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短篇小说 >> 小 小 说 >> 近年来与海外小小说(微型小说)有关的消息
  • 近年来与海外小小说(微型小说)有关的消息
  • 来源:新华网 作者: 作协推荐 日期:2008/5/23 阅读:2576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成立

      新华网马尼拉8月3日专电(记者孙笑天)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3日在这里正式成立,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50余名前来参加第四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的代表参加了成立仪式。

      在中国驻菲大使馆代办佟晓玲的主持下,协会的首届理事会成员宣誓就职。成立仪式上还举行了微型小说比赛颁奖仪式。

      第四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于2日至5日在此间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一些东南亚国家以及日本和美国的代表将就微型小说的创作规律、社会作用和发展方向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1999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决定,在2002年第四届研讨会期间成立研究会,结束全球华文微型小说研究只有活动没有组织的局面。

      微型小说是一种新兴文学体裁,它篇幅短小,一般不超过1500字,迎合了快节奏生活中读者的阅读习惯,旨在以干练的笔法再现社会发展和人文风貌。(完)


    (二)三十多年华文被禁绝,如今正大光明召开华文文学国际会议 为了这一天
     
    日期:2004-12-16 作者:袁霓 来源:《文学报》
     
     袁霓(印尼华文作家协会主席)

        非常荣幸第九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和第五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能在印度尼西亚举行,这是印华文坛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国际性华文文学会议。

        众所周知,印尼曾经有过30多年华文被禁绝的岁月,那个时候,连餐厅的招牌,菜单都不能有中文字,更不用说在正式场合用华语讲话,可是今天,形势完全不一样,政府推动华文教育,各个学校都增设华文课程,我们今天可以光明正大地开国际华文文学会议了。

        许多年以前,不管是亚细安文艺营,亚洲华文作家协会,还是世界华文作家协会都希望能够在印尼举办,可是当时的形式不允许,我们也觉得没有能力,始终不敢接受。可是今天,我们以初生之犊不怕虎的精神,不但接办了,而且是两个会议一起开!

        亚细安文艺营以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信任我们,要我们主办第九届亚细安文艺营和第五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对我们是一个挑战,经过印华作协全体理监事开会同意,我们就开始筹备了。为了这一天,我们一年前就开始动员全体理监事参与工作,分头办事。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每个部门都全力以赴,合作无间,虽然事情很多很繁重,可是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很愉快,我深深感到团结的力量是那么大,因为团结的力量,我们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扛起来。

        为了迎接微型小说研讨会,我们与国际日报合作,举办了第二届金鹰杯微型小说创作比赛,虽然华文断层了30多年,可是华文并没有灭绝,两年前我们举办过游记征文比赛,当时收到150多篇来稿,这一次,我们收到了257篇来稿,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相信经过这两次的比赛,对华文文学的推动会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次的文学研讨,达到与世界各国作家交流、学习的机会。也更能够引起社会人士对文学的重视。我们共同的抱负是:

        给世界一个奇迹

        送人类一束辉煌

        还民族一付脊梁

        留后世一首绝唱

        我们也许做不到这么伟大,可是至少我们希望,这两项会议的举办,能为印尼华文文坛,用金笔写下重要的一页,给后代的华文文学继承人留下一个榜样。

        (此为袁霓在第九届亚细安文学营和第五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上的开幕致辞)


    (三)万方奏乐共骈阗 ──第五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国际研讨会暨第九届亚细安文艺营活
    动掠影
     
    日期:2005-01-27 作者:肖成 来源:《文学报》
     
        由美丽的“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华文作家协会承办的“第五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国际研讨会暨第九届亚细安文艺营活动”于2004年12月4日至9日在举世闻名的“亚非会议”所在地──万隆隆重召开。

        参加这次盛会的代表,除了以印华作协主席袁霓为代表的印尼本国代表外,还有来自东南亚各国,包括以骆明为团长的新加坡代表团、以戴小华为团长的马来西亚代表团、以郑若瑟为团长的泰国代表团、以林秀心为团长的菲律宾代表团、以孙德安为团长的文莱代表团等;还有以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学会会长黄孟文为首的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众多微型小说作者与研究者。特别是此次中国代表团人数更是历届会议之最,不仅有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两位副会长杨匡汉、刘登翰,尚有古远清、白舒荣、钦鸿、钟晓毅、刘海涛、凌鼎年,以及香港的东瑞、陶然,台湾的凌焕章等专家、学者。此外,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亦选派了代表出席。来自全球各地的200多位文友,不远万里齐聚印度尼西亚共襄盛举。

        这次世界华文文学两大盛会的主要议题有两个:一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一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多元文化特色与互动交流”。与会代表就这两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世界各地的代表抵达万隆的当晚,即12月5日,大会就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与隆重的“第二届金鹰杯微型小说”颁奖典礼。在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参赞、印尼华商协会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之后,印华作协主席袁霓女士以《三十多年华文被禁绝,如今正大光明召开国际会议》的热烈而感人的开幕致辞,庄严宣告“第五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暨第九届亚细安文学营”顺利开幕。随后,主持人宣布亚细安文艺营和世界微型小说学会的主要领导共同走上主席台,以一声响彻夜空的洪亮锣声郑重宣告“第二届金鹰杯微型小说”颁奖仪式正式开始。

        为了成功举办这次的大型国际会议,印华作协不仅得到了当地华人企业家和华商的大力支持和赞助,会议筹备工作亦长达一年之久,单单参加会务工作的印尼各地文友就被动员起来了100多名,使大会的会务工作显得井然有序。更令与会代表高兴的是,大会还特意举办了印尼近十年来华文文学成果展和东南亚华文文学界的免费赠书活动,其间既有东南亚各国文友无偿赠送的作品,又有东瑞和犁青两位香港作家万里迢迢运来的赠书。

        这次大会有两个分会场,其一是“第九届亚细安文艺营”的讨论会场。代表们围绕“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多元文化特色与互动交流”这个主题先后上台发言,其中印华作协副主席老兵做了《探讨亚细安华文文学的归属,开创新华人文学的道路》的发言,菲律宾的林秀心女士代表吴新钿博士宣读了论文《菲华文学在本国文学中的地位》,泰国的洪林先生做了《泰华文学的本土特色与其时代背景》的报告,文莱的孙德安先生也从各个方面介绍了文莱华文文学逐步发展壮大的情况等。这些各有侧重点的精彩发言,不仅就东南亚华文文学90年代以来的发展与融会倾向做了相当深入的探讨,而且对于亚细安华文文学如何在全球化和“中国和平崛起”的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新的契机重新定位,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和汲取多元文化的营养,在“和而不同”的大原则下,扩大加强同与全球其他区域华文文学的互动交流等方面均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在大会分设的“第五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的会场上,围绕著“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这一议题,与会代表们在讨论中还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大会主题发言结束后,主持人东瑞先生特意留出了一部分时间让大家自由发言。印尼资深作家林万里先生概略介绍了印华文学界为举办好这次微型小说国际研讨会而做的大量准备工作,不仅在香港出版了《印华微型小说选》,还在印尼各地举办了如何创作微型小说的巡回讲座,并联合《国际日报》举办了“金鹰杯微型小说征文比赛”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各地文友创作微型小说的积极性。中国大陆的刘登翰和古远清两位教授也就微型小说的文体问题进行了商榷。古远清教授一上台就说:“我不赞成刘登翰教授的观点,我要同他打擂台。”接著简略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刘登翰教授也激动地做了回应。全场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发言,结果会议过了午餐时间人们均浑然不觉,最后由刘海涛教授做了切中肯綮的总结后,这场讨论会才在大家意犹未尽的争论中结束。

        经过了三天认真而热烈的学术研讨后,在大会闭幕式上,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杨匡汉教授以“文变染乎世情”为题,为此次大会做了充满期待的学术总结。当天晚上的告别文艺晚会上,处处充满了依依惜别的深情。


    (四)文莱2006年10月将举办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

    《华声报》编辑:里约 2005-11-22 13:32:39

        文莱中华文艺联合会将于2006年10月举办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筹备工作目前正在积极进行中。

        据马来西亚国际时报报道,该联合会于日前召开第一届(2004-2005)理事会最后一次会议,讨论了举办研讨会的相关事宜。会议由主席孙德安主持。

        这将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第一次在文莱举行,文莱中华文艺联合合会决定将此项盛会交于属下的文莱华文作家协会主办。当天的会议上讨论了筹委会、地点、日期、费用及其它相关事项,并决定大会筹委会主席由张银启担任。


    (五)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美洲卷)序

    江曾培

    “微型小说”这一名称,在我国虽然是近二十年出现的,但微型小说──短小的小说,则是古已有之。而且可以说,小说这门艺术的发展,最初就是短小的,而后才有中篇、长篇。当然,在唐宋以前,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引用桓谭之语所说,这些小说多系“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唐宋以后,短小的小说逐渐摆脱了粗放简略的状态,走向精悍凝练。到了清代,诞生了《聊斋志异》这样杰出的短篇小说集。它共收四百多篇作品,其中不少是不足一千字的“微型”,有的短至一二百字。然而,由于它的进步思想内容和高超艺术技巧,使得它的作者蒲松龄与曹雪芹、吴敬梓这些长篇巨匠一起,同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灿烂明星。“崇白话而废文言”的中国现代文学,伴随著大量短篇、中篇、长篇小说的问世,也诞生不少微型小说。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鲁迅、郭沫若、冰心、叶圣陶、王统照等,都创作过微型小说。郭沫若于一九二。年一月在《学灯》上发表的《他》,只有三百多字。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左翼文艺运动和抗日战争中,一些进步报刊有短小说的提倡和实践;到了五六十年代,更有“一鸣惊人的小小说”的一时兴起。

    在国外,短小的小说也是早已有之。阿.托尔斯泰在《什么是小小说》一文中指出:“小小说产生于中世纪……是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批小鸟。文艺复兴时代的小说家赋予这种笑话以文学的形式。十七世纪又把生活及政治的热血灌人了小小说。它还造成了十八世纪戏剧创作的百花争妍的繁荣局面。”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不少作家,在小说领域创作长篇、中篇、短篇的同时,也奉献出一些微型小说。其中有歌德、雨果、梅里美、爱伦.坡、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马克.吐温、左拉等著名作家,有泰戈尔、卡夫卡、海明威、川端康成、帕尔。拉格奎斯特、斯坦倍克、辛格、伯尔、欧。亨利和匈牙利的厄尔凯尼,与我国的蒲松龄一样,以短篇小说着名于世,他们的作品中有不少属于微型小说,以最小的篇幅容纳了最多的内容,成为传世之作。日本的星新一现仍活跃在文坛上,被称为“日本超短篇小说之神”。

    超短篇小说,就是微型小说。星新一可说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微型小说专家、名家。

    综上所述,微型小说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不过,多少年来,微型小说只是附属于短篇小说之内,作为它的一个分支而存在,并不具有独立的文体意义。小说在体裁上历来只有长篇、中篇、短篇之分,而无“微型”之名。近二十年来,随著时代发展的加速、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艺术审美上也愈来愈要求“节省律”,用尽量少的时间能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因而钟情精短文体,希望小说创作长话短说,多多精练,而不要短话长说,无节制地拉长。在这样的背景下,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就应运而长,迅速崛起。在我国内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微型小说的创作量不断增加,随之有关微型小说的理论研究也日益展开,显示了微型小说要从短篇小说中分化出来的趋势。一九九二年六月,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成立,标志著微型小说最终摆脱了它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一个附庸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品种。小说世界由长篇、中篇、短篇形成的“三足鼎立”状态,变成了一个由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共同组成的“四大家族”。在这同时或稍前稍后,在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在东南亚各国,在世界华文文坛,微型小说也都完成了这一蜕变,成为一种新兴的小说品种。一九九三年五月至一九九四年五月举行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以及后来召开的三次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表明微型小说的影响和力量在日益增长。

    虽然如此,微型小说由于“独立”时间不长,较之小说家族中的长篇、中篇、短篇来说,毕竟根基薄弱,枝叶不茂,亟需加强各方面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繁荣创作和深入理论研究。繁荣创作,不仅是作品量的增加,更是作品质的提高。深人理论研究,不仅是一般美学理论上的追问,而是要结合微型小说创作实践作开创性的概括和提升。《世界微型小说经典》这套书,以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文学样式的“独立”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混杂在短篇小说中的微型作品,从世界范围中遴选了近一两个世纪以来吻合微型小说文体特征的优秀之作五百多篇,分别结集为“中国卷”、“亚洲卷”、“美洲卷”、“欧洲卷”。这较之近年出版的一些微型小说选集,更具有综合性、集大成性、经典性,可视之为一种标杆。它既有助于创作者的鉴赏和借鉴,也为理论工作者对微型小说的研究提供了最富价值的材料,它对推进当前微型小说的建设将起到有益的作用。……
    2005-1-26 8:53:16


    (六)微型小说十答

    东瑞VS刘海涛

    东  瑞:香港《青果》编辑总编辑,著名香港作家,出版家。
    刘海涛:广东湛江师范学院教授、副院长,微型小说理论家。


    东  瑞:刘教授,我们非常高兴和荣幸,有机会对您进行访问,先向您致谢!记得新加坡曾破例为他们国外作家学者出书,您就是那第一个作家、学者。《青果》创刊迄今四年,访问了近十人,全都是香港的作家和学者,中国大陆您也是第一人!我们觉得您在微型小说理论的建设和研究方面,著作等身,对于推动新文类微型小说的创作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且影响深远。非常了不起!是什么动力和热情造成您献身这种研究的?在研究上,今后还有什么计划?

    刘海涛:我选定微型小说作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很多因素在同时起作用的结果。我的职业是教师,但要做一个合格的或者说优秀的老师就必须首先具备研究型教师的品格。一个研究型教师就应该有科研课题、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我供职的单位湛江师范学院远离北京、广州等政治、文化、教育中心,这使我在获取科研信息、科研课题方面遇到较大的困难。做传统的、基础性学科的课题,我没有优势;做新兴的、交叉学科的课题,我又无法和中大、暨大的老师们竞争。处于这么一个学术边缘位置而又想有所作为的话,我必须选一些学术中心的老师们不太注意的新一点的难度又不是太大的研究课题。我的微型小说研究就这样“浮出水面了”。十几年来,我研究微型小说经历了三个转型---我最初是用写作学的方法来研究微型小说,主要是研究、归纳微型小说具体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接下来我又转用文艺学的方法来探讨微型小说的文体创作理论和文本叙述理论;进入新千年以来,我想从文化学这个角度来开展研究工作,把许多微型小说精品改造为研究人生、研究历史、研究社会的案例……这几个转型实际上是不断地拓宽、拓深研究课题,使微型小说研究能常做常新,不断涌现一些激励自己前进的创新热情。从研究主体来说,我也经历
    了三个转型。开始是一个人单干(当然也争取了一些国内研究微型小说名家的指导和支持);后来和国内多所高校的多名志同道合的老师联成了一个研究群体;再后来我的教研观念有了变化,我通过高校“导师制”的实施开始带本科学生做研究,并将研究工作向中学推广,邀请了中学的师生也加盟,研究队伍扩大了许多。我未来的研究计划是做一个大、中学校共用的微型小说研究网站,出一套《世界华文微型小说评鉴丛书》,每年带十几个本科同学做学位论文(论题都是有关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的);同时在几十所中学开设研究型课程《微型小说的鉴赏与研究》;通过网站征集若干部关于微型小说的中学研究型课程的校本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东  瑞:在您对微型小说的研究工作中,您最高兴最有满足感的事是什么?感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刘海涛:最有满足感的事是通过研究微型小说,我实现了一个当作家、当教授的人生目标。我在微型小说研究中发现了我自己,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在有些人看来,微型小说学术价值太小,不值得人们投入太多的激情和精力。但十几年来,我把微型小说研究与写作教育、与语文教育、与艺术教育、与教师教育、与创新教育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我发现了这里面有著太多的、甚至是穷尽我的一生都做不完的课题。政府和学界认可了我的研究──我研究微型小说得到了政府的资助,被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全国优秀教师,研究成果获得了省和全国的奖励,个人又因此破格晋升为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一位前辈在与他的博士生讨论研究文学的方法时曾说:湛江有个刘海涛,他研究微型小说值得注意,他是通过研究一个人们不太注意但又非常有生长点的东西来获得了成功。当我从一些不同渠道听到了先生的这番话后感悟到──学术研究的价值不一定在于研究对象本身的价值,而在于研究工作所产生的创新成果。
    研究微型小说感到最大的困难是研究水平不容易得到真正的突破和真正的提高。从主观方面讲,是个人因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切实提高个人的研究能力的机会和因素;从客观的文学环境和学术环境来讲,是微型小说创作界要出真正的大家和精品,使研究对象的文学价值和学术价值让人不可低估。这主观的和客观的困难在一个动态发展中可以逐步得到克服,相信在未来的文学发和学术发展中,大家都会关注并议论到这些困难。


    东  瑞:“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总共开了四届,在新加坡、曼谷、吉隆坡和马尼拉,第五届也已定在2004年年底于印尼的万隆。您认为此类国际性的研讨会有无作用?其最大的成绩是什么?有无需改善之处?有何建议?

    刘海涛:“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国际研讨会”已开过四届了,从开过的四届会议和出版的研究成果看,这类会议对推动华文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很有必要。“微型小说”成为了“整合”世界华文文学和华文出版的很合适的文学文体。华人经济、华文文学、华文教育这几个专门术语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都在讲“整合”问题,但华文文学、华文教育究竟该怎么“整合”?“整合”不是很空泛地讲讲而已,它需要有实质性的操作。“微型小说”这个新兴文体,就把世界华文的各国作家都聚集在一起,大家就这种文体交流经验,共同切磋,总结文学发展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这种“整合”就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这也就是四届研讨会的最大成绩。对于大陆微型小说作家来说,他们能通过这样的国际会议与各国华文作协的领导人及知名作家共聚一堂,互相讨论华文文学创作技艺,可以说是极大地鼓舞了大陆微型小说作家的创作士气。这种国际研讨会需要改进的地方是要尽可能扩大微型小说作家的代表面。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世界各国的许多优秀的微型小说作家还未联系到,还未能“整合”在一起,这是会议需要改善的地方。
     

    东  瑞:微型创作的数量,以中国大陆排前;但我们很需要知道,各国各地的质量差异。能否用较为简谏的、印象式的语言,谈谈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一些国家(地区)微型小说的质量水平和不同的艺术特征?

    刘海涛:这个题目比较难答,只能说些纯粹个人的感觉,仅仅是一家之言。在我的印象中,中国台湾的微型小说作家队伍比较专业,他们当中很多人是学历较高、经历较丰富的知名作家,他们把微型小说当作纯文学来看待,微型小说在他们的手里成了抒发性灵和渲泄情感的一种文体,这样,台湾的微型小说纯文学的色彩较浓。香港的微型小说现代感最强,现代生活的“万花筒”在香港作家手里有最迅捷的反映。新加坡的微型小说创新意识最强,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作家受现代和后现代文学的影响,在艺术创新上比较突出,那种超出微型小说文体规范、让微型小说理论家头痛的新样式作品最多。相比之下,泰国、菲律宾、印尼的微型小说比较生活化,他们当中的许多微型小说作家同时也是知名的散文家。他们的微型小说选材和艺术处理比较朴素、朴实,相当地贴近生活。中国大陆目前的微型小说创作有多元化趋势,有的努力向纯文学进军,有的更加靠近故事体,一些杂文式的、魔幻式的、武侠式的、科幻式的各种微型小说都有人尝试;过去传统的写实型作品主要出自文学青年之手,现在一批追求现代写意型作品的成熟作家相当活跃了。但不论各国、各地的情况怎样,追求微型小说的精品,渴望涌现微型小说大家已成为现今微型小说创作的主潮。
     

    东  瑞:刘教授,您的大名广为人知(海内外),跟您研究微型有关。不过,惯见的是,一些文学理论家通常因其理论的深奥,普通读者未必知道和有印象,作家们也未必有兴趣。而您不同,您受到欢迎,您的理论结合了实际,有其实践性和普及性,人们感到亲切。也常为一些评论所运用。请问,这种特征和风格是如何造成的?从您的自述中得知,像《微型小说的理论与技巧》就反应热烈,邮购者多,供不应求。您个人有何体验?

    刘海涛:“理论联系实际,不发‘空对空’的议论”──这确实是我的研究与写作追求的一种风格和个性。这可能与我在中学时代就喜欢文学,又做过很长时间的文学青年有相当的关系。客观讲,我在文学创作上经历的失败比文学研究要多。在我做文学青年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看一些作家的创作谈,非常喜欢读一些辅导青年写作的指导书。我是在这些书里逐步体验到文学创作并不是高不可攀、神秘莫测的,逐步地培养了自己的一些文学感觉。等到我成为一个文学老师、要辅导比我年龄更小的文学青年的时候,我就非常自然地把我很多的文学感觉、文学体验全部带出来了。作为一个文学老师,他肯定要讲成套成套的文学理论,但一个没有做过文学青年,没有体验过创作的酸甜苦辣的文学老师就不可能再向前多走一步──这些理论怎样通过方法和技巧去实现它呢?而当过文学青年、有过写作甘苦的文学老师就可能进一步结合自己的文学体验来讲文学理论的实现过程。因为这个经历和因素,我在研究和教学中比较注重归纳法──我是在大量实证的微型小说作家研究的基础上来总结和归纳微型小说创作理论。而有一些文学老师多采用的是演绎法和例证法──他常常是根据某一种创作定论来推导出一些创作规则;或者通过举例分析来印证那个创作定论。演绎法和例证法不是说不能用,我只是感觉到,用归纳法来作微型小说研究,它的结论因带上了许多创作实际而更易为文学青年及大中学生接受;演绎法和例证法则是“学院派”研究的看家本领。
     

    东  瑞:香港的微型小说创作不太发达和繁荣,可是二三十年来,较有影响的合集和选集,只有《香港小小说选》和《香港作家小小说选》两种,这是一群朋友组成“华文微型小说学会”和举办“第一届全港微型小说创作大赛”的最大原因,为在推动。组织成立,出了《做脸》;而比赛主要先在学界举行,分初中组、高中组、大专组。个人选集,目前以获益出得较多。您一定读过不少香港较知名作家写的微型小说,而这次担任了比赛的终审,至少也读了三十九届学生作品,整体印象如何,得失怎样?可否弹谈一下,并认为应改善什么?努力方向?顺便给些勉励的话吧!

    刘海涛:首先谢谢东瑞先生,是您赠送了我较多的香港微型小说书籍。过去我掌握的香港微型小说资料太少,所以一直不敢对香港的微型小说发表意见。这次在您的支持下,我可以说是拥有了大部分的十分宝贵的香港微型小说创作资料,再加上这次做“全港微型小说创作大赛”的终审评委,初步了解了香港青年一代的微型小说创作。这将是我和我的学生开展香港微型小说评鉴工作的基础。99级学生中已有同学选定了刘以鬯、东瑞、兰心、秀实以及香港体现女权意识的微型小说等5个课题做研究。总的感觉,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香港微型小说的现代意识比较突出。现代生活的新观念、新方式、新人物,在香港的微型小说里有迅捷的反映;新生活与旧传统、新方式与旧观念的矛盾也经常成为香港微型小说作家关注的热点。在艺术手法上香港微型小说作家的创新意识比较强,各种新手法、新样式都有成功的试验;特别是这次“全港微型小说大赛”的获奖作品,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用它们崭新的小说体式让我们这些搞微型小说理论研究的人都颇为费神,因为现有的微型小说理论已无法涵盖和解释那些从内容到形式都焕然一新的作品。这点感受我曾在获奖作品述评《传统的写实和现代的写意》中作过表述。说到将来的努力方向我个人觉得香港的微型小说从产量上说已经不少了,都不在东南亚各国的名后,可以说微型小说出大家、出精品的时机正逐渐成熟。如果香港的微型小说能够出一批进教材的微型小说精品、能诞生若干个微型小说大家,那香港的微型小说就能对世界华文文学做出巨大的贡献。
     

    东  瑞:香港的这次比赛,得到教育界大力支持,合作举办的“伯裘教育机构”在财力人力上大力支持,协办者无数个,大家识认为《文学必须走进学校》,还认为文学界、教育界、出版界应“三位一体”,热心人有著把微型小说放入教材中的计划,(目前,香港高等考试,已把刘以鬯的《打错了》〔微型〕作为其中一个考题),您认为可行性如何?该采取什么途径和方法?有何好建议?

    刘海涛:香港的文学界同仁提出“文学走进学校”,“文学界、教育界、出版界应三位一体”,这是一个非常富有创意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有前途、有作为的事业。在市场经济和商业社会的氛围中,文学、教育、出版都面临著需要“突围”的现状。文学要通过走进学校来培育、拓展自己的市场,实现文学真正的审美育人的功能;教育要依托文学、特别是小说中的微型小说来真正孕育现代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真正实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出版则要成为教育与文学真正“联姻”的桥梁,通过为教育服务,为文学服务、特别是为教育与文学相结合的服务来创立自己的辉煌,树立自己的品牌。坦率地说,大陆以及台湾和东南亚各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并能有条件做到这“三位一体”的人还寥寥无几。这是一个非常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这一点上,东瑞先生及您的朋友们正在做著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您的出版社十几年来所做的一切工作为大陆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提供了一个可研究、可效仿的案例。可以通过微型小说来“整合”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的力量,大家互相支持、相得益彰,共同突围,实现“三赢”。具体说到建议,我觉得可以考虑在中学开设文学性的研究型课程,出版界为他们出版校本教材和师生们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目前就可以利用微型小说现有的成果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在香港有您和您的教师朋友、作家朋友的长年累月的努力,“三位一体”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东  瑞:我们香港的“微型小说征文比赛”只有两个。一是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学生会联办(已30届)的“青年文学奖”中有这么一个组别;另一个单项的就是您任终审评委的这个“创作大赛”(以后会增设公开组)。比赛是推动的方式之一。但稿件中,常看到武侠微型、科幻微型,还有把童话、寓言也放入。以前一些比赛,科幻小说设的专门组别,童话也有专组。评判颇为难,在文体上似乎混_了,不易取舍。您的看法如何?是否也算?区别只在字数?目前未有共识,暂时,大家较接受的是:散文化、诗化、新文化,故事新编等类的。

    刘海涛:给微型小说的文体样式做一种理论上的规范,现在还不是时机。微型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适合现代生活发展的文学样式目前正处在一个发育、生长的自由阶段,正象现在的小学生、初中生一样,目前正是“身体疯长”的时候,过多的限制可能不太有利于它的生态。因此,我们现在是否对微型小说尽可能宽容一些。你这样写是微型小说,我换一种方法那样写也是微型小说,眼下,大陆有一本《小小说选刊》,它的选文标准相对来说宽泛很多,《杂文报》上的有些杂文,它当作微型小说选了;散文刊物上的一些散文,它也当作微型小说选了;一些童话、寓言,它也当做微型小说选了……虽然微型小说是有自己的本体规范,许多搞微型小说理论研究的人也一直想努力寻求和构建它的本体规范,但文学创作具有最多的例外,有时它不按你的本体规范去做却偏偏写出了优秀的、甚至是获奖的微型小说来。让你这些搞理论的人显得非常尴尬。微型小说理论应该鼓励这种创新。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比较赞同“微型小说是杂交的文体,是模糊的文体”。现阶段让微型小说充分、自由地生长吧,它长成了什么模样,到时再来品头论足。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补充:微型小说的方法已有相当大的生命力,有人用微型小说的方法来写散文,写杂文,写童话,写寓言;特别是将微型小说的方法“引进”到儿童文学创作中,这可能会出现许多文学新景观。大家都说要提高儿童文学的可读性,儿童文学中的许多故事、寓言、童话、科幻……等究竟怎样通过艺术手段强化对特定读者的吸引力?借鉴和运用微型小说的方法就是一个举措,就是一个可供研究的课题。当然这样做的话,文学文类的界线可能更模糊。
     

    东  瑞:刘教授,读了您的那本“自述”,十分感动。您的研究道路并不平坦,可说十分艰难。从发表,出书……尤其是您身处的并非全国重点、名牌院校,有种种不便之处。但终于给您创出了一条“血路”以致有今天令人敬仰和钦佩的成就。我想这跟您个人性格、信念努力等等有关。可否就这方面谈谈。我觉得今天的香港年青人都可从您的道路学到东西,随便说说您的体验。

    刘海涛:我还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高校教师,如果像您所说我有些成功的经历需要清理的话,那我可以讲一点我个人的体会──成功并不是高不可攀,成功人人可以为之。这里面的奥妙在于美国人讲的“生活聚焦原则”的运用。我们每一个人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时候,不可能一次定位──不可能在一个岗位、职业做一生。我们很可能是先就业,再择业,最后才是创业。当我们选定了我们能做什么事的时候,我们要调动生命的全部潜能,集中我们的全部智慧,长年累月,执著地去做好这一件事。当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做一件事时,那他离成功就不远了。一个人一生不可能做很多的事,特别是在高科技的时代,必须是一个团队合作做一件事。您一定听说了美国和印度合作开发软件的经典故事。当在西半球的美国人工作了一天到了下班的时候,东半球的印度人便开始上班了,于是美国人就把工作通过互连网交给印度人去接著做。当印度人干了一天到了下班的时候,美国人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于是印度人就将干了一天的工作通过互连网又交回给美国人接著去做……这件事对我们大家都有深刻的启示──在现代长年不懈、锲而不舍地去做一件事,无论他是经商、从政,还是办企业、做学问,他一定能登上成功的高峰。人们又说:“人与人的不同在于工余的另外8小时。”一个人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专业,在8小时上班的时间里,他全力以赴、十分投入地去做;到了8小时以外的休闲时间,他忍不住,可能还在继续著他心爱的工作和心爱的事业。这就是说,8小时内他做著这一件事,8小时外他也做著同一件事,这是典型的“生活聚焦”、“工作聚焦”,如果这样的人不成功,不能创立一个事业的品牌,那就是怪事了。
     

    东  瑞:中国大陆地大人多,读者也多,与微型有关的刊物、书相结来说,比香港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在香港搞微型的出版,艰难得多了。有些名家的个人微型集也要销好几年。这跟社会环境有关。未知您有什么好建议,令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都能“双赢”?由于情况不乐观,常有些中国大陆的学者、作家望我们出大陆名家作品,甚至稿酬也不要,但我们太了解香港情况(像本人就从至这一行已三十年),再是这样书出版容易,销售则不易。完全和名气、素质无关,也常因些得罪人。而您很谅解这情况。推动微型,有什么可做的?

    刘海涛:您说的这个情况是确实的,在香港可能比大陆更艰难。我能想到的是:香港的微型小说作家,要关注教育、要关注校园,争取将微型小说改造为青少年语文课外阅读的书籍;争取将“微型小说的鉴赏”列入中学的研究型课程(或叫选修课、活动课);香港的出版家可以为香港的微型小说作家的上述努力提供支持;通过三方努力,让微型小说来打造新时代的阅读时尚,让微型小说来参与新时代人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培育;这样长期坚持十年、数十年,香港的微型小说创作可能会有变化。
     

    东  瑞:刘教授,您尚年轻,成就不可限量。香港青少年娱乐多,有些无心向学,但有不少也很有希望。学校中学老师很关心、热爱学生。他们的热爱文学创作,全靠大家引导关心。您具多重身份,算是成功人物了,可否送几句话给香港的青少年?这些话包含了:您最喜欢的、您的成功都与之有关。

    刘海涛:我们今天的话题基本上没有离开微型小说,在微型小说里,我非常期望能实现下列的境界:审美型阅读;研究式学习;创造性写作。这三句话也是我筹建微型小说专题学习网站的口号。看同学们自己挑选出来的微型小说精品,我们师生共享,阅读那些审美韵味较强、立意深远、艺术感染力强的微型小说,那可真是一种审美的快乐阅读哇;把这些微型小说精品做研究的案例,可以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去研究它的内容,也可以从文艺学、写作学的角度去研究它的艺术形式和写作技巧,这就进入探究式或说是研究式的学习境界了;把我们的研究结果用理论语言表述出来,这就是一种带原创性质的写作了。这三句话是我目前工作方式、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种概括。这三句话贯穿了我的整个教学、科研和生活。我也为实现这三句话的境界而努力。
     

    东  瑞:《青果》一直在蚀,出了四年二十余期,一直无法设稿酬,只送样书。我们屡次想停刊,却又不忍,毕竟学校老师、学生都需要。您认为值得办下去吗?有什么好建议?

    刘海涛:《青果》非常不容易,这种儿童文学刊物如果办在大陆,它的发行量可以做到万册以上,在目前语文课程改革和作文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个人感觉,《青果》可以办成师生语文课外阅读的书刊,和师生们创新写作的园地。一方面有“文摘性选刊”的内容,精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或其它文体)的佳作,并附上老师的讲解、评点;让刊物非常好看;另一方面有“原创性作品”的内容,专发学生的习作和老师的创作。如果再配上一些与学生考试(在大陆叫中考、高考)的作文辅导讲座(这些讲座内容可约香港的老师撰写),让《青果》成为香港中学生的优秀课外读物。这样尽可能多地争取读者。我没有办过刊物,这方面是外行,您仅做“纸上谈兵”的意见吧。
    谢谢东瑞先生为我创造了这么机会与香港的朋友尽情交流!

 相关文章
 明天答复你    1603 次 2010/8/10
 【小小说】初诊(美国)    1726 次 2008/5/23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642 次 2008/3/8
 【小小说】情人珍妮(美国)    2127 次 2008/5/23
 生肖    1252 次 2014/5/5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