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个老娘们坐在背风向阳的地方,一边摘着刚从地里挖(当地叫“剜”)的荠菜,一边叽叽喳喳说着家长里短,不时传出充满野性的笑声。
一个说:二嫂,听说二哥要当咱村会计了?
另一个答:可别听街上瞎传传,没有的事啊!
一个说:“给你棒槌你引针了”,你当我不知道啊,连镇里找他们开会我都知道了。
——“给你棒槌你引针了”,这句话在胶东的蓬莱、栖霞一带经常能听到;而如果是这之外的人听了,肯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晕头转向。要弄清这句话的意思,还要先了解“棒槌”。
棒槌,一般是长10到15cm,粗10mm左右,一端削成尖,一端有2cm左右的凹槽,好缠线;是织花边的主要工具。棒槌花边主要是利用线与线之间的辫、绞、勾、拉形成图案,常用的织法有平织、隔织、密龙、介花、方结、稀布、密布等花样很多;织花边所用的工具有花边架子,圆荜子、撑子、接荜、样子、棒槌、大头针、钩针、板子布、包袱、倒线车等。工具虽简单,但织花边的过程却很复杂。织的时候,将圆荜子平放在花边架子上,然后,把小接荜用大头针固定在圆荜子上,再把花边样子(纸质的花边样子糊在布料上)安放在小接荜上,用大头针固定线,开个头,就可以织了。一般两只手同时操作,一只手的指缝里抓四个棒槌,共八个棒槌同时互相交织在一起,织出各种各样的花样。所织的花边主要有平勾、倒勾等,主要用于床罩、桌罩、高档衣服配饰、沙发套、桌垫等。大都是出口到国外。
记得小时候,母亲体格不好,不能下地参加生产队的农活,就在家织花边。离老远就能听到棒槌之间清脆的叮当声。夏天,几个邻居的老娘们会把花边架子搬到弄口,把煤油灯罩上薄薄的白纸,朝向花边这一边挖个洞,以便光亮透过来照着织花边。那时候,小胡同里叮叮当当的,伴着欢声笑语,每天都到半夜才消停。
别看小小的棒槌花边不起眼,却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不少的贴补,而且,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出口创汇产品。据说,棒槌花边是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马茂兰首先将此工艺传入烟台的,在我国只有栖霞、蓬莱、福山等地有,别的地方没有。后来,也就是上世纪末,国外对花边的需求下降了,栖霞、蓬莱一带织花边的也越来越少了,现在大概只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还在织。
但是,棒槌还有其他用处。农家用来缠绕各种各样的线,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缝缝补补,每个棒槌一样线,便于收拾。所以,一般拿起棒槌,就是与引针做针线活有关,就容易让人联想到引针。当地方言中,“认真”也读“认(yin)真”,于是,就有“给你棒槌你引针了”这句话,与你“认真”了,“当真”了是一个意思;一般在某件事自己已经知道了,却故意试探他时,就会说到这句话。这句话其实包含了三个意思:一是随便说说,不要当真;二是骗你的,你别傻的当真;三是就算是真的,你也别太认真!有的地方说成“给你根棒槌你还当针了”,意思该是“本来是糊弄你的你还当真了”,有点说某人傻的意思。拿棒槌和针比——缺“心”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