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代传奇小说,常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来表示一个人的豪爽。说明在古代,一个人姓名那是受之于父母,关系到名声,那是绝对改不得,动不得的。如今,时代不同了,姓名仿佛减轻了分量,显得没那么重要了。甚至我还听到有人说:“姓名,只不过是个符号而已,可以信手写来,何必当真。”
其实,在当今社会,姓名已经具有了法律意识,每张身份证上的姓名,那是一个人唯一的身份信息。一到关键时刻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姓名中出现错别字是自然不行的,即使用同音字代之,有关人员也要向你亮出红牌。你的姓名,在自己的屋里,可以信笔涂鸦,要是碰上正事,那就非得规规矩矩,一丝不苟地写,岂可等闲视之。
在古代,似乎姓名没有那么重要,实际上,有时比现代人还要复杂。不仅有姓,有名,还要有表字,文人还要加个雅号。比如北宋的大文人苏轼,表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就是古代若干文人的一例。姓,是祖传的,名,是长辈们起的,至于表字和雅号 ,多是本人的爱好。有表字,雅号,别人叫起来显得亲切,也是一种时尚。这就如同过去谈论“永久”自行车,现在要奢谈“宝马”轿车一样。
姓和名虽然连起来一块儿说,但是又有区别。姓的历史很久远,虽然来源各异,但如果真的寻根求源,同姓者总要归结到一个主根上。性格上也有某些相似之处。有人总结出华夏民族的几个大姓的性格特点:“张姓豪爽,王姓聪明,李姓人理智,赵姓人正直”。这种总结,自然有失偏颇,那古代的民族英雄岳飞、于谦、戚继光,不是也正直豪爽,侠肝义胆吗?这也只是说明姓氏确是有历史渊源的罢了。
姓“张王李赵'”的人,很容易同名,起名字时更要格外小心。我上学时,一个班里,有两个张颖,三个王磊,老师上课很是犯难。要是住在一块,邮局的投递员更是犯难。名字相同却有烦恼,姓氏相同,却可以广交朋友。甚至可以多多益善。姓李的人原本不太多,在《三国演义.》这本名著中,姓李的名将,着墨着甚少。就因为唐代的皇帝姓李,皇帝一高兴,就把李姓赐予有战功的人。甚至赐予沙陀人朱耶赤心,其后代李克用,李存勖,还当过后唐的皇帝。如今姓李的人很多,也许和唐代皇帝的赐姓有关吧
有人给孩子起名很认真,翻字典,查古书,甚至不惜花重金请来专门起名的专家。有的名字起得过于古奥。偏僻。如:“翊、裔、燚”,既难读又难写,其实和“怡、逸、屹”三个字同音,我觉得还是后者好一些。起名字,达到“好读,好写,有一定意义。”就可以了,不必过于标心立意。
也有的家长给孩子起名又过于随意,或者说“随大流'”,听着别人的名字好听,就跟着学。这也正是造成重名多的原因之一。比如:“颖”字表示聪明,叫“颖”的名字甚多,“磊”字表示坚固,用“磊”为名的也就不少。须知,姓名是公之于众的,已经知道叫这个名字的人挺多了,就用个别的,避避重名的麻烦吧。“磊”字过于沉重,我的一个学生叫“石磊”,四块石头压身,又似乎太重了。还有一位学生叫“班山”,显得太累了。他的妹妹叫“斑鸠”,我想也不太雅观。还有一个学生姓幺,叫“幺兵”,不错,其弟叫“幺丁”,也可以。其堂妹叫“幺京”,就不大好了。
说姓道名,表面看来只不过是区区琐事,但在法治社会里,起名也要合于法度。叫“李A”不行,叫“李世民、李白、李鸿章”也是不行的,自然,叫个“马克思、丘吉尔、毕加索”也是不可的。据说,有人建议,国家可否出台一个《姓名法》,明确规定:外文字母不能姓名中的文字,历史上的名人伟人的姓名,也要得到保护和尊重,不能随意乱用。我心里还是赞成的。因为对社会有益。
社会纷繁,芸芸众生,每人只有一个姓名,给孩子取名,是多么值得珍惜的一次机会。我愿今后新生儿的名字,有创意,不雷同;有意义,含深情;既好写,又好听。那该多好!在此,我只是一个建议,能得到大家赞同,吾之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