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
陡峭的乌江绝壁上,一名男子艰难地攀爬着。这是最近一些游乌江画廊的游客看到的一幅特别的“风景”。重庆一名小有名气的诗人,酒后攀爬乌江绝壁,被困半空中险坠江。他自称寻找创作灵感,网友则称其简直是拿生命开玩笑。
日照乌江生紫烟,遥看“诗人”挂前川;借酒壮胆攀绝壁,原来只为找“灵感”。这道风景是够特别的,特别的惊险、特别的离奇、特别的“诗人”。
古往今来,不少诗人都有些特别之处。比如苦吟诗人,为了一个句子可以苦思冥想上几年,于是就有了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有了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然而,贾岛苦则苦矣,顶多寻思的时间久一点、最后流了几滴泪罢了;卢延让“狠”些,也不过是扯断了几根小胡子,他们都没有伤筋动骨,也没有什么风险。重庆这个“诗人”为了“寻找创作灵感”,竟然达到了“挂前川”的程度,那可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啊,当真是前无古人、笑傲群雄。
看来,做诗人不容易,做个有名的诗人更难,很多时候是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诗人”选择挂在乌江绝壁上,是否有一种楚霸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气概?做诗人做到这份上,那是相当的敬业!
不过,所谓的“灵感”,是个玄妙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寻找灵感就一定要做出“挂前川”的危险举动,还非要“酒后”进行?网友们称其简直是拿生命开玩笑,我怎么看其有点借酒撒疯的嫌疑呢?都说现在的诗坛不景气,个中根源,到底是大众太浮躁不懂欣赏呢,还是某些“诗人”太有才了?
“挂前川”虽然也打着寻找创作灵感的旗号,可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近年来,诗人已经成为最热衷于“行为艺术”的群体之一。在这里不想举例子,反正干啥傻事的“诗人”都有。我倒不担心“诗人”会从乌江绝壁上掉下去变成“湿人”,我担心的是,如果诗人们不能老老实实把精力放着好好写诗上,而是继续胡闹,“你怎么那么诗人啊”会不会成为流行语呢?(作者:乔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