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野菜香
2013-04-15 来源: 京郊日报
野菜曾给我留下深刻记忆,尤其是在饥荒年代。
那时,乡亲们常这样形容自己的土地:“春天不出苗,夏天水来泡,村里的盐碱地呀,种一葫芦收两瓢。”粮不够,菜来凑,家家如此。奇怪的是,别看盐碱地不长庄稼,可野菜仿佛知道人的心思似的,长得格外多,格外茂盛。在那荒年旱月,我甚至觉得野菜救了我的命,野菜也救了家乡好多人的命。
每年春分前后,村里的房前屋后,田野里的渠坡上,田埂旁,各种各样的野菜就最先露出头来,享受春日阳光。谷雨节气以后,地里野菜已长得很鲜嫩,很水灵了。有紫红的苣荬菜,马齿苋,有开着小黄花的婆婆丁,有开着白花的小燕芙。有油绿的猪耳朵草,和满地皆是的刺儿菜,还有长成一尺多高,大棵的灰灰菜和涝涝菜。它们没人栽培,没有管理,各呈异彩,各有风味,采回家去,简单一洗,煮熟就可以果腹充饥。
每年清明节前后,温柔的春风一吹,小燕芙的绿色嫩芽儿就拱出了地面,一过立夏,它就伸枝长叶,爬出一尺多长的绿蔓。绿叶之间点缀着很好看的小花,有的白中带粉,有的粉中带红,有的红白相间。这些花在绿的衬托下迎风摇曳,向人们展现一种柔和的美。小燕芙的叶自然可食,最可爱的是它的根。古人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我的感觉则是:饥饿年代,很多人靠小燕芙的根救活。这菜根长长的,白白的,像精致的面条。生吃有一股淡淡的甜味儿,加点面蒸熟了就成了难得的美食。那时,难怪家乡人称它为“救命根儿”。
家乡的野菜中,值得一说的还有荠菜和刺儿菜。记得宋词中有一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到溪头荠菜花”的佳句。可见荠菜很早就已经受人关注了。荠菜是头一个在雪化冰消的大地上显露生机的野菜。家乡俗谚说:“三月三,荠菜叶见天。”那是名副其实的迎春菜。那时没有大棚,早春无菜可吃。人们便摘下它的叶子,洗干净,蘸上酱,就着窝头吃。虽然有点儿苦丝丝的,但也别有风味。至于刺儿菜,是农家田野里最常见的,土坡上,沟渠旁,大道边,几乎随处可见。别看叶边上有刺儿,用开水一焯,可凉拌,也可作馅,用它蒸菜团子,很解饱,也不扎嘴。
野菜的品类繁多,令我赞叹!如今,人们的衣食早已丰足,但仍有不少城里人钟情于乡下的野菜,进而品味野菜独特的魅力。
运河散人 03:55:36 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