君家茶最精,能见赐一壶否?”富翁听后便笑:“你一个穷乞丐,也懂得茶?”乞丐听了说:“我原本富人,只因终日溺于茶趣,以致穷而为丐。”富翁听了,以为遇到“茶知已”,果然赏他一杯上好的功夫茶。乞丐品完滋味,说:“茶是好茶,可惜味不够醇,原因呢,是壶太新。”说着,从怀中掏出一把旧壶,色虽暗淡,但打开盖子香气清冽。富翁爱之不已,请求以三千金购壶,那乞丐却舍不得,说:“只要你一半钱,从此你我共享此壶如何?”富翁欣然应允,自此相共一壶,至成故交。这故事是在说,未曾泡茶,先要在养壶上下功夫,否则再好的茶也喝不出真味来。

    在中国,向来有茶酒争功之说。的确,茶的故乡虽然在中国,但传到中原和广泛使用并不早,所以,早期的文人常常以酒助兴。曹操的《短歌行》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字里行间有感人生短暂,劝人及时行乐。到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无以匡扶,文人愤世嫉俗,出现颇具才华而又无以施展的清谈家。早期的清谈家刘伶、阮籍等大多为酒徒。可酒多乱性且常常失言,失言者下场往往很是悲惨。理智的清谈家在酒之外便将茶作为唯一的选择,恰恰在这时,茶加入了清谈者的行列。茶从此走上了诗坛。此时的诗人左思,写出了我国第一首以茶为主题的《娇女诗》。

    茶文化到唐代达到顶峰。以陆羽、皎然为代表的饮茶集团出现之后,颜真卿等人组织了类似现代沙龙式的文人茶会,皇甫曾、刘长卿、刘禹锡等人把茶艺、茶道精神通过诗歌加以渲染。从此,文人对茶的认识被提升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把茶大量移入诗歌,使茶酒在诗坛并驾齐驱的是白居易。白居易一生爱酒不嫌茶,在白诗中,茶酒不争高下,像孪生姐妹一样出现在同一首诗中:

    看风小榼三升酒,

    寒食深炉一碗茶。

    白居易终生、终日与茶相伴,早饮茶、午饮茶、夜饮茶、酒后索茶,有时睡下还要索茶。朋友称他为“别茶人”,是因为他善于鉴别茶叶的好坏。诗人卢仝曾说:“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这是浪漫主义的夸张。而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白居易,对茶激发诗兴的作用说得更为实在:“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诗助茶兴,茶涵诗思,甚有味道。白居易把茶看作是清醒头脑、自我修养、明辨是非的“清醒朋友”,他在《何处堪避暑》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在饮茶之外,白居易还亲自开辟茶园,亲自种茶。大概白翁忧国忧民之心太沉重,想在植茶中寻找一种排遣忧虑、回归自然的乐趣吧。

    元稹和白居易同期,元诗形式精巧,茶诗更是匠心独远,他写有一首名为《茶》的宝塔诗:

    香叶,嫩芽。

    茶诗客,爱儒家。

    碾碉白玉,罗织红纱。

    铫铛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谈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此诗格局构思巧妙,且把茶与诗人、僧人的关系,饮茶的功用及意境,烹茶、赏茶的过程都写了进去,可谓难得的巧诗。

    一代文豪苏东坡,一生诗、词、文章无数,书法、绘画、医药、美食诸方面造诣非凡。东坡不仅深明茶理、茶道,而且凭一个艺术家的感觉,对茶道的艺术境界自有特殊的体味。他的《汲江煎茶》便写出月夜临江烹茶的独特妙趣:月夜里,在江边生起红红的炭火,诗人的心火也在燃烧。但现实的夜幕,使他明白,需用清醒的茗汁浇开心中的郁垒。于是,亲自到江中取水,瓢中盛来的不仅是大江的盛情,而且把碧空明月也贮于其中了。茶被烹煮,泛起乳沫,发出声音,诗人的血脉也沸腾了。于是将茶事、人事加以对比:“雪乳已翻煎脚处,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由茶到人,由茶事到人事,自然而然地有了超然般的旷达与平静。

    对茶的论述,敦煌发现的唐本《茶酒论》中有“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摘芽,呼之茗草,号之作茶。”茶是上天赐与大自然的精华,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无私的馈赠。茶虽上及达贵,终究出乎民间,是千万人民历经沧桑的造化,茶文化的精髓自然是人类精神的核心,人民生活和民间疾苦是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茶诗,民间生活的影子时时映照其间。如《田园四时杂兴》云: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短短四句,把人、物、飞蝶、走犬、家鸡、短篱、菜花、行商皆入诗中,写出茶农丰收后的希望和喜悦。茶情缕缕,跃然诗行。

    茶性平和绵软,象征着和谐与平静。但智者仁者各有所见,民族英雄文天祥以茶见勇,以茶励志,誓与外寇斗争到底的决心也融入其咏茶诗中:

    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此铸文渊。

    男儿斩却楼兰首,闲评茶经拜羽仙。

    反对战乱,企望和平,盼望有茗茶一样的和谐、宁静,这是茶人的愿望,虽敢于“斩却楼兰首”,但更向往茶圣陆羽的和平精神。

    从文化的角度放眼中国历史,能留下名字的茶人们大多学了些庄子的脾气,很爱与世俗唱对台戏。陆羽怪异,朝廷请他做官不去,偏要将一生托付给茶。王安石好茶,倾厦般坏透了底子的宋朝,在他眼里却是个可以改革的王朝,变法变了个一塌糊涂,落了个骑毛驴踯躅金陵街头的下场,连小说家都叫他“拗相公”。老舍先生的学问在现代文学史上无几人能与之比肩,他的人格品位也够高的,可他偏要写北京的平民生活,不是拉黄包车的祥子,就是虎妞这样的平民女子,《茶馆》里尽是些上不了档次的三教九流。说到底,在茶人们看来,所谓荣华富贵薄如开水,倒不如做个自在的茶仙好。穷的茶人一身穷骨气,富的茶人也大多不苟同世俗,很懂得洁身自爱。茶人的这种性格,培养了许多知识分子忠耿清廉的高贵品质,以惠兰般清雅之气影响和清洁着社会。

    如今,世界大统促进着民族文化的频繁交流,模糊着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界线。肯德鸡、麦当劳等外来饮食文化清新着国人的眼球,侵浸着五千年的文明。一些以捍卫国粹为已任的忧天者大呼危险,提醒人们谨防外来文化侵蚀。笔者以为大可不必,曾几何时,西方人的墨镜、西装和咖啡登陆上海滩,将一个处于原始状态的小渔码头变得灯红酒绿;回过来说,我们的茶叶漂洋过海,在给外国人醒脑提神的同时,不也在影响着他们的文化,传播着中华文明吗?

    茶叶是典型的中国“土著”,茶叶的经络里浸淫着的是中华的文明和文化。随着国际间文化的日益交流,被我们视为“国饮”的茶文化会彰显出越来越鲜活的生命力。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红豆红薯红枣红糖红稀饭    2043 次 2010/10/17
 李果 红嘴鸟儿    1523 次 2012/5/22
 人的自由    1750 次 2012/3/25
 三勇 你见过这样的警察吗?    1367 次 2012/7/4
 红与绿争吵的浮想    1258 次 2012/6/23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