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诗歌分类 >> 诗探索 >> “70、80之争”,及70后的再冲击
  • “70、80之争”,及70后的再冲击
  • 作者: 古今 日期:2008/1/22 阅读:11728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现场】十年学艺:70后竖起了自己的旗帜

    3

      70后诗歌自上个世纪末发端,到今天正好十年余时间,期间产生了不少的选本和专辑,都是70后诗歌发展和一群诗人诗歌探索与实践的最好证明。比如仅就我知道的就有:《黑蓝》、《天地人》、《外遇》、《70年代》、《诗文本》、《诗歌与人》、《审视》、《下半身》、《诗选刊》、《诗刊》、《诗林》、《草地》等民刊和官刊,以及最新的《诗歌现场》,都相继编选和推出过70后诗歌专辑。然后就是《诗歌与人》的主编黄礼孩,与康城以及几个幕后的诗人编选的《70后诗人诗选》和《70后诗集》两个选本。因为这些刊物、选本以及背后的编辑们,70后诗歌方得以慢慢浮出水面,直至逐步显露70后诗歌之冰山全貌。现在加上刘春的《70后诗歌档案》这个十年阶段性总结选本的公开出版,70后诗歌也因此有了足够多的史料,来证明自身的诗歌发展历程、成就和群体写作的崛起。
      
        回到编选本的问题。即使就上面这么多的任何一个刊物或者选本来说,我觉得没有任何一个诗人、编选者,有资格去随便评说某某编选的70后专辑、选本质优质劣。因为编辑各人的审美取向、编选思路和视野角度等均可能不尽相同,只能说它从某个方面、角度或整体,反映了70后的某种或全面写作状况。
      
        相对来说,选本的编选较之于刊物专辑,更应该注重整体、客观和全面性。也就是说,刊物专辑还可以小范围化、圈子化或者单一角度编选,但选本往往是面对后世而编的,一般不是这样也不宜这样。而一旦一个选本它的“主题”定下来后,编选是否适当、成功,就是一个属于编辑学范畴的事情了,而不是依据某个人的喜好或偏好。
      
        所以问题已经很清楚,就我所理解的编选,我觉得可能刘春比沈浩波更适合来编《70后诗歌档案》。因为这个书的“主题”是注重一个群体诗歌的整体、客观和史料性。这个问题同样可以追溯到黄礼孩主编的两个选本,我觉得他的编辑也是很好的,不论是《70后诗人诗选》,还是《70后诗集》,都较为准确、真实而客观的反映了结集之时70后诗歌群体的面貌。特别是第一部70后诗人诗歌集《70后诗人诗选》出版后,有人因为当时的入选人数较多就说这个选本编得不好。现在你回过头来就明白说这话的人问题出在哪里了,他忽略了当时正值70后刚刚登场,大部分诗人的诗歌需要拿出来,以经历时间的淘洗啊!那时,谁能肯定地说里面的诗人今后谁就行谁就一定不行呢?十年后的今天来看,事实已证明了这个道理。

    4

      客观的说,80后的诗人与作品,我接触到的还比较有限,有印象的仅有阿斐、熊盛荣、春树、丁成、唐不遇、田荞、郑小琼、罗铖等。阿翔认为,80后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口语形式。可以说,这应当是个“规律”走势。不过对于此,我有不同的感受。也许是我接触到或者阅读到的恰恰相反吧,80后诗人如熊盛荣、罗铖、唐不遇、田荞等几个的语言至少在我看来却更接近“传统”一些。包括现在名气很大的郑小琼,有不少诗歌都写得很抒情、很正统甚至“沉重”,更像是60年代诗人的“风格”(我同样对熊盛荣的诗如是评价过)。所以在我看来,80后在写作上感觉比70后反而更温和些、内敛些和细腻些,因而缺乏这个时候应有的先锋锐气。即使因为它是一种尝试可能会导致阶段写作的不完整和稚气,我仍觉得这是一种必要的过程。这就像一个生活中的人,如果年轻的时候都不激进创新,你能寄希望他中年老年后有什么惊喜么?
      
        但70后却不是如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发端,70后一开始就是以一种“改写”姿态开始行动的,诗歌作品反映出来的语言风格、叙述方式以及形式节奏等,都与60年代及之前的诗歌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沈浩波、安石榴、李红旗、轩辕轼轲、阿翔、宇向、尹丽川、余丛、胡续东等等很多70后诗人,个性都非常鲜明。特别是在“对‘日常主义’和‘新口语’的推崇,对‘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阐释,对‘叙事和喜剧性’的共识等”(白鹤林《红色的火焰》)方面,70后诗人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的与前辈诗人划清了“界限”。
      
        所以,问题再次回到70后、80后谁行谁不行的问题上。《80后诗歌档案》主编丁成在接受采访时认为“70后的总体写作虽然较80后相比,显得陈旧、老化、平庸”的论点,显然是毫无根据的,只能说明他没有读过上述70后诗人的诗歌。我想说,80后的诗人们,你们在反对一个群体并欲建立自我的阵营时,我们并不怕你有不同的“声音”。相反,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因为很多事物的发展,都是这样经历冲撞、反叛后,再重建的。但是,你反对观点也好,觉得自己的作品比别人的好也好,自己就是比别人编书编得好也好,你总得拿出东西拿出事实来说话吧!特别是那些看到关于两个档案的那篇“综合报道”就在网上瞎跟帖的人,如果你只是在那里胡扯、抢眼球,肯定是行不通且可笑之极的。所以,我在“扬子鳄”论坛看到相关的争论时,就先跟了一贴:“写作自由,编书自由,入不入选本自由,但光说不练的只有放屁的自由……”
      
        想当初70后完全依靠自身实力和行动出场,至今成为诗歌界的主力军大致也经历了十年时间。在不长的时间里,让一代人大规模的集体登场,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看资历、论辈分、重权威,不轻易承认“改朝换代”的诗歌国度,已经可以说是个奇迹了。现在的80后小兄弟们,诗艺还未学到几成,却开始急到PASS70后“兄长”,心情可以,但未免也过于轻敌了吧?
      
        一句话,服不服是一回事,但目前80后的写作水平和影响均尚处于70后之下,却是暂时还无法改变的事实。至少,70后可以随口报出不下三十个实力诗人,如:孙磊、胡续东、蒋浩、沈浩波、廖伟棠、姜涛、王艾、黄金明、朵渔、余丛、宇向、阿翔、刘春、曾蒙、黄礼孩、康城、周公度、谢湘南、曹五木、吕叶、阳子、晴朗李寒、谭克修、江非、吕约、尹丽川、远人、广子、范倍、胡马、蒋骥、丁燕、李海洲、刘泽球、林忠诚、陶春、胡应鹏……这些诗人随便哪一个的作品整体性或先锋性、产生的影响或所做的有益于诗歌的事情,都是目前你80后诗人不可比的。说白了,80后诗人中,拿得出手够点份量有点影响的,目前恐怕顶多三五个吧!不信的话,你们自己可以掰着指头数一数。

    上一页 首页 [1] [2] [3] [4] 尾页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挫拥    905 次 2016/8/6
 魔怜    1577 次 2016/8/6
 一盆能歌善舞的花儿    2426 次 2010/11/17
 赠杨长江、乌蒙、阿呆、胡来诸兄,及赠朱红、汤汤、小轨诸姐    1395 次 2012/3/9
 今天,我也装了一回屄    1820 次 2012/3/9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