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作者:晓 岗
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传统的中国画要求作者具备“诗、书、画、印”四种才能,而具备这四种才能又是画家的学识和画品的标准。诗与画的结合可谓是诗情画意的珠联璧合,也是画家“画外功”的高度凝结。
最初将诗与画结合的是唐代王维,苏东坡对其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空灵、自然和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及“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乃至画坛开一代先河成为了诗与画结合的宗师。
王维的水墨山水画注重气韵表现,而他的山水诗则意境深远,动中有静,富于乐感。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螟》)这首诗将自然景色与人喧哗音和流水声巧妙结合一起,营造了既静谧清幽又欢快跳跃的画面,令人神往和回味无穷。此外,王维诗与画中又充满了“禅”意,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诗中清寂空幻之境界既是王维的佛性感应也是自身佛学素养的体现。
人称“杨州八怪”之一的清代著名画家郑燮(号板桥)是一位“诗、书、画”三绝的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燮擅长画竹、兰、菊、石,画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画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显野逸天性;画石以枯笔勾石突现正气傲骨。他还喜欢在画上题字赋诗抒发个人情感,如在《风竹图》上题诗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借竹的形象和题诗抒发了自己从政为民的志向,其高风亮节难得可贵。
中国绘画艺术讲究“书画同源”,因此书法与中国画的联系也十分密切。书法的刚柔、顿挫、浑厚、苍劲等特点恰恰也是中国画笔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欣赏中国画绝不可忽视书法艺术。一位成功的国画家不一定就是书法造诣高的书法家,但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底却很难创作出优秀的国画作品。
郑板桥的书法别具一格,自称“六分半书”,下笔大小不一,歪斜不整,有“乱石铺街、浪里插篙”之势,而书画特征恰恰是将书法草、隶、篆、楷四体融入了画兰、竹笔法之中。清末民初著名画家吴昌硕三十岁后才学画,擅长写意花卉,以篆书写梅、兰;以狂草绘葡萄,绘画布局构图取自书、印之章法,富有“金石味”特色,表现出恣肆挥就的艺术效果。他自己曾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也正是他多年对书法和篆刻的刻苦钻研,才能在中国写意画上卓有建树。
书法与绘画的结合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特征又多半体现在画面题款上。中国画的画面题款也可题写其它文字,如画论和杂感等,既可以抒发书画家个人情怀也能起到弥补画面空白、调整重心和平衡构图的作用。题款字体也有一定的要求,写意画较适合大篆和行草;工笔画较符合楷书和隶书。画面题款的格式以及纪年纪时的落款也都有讲究,读者对此有兴趣可参阅其它有关书籍。
中国写意画以水墨为主,但在画面上盖有一、二枚红印后即能起到活跃格调和支配重心之作用。中国画的印章属于篆刻艺术。篆刻极注重章法和刀法,其美学内涵与书画艺术欣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欣赏印章要清楚印章的分类,一类是“随款印”,即作者的姓名、别号、出生地和年龄等。另一类是“布局印”,也叫“闲章”。这类印章多为吉语、书斋、画室、诗语、十二生肖等。与书法作品相比,中国画面上用的印章较少但极有讲究,印章内容、形式和风格都须与画面风格统一协调,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画面整体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