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研究 >> 诗歌研究 >> 总有风雨总有晴——论柳忠秧诗中的儒与道
  • 总有风雨总有晴——论柳忠秧诗中的儒与道
  • 来源:原创 作者: 王焱 日期:2014/8/14 阅读:7926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总有风雨总有晴

    ——论柳忠秧诗中的儒与道

    王焱

        谢冕先生说,从柳忠秧的诗中看到了两个伟大诗人的身影——屈原与李白①。柳忠秧将屈原、李白视为楚文化的诗神,亦将其视为诗歌创作的引路人。在柳忠秧的笔下,既有屈原的行吟,亦有李白的狂歌;既有屈原心系苍生的介入感, 又有李白超脱现世的疏离感;既有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愤,亦有李白“簸却沧溟水”的逍遥,而这也恰恰是儒道精神的投射。在柳忠秧的身上,既有儒家的生命担当,又有道家的生命悠游,这种“入乎其内”的生气与“出乎其外”的高致,构成了其诗歌艺术的张力与魅力。

        柳忠秧的诗有着很明显的儒家色彩,“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郑祥琥先生从柳忠秧的诗歌中解读出了八重境界:忧愁天下、优乐天下、兴亡天下、批判天下、期待天下、担当天下、自君天下、自由天下②。从第一重境界的“忧愁天下”到第六重境界的“担当天下”,无不彰显着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读柳忠秧的诗,强烈的入世精神扑面而来。在《游南京明故宫》中,诗人感叹:“常念家国兴与衰,百年多病总关怀”。长篇古体组诗《楚歌》中,心念天下、哀悯苍生的诗句俯拾即是:“我叹世间心不古,我哭寰中绝弦音, 我号家国悲声远, 九歌动地天亦惊”,“我恸众生多苦难,普济心舟度慈航” ,“天下兴亡东林节,匹夫有责捍碧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处江湖之远,仍关注民生社稷,为天下之忧而忧,在天下兴亡中看到了自己的责任。

        柳忠秧用对崇高的赞颂和对丑恶的批判,表达着他的责任与使命。当诗人们纷纷远离主旋律、躲避崇高、满足于升斗小民的日常叙事时,柳忠秧则选择用黄钟大吕的声音,对崇高致敬。他并不刻意回避主旋律,也不迎合时代的小趣味,更不畏惧被人贴上标签,他的高明在于,能够用磊落的情怀、动人的唱腔、振聋发聩的声响和独特的气韵,为主旋律赋予光明、真实、奇崛、深闳与力量。

        《岭南歌》中,柳忠秧用如椽之笔描绘百越大地瑰丽的自然和壮阔的历史,抒发对岭南先贤的景仰,一扫人们对岭南乃南蛮之地的流俗偏见。正如陈世旭先生所评价的:诗人“透过一代代岭南豪杰之士在中国历史舞台叱咤风云的壮举,张扬属于岭南人的独特精神个性。以摧枯拉朽的气魄,彻底摆脱传统中原文化的评价标准,从繁富多彩的历史与现实情境中采撷优秀的文化因子,在复杂纷纭的政治与经济变化中梳理鲜明的文化特质,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评价标准。”③

        樊星先生亦深感迄今为止少有气势恢宏的讴歌岭南文化的史诗之作,毫不掩饰对柳忠秧诗歌的赞美:“《楚歌》和《岭南歌》正好以文化史诗的气势写出了‘南方’生息繁盛的历史主题。这样的尝试是可喜的、成功的,因为这两部长诗填补了一想文学的空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诗人以这样的方式去回顾‘南方’崛起的历程、去讴歌‘南方’崛起的伟大精神。”④更为可贵的是,诗人不是用苍白浮浅、薄情寡味的“歌德体”,去取悦政治,而是以醇美的诗学素养、宏大的史学知识与厚重的文化底蕴,去对南方文化作史诗性的咏叹和礼赞。柳忠秧曾用斩钉截铁的语言表明心迹:“写清白之人,不写涉黑、涉黄之人。写死去的伟人,不写活着的大人。写悲歌壮歌情歌,不写媚歌、颂歌。”在诗人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如其所言的铮铮风骨。

        柳忠秧对庄严崇高的爱有多深,对黑暗丑恶的恨就有多切。柳忠秧对社会的批判,是力透纸背的。在诗人2014年的新作《哭长江》中。柳忠秧长江所遭遇的生态破坏怀有切肤之痛,这种痛并不是抽象的移情之痛,而是血脉相连的肉身之痛,使他产生恨不能以身相搏的激愤,“您的壮阔风云鼓动起我复仇的翅膀/我以诗之利箭,射向您的仇敌/我以血的狷狂,涂染为您复仇的疆场”。柳忠秧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生态领域,对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等各种荒诞不合理的现象,他都敢于怒发冲冠,直言以谏。在《天下洞庭天下楼》中,诗人发出掷地有声的吁请和省问:“‘先天下之忧而忧’,请今日千万公吏们扪心问。”足以令那些不作为的权贵们汗颜。

        尽管柳忠秧有着强烈的儒家气质,但他的生命意识并没有被他的“匹夫有责”而羁绊。“天庭王庭两不诏,我自逍遥更从容” (《天下江山黄鹤楼》),柳忠秧心系天下,但并非心念庙堂。因此,他能够像道家一样,从政治舞台的权力结构中超拔出来,与俗世保持适当的疏离感,体认生命的逍遥。郑祥琥从柳诗中解读出了“自君天下”与“自由天下”的境界,这是对其诗歌意蕴的深透把握。

        “自君天下”是柳忠秧的原创概念和重要思想,在其诗歌中多次出现,如“我向九天我自君” (《楚歌》),“自君天下巡江河”(《天下江山黄鹤楼》)。诗人对“自君天下”这个概念进行了解释:“意指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君、自王,追求绝对精神的独立和思想自由、人格尊严”。可见,“自君天下”,即自己为自己的君主,独立自足,不依附权力。这与儒家“君为臣纲”、亲亲尊尊的等级观念有着本质区别,而与道家强调自我意识与个性自由,追求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有着更多的共鸣。

        楚狂,是不少评论家对柳忠秧的评价。这种狂,在他的《四十自画》中得到淋漓极致地体现——“人间或有真君子,世无孤品柳忠秧”。但柳忠秧的狂,并非虚张声势,而是有根底的。这种狂,既源于他的骨子里的自信与气概,源于他恣肆挥洒的才华,同时亦源于他的思想气质。司空图《诗品.豪放》中有云:“由道返气,处得以狂”。柳忠秧的狂,亦离不开对道与气的体认。柳忠秧曾求学于黄曼君老师的门下,深受先生道家风范的熏染濡化。笔墨从一个人的胸襟里来,正是因为柳忠秧“有气骨,有气象,有气势”,他笔下的文字才会“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

        郑祥琥认为,“自由天下”是柳忠秧诗歌的终极境界。在《天下江山黄鹤楼》中,诗人以“自由天下骑黄鹤”结束全篇,他的一本新诗选也以此作为题名,足见他对这句诗的喜爱。余三定先生说这一句“将全诗推向一种高臻境界,那就是诗人和哲人获得内在自由的境界,就是人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具体的、具象的,又是超越具象进入了哲理层次的,因而是深富哲学意义的。”⑤ 余先生所说的这种“高臻境界”,其实就是庄子的“逍遥游”。

        不同于卢梭的政治自由、康德的道德自由、黑格尔的知性自由,庄子逍遥游式自由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是一种不着任何政治、道德与知性色彩的仅落实于精神的自由⑥。这种精神自由,一方面表现为通达宇宙的博大性,如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 (《齐物论》)、“登天游雾,挠挑无极”(《大宗师》)、“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 (《刻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天下》)。另一方面表现为不受束缚的独立性,如庄子所说的“独往独来,是谓独有”(《在宥》)、“物物而不物于物” (《山木》)。柳忠秧“自由天下”的自由,是一种通达宇宙、充溢天地的博大,一种无所束缚、优游无碍、独立超然、纯真自然的精神境界。

        “黄鹤”是柳忠秧诗歌中的重要意象。据王玉仁先生考证,黄鹤是道家的一种仙鸟,“黄鹤”的“黄”意味着其卓而不群的仙风道骨,这是因为黄帝被尊为道教教主,许多道教经典都被冠以黄帝之名,“黄”字已具有法象的意义,甚至可以借指道教。⑦黄鹤背后隐喻的文化涵义,亦表明了柳忠秧飞扬的道家风骨。

        儒与道,构成了柳忠秧精神气质的二重性。在大多数时候,他身上的儒家人格和道家人格是和谐的,前者使他在现实生活中修齐治平,后者使他在精神生活中高蹈自适;前者遇挫时,后者可以助其缓冲痛苦,后者走向虚无时,前者又可以助其稳健踏实。当然,二者也有激烈冲突甚至断裂的时刻,这自然会给现实中的诗人带来难以排解的痛楚。熟悉柳忠秧的朋友,都知道诗人嗜酒,这酒神狂欢的背后,想必也有某种沉痛的矛盾与无奈。

        柳忠秧的《醉歌二首》中有一句非常打动我:总有风雨总有晴。这是化用了苏东坡的《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我看来,苏东坡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哲学表达,是一种抵达彼岸的空境。而柳忠秧的“总有风雨总有晴”则更像是一种文学表达,他展示了人性的挣扎以及最终的伟岸——既能以儒家的担当去迎接风雨,又能以道家的旷达去顺应风雨。如此这般,一儒一道,天高地阔。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胸中块垒笔端诗,浅斟低唱见性情    6638 次 2014/8/14
 夏可君:海子的《日记》一诗与一个世界的孤独    7166 次 2009/3/26
 谈“地震诗歌现象”引发的思考    45537 次 2010/7/23
 古人诗词与今人诗词的差异辩析    2405 次 2008/6/4
 《朦胧诗以后》怎么办    2415 次 2008/10/31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