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在线 >> 东西南北 >> 杨振宁预言我国10年内出诺贝尔奖得主(图)
  • 杨振宁预言我国10年内出诺贝尔奖得主(图)
  •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作者: 无名 日期:2010/9/17 阅读:2241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杨振宁做客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


    杨振宁夫妇


    同学们对杨振宁的精彩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

    如果您没有见过杨振宁教授、没有听过他演讲,请不要再一味将88岁的老人定义为大众意识上的“体衰”、“思维迟钝”。昨日,这位物理学家、首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电子科技大学演讲2个多小时呈现的状态,让大家震惊了:居然没有喝过一口水,没有长时间停顿过讲话,重复和口误仅仅一两处,不过立刻就修正了。

    在这场以“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为主题的演讲中,大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学校也使用电视直播,让三个校区的数万学生接受教授的学术洗礼。

    杨振宁:“当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抓住它,你就可能走入新的境界。”

    相信直觉 也许会有所收获

    7岁到15岁,杨振宁成长在清华园。初中时,他在学校的小图书馆里找到一本《神秘的宇宙》,一个钟头很快读完他认为简单的文字,对其中二十世纪初年的三大物理改革非常感兴趣,从此开始留意这方面的信息。这次阅读,就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研究物理的视野门窗。

    1937年,战争让家人和杨振宁颠沛流离。杨振宁在高二就准备考试读大学,于是借了一本物理书籍在家里闭关学习。他一直不明白为何圆在旋转之时,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平方除以半径,整整想了两天,最终搞懂了向量的重要性。

    “为何书中写着圆旋转力量会向着圆心?我的直觉说那是不对的!于是我反复思考,最终在直觉和书本的冲突中收获了学习的方法。”在演讲过程中,杨振宁每讲一个小段落就特意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不难推断他喜爱思考的好习惯从少年时代就已形成了。他说,其实4岁的小孩已经能根据汽车的速度判断出还有多久到自己的跟前,如果家长抓住孩子的直觉培养,也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绩。

    杨振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古训不够,还要学会渗透性地学习。”

    勇于表达 即使是错误观点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与黄昆(半导体物理学家)和张守廉同住一室,他们除了常侃电影明星、政治事件、历史观点,更多的则是无休止地辩论物理问题。学校没有开水,他们就到茶馆叫上一杯茶,讨论一下午物理。因此,学校给他们起名“三剑客”。有一次对“群论”各自都有观点,一直争论到晚上回到寝室。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最后三人不约而同起床点起了蜡烛,从学者的典籍中斧正辨别各方的正误。

    “中国的学生喜欢在书中寻找答案,注重从理论推演现实,我出国后知道了,外国人喜欢先从现实去总结理论。”杨振宁先生出国后于1949年回国,他到复旦大学、深圳大学查看,发现书中全是关于“四大力学”的理论,学生的研究积极性被局限于其中。这些和以前的自己相似的中国大学生,他们专研于书籍,好思考别人的结论,却忽略了一些新现象的发现。

    在国外时,杨振宁建议中国学生去听学校的大讨论,学生不去,理由是听不懂。杨振宁说:“外国人即使不太有把握的观点都会说出来,而中国人只有自己有把握的才会表述或者去钻研,其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古训不够,还要学会渗透性地学习,敢于表达和创新。”

    在芝加哥大学留学3年,杨振宁每天都浸淫在学校邀请的各种大师的校园讨论中,最后的同学中就有4位获得了诺贝尔奖。他认为在大讨论中表达和吸取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杨振宁:“年轻人不要害怕,如果你做学习研究遇到苦闷的话,是不是可以思考在总方针上做出修正。”

    确定目标 就不要轻言放弃

    1945年,杨振宁作为清华大学最后一届留美公费生到了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他一直认为自己在实验物理上有所欠缺,于是订立了自己的论文目标,希望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弥补知识缺陷。不巧,他并没有选择到该领域的大师作为导师,最终跟随了后来也是名噪一时的泰勒。

    为了完成最后的论文,杨振宁研究各种观点,有四五个观点却都是钻研不到两个月无果便放弃了,最终订立的论文目标实验物理更是无法落笔。他询问泰勒,泰勒劝说他换用一篇他的研究成果,因那篇文章加长后足以达到毕业要求。杨振宁思索了很久,是不是应该更改目标呢?在深思熟虑后选择放弃让他如释重负,而他那篇小论文在经过丰富后,讲述了享誉全球的“临界指数”,后来在这方面的延伸研究则获得了诺贝尔奖。

    杨振宁归纳了几十年的研究,认为一个观点行不通、又可以研究其余观点,说“年轻人不要害怕,如果你做学习研究遇到苦闷的话,是不是可以思考在总方针上做出修正。”

    杨振宁:“20年内中国人将拿到诺贝尔奖,并不乐观,我认为10年就可以实现。”

    乐观估计 中国10年拿诺奖

    很长时间,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研究。那个研究所被誉为“象牙之塔”,里面只接受教授和博士生,研究顶尖的问题。他就是在那里获得了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也在研究所。“我们年轻的教授大多对他的研究不太感兴趣,但是我们尊重他。他不会骑自行车,也不坐车,每天定时走路到研究所。”杨振宁说,有一次儿子想与爱因斯坦拍照,他便对准爱因斯坦到研究所的时间,带着儿子在路上制造相遇的机会。果不其然,爱因斯坦同意了与儿子拍照。而就在第二年,爱因斯坦就去世了。

    说起诺贝尔奖,杨振宁认为“20年内中国人将拿到这个奖项”的说法,并不乐观。“我认为10年就可以实现。”他对大学生们说,历史证明中国完全有这个实力,就好像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几十年内把95%的文盲比例改写到只有5%一样,这已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贡献。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广东诗人吾同树轻生 压力大?太抑郁?    2292 次 2008/12/9
 保姆日记:我想挣够10万元 回家养老    3824 次 2010/7/4
 “聊斋”手稿四大迷团 蒲家后人苦难难言    2060 次 2008/6/11
 海子的故乡    1875 次 2009/3/24
 驻京办主任的新打算    1949 次 2010/2/21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